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隋末的官軍與盜賊



  隋煬帝三征高麗,調遣民夫運糧支援,徵發不已,民不堪命;百姓於是挺而走險,落草為寇,導致「盜賊」蠭起,天下大亂。群盗之中,李密與竇建德的力量最強,李密因阻擋煬帝死後,帶領驍果北返的宇文化及,雖然得勝,但本身損傷嚴重,加之因勝而驕,被王世充打敗。李世民圍攻洛陽王世充,竇建德來援為李世民擊潰被俘,王世充只有投降。「盜賊」衰滅,李唐基本完成統一。這種中學教科書式的寫法,雖然叙事簡要,却欠缺歷史中的複雜性、警世性與趣味性,得不到學歷史、讀史書的好處。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隋末「盜賊」所述甚詳,佔有十三頁之多,范氏從農民起義與階級鬥爭的角度作解釋,可以一讀。我們悠遊於傳統典籍,翻開《通鑑》與《隋書》、《新唐書》的煬帝後期,觀看其時情景,可以看到怎樣的景象呢?


官兵捉強盜的故事

隋末盜賊處處,官軍隨之「勦匪」,我們可以視之為「官兵捉強盜」的故事,我們也可以依據這個故事的「架構」,講述盜賊與官軍之間的攻殺勝敗。講述之前,需要先對「盜賊」與「官兵」的特性略作分析。先說「盜賊」,何以處處出現,這些大都是錯誤政策下無以為生的農民,他們人數眾多,動輒數萬。他們憤而起事,攻官府、殺貪官、劫富人,燒殺擄掠,在所不免;也就是說,這些群眾,手執武器,却不知紀律為何物。他們盤據一方,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做為領袖的,大多以豪邁勇健稱雄鄉里,而不是以識見智謀見長的人物。再說「官兵」,人數雖不多,但都是經過訓練,具有戰鬥技巧,熟悉戰術運用,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官軍既然是朝廷的部隊,理當遵守朝廷的王法,紀律要求自不可少。此外,帶領的將帥,基本上對於戰略的部署,戰術的運用,應該具有一定的造詣。這些將領也知道,克敵致勝端賴將士用命,所以,必須重視屬下,關懷照顧,藉以贏得士卒之心。
盜賊蠭起,處處皆是,我們也只能舉例來談。煬帝大業九年,西元613年,《通鑑》記載,這時各地盜起,山東王薄、孟讓、張金稱、郝孝德等各自聚眾攻掠,多的有十幾萬,少的也有幾萬人,山東一帶人民生活大受影響。由於天下承平日久,武備荒弛,郡縣長官無力應付,盜賊聲勢日盛。齊郡郡丞張須陀,勇敢善戰,又得士卒愛戴;率軍進擊王薄,王薄不以為意,也不防備,張須陀突然攻擊,王薄大敗,率眾北逃,張須陀追擊,又得勝。王薄與郝孝德聯手,有眾十餘萬,而張須陀只有步騎二萬,又將王、郝部眾擊敗。張須陀用兵神速,往往出乎對手意料,如風雨驟至,每戰皆捷。張須陀身旁有一小將,年僅十四的羅士信,作戰特別勇猛,每次攻戰,就把敵人的鼻子割下放入袋中,回到軍中,數數袋中的鼻子,就知道殺了多少敵人。進入戰陣,張須陀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羅士信緊跟在旁。煬帝知道了,除了賞賜,還要畫工繪製戰場上的張、羅英姿,不時觀賞。這個例子說明,人多勢眾的盜賊,不敵兵精將勇的官軍。
次年,涿郡賊帥盧明月,有眾十餘萬,張須陀率兵一萬人進討,相持十幾天,張須陀糧盡,對屬下說:我們退兵,盧明月一定來攻,這時他們的營壘空虛,我們可以乘機奪取;但這件事很危險,你們誰可以做到?這時,羅士信與秦叔寶請求執行這一任務。張須陀率大軍退出時,將二千人藏身於蘆葦中待命。盧明月見張須陀撤兵,率大眾追擊,羅士信與秦叔寶馳赴盧明月的營柵,攀上柵樓,殺了衛兵,開門引入蘆葦中的伏兵,盧明月營中大亂,張須陀率軍回擊,盧明月大敗,只帶了數百騎逃走。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官軍非但訓練有素,而且統帥有謀,將領有勇,智勇兼俱,必能以少勝眾。

李密顧盼自雄

隋煬帝征高麗,楊玄感起事,不聽李密的建議,失敗下場。楊玄感是楊素之子,但不為楊素所重;楊素非常賞識李密,希望能夠輔佐玄感。楊素是厲害角色,曾對蘇威的兒子、才華洋溢的蘇蘷說:「楊素無子,蘇蘷無父」,意思是他很看不起蘇威(宇文泰西魏名臣蘇綽之子),就像他看不來自己的兒子楊玄感。楊玄感敗後,李密被捕,用計逃逸,先投郝孝德,再投王薄,均不受重視;極度困乏,甚至削樹皮充饑。改用假姓名,當起私塾老師,吟詩感慨,引起官員的懷疑,又再度逃亡,只有遊俠王季才收留他,並以女兒嫁他。官員再來緝捕,他剛好外出,躲過一劫,但也只能奔向群盜所據之地。李密往來盜帥之間,提出他對天下情勢的看法,最初無人理睬,逐漸有人聽進去了,覺得所言有理,再加上流行的讖語,李氏當代楊氏而有天下,想到讖語中的李氏,說不定就是這位李先生啊!於是,這位落難的公子,就要出人頭地了。
李密來往群盜,冷眼觀察,瓦崗寨翟讓較為傑出,最有成事的希望,就央人引見;兩人相談,李密以劉邦、項羽之輩人物期許,翟讓不能領悟,無法理解。這時,許多才智之士,紛紛用李密來解讀「李氏當興」的這個謎語似的預言,李密可謂名聲漸起。
這時,張須陀率軍來攻。翟讓曾數次為張須陀所敗,聽到張須陀來了,非常驚嚇,只想逃跑。李密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又是常勝之軍,驕氣十足,我們可以將其擊敗,你只需聽我的安排,列陣等待,我在大海寺旁林間設伏,你退至該處,張須陀即入我伏中。張須陀果然輕敵,被翟讓誘至林木間,騎兵難以施展,被李密伏兵困住。翟讓、李世勣等率眾回擊,更是將其團團包圍。張須陀突圍而出,圍中仍有左右親信,再躍馬入圍,救出數人,仍有在圍中者,再衝入救人,如此好幾次,終於無法衝出,此刻,《隋書》記張須陀仰天說道:「我打了敗仗,沒有臉見天子啊(兵敗如此,何面見天子乎)!」下馬戰死。他手下士卒,知道主帥戰死,無不大哭,而且哭了好幾天。可見張須陀在士卒心中,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觀看至此,可以想一想,士卒們對張須陀的思念,原因為何?主帥身先士卒,我們敬佩他;主帥聲名遠播,我們引以為榮;主帥待我們如子弟,我們敬他如父兄;我們與他感情如此深厚,怎能不為他的戰死,而流乾淚水呢?
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李密與張須陀的戰役,張須陀犯了一個大錯,把翟讓的力量當作平常的盜賊,而不知這個盜賊已經有了質變,已經運用計謀,針對敵我的特點,擬定新的策略。也就是說,李密的加入,「盜賊」已與昔日有所不同。李密戰勝張須陀,翟讓自知不如,就使李密自己統領一支武力,號「蒲山公營」,李密將這支部眾,加以訓練,重視紀律,行軍陣式,嚴肅整齊,士兵平素皆有準備,隨時可以出動。李密本人生活儉樸,所得金寶,賜予屬下,將士擁戴,無不聽命。於是,蒲山公營士卒與翟讓手下部眾,形成明顯對比,盜賊出身者,很看蒲營士卒不順眼,藉機加以羞辱,李密則嚴令不准報復。從這一點看來,李密手下的武力,去盜賊本質已遠,「官軍化」十分顯著了。加上手下李世勣富謀略,善用兵,更是如虎添翼。於是,李密力量在群盜中異軍突起,罕有敵手,不多時,儼然以盟主之姿顧盼自雄了。

竇建德盜亦有道

竇建德的發展是另一個盜賊變官兵的故事。竇建德不似李密出身貴族,為蒲山公之後,曾入侍煬帝;他是農民出身,但又不是普通的農民,是帶有豪俠風姿的農民。《新唐書》本傳說他:能力極強,說到做到,見義勇為(材力絕人,少重然諾,喜俠節)。有一次,鄉里有人喪親,貧窮無以下葬,他聽到了,很感慨,把自己的牛牽去給喪家,讓他們把喪事辦完。又有一次,三個強盜來搶劫,竇建德站在門內,盜匪進來,他打死了三個,其他盜匪就不敢闖入,要求把三人尸首拋出,讓他們携回。竇建德說,你們可以丟繩子進來,我綁好了,你們拉出去。盜匪就將繩子投入,竇建德把繩子綁在自己身上,等盜匪拉出,他跳起來,又殺了好幾個。這一類的事,讓他的名氣響遍鄉里。他曾任里長,父親死了,里中送葬者一千多人,所致送的禮物奠儀,他一概辭謝不收。
大業七年(西元611年),鄉人孫安祖因受縣令笞辱,憤而刺死縣令,逃到竇建德家躲藏。當時山東饑荒,不少人無以為生,淪為盜賊。竇建德對孫安祖說:文帝時,天下強盛,發兵百萬,征討高麗,失敗而歸。今天水潦成災,百姓生活艱辛,皇上一點都不憐憫,還要再征高麗。去年西征,去了十人,回來的不到一人,今天又要發兵,百姓們一定害怕,就不肯聽命。天下將要動亂,我們可以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不要只是躲躲藏藏。」建議孫安祖投奔高雞泊的群盜。竇建德的這番話,說明他明瞭當前情勢,也能預測未來,起事群盜之中,是少有的有識之人。當時群盜來往劫掠,唯獨不入竇建德的鄉里,引起地方長官猜忌,就要逮捕竇建德,竇建德逃出,全家被殺,他也只有進入盜賊的行列。孫安祖為張金稱所殺,餘眾歸竇建德,有兵萬餘人,屬高士達;竇建德對手下很好,與士卒同甘共苦,於是,投奔者漸多,而士卒也無不為他盡力。我們可以看到,竇建德非但見識不同於群盜,就是實際作為也有別於群盜。
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涿郡通守郭絢軍萬人討高士達,高士達知道自己的材智能力不如竇建德,就要竇建德策劃應付。竇建德請高士達守輜重,自選精兵七千人對付郭絢。他派人向郭絢表示與高士達不睦,願投降官兵,並帶領官兵襲擊高士達。郭絢相信,遣軍隨竇建德軍後,一無警惕。竇建德突然進襲,殺虜官兵數千人,並斬郭絢,以其首級獻與高士達。被楊義臣打敗的張金稱餘眾也都投向竇建德。楊義臣乘勝進攻高雞泊,竇建德對高士達說:「我看隋將,善於用兵者,沒有一人比得上楊義臣,今天擊滅張金稱,乘勝而來,銳不可當,我們一定要躲開。楊義臣想要作戰但找不到我們,時間一久,懈怠下來,我們再乘機進攻。如果貿然與他開戰,我們不是他的對手。」高士達不聽。自率精兵迎戰,打了個小勝仗,就縱酒慶賀,竇建德聽到,說:「高公還沒打敗敵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難逃災禍了。」五天後,楊義臣大破高士達,並斬其首,全軍崩潰。竇建德帶着百餘騎逃出,楊義臣沒把竇建德看在眼裡,並未派軍追捕,也就率軍回朝了。竇建德收緝散兵,為死者安葬,為高士達發喪,軍勢逐漸恢復,自稱將軍。過去,群盜捉到隋官、士族及其子弟,一律殺無赦。只有竇建德對待這些人很好,於是,不少隋官看到局勢日益惡化,也就向竇建德投降,竇建德的聲勢更是因之大振。我們看到,竇建德非但能用謀略,也頗有政治手腕,這個農民出身的盜賊,「官軍化」已是十分明顯。
《通鑑》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記有,隋河間(在今河北省內)郡丞王琮守郡城抵禦群盜,竇建德攻了一年多,也攻不下來。王琮聽到煬帝被弒,率吏士發喪,守城的人都哭了。竇建德就派人弔唁,王琮因之投降建德。竇建德接待甚為禮敬;王琮說到隋朝已亡,倒在地上痛哭,竇建德也為之淚下。建德手下將領說:「王琮抗拒我軍甚久,殺傷我軍不少,今天他無力再戰而投降,應該把他煮了吃掉(烹之),以慰死者。」竇建德說:「王琮是忠臣,我應該賞賜他,讓大家仿傚他,怎麼可以殺他!過去在高雞泊做盜賊,殺人還有話可說,今天要安定百姓,怎麼可以殺害忠良!」下令:「過去與王琮有怨的,如果敢動王琮,殺三族!」並以王琮為瀛州刺史。於是,河北郡縣知道了,都歸順竇建德。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做盜賊的,也有懂道理的;這句話,我相信(盜亦有道,豈欺我哉)!」
「盜亦有道」四個字也見於《新唐書.竇建德傳》的史臣贊曰:「隋煬帝失德,群盜蠭起,大盜之中,李密、蕭銑、竇建德、王世充最著名,其中也有懂得仁義,禮敬賢才,因之稱王稱帝,可以說是盜亦有道。」這四個字見於竇傳,當然指的是竇建德,稱譽他是見「道」的盜,已是從「官軍化」進而蛻變為懂得安天下,治百姓的有「道」之人。竇建德死後,河北民眾懷念不已,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煬帝厭聞盜賊

《通鑑》記大業十二年五月,煬帝問侍臣盜賊情況,宇文述是煬帝非常信任的大臣,說:「越來越少。」問:「比起從前呢?」答:「不到十分之一。」蘇威躲在柱子後面,煬帝叫他靠近一點,問他盜賊多少。蘇威說:「我不管這方面的事,我不知道;只是盜賊愈來愈近了,過去在長白山,現在已到了氾水。而且過去的租賦,今天都沒有了,豈不是過去的百姓,今天成了盜賊嗎?近來都說沒有盜賊,於是不動用經費,盜賊也無法平定。」煬帝聽了很不爽。蘇威出去後,裴蘊,也是煬帝喜歡的大臣,就說:「蘇威太過分了,天下什麼地方有那麼多的盜賊!」煬帝說:「這個老傢伙,想用賊多來威脅我,我真想打他嘴巴!」煬帝真的以為天下沒什麼盜賊,而且越來越少嗎?如果真是如此,他也不必賦「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的詩句,決定南遊了。
《通鑑》記,十月,宇文述死。虞世基以煬帝不喜歡聽說這裡有盜賊,那裡有盜賊,凡是諸將、郡縣被盜賊打敗求救的文書,都不上呈煬帝。只要皇帝問起,就說:「都是些小偷小盜,地方只要去捉,統統可以捉光,陛下不必擔心!」有人前來求救,就說這個人胡言亂語,打一頓。於是盜遍海內,煬帝都不知道。楊義臣降服河北盜賊數十萬,捷報上奏,煬帝看了,說:「我不知道有這麼多盜賊,義臣降服的盜賊真是不少啊!」虞世基說:「都是些小賊,不必掛心,倒是楊義臣手握大軍,時日久了,會有麻煩,需要處理。」煬帝說:「你說的對!」就令楊義臣解散部隊,於是已被壓制下去的盜賊勢焰,又死灰復燃了。
我們看到朝廷上的這番情景,應該怎樣理解呢?煬帝昏庸,被佞臣包圍,不知實際情況嗎?我們知道,煬帝是非常漂亮,而且聰明的人物;《通鑑》記載:煬帝在朝廷,嚴肅端莊,說幾句話,口述些詔令,不論文辭道理,都讓人欽佩(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再舉一例,當年他看到左仗下的那個黑色小兒,就與宇文述說,這個年輕侍衛我看了不舒服,讓他回去吧。宇文述就把李密叫來,矚他寫了辭呈。於是,我們看到李密騎黃牛讀《漢書》,為楊素巧見,「與,大悅」那著名的軼事。這個小故事說明隋煬帝楊廣決不是昏庸的君主,不是佞臣可以欺瞞的皇帝。況且,《通鑑》載:「(大業十一年)帝好讀書著述,自為揚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為帝,前後近二十載,修撰未嘗暫停,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餘卷。」看來他文化素養深厚,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容易欺瞞的庸人。所以,他真的不知道盜賊很多,遍布海內嗎?不大可能不知道,但他為什麼一副不知道的樣子?至少心腹大臣心知肚明,盜賊是君主的忌諱,不可說多,只能言少。這些大臣明白,各地盜賊雖多,只是「盜賊」的話,官軍仍有一定戰力,不少郡縣長官忠於職守,局面可以再拖一段不短的時間,一切就聽這位既聰明又有學問的皇帝怎麼處置了。擺在煬帝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呢?嚴肅面對,認真處理是一途,必須費盡心力,方能突破困局,這是辛苦吃力的事。否則,視若無睹,裝做看不見,仍然過著浮華奢侈,醉生夢死的日子,是另一種選擇。我們看見,到了江都之後煬帝的表現,《通鑑》記載:「隋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后及幸姬歷就飲宴,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僅此一例,可概其餘。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他早已做了決定,選擇了後者。此後,一步一步走上最後結局。他對叛逆的群臣說:「我對不起百姓,但是你們的榮華富貴,都是我給的,怎麼這樣對我呢?」自己解下練巾予人,遂遭縊殺而死,就是一路走來,必然到達的終站。
  從煬帝厭聞盜賊一事,我們看到再聰明、再有學問的人,若居高位,也會犯下嚴重錯誤。犯錯之後,不敢面對,不肯悔過,不做補救,仍是一味遮掩,粉飾太平;非但下場悲慘,還留下了千古罵名,以及一頁又一頁的反面教材,以告誡後人。


 2016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