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李世民戰勝竇建德──《通鑑》記以寡擊眾之一例



唐武德初年,天下情勢已從隋末大亂的混沌中逐漸明朗,割據勢力以關中李淵的唐、河北竇建德的夏與河南王世充的鄭為最強;名為三強,實則王世充弱點甚多,力量不足與李唐、竇夏相抗衡。因之,三者鼎立不可能,李、竇之爭不可免。
李淵是隋朝官員,天下亂起,亦揭反煬帝暴政的義旗,從太原進入關中。竇建德出身盜賊,所作所為可謂「盜亦有道」,雄据河北,實力可觀,名聲亦佳。王世充獻寶物給煬帝,受到寵倖,後取東都的末代隋帝而代之,雖「士卒皆江、淮剽勇,出入如飛」,但能力薄弱,行事荒誕,識者皆知其不能自保。


李世民進圍洛陽

武德三年(620),李淵下詔秦王李世民帥諸軍進擊王世充。八月,王世充列陣於洛陽西北的青城宮,隔洛水對李世民說:「隋家天下結束了,唐在關中,鄭在河南,我沒向西侵犯,你却舉兵東來,這為什麼?」李世民使宇文士及回應:「四海都要歸順於唐,你尚未聽命,這就是原因所在!」王世充說:「我們講和吧,不要打仗,不是很好嗎?」回答:「我們只是奉詔令取東都,沒接到講和的命令。」我們讀到這裡,似乎不能把這樣的記述,當成事實,不是王世充在河的一邊大聲嚷嚷,宇文士及在另一邊大吼大叫。而是雙方列陣於洛水兩邊,傳達了一方求和,一方主戰的態度,也呈現了氣勢上的弱與強。
武德四年二月,李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請進圍東都,得到批准。李世民移軍青城宮,營壘尚未慶建立,王世充帥軍二萬前來,唐軍將領都感到事態嚴重,相當恐懼。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列於北邙,登上北魏世宗的陵墓,眺望情勢,對左右說:「敵軍大舉出動,希望一戰而勝,這種徼幸心理,正是他們實力不足的徵兆。我們今天打敗他們,他們就不敢再出城作戰了。」於是,命令屈突通率步兵五千,渡榖水進攻,並且囑咐,與敵交鋒,舉煙為號。一見煙起,李世民身先士卒,引騎兵衝出,與屈突通合力進擊。李世民率精銳騎兵數十,衝過王世充的陣式,到了敵軍的背後,殺傷甚眾。李世民衝得太快,與其他將士失聯,敵軍緊追,身旁只有將軍丘行恭,李世民馬為流矢所中倒斃,丘行恭回頭射向追騎,發無不中,追者稍停。丘行恭以馬給李世民騎乘,自己執長刀奔跑護衛,回到大軍之中。王世充也帥領將士殊死作戰,雙方激戰好幾個回合,王世充方才退去,李世民得以進逼城下,俘虜與殺死者多達七千人,於是圍住了洛陽。這段描述,重點有三:一是王世充手下,江、淮剽勇,戰力可觀,不容小覷;二是李世民運用策略,步騎協同作戰,取得成效;三是李世民衝鋒陷陣,氣勢盈溢,激厲將士,奮勇向前。此役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幾乎三分之一的兵力。

圍城中的洛陽

李世民進圍洛陽,《通鑑》記:「城中守禦甚嚴,大礮飛石重五十斤,擲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射五百步。」我們知道,此時仍屬冷兵器時代,所謂礮或砲,都是拋石機,如果拋出的石塊既重又遠,其殺傷與震撼力皆有可觀。至於八弓弩,胡三省告訴我們,是八個弓連在一起,如古代的「連弩」。射出的箭粗如車輻,箭頭如大斧,射程又遠,殊為可怕。《通鑑》又記:李世民「四面攻之,晝夜不息,旬餘不克」,十多天了,仍然攻不進去。城內感到前景無望,想要逃出者,也都遭到處死。雙方僵持不下,唐方將士倍感難以攻克,遂生退卻回去之念,也有大將籲請班師,李世民說:「今天大舉出動,就要一勞永逸。東方各地都已歸順,只剩下洛陽孤城,他們支持不了多久;眼看就要成功了,怎麼可以撤手呢?」於是下令:「洛陽未攻下,決不班師,提議回朝者,處斬!」大家才不敢再提班師之事。李淵聽說了,下了一道密令,要李世民率軍回朝,李世民上書,稱洛陽必克。又派封德彝入朝向李淵報告形勢:「王世充號稱擁有大片土地,實則多屬羈縻,表面臣服而已,他能控制的只有洛陽一城;洛陽被圍,他無力應付,很快就失敗。今天如果班師回朝,王世充的力量勢將恢復,以後就更難處理。」李淵也就同意了。李世民寫了一封勸王世充投降的信,王世充不覆。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李世民不畏艱難,奮力向前的勇氣與決心,然而他不是只有勇氣決心,而是審視面對的情勢,且有深入的認識,對於大局的可能發展了然胸中,極其聰敏的封德彝或許就是他的重要謀士。
李世民把洛陽團團圍住,既挖了長塹,又築起營壘。糧食無以進入城中,絹一匹只值粟三升,布十匹只值鹽一升;漂亮的衣服,珍貴的珠寶,像草一樣的賤。百姓把草根樹葉都吃完了,只有將泥土用水淘過,混在米屑中做餅,吃了就生病,身體腫脹,兩腳無力,不久也就死了。煬帝南遊,隋皇泰主遷三萬家入洛陽城,這時只有三千家。就是朝中大官也吃不飽,往往餓死。
王世充的洛陽顯然支持不下去了,只有一線希望,那就是河北的竇建德趕快來援。若能解洛陽之圍,將糧食運進,城中的餓莩才有活命的可能。

竇建德救援洛陽

竇建德與王世充為了爭地盤,兩國交惡,互不來往。唐兵進逼洛陽,王世充遣使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手下劉彬說:「天下大亂,李淵得關西,王世充得河南,我們得河北,形成鼎足之勢。今天李唐出兵攻王世充,李唐兵勢日盛,王世充愈來愈弱,難以持久。王世充的鄭亡了,我們的夏也受到威脅,不如與王世充修好,發兵救援,我們攻打唐的外圍,王世充從內部反擊,一定可以打敗唐軍。等唐軍退去,我們再看情勢,若可以把王世充的鄭併吞了,合二國之力,乘唐久戰兵疲,將唐打敗,則可以得天下了!」竇建德同意劉彬的意見,派使者至洛陽,答應救援。同時遣使赴唐,請召回攻洛陽的軍隊,李世民把使者留下,也不回覆。
竇建德大軍出動,許多兵士是被他打敗的孟海公與徐圓朗的士卒,向西出發,水陸並進,糧船泝黃河而上。王世充派其弟王世辯等率數千兵士與之相會,總共十餘萬,號稱三十萬,大軍來援,也讓洛陽城裡的王世充有所知悉。

李世民的軍事會議

李世民牢牢圍住洛陽,一時無法拿下,竇建德的三十萬大軍卻步步進逼,面對嚴峻局勢,必須商討對策;召集手下,積思廣益,找出最佳應付辦法,就是會議的主題。主持人秦王李世民先讀了竇建德的信,請唐軍退回潼關,把原來屬於鄭的土地還給王世充。接著,就請年高望重的文臣武將發表意見,首先發言的是蕭瑀、然後是老將屈突通,封德彝也說了話。主要的意思是,我們的將士面對洛陽堅城已有一段時日,看來一時攻不下來。竇建德一路打勝仗,氣勢很盛,讓我們腹背受敵,形勢很不好,不如先撤退,再等下一次進攻的機會。這種畏避的主張,自然不合李世民心意,就問:「你們都同意老前輩的看法嗎?」郭孝恪說:「我不贊成!今天王世充已是窮途末路,只有等著失敗。竇建德遠道前來相助,也沒用,也等著失敗,一次把這兩個敵人打敗,也算是天意啊!我們最好先據有武牢的險要,擋住竇建德,等有好機會,一舉打敗他!」李世民說:「很好,勇氣可佳,見解也不錯,只是缺少深入的分析與具體的建議。還有哪位?」
薛收,這位大詩人薛道衡的兒子,正在秦王幕下,發言說道:「王世充保有東都,府庫充實,手下的兵士,都是江、淮一帶的精銳,不能小看。今天他們所缺的,只是糧食,所以,我們圍困住他們,他們要出戰,我們不理,時日稍久,就守不下去。竇建德親自率領大軍,遠道前來,屢敗強敵,也是精銳無比,要與我們決戰。如果竇建德帶了糧食進入洛陽,那麼長期爭戰就要開始了,天下統一也就遙遙無期,兵連禍結,生民塗炭。今天不妨分兵兩支,一支守住洛陽長圍,王世充出兵,我們不與他們打;大王您親率驍勇精兵,先據成皋,做好決戰的準備,等竇建德大軍到來,我們以逸待勞,一定可以取得勝利。」李世民說:「你的意見,正合我心。大家看,王世充沒有糧食,上下背離,我們不必強攻,就可以拿下洛陽。竇建德打敗了孟海公,不免有了驕氣,我們先佔據武牢,控制險要,取得地利,如果他們冒險進攻,我們不難打敗他們。如果他們不再進兵,十天半個月,王世充的洛陽必將潰敗。我們拿下洛陽,氣勢正盛,更容易打敗竇建德。我們趕快出動,據有武牢,稍有遲疑,讓竇建德先佔了武牢的地利,附近歸順我們的一些城池也會倒向他們,如果夏、鄭兩個力量結合起來,我們就有大麻煩了。所以,我決計出動,進兵武牢。」屈突通還說:「我看最好還是撤圍吧,竇建德三十萬大軍,我們差得太多,彼眾我寡,幾乎沒有勝算。戰陣之事,還是老朽最有經驗,薛收文人,那知用兵,不可輕信啊!」李世民說:「謝謝老帥,我心意已定,事不宜遲,立刻準準備出動,屈老將軍,您就輔佐齊王元吉,圍住東都吧!各位請回,捉緊時間,準備停當,立即出發。薛收,請留下,我還有些事情要問你,聽聽你的意見。」
「你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可以打敗竇建得的大軍?我想你一定有更進一步的謀略,不願意在眾人面前陳述,現在只有你我二人,就請你盡情抒發吧。」薛收說:「是的,老將軍面前,總得收斂些,有些話不大好說。老將軍說得沒錯,彼眾我寡,勝算應該不大,但是我認為大王手下猛將如雲,正是最大的優勢。像是郭孝恪、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段志玄、史大奈、宇文士及,還有淮陽王李道玄等等都是勇猛無比,反應靈敏,足當方面重任的將才,李世勣更是出眾的軍事天才。大王只要善用手上的人才,必定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李世民聽了,頻頻點頭,說:「你說的對,不過如何安排運用,也要聽聽你意見。」薛收說:「彼眾我寡,我們就要想到如何壓制對方的優勢,讓它施展不出來;只要發發揮我們的優勢,即可取得勝利。」李世民說:「我同意,如何發揮我們的優勢呢?」薛收說:「以動制靜,我們用快速的移動,切斷敵軍的聯繫,掌握戰場的主動,讓他們昏頭轉向,疲於應付,亂成一團,完全失去人數眾多的原有優勢。再擊其要害,如果他們列陣如長蛇,我們只要擊其首,斷其尾,首尾不能相呼應,就可完勝。」李世民說:「這樣的戰術指導我很贊同,讓我想一下,先鋒可用宇文士及,接應則是秦叔寶跟著我,嗯……,我對他們的了解超過你,就讓我來安排各將領的任務吧。」薛收說:「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李世勣,這是我最後的一點建議。」
我必須申明,這一段描述,全憑想像;依據只有《新唐書.薛收傳》中的幾個字:「房玄齡亟言之秦王(李世民),王召見,問方略,所對合旨。」李世民對薛收所言方略,感到滿意,應該可以推知薛收心思細密,計謀出眾,如此而已。
正午之時,李世民率三千五百人向東出發,王世充在城上看到李唐軍隊的移動,不知道原因何在,也就不敢出動進擊。

竇建德的軍事會議

竇建德進軍順利,以為不日即可抵達洛陽城外,卻受阻於虎牢,數次接戰,未能得勝。情勢既然如此,也要大家開會商量。諸將之中,主張班師回河北者頗有其人,多屬沿途克捷,獲得珍寶不少,無心再戰,只是會議中難以啟齒,支支吾吾,理不足則氣不壯。主張繼續進兵者,也多是說些主上聖明,將士用命,戰無不勝之類空話。這時,一位青年文士的發言,打破了顯得沉悶的氣氛。他是凌敬,竇建德的國子祭酒(如同國立大學校長)。凌敬說:「我們應該調轉前進方向,不妨越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派將堅守。大王則率大軍跨越太行山,進入上黨,攻向太原,直搗李唐的後方,也是他們的起源之地。這樣用兵,好處有三,第一,這個地區目前幾乎全無可以阻擋的力量,我們必能取得勝利;第二,取得山西之地,再聯結河北,我們的發展形勢,比現在增強很多;第三,我們攻向山西,在關中的李淵不可能袖手不理,他必定召回李世民,這樣被困在洛陽的王世充,自然獲得解救。今天我們面對的情勢,能夠想到高明策略,大概只有這樣吧。」竇建德邊聽邊點頭,說道:「高明!高明!」。這時偌大的房間,鴉雀無聲,嘴上不說,大家心中都明白,凌敬沒有把他計謀的重點直接說出來。講到這裡就要問問課堂上修課的同學:凌敬沒說出,但在座者都聽出來的重點是什麼?同學習慣記誦課本上的內容,疏於練習昔日情景的想像,一時之間很難反應出來。「就是放棄洛陽的王世充啊!」你們看,胡三省怎麼說:「凌敬的計策很好。那個時候洛陽已經十分危急,李世民全力圍困,沒多久就能拿下。我想,如果依照這個計策,竇建德還沒到蒲州,洛陽城已經為李唐所破。」胡三省很清楚,凌敬此策的重點就是放棄王世充,也有王世充不值得救援的意思。
凌敬的策略,依照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讓李世民解決王世充,趁著這個空隙,積極發展,爭取有利情勢。竇建德聽懂了,直呼高明之餘,卻想到有違自己救援洛陽的初衷,也就不免猶豫。心中最為著急的,莫過於王世充派來求救的使者,急得都哭了出來,哀求不要放棄洛陽。另外,還有一些竇建德手下的大將也幫著說話,那是因為王世充使者一到,就用金玉珍寶賄賂這些人,他們也就發言反對,說:「凌敬是書生,那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他的話不可以聽信!」竇建德改變心意了,對凌敬說:「今天我們將士英勇,銳不可當,只要一鼓作氣,就能解洛陽之圍,可以說是天助我也!你的計謀很高明,只是緩不濟急啊!」凌敬說:「大王,請再聽我說,當今用兵穩操勝算,只此一途啊!」竇建德聽不進了,叫人把祭酒請了出去。一直沒發言的曹后說話了:「凌敬的計策,一要用啊。今天我們趁著唐對鄭用兵,向太行山的北面發展,又由於突厥威脅關中,唐為自保,必定調回李世民,洛陽之圍可解。如果大軍停在此處,費用十分龐大,士氣逐漸消沉,不知等到何時,才能成功。」曹后深知竇建德惦念圍困中的洛陽,不忍心說大可放棄王世充,又不能誇耀對手,滅自己的威風,只能作此表述,重點只有「凌敬的計策,一定要用啊!」竇建得心意既定,就說:「這不是你們女人家懂的事,我來主要是救鄭,洛陽情況十分危急,朝不保夕,我如果不管他們死活,就是畏懼敵人而又不守信用,做人不可如此!」讀到這裡,我問同學,竇建德不聽凌敬的計謀,主要原因是什麼?我們用選擇題的形式吧,(A)驕傲自大(B)自信太過(C)心腸太軟(D)聰明不足。同學大多選(A)或(B),我說:如果讓我做這題,我會選(C);當然,這不是事實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與想法。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從竇建德手下將領的表現,可以看到十分嚴重的弱點了嗎?將領收受賄賂,多少反映軍中紀律的廢弛,應該不是小缺點了。

以寡擊眾,秦王大勝

偵察傳來消息,竇建德大軍已向虎牢進逼。李世民親至前線了解軍情,並留馬千餘匹於河渚以誘敵。次日,竇建德大軍果然到達,前後連綿二十里,擊鼓吹號,聲勢甚盛,李世民率諸將登高瞭望,左右都面露驚恐。李世民說:「竇建德在山東一帶發展,從未遇過真正的強敵,今天他們聲勢很盛,但隊伍不整,是紀律不佳;進逼我們,至此方才列陣,是看不起我們,有輕敵之心;我不要立即出戰,等到他們露出疲態,陣式鬆動,我們給予致命一擊,必能獲勝。你們看吧,過了中午就可以打敗他們。」竇建德遣三百騎下戰書,李世民派王君廓率二百人應戰,互有勝負,各自退還。李世民看到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騎著隋煬帝的馬,鞍飾精美,說:「他騎的真是一匹好馬。」遲尉敬德說:「我把牠牽來!」李世民阻止,說:「不能為了一匹馬犧牲我的一員良將!」尉遲敬德不理,帶了兩個人,衝入敵陣,躲開了箭矢刀槍,連王琬帶駿馬一起捉了回來。這時,李世民派人召回河邊馬。《通鑑》中的這兩個小故事,也是細節的描述,突顯出李世民、尉遲敬德不畏艱難的精神氣勢,非常人所及,也是成功者的特質。
竇建德的陣式布列之後,迄無動作,自早晨到中午,士卒又餓又累,就地而坐,為了喝水,你爭我搶,相當混亂。李世民覺得可以動手,命令宇文士及領三百騎兵,衝向竇建德西邊,再繞自向南方,又說,如果他們的陣式保持完整,無法撼動,你就退回,不要硬闖,如果一衝就破,就依計而行。李世民看到竇建德的陣式果然被宇文士及衝破,出現混亂,知道時機已至,河邊馬匹也都到了,於是下令出擊。李世民一馬當先,將士跟進,攻向敵人主帥營帳。此時竇建德正在接見群臣,眾人忽見李世民騎兵衝來,驚恐不已,亂成一團。竇建德召騎兵前來護衛,奈何被朝臣阻擋,稍一遷延,唐騎猝至,竇建德只有倉皇避走。唐將竇抗追赴,未能獲勝,李世民率騎兵跟上,所向披靡。於是雙方拼死決戰,塵埃滿天。淮陽王李道玄前後衝殺,一再出入,射在他身上的箭,多如刺蝟的毛,足見竇建德的將士也不是全無戰力。這時,李世民率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衝進竇建德大營後方,樹起了唐軍的旗幟,竇建德將士見了,知道大勢已去,全面潰散。竇建德負傷墜馬,對追及的唐將說:「我是夏王,你捉到我,可得重賞。」竇建德被擒,李世民對他說:「我討伐王世充,關你什麼事?你何苦率帶來大軍與我作戰?」竇建德說:「我今天來,就不再煩你遠征。」李世民把所虜獲的五萬人都釋放了,讓他們回歸鄉里。
這場決定勝負的戰役,確如李世民所料,費時不多。勝負關鍵之處在於竇建德營帳受到衝擊,騎兵無法及時前來救援;為進謁的大臣阻絕,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總覺得理據有欠充足,更可能的原因應是進援之路為唐軍截斷,遂至全面潰敗。也許,這正是李勣在此役中的主要任務,而且執行徹底,立有大功。
當竇建德、王琬等人站立在洛陽城下,王世充的希望完全破滅,也只有投降一途。
李世民身披黃金甲,後面緊跟著也披黃金甲的齊王李元吉與大將李世勣,其後是二十五位有功的將軍,以及鐵騎萬匹。帶著王世充、竇建德以及隋代的皇室物品,至太廟奏捷獻俘,也就是向祖宗報告這件重大的功績。請問:這時李世民心中會想到什麼?當然我們無法確知,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神入」的練習,揣測一下他內心的想法。

  

這是一場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戰役,我們試將致勝因素稍加歸納,或許在於:主帥氣勢強健,作戰謀略高明,策劃仔細妥善,將領才能出眾,士卒訓練有素。史書撰者藉以架構一個戰爭的故事,說明雖然李世民士卒不滿四千,却能擊敗至少十萬的竇建德大軍。我們閱讀之時,不妨神入人們心中,發揮想像力,盡情觀看戰役之前與戰陣之中的風雲變化。


                                               20178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