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四)北魏太武帝、崔浩、李順





史書所載北魏初期人物,最為耀眼者當推崔浩。崔浩服侍道武帝拓拔珪、明元帝拓跋嗣,得到兩位帝王的寵幸,由於謀略高明,太武帝拓跋燾更是信任有加,言聽計從,勳業卓著。當然,崔浩本人條件極好,相貌俊美、智慮精審、學識淵博,《通鑑》記:「浩纖妍潔白如美婦,自謂才比張良而稽古過之。」即是此意,這些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緣由。我們讀《通鑑》此一時期,述及北魏,總是被崔浩吸引,讀來讚賞不已,也就不為無因了。
     相比之下,《通鑑》中的李順黯淡多了。他的傑出表現,《通鑑》不吝記載,也讓我們略有印象,但他與崔浩過招,顯然屈居下風,宛如崔浩演出的背景,只在襯托崔浩無與倫比的學識與智謀,實際情況是如此嗎?如果讀讀《魏書》有關記載,我們會看到不大一樣的景象。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三)南朝宋文帝寫的一封信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時紀綱嚴明,物阜民豐,以「元嘉之治」享譽國史。元嘉六年(西元429年),任其弟義恭為荊州刺史,總督荊、湘等八州軍事,位尊權重,文帝寫了一封信給他,載於《通鑑》卷121。
我們為了便於理解,用現代的語氣改寫此信,如下:

恭弟如晤:
        荊州是很重要的地方,你擔任刺史職務,一定要盡力做好。天下的事,家國的事,都很複雜艱難,要做到不出差錯,已不容易。安定興隆或瀕於危亡,就看我們做得好不好,我們肩頭所負職責十分沉重,怎麼可以不戒慎恐懼,臨淵履薄,深感難以負荷呢!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105學年度上學期 中國史課程「開場白」書單(前半)





一、《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 by Alan Lightman 童元方譯,商周出版,20137月初版,20152115刷。

 我們說歷史是時間的學問,又說是時光的旅程,表示歷史與時間關係至為密切。但「時間」是什麼?歷史學者最多講講時序的概念,對於時間,沒有處理的興趣,也缺少研究的能力,那就交給專門研究它的學者吧!研究時間最負盛名的,當推愛因斯坦,那麼,愛因斯坦怎麼說時間呢?如果愛因斯坦把推算公式一條條列出,除了他同行的物理學家,是沒人看得懂的。
能不能把愛因斯坦對時間的觀念,用小說形式加以呈現,讓普通讀者也接受一點深奧的科學觀念。這個點子當然很好,怎麼落實呢?除非擅長二者,既是傑出的物理學家,又有寫小說的素養與才能,方可做得出來。本書作者萊特曼正是兼具科學與文學的高度修養,非但可以著手,而且寫出了一本傳閱甚廣的好書,就是本書。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預測大勢發展----記崔浩對時局的分析





我們可以從歷史知識中預測天下大勢的未來走向嗎?歷史學家會說不大可能吧,因為我們掌握的資訊有限,而世局的變化則是無窮,預測如同猜謎,意義不大。然而,傳統史書却不乏預知未來的記載,我們不妨看看,他們是怎麼看出局勢的發展,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也許,古代事務終究簡略,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
崔浩是南北朝早期北魏的名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歷盡艱辛,創建魏朝,晚年性情大變,喜怒無常,大臣多因小過受罰,崔浩服侍左右,恭敬勤勉,頗得信任。道武帝死,明元帝拓跋嗣繼立,好陰陽術數,崔浩為之講述《易》與《洪範》五行,亦得寵信。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鼓勵閱讀----十分鐘介紹課外書





今天,大家都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或許正是反映閱讀風氣陷入低谷,閱讀風氣何以不振,有人怪罪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我們都知道,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已是不可阻擋,無法逆轉的潮流;不過,手執一卷,神遊書中世界的悠然與愉悅,不是緊盯手機屏幕的蠅頭小字所能取代。記得讀過一篇網路文章,是一位印度工程師寫的,描述他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旅途所見,飛機上的中國人都拿出最新款式的手機或平板,不是玩遊戲就是看電影,而歐洲人大都看書。文章結尾好像是: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難道歐洲旅客沒有手機或平板嗎?當然不是,兩者之間只是利用時間、旅行安排,以及閱讀習慣的不同罷了。您也許會說,中國大陸受到文革的荼毒,經濟起飛,文化跟不上,我們台灣不是如此,我也希望我們台灣有很好的讀書風氣。且不說台灣在2009PISA閱讀素養測試,得了OECD國家中的第25名,被第一名的上海遠拋在後;就是2012年進步到了第9名,也在上海、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等我們的競爭對手之後。我印象中讀過另一篇網路文章,一位來台留學就讀某名校的歐洲學生,非常稱讚她的台灣同學,聰明、用功、和氣、友善,只是覺得台灣同學見面大多談哪一家的炸雞排好吃,讓她感到新奇。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二)----《後漢書》中的鍾離意





鍾離意是東漢光武、明帝時代的名臣,范曄《後漢書》的〈鍾離意傳〉主要由兩篇議論與六個故事構成。兩篇議論見於《資治通鑑》,六個故事則未為《通鑑》編撰者所採納。我們可以說,這兩篇議論既能反映時代的問題,又能呈現鍾離意的風格,《通鑑》選錄,可謂撰史卓識,但六個故事未蒙青睞,或許由於篇幅有限,體例未允,有其緣由,但未能一讀,終屬可惜。若此等故事為范蔚宗所重視,則前人所言,讀《通鑑》需與正史對讀,就不是沒有理由了。
我們來看看這六個故事吧。第一個故事,鍾離意,會稽山陰人,在地方擔任督郵的小官,專管督察基層員吏這一類的事。有一個亭長,是地方上最底層的小吏,收了小民的酒禮,舉報到了鍾離意手上,他就退了回去,並向太守說明,從古以來,地方官府做事都是先內後外,由近及遠,先問本府做得好不好,再向下屬有所要求。所以,等到我們太守府內都很清廉,從未收受東西,再責罰下屬不遲。太守很同意,也很欣賞,一些縣內的事都要他去做,鍾離意也盡心盡力,做得很好。會稽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鍾離意巡視疫區,請醫生,買藥品,盡力救治,由於他的作為,免於死亡的人不在少數。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一)----《通鑑》中的漢文帝與吳王濞





課堂教學中閱讀文本,特別是讀傳統典籍中的文本,應有一些方法,如先讀一段,述其大義,再加以討論,這大概也是最為普遍的做法。這樣的方法,不能說沒有「門檻」,那就是班上的同學,需要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因為述其大義,不是白話解讀,如果理解古文能力稍弱,很難進入文字所述的情景之中,對於此後的討論,也就難以參與,如同站在門旁,只能做壁上觀。時間稍久,必將意興索然,遂而神遊於教室之外。
如果降低同學對古文理解的要求,讓大部分同學都能進入文本呈現的過去世界,教師在講述上加重分量,在討論上多做準備,把「門檻」取消或降低,也許是可行之策,我們不妨稍作嘗試。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五)----人物神采與細讀精思





第二學期的課程,期末考時間總是排在畢業典禮之後,對於四年級的同學,歡慶畢業之後還要回校參加考試,於情於理均有不妥。於是,以心得報告代期末考試;這樣做,多少有點放水,同學只要交了報告,就會有個及格的分數。不過,仍有認真撰寫的同學,讓我頗感欣慰。中國史課程(三國到唐末)資訊工程系四年級的林郁珍同學的報告,就是這樣的一篇。
林同學的報告寫得相當長,應在四千五百字以上,大大超過我所要求的至少一千字。這篇報告,字數雖多,閒言却少,似乎都出自肺腑,而且表述明暢。我無法全部記下,只能選錄其中的三個部分,再略加說明。首先,我選一段許多同學都提及,我在其他小文也多處述及的內容,不辭重複,因為它是課程的基本情況。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四)----觀看人物,神入體會





1042015)學年度下學期,我在清華大學中國史課程的第一節課,我問同學一個問題,學生為什麼要讀歷史?關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方法以及同學的反應,我在另一篇小文〈從學生的一道答題淺談歷史教學的基本問題〉已有提及,此處不再重複。到了學期結束,期末考試有一道二十分的題目,要同學反思一個學期的學習。考前特別叮嚀:「這種題目一定要多寫一點,如果你只寫三行,我就只給三分!」同學記住了,似乎也有點預習,大多寫得蠻長,好像都有十幾行。當然,在過去這是家常便飯,但今天已是難能可貴了。
同學的第一段,往往與過去讀的中學歷史略做比較,說明這門課的優點,我讀同學所寫,不覺得有阿諛討好的嫌疑,而是直抒胸臆,您若不信,請讀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一年級王芝芸同學答題的第一段: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策略的擬定----記陸贄的一次獻策





陸䞇,是中國歷史上名聲響亮的人物,因為他的文筆極好,用漂亮的駢體文,論事說理,深刻明晰。他為唐德宗寫的〈罪己詔〉更是千古名文,只是他用的不是「古文」,也就未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然而,《陸宣公奏議》一直為昔日的士人所喜讀,只是今天的讀者大概很有限了。
陸䞇由於文名甚高,唐德宗需要撰寫詔書文告的大手筆,就把他請來朝廷。這時,德宗派兵進討不奉朝命的魏博、成德、淮西等兩河藩鎮,由於軍事進展不順利,東都洛陽備受威脅,德宗調遣關內諸鎮兵馬救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路經長安,兵士未能得到期望的犒賞,十分不滿,譁然反叛,進入京城,衝向宮中寶庫,恣意搶奪,德宗倉皇出走,即所謂「涇原兵變」。德宗逃向奉天,叛兵擁立軟禁長安城中的前涇原節度使朱泚為主,並攻向奉天。朱泚有其聲望,獲得相當支持,軍勢甚盛,全力進攻奉天,德宗幸有名將渾瑊等防衛有術,奮力抵禦,終於挺過難關,待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援軍到達,陸䞇再為德宗寫了一篇文字誠摰懇切,「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的〈罪己詔〉,亂事方告平定,即所謂「奉天定難」。德宗回到長安之前,又發生了李懷光遭忌叛變事件,德宗避走漢中,李懷光為李晟所敗,自殺。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四)----漢武帝與汲黯的兩次談話





《通鑑》載有漢武帝與汲黯多次談話,其中一件最為著名,那就是青年皇帝談到施展儒術的大計,講得興高采烈,汲黯一句「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宛如冷水澆頭,武帝不說話了,生氣了,臉色變了,於是「罷朝」,結束了這場君臣之間的對話。其後是朝臣為汲黯耽心,汲黯不以為意,認為當臣子就應該知無不言,武帝也稱許汲黯為「社稷之臣」。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我在別處已稍加分析,這裡再提及,做為二人對談的背景,就不再多說了。那是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的事。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104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場白」書單(後半部分)





七、《時光列車》M Train Patti Smith著,非爾譯,新經典文化,20163月。

一個人把自所做所想的事,紊紊寫來,看似嘮嘮叨叨,却也條理分明。這樣的文字,為什麼會讓人展卷不久,就放不下來,一頁一頁讀下去,像品嘗美食般的入口甚易,頗耐咀嚼,而且回味無窮,真是享受不已,欲罷不能。這種最能得到閱讀愉悅的書,如何寫出來的,就以本書為例,可以略作分析。
第一,       內容儘管是些小事,無關國際民生,但無不精彩有趣,不論探訪心儀人物已經荒蕪的墓地,或只是坐在咖啡館的一角,沉浸在書中世界,把自己的心境記錄下來,個人特色十分突顯,讀者也就備受吸引。
第二,       筆觸下的感情非常豐富,一件小事可以牽動心絃,一本小說可以儘情想像,似乎不是思維能力所能達到。極其敏銳的、細微如絲的感受能力,才是將文字充滿動人力量的主要因素。
第三,       文字表述能力非常高明,作者被尊為龐克音樂教母,也進入了搖滾名人堂,她還是詩人,出版過詩集,說明作者運用文字的能力極好,字詞的選用,段落的安排,結構的設計等,都會細心經營,也就達到很高的水準。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歷史課裡的唐太宗、長孫皇后與魏徵


唐太宗,是講述中國歷史時,無法繞過,必須談到的大人物。講到大人物,應該先給他一個「定位」。怎麼做呢?我們是歷史教師,似乎不宜用「我認為唐太宗是……」之類的口吻開場,而是用「我覺得(某位)史家對唐太宗的評論很高明……」這樣的話語帶入為妥。如果您問:那麼,你會採用哪位史家的高見呢?我想,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論述非常精彩,可以向學生介紹。
當時北朝雖以吏治、武力勝過南方,若論文學風流,終以南朝為勝。文帝只知有吏治,並無開國理想與規模。煬帝則染到了南方文學風尚,看不起前人簡陋。狂放的情思,驟然為大一統政府之富厚盛大所激動,而不可控勒。於是高情遠意,肆展無已,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轍。能把南方的文學與北方的吏治、武力綰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權,則是唐太宗。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期中考受挫的反省




考試為什麼會考不好,應該有好些原因,最主要的,不過就是不夠用功,考前知道自己準備不足,該讀的未讀熟,該記的記不住,分數不好,也是必然。或者,過於大意,疏於準備,總覺得這門科目,自己頗為擅長,憑著已有的豐富知識,就可以拿到還算不錯的分數。也就是說,如果正常聽課,正常準備,分數必然也就十分正常。104學年度第二學期,我在清華大學担任的中國史課程班上,經濟系一年級的曾郁心同學,在期末考卷的一題,反思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寫了如下的答案: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從學生的一題答案淺談歷史教學的基本問題




教了一個學期的課,應該問問修課的同學,你們這個學期學到了什麼?有著怎樣的收獲?學生回想上課之初與課程結束,自己有無不同,轉變是否明顯,就是這門課程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學習了一段時間,回頭看看,有所不同,也許就是所謂後設認知中的一環;而這樣的訊息,對於担任教師工作的我們尤其重要。有效學習需要講求方法,教學精進也需試驗檢討,我們不妨先從蒐集學生課程結束之後的回顧做起。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談《通鑑》文本的理解(三)----宮闈鬥爭,還是母系背景




《資治通鑑》卷16,漢景帝前6年,西元前151年,記載了一件有點複雜的事,如果我們讀原文,稍稍走神,即如墜五里霧中,尋不著頭緒。那就用白話文改寫一下,或許可以稍減我們閱讀時的負擔。

以前,燕王臧荼有一個孫女,名字叫臧兒,嫁給槐里的王仲,生了兒子王信及兩個女兒;王仲死了,又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兩個兒子,田蚡與田勝。漢文帝時,臧兒的長女嫁給金王孫,生了女兒金俗。臧兒占卜,得到的回應是:兩個女兒都會大貴。臧兒就要把嫁給金氏的女兒要回來,金氏大怒,不肯,就把她送進太子宮中,王氏入宮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徹。這位王氏懷孕時,做了一個夢,夢見太陽進入了她的懷中。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概念密度」與閱讀練習





加拿大科普讀物著名作家應格朗的《記憶的盡頭----解開老化與阿玆海默症之謎》(天下文化,20161月)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我推薦給同學時說,如果你們想要多知道一點老化與失智的問題,應該讀讀這本書;如果你們身旁的長輩也喜歡讀點書,可以推薦這本好看的科普讀物。
書中提到「修女研究」,以修女為研究老化與失智的對象,得出令人驚異的成果,「概念密度」就是其中之一。概念密度指修女入會時寫一篇短文,研究者分析這篇短文中運用概念的密度與後來失智現象有無關係,發現正相關很明顯,文章寫得愈充實,也就是概念密度愈高,老年失智的比例愈低,反之則愈高,表示概念密度是很重要的終身指標。本書作者問了兩個問題,一是概念密度何時到達巔峰?是寫短文時的22歲,還是8歲就達到?另一個問題,高密度概念的寫作能力可以經由學習得來嗎?作者說:「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在成長階段很值得多上一些相關課程。」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講述歷史故事進入過去世界----以三國時代劉曄事跡為例




(一)

學生期待歷史課,期待什麼?學生厭煩歷史課,為何厭煩?做為歷史教師,都要好好想一想。以我的經驗,學生對於歷史課的期待,很大部分是想聽歷史故事,這是一個卑微的願望;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無比,厭煩難耐,欠缺故事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從另一方面來看,老師在歷史課講述過去的事情,不是要學生記得這些網路上一查既知的內容,而是引領他們進入過去的世界,觀看人們活動,感受時代氛圍,體會歷史意義,這是歷史課最為有趣的地方,也應該是培養學生理解世事興衰、人心幽微的沃土。我們可以藉由故事的講述,帶著他們一面細細觀看,一面向他們提出問題,讓他們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只要多加練習,認知過去的能力必可有所增長。
歷史課堂上,不是什麼故事都適合講述,需要精挑細選。在有限的時間裡,如何取得最大效果,看來唯有利用簡要而精彩的小故事較為適宜;那麼,這些小故事藏於何處呢?也許,我們可以在傳統史書中尋覓。傳統史書內容、文采皆有可觀,固然是我們選材的寶庫,更重要的是史書所載,都經過史家擇雅去疑,慎之又慎的用心篩選,致使見於記載者,必有其意義,很值得講述。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談談檀建的死







檀建可以說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任何值得稱述的地方,他能夠在史上留名,完全因為他的「死」,檀建的死見於《後漢書.鍾離意傳》。
鍾離意,東漢初年在兗州的瑕丘縣但任縣令,檀建是他手下的小吏,偷竊了縣裡的東西;鍾離意知道了,把檀建叫來,將別人支開,問了明白,檀建也承認做了錯事,向他叩頭請罪。鍾離意不忍心依律處罰,就叫他回家,不要再來這裡工作了。檀建的父親看見兒子怎麼回到家裡,一點沒有假滿再去上班的意思,必然覺得事不尋常;弄清原委之後,一天,檀父把檀建叫來,面前放了一杯酒,對兒子說:「我聽說,不講道理的長官用刀殺人,講道理的長官用道理處人死罪。你犯了罪,不可活,這是你命!(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命令檀建把這杯毒酒喝下去,檀建就死了。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二):周勃的恐懼




 
《通鑑》的西漢部分,已經多年未曾開課,也就是多年未曾偕同學前去西漢的世界一遊了。怎麼又想去西漢看看呢?一個重要原因,是想藉此機會讀點《漢書》,把《通鑑》的世界闊大些,讓我們觀看一個更為宏闊的西漢。104年學度上學期先在清華大學開課,選修同學之外,有三位旁聽的同學,大陸高校法研所二年級的曹思思,她是中央大學交換生,每週二從中壢來新竹,旁聽我的兩門課,她思慮清唽,而且勇於發言,我只要問同學問題,得不到回應,就請她說說,她也落落大方地講出自己的想法。我課下對她說,我要謝謝你,你經常替班上的同學解圍呢。「《通鑑》選讀:西漢」這個班上,旁聽的還有核子工程所碩士班的陳聖元,他從大學部就修了多門我的課,進了研究所又來旁聽,以及化學系四年級的李任翔,也幫著回答問題,而且他們三位旁聽生都坐在第一排中間的座位。大概有這三位「學長」的帶領,其他同學也樂於參與討論,上課的氣氛很好。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劉邦是一位怎樣的人物?記課堂中一次問答




104學年度下學期,我在台大的通識課是「《通鑑》選讀:西漢」,選讀資料從平定呂氏亂政,文帝入繼大統開始。我著意避開楚漢之爭與漢初政局,主要想法無非大家對劉邦、張良、韓信都很熟悉,閱讀熟悉的內容,欠缺新鮮感之外,往往掉以輕心,難以進入文本的情景之中。當然,考慮到一個學期能讀的篇幅有限,也是一個因素。
課程排在星期一,第一次上課,循例是課程介紹,說說這門課的基本想法,第二次適逢二二八補假,停課一次。三月七日是第一次正式上課,進入教室,方知由於台大的教學平台當天才開放,我給課堂助教的資料,也才剛剛放上平台。也就是說,正式上課但無資料可讀。台大的教學平台似乎要等加退選告一段落才開放,早知如此,第一次課程的資料就應該送講義組印製,只是我不知道台大目前還有印製講義的單位嚒。

太伯為什麼出走----觀看八百前的一節歷史課



(一)

  太伯,太王的長子,仲雍與季歷的長兄,由於季歷的兒子昌(後來的文王)有聖德,太王想季歷繼位,再傳給昌。於是太伯就與仲雍出走,到了南方的荊蠻之地,即後來的吳國,太伯就是吳太伯。這件事《史記》載於「世家」的第一篇,《論語》〈泰伯篇〉亦載孔子的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盛讚泰伯的遜讓之德。略讀中國舊書的人,無有不知,就是今天中學生,也有知道的。
現代歷史學者尊重這樣的記載,但不相信它是事實。事實應該是怎樣呢?太伯不是為了遜讓而出走,他負有向外發展的重大使命。徐中舒,這位出身清華國學研究院,師承王國維的著名學者就說:「所謂讓國的說法,是後來的解釋,其實乃是太王派年長的兒子去開拓殖民。後來的楚國以及蒙古,常傳位于幼子而不傳長子,因為幼子成長較晚,他總是和父親住在一起,往往繼承父業。而他的兄長則在成年後即分出去自謀發展了。太王之世周為初興的小國,同殷商相比國力極其懸殊,當時絕不能與殷商正面衝突。太王選擇抵抗力小而又與商關係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以逐步培植國力,實為上策,所以他派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先秦史論稿》,頁123。)我的老師許倬雲基本贊成徐氏的意見,略加討論後,說道:「泰伯、仲雍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深入思考,認識心性----《通鑑》選讀課程的作業



《通鑑》選讀是一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程需要安排作業嗎?那就要看課程的目標是什麼了。問問學生,你們修習的通識課,需要做作業嗎?大多數學生說,要的,有時寫一篇報告,有時做一個設計等等,但是像專業課程那樣每個星期都要交的「作業」,還是第一次遇到。
     上課讀的《通鑑》,主要是我選錄的片段,我們在課堂上講解、討論。最近兩年,我又加了「作業」,每週兩道文本閱讀題目,置於學習平台,同學做好,上傳至平台。「文本閱讀」的題型仿自PISA的閱讀素養,先錄一段文字,再問一道選擇題,以及二至三道簡答題(如附錄)。我們在上課閱讀討論的資料大多是該時代的大事,但文本閱讀的對象就是一些頗有意味的小故事。所以,有同學在考卷上說,比起課堂選用的資料,更喜歡文本閱讀的內容。

遠古歷史,教些什麼?



104學年度第一學期,我在清華的第一堂中國歷史課,一開始就問學生:「歷史從那裡開始?」無人舉手。我說,大家都習慣了選擇題,那麼我們用選擇的形式再問一次,歷史從哪裡開始?選項是(A)宇宙的形成(B)地球的形成(C)人類的出現(D)文字的出現。你選哪一個呢?有一位同學問:「歷史,是什麼意思?」我說就是你們學過的那個意思。另一位同學說:「如果歷史指人的記錄,是人類的出現;如果指文明的記錄,就是文字的出現。」我說:「講得非常好。先對歷史作一個界定,再說出答案。我們都知道,歷史是與人有關,所以,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以及有著四十六億年左右生命的地球,都不是我們這門課要談的事。」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游子回家的故事----《通鑑》中的慕容翰





子弟出門遠游,父母不捨,叮嚀萬千;友朋話別,宛如灞橋折柳,離情依依。不論這是什麼時候的情景,都不是慕容翰離家時的狀況。
慕容翰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創建者慕容廆的庶長子,《晉書》記載,他豪邁有氣魄,機智富謀略,而且身體壯健,精於騎射,深得慕容廆器重。生逢亂世,歷經戰陣,他率軍征討,總是克敵致勝,因此名聲很高;鎮守遼東時,待人和氣,喜愛儒學,不論是讀書人還是兵士們,對他都很敬重,樂於追隨。慕容廆卒,嫡長子慕容皝即位,這位庶兄聲望既高,又得人心,遂不能見容,只有出外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