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概念密度」與閱讀練習





加拿大科普讀物著名作家應格朗的《記憶的盡頭----解開老化與阿玆海默症之謎》(天下文化,20161月)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我推薦給同學時說,如果你們想要多知道一點老化與失智的問題,應該讀讀這本書;如果你們身旁的長輩也喜歡讀點書,可以推薦這本好看的科普讀物。
書中提到「修女研究」,以修女為研究老化與失智的對象,得出令人驚異的成果,「概念密度」就是其中之一。概念密度指修女入會時寫一篇短文,研究者分析這篇短文中運用概念的密度與後來失智現象有無關係,發現正相關很明顯,文章寫得愈充實,也就是概念密度愈高,老年失智的比例愈低,反之則愈高,表示概念密度是很重要的終身指標。本書作者問了兩個問題,一是概念密度何時到達巔峰?是寫短文時的22歲,還是8歲就達到?另一個問題,高密度概念的寫作能力可以經由學習得來嗎?作者說:「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在成長階段很值得多上一些相關課程。」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講述歷史故事進入過去世界----以三國時代劉曄事跡為例




(一)

學生期待歷史課,期待什麼?學生厭煩歷史課,為何厭煩?做為歷史教師,都要好好想一想。以我的經驗,學生對於歷史課的期待,很大部分是想聽歷史故事,這是一個卑微的願望;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無比,厭煩難耐,欠缺故事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從另一方面來看,老師在歷史課講述過去的事情,不是要學生記得這些網路上一查既知的內容,而是引領他們進入過去的世界,觀看人們活動,感受時代氛圍,體會歷史意義,這是歷史課最為有趣的地方,也應該是培養學生理解世事興衰、人心幽微的沃土。我們可以藉由故事的講述,帶著他們一面細細觀看,一面向他們提出問題,讓他們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只要多加練習,認知過去的能力必可有所增長。
歷史課堂上,不是什麼故事都適合講述,需要精挑細選。在有限的時間裡,如何取得最大效果,看來唯有利用簡要而精彩的小故事較為適宜;那麼,這些小故事藏於何處呢?也許,我們可以在傳統史書中尋覓。傳統史書內容、文采皆有可觀,固然是我們選材的寶庫,更重要的是史書所載,都經過史家擇雅去疑,慎之又慎的用心篩選,致使見於記載者,必有其意義,很值得講述。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談談檀建的死







檀建可以說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任何值得稱述的地方,他能夠在史上留名,完全因為他的「死」,檀建的死見於《後漢書.鍾離意傳》。
鍾離意,東漢初年在兗州的瑕丘縣但任縣令,檀建是他手下的小吏,偷竊了縣裡的東西;鍾離意知道了,把檀建叫來,將別人支開,問了明白,檀建也承認做了錯事,向他叩頭請罪。鍾離意不忍心依律處罰,就叫他回家,不要再來這裡工作了。檀建的父親看見兒子怎麼回到家裡,一點沒有假滿再去上班的意思,必然覺得事不尋常;弄清原委之後,一天,檀父把檀建叫來,面前放了一杯酒,對兒子說:「我聽說,不講道理的長官用刀殺人,講道理的長官用道理處人死罪。你犯了罪,不可活,這是你命!(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命令檀建把這杯毒酒喝下去,檀建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