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劉邦是一位怎樣的人物?記課堂中一次問答




104學年度下學期,我在台大的通識課是「《通鑑》選讀:西漢」,選讀資料從平定呂氏亂政,文帝入繼大統開始。我著意避開楚漢之爭與漢初政局,主要想法無非大家對劉邦、張良、韓信都很熟悉,閱讀熟悉的內容,欠缺新鮮感之外,往往掉以輕心,難以進入文本的情景之中。當然,考慮到一個學期能讀的篇幅有限,也是一個因素。
課程排在星期一,第一次上課,循例是課程介紹,說說這門課的基本想法,第二次適逢二二八補假,停課一次。三月七日是第一次正式上課,進入教室,方知由於台大的教學平台當天才開放,我給課堂助教的資料,也才剛剛放上平台。也就是說,正式上課但無資料可讀。台大的教學平台似乎要等加退選告一段落才開放,早知如此,第一次課程的資料就應該送講義組印製,只是我不知道台大目前還有印製講義的單位嚒。

太伯為什麼出走----觀看八百前的一節歷史課



(一)

  太伯,太王的長子,仲雍與季歷的長兄,由於季歷的兒子昌(後來的文王)有聖德,太王想季歷繼位,再傳給昌。於是太伯就與仲雍出走,到了南方的荊蠻之地,即後來的吳國,太伯就是吳太伯。這件事《史記》載於「世家」的第一篇,《論語》〈泰伯篇〉亦載孔子的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盛讚泰伯的遜讓之德。略讀中國舊書的人,無有不知,就是今天中學生,也有知道的。
現代歷史學者尊重這樣的記載,但不相信它是事實。事實應該是怎樣呢?太伯不是為了遜讓而出走,他負有向外發展的重大使命。徐中舒,這位出身清華國學研究院,師承王國維的著名學者就說:「所謂讓國的說法,是後來的解釋,其實乃是太王派年長的兒子去開拓殖民。後來的楚國以及蒙古,常傳位于幼子而不傳長子,因為幼子成長較晚,他總是和父親住在一起,往往繼承父業。而他的兄長則在成年後即分出去自謀發展了。太王之世周為初興的小國,同殷商相比國力極其懸殊,當時絕不能與殷商正面衝突。太王選擇抵抗力小而又與商關係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以逐步培植國力,實為上策,所以他派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先秦史論稿》,頁123。)我的老師許倬雲基本贊成徐氏的意見,略加討論後,說道:「泰伯、仲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