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七)──鄢陵之戰的三個場景



晉、楚爭覇是春秋時代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城濮之戰,晉勝楚敗,邲之戰,楚勝晉敗,於是就有了鄢陵之戰,這是由於晉攻鄭國,楚出兵救鄭,於是兩國交戰。但是,我們還要問:春秋時代的主要特色是什麼呢?難道就是以晉、楚兩國為首,列國之間不停的戰爭嗎?當然不是。那是什麼呢?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106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場白」書單(前半部分)


一、《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 by A. Scott Berg,彭倫譯
二、《我的國家──土耳其的憂鬰與瘋狂》Uphorie und Wehmut by Ece Temelkuran,紀耀凱、黃楷君譯
三、《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Makers and Takers: The Rise of Finance and the Fall of American Business by Rana Foroohar,林麗雲譯
四、《如何聆聽爵士樂》How to Listen to Jazz by Ted Gioia,張茂芸譯
五、《史坦貝克俄羅斯紀行》A Russian Journey by John Steinbeck and Robert Capa,杜默譯

六、《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A Homng Child, Her American Doctors, and the Collision of Two Cultures by Anne Fadiman ,湯麗明、劉建台、楊佳蓉譯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一)──用選擇題帶領思考的教學活動

我們讀一段史籍上的文字,掌握主旨至關重要;不然,辛苦讀了頗嫌艱深的古文叙述,知道了故事梗概,却不能掌握要旨,總是不足。尤其在閱讀傳統史籍的班上,如何帶領修課同學,閱讀史家叙事,了解故事原委之後,再問一下,這段記載的要點是什麼?也是有其需要的思考練習。只是這個問題對同學來說,很難回答,主要不在艱深,而是不清楚回答的方向,不知道從何說起。所以,如果設計成「選擇題」的方式,讓同學在四個選項中選取其一,等於給了回答的方向,這是好處之一。另一方面,開放式的問題固然很好,往往回答的同學就是那幾位,許多同學從不發言,習於壁上觀,不加入,有時也就不思考。若用選擇的方式,儘管不能讓所有同學都想一下,做個判斷,但參與者必然大幅增加,這是好處之二。若說壞處,就是選項的設計,並不容易,比起問一個開放式問題麻煩得多。若這個教學活動受到同學的歡迎,教師不妨試著做做,俗話說熟能生巧,多做幾回,非但不覺困難,甚至不無樂趣。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記一場無足輕重的戰役



南朝宋文帝為逆子劉劭所弒,武陵王劉駿在謀士顏峻、名將沈慶之等輔佐下,攻入建康,即皇帝位,是為孝武帝,殺了劉劭等人,時為元嘉三十年,西元453年。駐守廣陵的竟陵王劉誕,名聲素在劉駿之上,頗為孝武帝猜忌,他也不無防備,藉口魏人入侵,增修城池,加強防禦,又聚集糧草,精煉武器。劉誕手下,都知道他有異圖,有人上告朝廷,孝武帝一方面宣布劉誕罪狀,另方面派人突襲廣陵。突襲未成,戰事遂不可免。時為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西元549年。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挽救危亡,在於學問──讀書偶拾之三



十九世紀中後期,中國的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其中尤以太平軍起事,影響至大,英、法伺機入侵,更是雪上加霜。清朝政權無疑陷於風雨飄搖,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太平軍於一八五三年三月攻佔南京,從廣西出發以來,只用了九個月的時間,軍行二千餘里,橫掃長江五省,兵力增至三十餘萬,其中自願加入者,為數不少。五月初,派林鳳詳、李開芳率軍北伐,十月,攻向天津,距北京已近。次年二月,因糧盡酷寒,被迫南退,為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所敗,一八五五年五月,北伐軍全部消滅。可見太平軍初起之時,聲勢至大;至一八六四年,「天京」為清軍攻陷,太平天國亡,接着捻亂事起,僧格林沁戰死,西南的「苖亂」,西北的「回變」繼之,又是擾攘不安了一段時日。亂事雖告平定,但破壞極其嚴重,損失極其慘重。情況如何,一般教科書限於篇幅,只能用幾句話簡單交代。我們從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中,可以讀到現代史家的描述;文字稍多,却給了我們一個對大亂破壞的整體圖像。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古典史學與道德情感──讀書偶拾之二



新竹清華大學校門口,有一家簡體書專賣店「弱水堂」,我很少進去。前些日子,偶然去看看,立即被書架上一本書的三個字:《摹仿論》吸引,取下翻翻,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的,價格人民幣乘六,與繁體書相比,並不貴,立刻買下。記得十幾二十年前,曾在圖書館見過此書中譯本(張平男譯),翻看了幾頁,覺得十分深奧,也就放了回去。買到新的版本。很高興。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九)──劉洎進諫唐太宗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魏徵過世,這時朝廷敢於進諫,又確能指陳太宗缺失的,大概只有劉洎了。
《通鑑》卷一百九十七,貞觀十八年(西元644年),記有一段文字,大意如下: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李世民戰勝竇建德──《通鑑》記以寡擊眾之一例



唐武德初年,天下情勢已從隋末大亂的混沌中逐漸明朗,割據勢力以關中李淵的唐、河北竇建德的夏與河南王世充的鄭為最強;名為三強,實則王世充弱點甚多,力量不足與李唐、竇夏相抗衡。因之,三者鼎立不可能,李、竇之爭不可免。
李淵是隋朝官員,天下亂起,亦揭反煬帝暴政的義旗,從太原進入關中。竇建德出身盜賊,所作所為可謂「盜亦有道」,雄据河北,實力可觀,名聲亦佳。王世充獻寶物給煬帝,受到寵倖,後取東都的末代隋帝而代之,雖「士卒皆江、淮剽勇,出入如飛」,但能力薄弱,行事荒誕,識者皆知其不能自保。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八)──隋末忠臣馮慈明



  唐代史官所撰《隋書》,以「仁道不遠,則殺身以成仁;義重於生,則捐生而取義。」為宗旨,立〈誠節傳〉,其中以隋末為煬帝效忠盡節的臣子為多。我們言及煬帝,總會想到「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昏暴形象,怎麼會有賢人為此暴君誓志效忠,盡節而死呢?這些留名青史的人物,所作所為,令人欽慕,必然深知其時國君昏暴導致百姓流離,應該不會認同煬帝的作為,然而,這些人物仍然忠於朝廷,有其決不叛逆的執著,究竟為了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身為人臣,只有忠於職守,盡力而為吧。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五)──處世的人生指南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生疏的時代,其前的三國兩晉,英雄豪邁,名士瀟灑,智謀風格,令人欽羨;其後的隋唐,則是大亂之後,開啟盛世,精彩故事,傳誦不已。唯有介於其間的南北朝,相對而言,不無乏善可陳之嘆。然而,南、北兩方,各有面對的問題,亦有傑出的人物,有其特獨風華,值得細加品味。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六)----感情的重要性



我們的歷史課裏有感情嗎?一般情況,由於教科書的文字叙述,讀不到人們的感情描寫,老師講課也就不予涉及;就是講一個故事,也只是事情的經過,往往不提人物喜怒哀樂的表情與姿態。問題是歷史課中,應該有感情嗎?這就與歷史課的教材選取有關了,我們先要問:歷史課程內容的依據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是史家對過去事情的理解與表述?我們都知道,不是前者,而是後者。我們歷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主要來自古今大史家精心撰寫的史學作品;然而,這些論著中,多少可以察覺古今之異,也就是傳統史著之中,人物的大笑或涕泣,史家不吝記載,而且往往有其深義,頗堪玩味,也最能展現人物的風格與時代的氛圍;今天的史書,就是出自繼承傳統史學的大家手筆,關於人物的表情與姿態,也是着墨不多。古代文史不分,今天視歷史為社會科學,可能是其間差異的主要緣由。因之,如果我們想要選取古人感情流露的材料,不妨看看傳統史書,其中動人的描寫,所在多有,我們取之不盡。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105學年度第二學期 中國史課程「開場白」書單(後半部分)


七、《失控的歐元—從經濟整合的美夢到制度失靈的惡夢》The EURO: 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 by Joseph Eugene Stiglitz 葉咨佑譯
八、《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by Edward Q. Wilson,蕭寶森譯
九、《深淵書簡》De Profundis by Oscar Wilde,林步昇譯
十、《全面失控—一名戰地記者在中東的20年採訪實錄》And Then All Hell Broke Loose by Richard Engel,鄭煥昇譯
十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 by Charles T. Munger,李彔、李繼宏等編譯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死神的召喚與降臨──《通鑑》記隋煬帝之死




隋煬帝,這位范文瀾稱之為「著名的浪子、標準的暴君」的帝王,是怎樣走上死亡之路?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統治者,當然不會有好下場。再引范文瀾的話:「他的奢侈生活和殘虐政治愈來愈兇惡地驅迫民眾陷入死地。到後來,農民發動大起義,消滅了這個可耻可憎的浪子和暴君。」這些文字見於《中國通史簡編》隋煬帝節的第一段,先給隋煬帝一個「定位」,再詳述何以做此定位的理由。我個人對於用辭強烈的表述方式,頗為欣賞;因為很有特點,非常勁爆。問問同學喜歡這樣的書寫方式嗎?大多不表贊同;太主觀了,不習慣讀這樣的文字,大概是不喜歡的主要理由。
我們看看《通鑑》中怎樣記載煬帝的最後階段,如果不習慣閱讀文言文,不妨打開電腦,找到《通鑑》的白話譯文中的這段叙述,就能讀到整個過程的梗概。然而,我們似乎可以換一個觀看的角度,從擬想、揣測、探索主角煬帝本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感受這位頗有特色的人物,如何應付外在的變化,而走上了他一生的最後一哩路。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資料庫中的故事──讀書偶拾




近日讀書,看到一些叙述,似乎與我們注重的教學有關,很吸引我,覺得應該與朋友們分享,就邊抄錄,邊談談吧。其第一段如下:

我們的意識完全由各式各樣的故事組成的。我們會不時回顧過往的經驗,並臆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這些故事在經過我們那些貧弱的感官處理之後,大部分必然都符合目前現實世界的狀況。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105學年度第二學期 中國史課程「開場白」書單

一、《二手時間》Secondhand Time(英文)  [白俄] 阿列克謝也維奇著,呂寧思譯
二、《停滯的年代: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Perpetual   Growth Is Unattainabl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Peril by Satyajit Das 許瑞宋譯
三、《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 : an Autobiography by Don McCullin 李文吉、施昀佑譯
四、《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揭開腸道菌影響腦力、免疫、心理健康的驚人真相》 Brain Maker: The Power of Gut Microbes to Heal and Protect Your Brain-for Life by Kristin Loberg MD 廖月娟譯
五、《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by Thomas C. Foster 張思婷譯
六、《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How Music Work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Beautiful Sounds from Beethoven to the Beetles and Beyond by John Powell 全通翻譯社譯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七)----隋煬帝時的李渾謀反案




《通鑑》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615年),有一段記載。大意是:

多年以前,隋文帝夢到洪水淹沒都城,心中很不舒服,就遷都大興。同年申明公李穆死了,孫子李筠承襲爵位。李筠的叔父李渾嫌李筠吝嗇,很生氣,慫恿另一個侄子李善衡將李筠殺了,把罪責推給與李筠有過節的堂弟李瞿曇,李瞿曇百口莫辯,氣憤而死。李渾對他的大舅子(妻子之兄)宇文述說:「如果由我來承襲申明公的爵位,我把封地每年收入的一半給你。」宇文述就向太子楊廣說了,太子奏請文帝,得到允諾,由李渾襲爵。二年後,李渾不再把答應的封地收入給宇文述,宇文述非常生氣。煬帝即位,李渾升官,改封邸公。煬帝覺得李渾家族勢力強盛,不無猜忌。這時,有一個方士名安伽陁,說:「李氏會當天子」,勸煬帝殺光海內姓李的人。李渾有一個侄子李敏,小名洪兒,煬帝疑心這個名字符合讖語,好幾次當面說,從你的名字看起來,你要當天子啊!意思是讓李敏自行了斷。李敏嚇壞了,經常與李渾、李善衡私下商議。宇文述向煬帝報告李家人的這些行徑,又叫裴仁基上表告李渾謀反。煬帝下令將這些李家的人關入獄中,命元文都、裴蘊審理,元、裴詳細審問了好幾天,得不到謀反的證據。煬帝就命宇文述接手,要他查個水落石出。宇文述教李敏的妻子宇文氏寫一份表狀,誣告李渾想乘煬帝征高麗,聯絡李家子弟發動兵變,事成立李敏為帝。宇文述親自拿了這份密表,奏呈煬帝。煬帝邊看邊流淚說:「我們楊家宗廟社稷差點全毀了,幸好你發現了,才得以保全下來。」於是,處死李渾、李敏、李善衡等李家宗族三十二人,其他親族,都發配邊地。幾天後,也把李敏的妻子宇文氏毒死。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如何帶孩子認識歷史




按:這是一篇十多年前的訪談文稿,這些年來,我的想法沒什麼改變。近年,多次有朋友談及此小文,不無稱許;就想到放在此處,請更多的朋友參考、指教。
                                        201757
文:張 元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隋末的官軍與盜賊



  隋煬帝三征高麗,調遣民夫運糧支援,徵發不已,民不堪命;百姓於是挺而走險,落草為寇,導致「盜賊」蠭起,天下大亂。群盗之中,李密與竇建德的力量最強,李密因阻擋煬帝死後,帶領驍果北返的宇文化及,雖然得勝,但本身損傷嚴重,加之因勝而驕,被王世充打敗。李世民圍攻洛陽王世充,竇建德來援為李世民擊潰被俘,王世充只有投降。「盜賊」衰滅,李唐基本完成統一。這種中學教科書式的寫法,雖然叙事簡要,却欠缺歷史中的複雜性、警世性與趣味性,得不到學歷史、讀史書的好處。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隋末「盜賊」所述甚詳,佔有十三頁之多,范氏從農民起義與階級鬥爭的角度作解釋,可以一讀。我們悠遊於傳統典籍,翻開《通鑑》與《隋書》、《新唐書》的煬帝後期,觀看其時情景,可以看到怎樣的景象呢?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談《通鑑》文本的理解(六)----隋文帝與循吏的談話






我們讀《通鑑》,經常讀到君主與大臣談話,氣氛很好,史書的記載却極簡要,只寫了「與語,大悅」之類的幾個字。他們談些什麼?幾乎空白。這時,我們知道君主對這次談話很高興,就夠了嗎?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要想多知道一些談話的內容,但史無記載,如何可知呢?只有發揮我們的想像力了。歷史的想像與文學不同,基本上不可憑空猜想,向壁虛構,還是要有所依憑,儘管只是間接的證據,也是不可或缺。
隋文帝楊堅,開國未久,很重視地方吏治,經常與這些官員們談話,具體內容史書也多付之闕如。我們讀到這裡,只能發揮想像力了。《通鑑》卷157,陳宣帝太康13年(西元581年),記文帝褒揚地方官梁彥光、樊叔略與房恭懿的卓越表現,胡三省在這幾段記載之後,寫下了一條注語:「樊叔略、房恭懿之被褒擢,非必是年事。《通鑑》因梁彥光事,悉書於此,可見開皇之治,以賞良吏而成。」指出了這幾段記載應非同屬一年,但有其相同的意義。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黃沙遮不住英雄血淚----記東漢耿恭



 


記得小學的音樂課唱過一首歌,歌詞是唐人李頎的詩:「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古從軍行〉。父親說他也會唱,小時候學的,看來這首歌晚清時已流傳於華北一帶,今天的中國人還會吟唱這首歌嗎?還是只唱「夢駝鈴」了?
〈古從軍行〉詩中描繪的是漢代西域風貌,大漠之中遍灑胡兒淚,亦不乏漢軍將士的血淚。就是多年之後,有人坐在書齋,展開書卷,讀着讀着,流下眼淚。他是什麼人?當然就是執筆撰述這些事情的史家!
耿恭是東漢開國名臣耿弇的侄子。光武帝劉秀創業開國過程中,耿弇的重要建議,及其個人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均發揮關鍵的作用。耿恭與堂弟耿秉都是以軍事長才效力朝廷,勳業彪炳。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西元74年),耿恭隨軍出擊車師,同行的還有竇固與耿秉,車師降,於其地設西域都護,命耿恭與關寵分別為戊、己校尉,耿恭屯車師後王部金浦城,關寵屯前王部柳中城,各置數百人。耿恭到了金浦城,與烏孫聯絡,展示大漢威德,烏孫君臣期盼與漢朝結好,派人獻上名馬,還有西漢宣帝公主和親時所賜的博具,願意派遣王子入侍漢朝,耿恭也派人送上金帛,迎接烏孫王子。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古之所謂名臣,謝弘微當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唐人七絕,傳誦已久,詩意是朱雀橋邊、烏衣巷裡的豪宅已經易主;標誌著高門大族的凋零,讓人感慨,這也是歷史發展的重大變化。這樣的理解,當然無誤,由於缺少細節,以致稍欠韻味,不耐涵泳。
我們要從鳥衣巷的一座豪宅說起。東晉末年,這裡是謝混的住家,謝混是謝琰的兒子,謝安的孫子。謝混風格高雅,意境玄遠,其風華為江左第一,襲父爵,尚公主,儼然謝家宗族領袖。謝混平時很少與外界交往,社會上名望很高的人也不敢貿然造訪。而他常在烏衣巷宅第與謝家子弟談學問論詩文,時人稱之為「烏衣之遊」。謝混的詩,「昔為烏衣遊,戚戚皆親姪。」即記其事。讓我們看看史書怎麼記載宅邸中的這些謝家親姪。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五)----胡注的啟示二則(卷131、132)





《通鑑》的胡三省注語,清代考據學者重視其官制與地理的研究,民國史學大師陳垣強調其遺民身世的志節。我們只是普通讀者,閱讀《通鑑》,若能留意胡注中隻言片語的感喟,或細讀一段小小議論,對我們理解文本,大有幫助。留意胡注好像閱讀名著,經由指點,得到了一些提示,諸如:「我在這裡想到了這些」,「我讀了很感動,你呢?」等等。我們讀《通鑑》,宛如在一片森林中踽踽獨行,需要一塊指示的路標,或一盞引路的明燈;我認為胡三省的注,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一、李訢請立郡學

《通鑑》第131卷,記南北朝事。其中記曰:「魏初立郡學,置博士、助教、生員,從中書令高允、相州刺史李訢之請也。」(西元466年)胡三省寫了一條稍長的注語:
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國有學。秦雖焚書坑儒,齊、魯學者未嘗廢矣。漢文翁守蜀,起立學官,學者比齊、魯。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則學官之立尚矣。此書魏初立郡學,置官及生員者,蓋悲五胡兵爭,不暇立學,魏起北戎,數世之後始及此;既悲之,猶幸斯文之墜地而復振也。

105學度第一學期「開場白」介紹書目(後半部分 )





七、《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好嗎?Democracy in Retreat: The Revolt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Worldwid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by Joshua Kurlantzick 湯錦台譯,如果出版社,201512月。

民主,長久以來被認為有其普世價值,盡管我們都知道民主不是盡善盡美的政治制度,但也是缺點最少的一種,尤其與專制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於是,投票選舉各級領導人與各級代議士,就是實施了民主制度,好像告別專制,實行民主,就從野蠻步入文明,宣告取得現代人的資格了。
民主真的就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才有現代社會的一切好處嗎?今天看來,似乎並非如此。我們看到了一些民主國家投票選出的領導人,貪污腐敗,只求一己私利,罔顧社會民生;二戰結束時,菲律賓是亞洲最繁榮進步的國家,而今安在?歷任民選總統為非作歹,全國人民付出慘重代價,就是一例。新加坡獨立時一無所有,今天成人人稱羨的富裕小國,新加坡固然由選舉產生領導人,但李光耀作風專制強悍,為人詬病,但成就卓著,則世人稱羨。所以,民主真的就是不可討論、不可質疑的普世價值嗎?看看今天世界,多少民主國家,特別是新興世界的小國,選出的總統,營私舞弊,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無以為活,多少說明這個制度必有其不足與缺陷。另一方面,不行投票選舉,一黨專政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躍發展,幾乎讓人驚豔。於是,專制的「北京共識」,吸引力大大超過了民主的「華盛頓共識」,成為新興國家決定發展策略時的重要參考。如此說來,這本書對於認識今天世界,有其重要性,值得一讀。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五)----南齊劉善明給友人的信





齊在南朝,最是乏善可陳。《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裡,南齊所佔篇幅,不到一頁,想必是范文瀾覺得沒什麼值得書寫的事。我們讀《通鑑》南齊部分,除了骨肉相殘,典韱濫權,也是印象模糊。那麼,就翻開《南齊書》看看,或許有點讓人喜歡的記載。劉善明寫給崔祖思的信,我讀來有感,也就放在《通鑑》課的閱讀資料中,與同學一起讀讀。
《南齊書》記載劉善明是平原(戰國時齊地,今屬山東省)人,年輕時努力讀書,刺史召見,不赴;年四十,遵父命,應辟召。宋孝武帝看到他的對策,很欣賞;任地方官,頗有治績。後來,青州為北魏所得,他的母親列為平齊戶,遷至桑乾。善明在南朝任官,穿布衣,吃素食,哀戚如守喪,為時人所稱許,後來朝廷將其母贖回。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朝代交替時的人生抉擇----宋齊之際的袁粲與褚淵





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有時很快,有時却拖得很久。南北朝時,蕭齊代宋,就是很快的一例;南齊車僧朗出使北魏,魏主問他,你們國君執掌宋朝政事沒多久,怎麼就取而代之了?車僧朗回答:「禹不需多時,舜即將天下讓與他,這是一種形態;晉司馬氏取代曹魏,拖了很久,是另一種形態。時勢不同,形態有異。」這一段對話,多少顯示蕭道成取劉宋天下,在人們眼中是十分快速的。
蕭道成何以能取劉宋的天下?一般說法,歸因於宋後廢帝蒼梧王的殘暴無道。蕭道成既有軍功,又有權勢,當然可以殺掉廢帝,再立小皇帝,進而以禪讓的形式,輕移宋秉。如果教科書這麼寫,是限於字數,只能簡單交代,但實情複雜,只讀《通鑑》恐怕也會感到資料的不足,需要再加上點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