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深入思考,認識心性----《通鑑》選讀課程的作業


《通鑑》選讀是一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程需要安排作業嗎?那就要看課程的目標是什麼了。問問學生,你們修習的通識課,需要做作業嗎?大多數學生說,要的,有時寫一篇報告,有時做一個設計等等,但是像專業課程那樣每個星期都要交的「作業」,還是第一次遇到。
        讀的《通鑑》,主要是我選錄的片段,我們在課堂上講解、討論。最近兩年,我又加了「作業」,每週兩道文本閱讀題目,置於學習平台,同學做好,上傳至平台。「文本閱讀」的題型仿自PISA的閱讀素養,先錄一段文字,再問一道選擇題,以及二至三道簡答題(如附錄)。我們在上課閱讀討論的資料大多是該時代的大事,但文本閱讀的對象就是一些頗有意味的小故事。所以,有同學在考卷上說,比起課堂選用的資料,更喜歡文本閱讀的內容。

談通識領域文化經典向度的《通鑑》選讀課程




《資治通鑑》屬於文化經典範疇,「《通鑑》選讀」也就應該是這個向度中的一門課。那經典是什麼?有一本書《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寫的,第一句話說經典就是你在重讀的書,而不是你剛開始讀的書,這句話的意思是,讀經典不能夠只是讀一遍而已,而是要一讀再讀。但是卡爾維諾接下去說:對於沒有讀過經典的人來講,尤其重要;因為這是他重讀的開始。因此並不表示,經典只是一些已經讀過的人在讀的書,經典對於沒讀過的人,也是蠻重要的。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104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場白」介紹書單





     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書名、出版者、出版年月。再舉起這本書,做簡單的介紹,接著唸我寫的「讀後」,再挑選書中的一段或兩段,唸給大家聽,一方面可知內容的片面,更重要的是對文字書寫的情況,留點印象。
     以下依次記載所介紹的書與我寫的讀後。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高鐵站巧遇羅總




       92日下午二時,我陪北大燕園文化歷史班的三位學員拜訪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這個班是由二十幾位大陸企業界人士組成,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合作,屬於該系的繼續教育課程;目的是提供事業有成的企業入士,利用閒暇,讀書學習,以充實知識,提升修養。實際做法是每個月利用一個週末,即週五、六、日安排三整天的課程,學員以北京為多,但也有從廣東、山西等地專程前來北大上課。三位學員拜訪敏隆講堂,主要為了解台灣民間講學的情況。承講堂張執行長、蔡主任詳加解說,他們也介紹了燕園的情況,雙方交換意見,可以說是一場豐富、熱烈的深度對談。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五時,他們另有行程,結束了這趟愉快的拜訪活動。

閱讀《通鑑》成為更好的人




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我在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歷史領域的《通鑑》選讀課程,內容是晚唐五代,其實只讀了晚唐,還沒到唐亡,學期結束了。修課的同學對於晚唐一切非常陌生,很少討論,主要是我講,按照我們選錄的資料,講李泌如何說服德宗同意聯絡回紇對抗吐蕃,講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為賊人所殺,連頭顱都被割去;講李愬風雪夜入蔡州擒吳元濟,講李德裕與維州事件等等,我慢慢講,不時提出問題,同學猜東猜西,也頗有趣。最後一節課,我說,《通鑑》的這一段落,大家太不熟悉,讀來太辛苦,這是最後一次,以後大概不會再讀了,同學也沒表示什麼。但我在改卷子時,發現大多數同學都說,沒想到那段時間的歷史這麼有意思,李泌居然說服了猜忌刻薄又冥頑不靈的唐德宗;李愬在極惡劣的天氣情況下,攻入蔡州,真了不起;維州吐蕃守將因李德裕向唐朝投降,卻由於牛僧孺主持朝政,未予接納,勒令遣返吐蕃,在邊境上慘遭屠戮,令人生氣,等等,頗出我的意料,原來他們身體默默坐在位子上,他們的心靈已隨著《通鑑》的文字叙述神遊到了晚唐時代。於是,我決定再讀一次。103學生度第二學期,台大通識課程我就報了「《通鑑》選讀:唐代中晚期」這門課。選課同學不少,約一百二十多位,歷史系有接近三十位。也因為大家對這段時期的陌生,課程進度較緩慢,一個學期只讀了德宗與憲宗兩個皇帝的選錄篇章。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104上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講綱


古典時代----夏、商、周(一)         105年9月18日修訂

一、              夏代是一個歷史朝代嗎?
       1、「歷史朝代」指何而言?「文字」指何而言?            
2、夏代若不是一個歷史朝代,會有哪些困難?
    戰國時代以前書,從不稱夏禹,只稱禹、大禹、帝禹;稱啟為夏啟、夏后啟。這種區別,還保存兩人時代不同的意義。(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3、夏代若是一個歷史朝代,到哪裡去找?    
4、二里頭遺址,是夏代的證明嗎?
       5、二里頭遺址的特點是什麼?    2、二里頭遺址如何解釋?

104上 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授大綱



史前時代----我們如何認識遠古時代?           105912日修訂

一、文明出現之前的漫長時間,有何意義?
文明出現於何時?為什麼?
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天會面對的事,就是和小團體裡的成員反覆互動,經過無數的生命的數千個世代,一直維持著類似的生存環境。換句話說,經過無數次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祖先已經養成一種互惠利他的邏輯。我們到今依然存活下來,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祖先把這種邏輯內化成心智的一部分,由於這種邏輯,人類得到了合作的益處。
          《隱藏的邏輯》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天下遠見,2007年。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三)史家論述片段,引導思考想像



     中國採行現代教育的初年,談到如何教歷史,就會舉出五個W,要學生記住。是哪五個W呢?就是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與何故(Why)。也就是說,學生只要記住某一年,在什麼地方,由那些人或哪一個人,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會做這件事,就是學到了歷史。過了一段時間,大家覺得教歷史不能只談過去的某「事」,還要談點這件事的影響與意義,於是,學生讀歷史,要記得的「重大事件」,包括哪些人在什麼地方,由於什麼原因發生此事,經過的大致情形如何,結果如何,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可以給予怎樣的解釋與評價,也就是意義何在。後一種教學概念當然稍為進步一些,其實與前一種很接近,都是要學生記得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以及教科書上的標準解釋。這樣的學習,今天看來,主要缺點有三:一是與培養學生的能力無關,二是與學生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二是沒有什麼趣味可言。於是,歷史就成為一門為了考試,死記硬背些沒什麼意思的東西,考過即忘的課程。
     古人讀歷史,童蒙時期也是死背,朝代、人名非要記住不可,至於是否瞭解,以後再說。成年之後,想要多點歷史知識的讀書人,就會抱著四史、《通鑑》之類的史書,一遍遍地讀。兩司馬、班固、范曄、陳壽、顏師古、裴松之、胡三省等大史家的學識功力、書寫手法以及卓識高見、深情厚意等,都會讓讀書人欽佩、感動,書中所述,也就難以忘懷。清末以前,中國史上的傑出能臣,他們之所以在事功上有所表現,閱讀史籍,將前人的智慧,化成自身的能力,應該也是重因素之一。

略談五代宋初君臣關於讀書的記載


 
宋興之後約七十年,士大夫的自覺開啟了新的時代精神,歷史上的宋代才算真正出現。這是錢穆在《國史大網》中的著名論斷,也是今天講述中國歷史,經常援引的重要觀念,談及「唐宋變革」時,特別擲地有聲。錢先生此書限於體例,不可能就宋初部分再加深究,此後學者對於太祖、太宗的研究,多能指出其間之不同。其中一項,太祖之時,仍屬「國初好武,人不悅學」,於文化之促進,殊少貢獻;而太宗之時,則由於科舉取士人數大增,進士及第所任之職務亦較前為優,以致士子向學,文風趨盛。其時情況如何,不妨從「讀書」觀點略作描述。
     我們不妨再向前追溯,五代之時,情況如何。「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1]這句歐陽修的名言,是讀史者所熟知,也無異議;但大家都知道,整個時代的五十幾年,是無法用一句話全然概括。歐陽修著史,於春秋筆法之外,也記了不少官員好讀書、喜談論的事,儘管零零散散,却不能視為毫無意義。五代之時,民間的文化教育活動,不論見於書院、佛寺、道觀等,影響宋初甚巨,論者已多,玆不再贅述,朝廷官員的「文化」表現,或許亦是宋代初期,乃至於宋代中期學術文化的淵源之一,或亦值得稍作探討。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二)歷史,客觀還是主觀?



我常常對學生說,如果心中沒有「歷史」一詞的兩層意思,就是不知歷史為何物。如果歷史老師把「歷史」這門知識當作第一層的「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來講,學生永遠進不了歷史之門,理由很簡單,老師還在門外呢。老師講歷史,心中一定要知道,我講的是第二層的意思:「對過去事情的理解與表述」,是誰的理解與表述呢?當然不是老師本人,而是歷史家,也就是史書的撰者,老師講述的是史家的論述。
     歷史家的論述,也就是歷史家「建構」對過去的理解,再加以表述。所以,老師不能只談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要依據史家「所述」加以解釋,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沒有時間詳加叙述,但是心中一定要有這樣的概念,我現在講的是太史公《史記》裡的描述,或見於《資治通鑑》中的記載,或是錢穆在《國史大綱》的看法等等,我講的是有史家論著依據的課程內容。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一)----問題引導,觀看資料



好些年前,高雄的中學歷史老師要我做一次示範教學。好啊,教那一段落呢?配合課程進度,剛好是唐代,就講隋唐吧!我借來教科書一看,大為吃驚,怎麼是這樣的內容,好像都是些制度,科舉、均田、府兵、租庸調、兩稅等等,幾乎占了主要的篇幅,事情很少,人物有限。我第一個直覺是這樣的內容不能用,第二個感覺是學生要讀、老師要教這樣的歷史,真夠可憐!
  重新設計,擬定要講的題目,化成問題的形式,再選些有關的資料,印出來當場閱讀。一個課時,五十分鐘,一定要精簡,方能把這個時代作最完整的陳現。五十分鐘可以講隋唐嗎?有點困難,儘量做吧。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103學年度第2學期「開場白」推薦書單 2015年2月----6月




一、《非典型力量》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Kevin Dutton著,陳琇玲譯,大牌出版,20151月。
二、《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小澤征爾、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時報出版,201412
三、《野心時代》 Age of Ambition  Evan Osnos著,潘勛譯。八旗文化,20152月同月3刷。
四、《偶然的宇宙》The Accidental Universe  Alan Lightman著,謝孟宗譯,商周出版,20147月。
五、《李光耀觀天下》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李光耀著,周殊欽等譯。天下文化,20147月。
六、《我的焦慮歲月》 My Age of Anxiety  Scott Stossel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411月。
七、《我答應》 La promesse de l’aube  Momain Cary著,黃琪雯譯,寶瓶文化,20147月。
八、《文明的代價》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Jeffery Sacks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39月。
九、《音樂大歷史》 The Story of Music  Howard Goodall著,賴晉楷譯,聯經,20153月。
十、《一日浮生》 Creatures of a Day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  Irvin D. Yalon著,鄧伯宸譯,心靈工坊,20152月。
十一、《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Diane Ravitch著,馮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月。
十二、《倦怠社會》 Mudig keits gesellschaft  韓炳哲著,莊雅慈、管中琪譯,大塊文化,20154
十三、《為什麼讀書》 Pourquoi lire  Charies Dantzig著,閻雪梅譯,橡實文化,20151月。
四、《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The Righteous Mind  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大塊文化,20154月。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四)----學習古人,可以幫肋我們改變一些什麼嗎?



學期結束前有一天,我的博士生葉毅均拿了一篇文章給我,是大陸宋史專家王曾瑜寫的〈憶范文瀾和翦伯贊先生〉。我認識曾瑜是在1984年香港中大主辦宋史研討會,我們已是三十年的老友了。毅均的博士論文以范文瀾的學術思想為主題,蒐集了許多有關范氏的資料。他拿這篇文章給我,因為文章中提到了我,曾瑜寫道:「記得1984年,我們與台灣學者初次相聚時,我曾說:『內地近年雖然出了幾部古代通史,但看來還是比不上范文瀾的那部。』對歷史教學特別下功夫的張元先生也說,他認真閱讀了內地幾部通史,確實范文瀾的那部最有水平,最有特色。」說實話,我已不記得談過這個話題,但我對范著《中國通史簡編》的喜好與推崇是從不諱言的。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三)----理解感受,人物風骨難以忘懷



103學年度第二學期,我在清華大學通識教育歷史領域的課程,《通鑑》選讀仍然排在星期二下午的七、八節。這個學期我們讀的是「南北朝」,我們只讀了南朝的宋與齊,以及北朝從魏明元帝到孝文帝「遷都華化」的一些選段。今年較為特別的是修課學生以大一為主,幾乎占了四分之三,與往年很不一樣。閱讀《通鑑》應是通識課程中的進階科目,理論上並不適合一年級生修習,不過,這些大一同學,來到清華已有半年,不再是懵懵懂懂的新鮮人了。我問課堂助教,為什麼今年大一學生特別多?她也不知究竟,只說大概這個時段他們比較沒有必修課吧。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二)----重讀感受更深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的開頭,開宗明義要為「經典」下一個定義。他說:「經典就是你經常聽別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作品。」不過,卡爾諾立刻接著說:「這項定義不適用於年輕人,因為他們此時與世界的接觸,以及與屬於世界之一部分的經典之接觸,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這是他們首次進行這樣的接觸。」[i]選修通識教育歷史領域課程「《通鑑》選讀」的非歷史系同學,大概都是與這部經典首次接觸的年輕人。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一)----運用感情,領略智慧



我自己讀《通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買了世界書局出版的新校標點本,就一頁一頁讀下去,宛如觀看歷史舞台上一幕又一幕的精彩演出,興味無窮。我很清楚,在學習歷史應該注重社會科學方法的氛圍中,這樣的閱讀並不受到肯定,更別說鼓勵了。我自得其樂,也想與人分享,所以,在大學教書沒幾年,就開了關於閱讀《通鑑》的課,到今天已經有三十多年了。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裡,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已有不小的改變,簡單地說,閱讀的內容愈來愈減少,講解、思考與討論則愈來愈深細。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中國史讀本》文本閱讀題(二)



 
一、  秦與萬里長城

長城建築起於防敵,楚有方城,而秦、齊、燕、趙、韓、魏諸國也都各有各的長城,互相守禦。自從六國淪亡,秦得統一,境內的長城,自無所用,對外的訪禦,却大亟特亟。於是邊界的長城便沿襲原有的城址,增葺延綿貫成一線了。後人知道「萬里長城」是秦始皇造的,正說這個原有城址的聯合體。原來秦自統一以後,己族與外族的界限,陡然明顯,於政略上防遏外族的侵略,當然要比防遏己族的叛亂尤為要緊,所以有此「夏、夷大防」的重要出現了。
本來「夷狄」等字,并非固定的名稱,不過是中原文化較古的諸國對於那些文化較低民族的一種輕蔑的稱呼。春秋諸國之中,楚民族起於西南,秦民族來自西北,吳民族和越民族起於東南,顯然都是新興的民族,各自從草昧艱難裡打出一塊地盤,造出一種文化來。然而中原的老國始終不願意與他們處於平等的地位,所以秦、楚、吳、越始終還只是蠻夷戎狄。久而久之,文化上的接觸漸深,同化的程度漸高,這些民族也會尋出一兩個冠冕的古帝王做他們的祖宗,中原的民族也就漸漸相信楚的始祖真是文王之師,吳的始祖真是至德的泰伯了!於是驪戎也與周同姓了,姜戎也成了四岳之後了。到了後來,從前的蠻夷戎狄,竟可以把別的民族稱作蠻夷戎狄了。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中國史讀本》文本閱讀題(一)



按:《中國史讀本》原是顧頡剛與王鍾麒(伯祥)合編,胡適校訂的《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上、中、下三冊,於1923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1929年,因為上古歷史的書寫,為國民政府禁止發行,不准學校使用。此書曾暢銷一時,幾年內印刷五十次之多。200712月,中國工人出版社以「大師寫給大眾的經典歷史讀物」名義重新出版。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我們離聖賢已遠




 
開學未久,中國史的課程就到了三代,周公東征總是要講的,講什麼呢?
其原因的三監之亂,其影響的大行封建,當然是要講的,但我還會把時間放些在《詩經》的一首詩上,那就是描述戰況的〈破斧〉,我並不是為這首詩做註解,而是看看古今的大學者如何詮釋。
        先將〈破斧〉的首章抄錄於此: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 將。
    前兩句說周公東征,戰況激烈,斧頭等兵器都破損了。後四句則是周公東征的目的,以及詩人的認知。我先舉朱子在《詩集傳》中的解讀,亦做為講述時的依據。朱子詮釋這首詩重點在於,周公東征是為了安定天下,東征的士兵都能體會周公的這番心意。玆錄於下:   
       東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勞甚矣。然周公之為此舉,蓋將使四方莫敢不一於正而後已。其哀我人也,豈不大哉!然則雖有破斧缺斨之勞,而義有所不得辭矣。夫管蔡流言以謗周公,而公以六軍之眾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於自私,而不在於天下,則撫之雖勤,勞之雖至,而從役之士豈不能怨也哉?今觀此詩,固足以見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下信其無有一毫自愛之私。抑又有見當是之時,雖披堅執銳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為心,而不自為一身一家之計,蓋亦莫非聖人之徒也。學者於此熟玩而有得焉,則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見矣!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自序




 學生學習歷史,不能只讀教科書,還需要讀些課外資料。閱讀的重要,老師知道,家長知道,學生自己也知道。但是,讀什麼呢?大約八、九年前,與兩位高中老師商談,鑑於學生課業繁重,時間有限,不可能讀整本的書,甚至單篇文章;再說,一本很好的書,一篇很好的文章,其精妙之處何在,學生讀了也未必能夠懂得。所以,選些現代史家論述的片段,寫點說明,做點分析,作為課外閱讀的資料,應該是可行之策。我陸續做了一些,在自己任教的大學通識課程班上,讓同學試讀,反應不惡。於是,越寫越長,越寫越深。回頭看看,這樣的小文,課堂以外,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抽空瀏覽,或許可以略嚐歷史知識的趣味。

103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場白」書單




一、《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How We Feel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t Tell Us about Our Emotions 喬凡尼.弗契多 Giovanni Frazzetto著,林肇賢、劉子菱譯,商周出版 2014429

二、《被賣掉的未來》The Enc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 黛安.柯爾Diane Coyle著,李璞良譯,好景文化出版,20144月。

三、《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保羅.高伯格Paul Goldberger著,林俊宏譯,木馬文化,201212月。

四、《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What are You Look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by Will Gompertz 威爾.岡波玆著,陳怡靜譯,大是文化,201311月。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103學年度上學期《資治通鑑》選讀:兩晉」課程資料與作業



103 《通鑑》選讀:兩晉   文本閱讀題目  103923



一、賈氏窺簾韓掾少----取自《晉書.賈充傳》

韓謐字長深,母賈午,充少女也。父韓壽,字德真,南陽堵陽人,魏司徒暨曾孫。美姿貌,善容止,賈充辟為司空掾。充每讌賓僚,其女輒於青璅中窺之,見壽而悅焉。問其左右識此人不,有一婢說壽姓字,云是故主人。女大感想,發於寤寐。婢後往壽家,具說女意,并言其女光麗艷逸,端美絕倫。壽聞而心動,便令為通殷勤。婢以白女,女遂潛修音好,厚相贈結,呼壽夕入。壽勁捷過人,踰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覺其女悅暢異於常日。時西域有貢奇香,一著人則經月不歇,帝甚貴之,惟以賜充及大司馬陳騫。其女密盜以遺壽,充僚屬與壽燕處,聞其芮馥,稱之於充。自是充意知女與壽通,兩其門閤嚴峻,不知所由得入。乃夜中陽驚,託言有盜,因使循牆以觀其變。左右曰:「無餘異,惟東北角有如狐狸行處。」充乃考問女之左右,具以狀對。充祕之,遂以女妻壽。壽官至散騎常侍、河南尹。元康初年卒,贈驃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