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深入思考,認識心性----《通鑑》選讀課程的作業


《通鑑》選讀是一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程需要安排作業嗎?那就要看課程的目標是什麼了。問問學生,你們修習的通識課,需要做作業嗎?大多數學生說,要的,有時寫一篇報告,有時做一個設計等等,但是像專業課程那樣每個星期都要交的「作業」,還是第一次遇到。
        讀的《通鑑》,主要是我選錄的片段,我們在課堂上講解、討論。最近兩年,我又加了「作業」,每週兩道文本閱讀題目,置於學習平台,同學做好,上傳至平台。「文本閱讀」的題型仿自PISA的閱讀素養,先錄一段文字,再問一道選擇題,以及二至三道簡答題(如附錄)。我們在上課閱讀討論的資料大多是該時代的大事,但文本閱讀的對象就是一些頗有意味的小故事。所以,有同學在考卷上說,比起課堂選用的資料,更喜歡文本閱讀的內容。

每次上課,於「開場白」介紹一本課外書後,即進行作業討論。我先對文本作簡要說明,接著就問:第一題你們選哪個選項?同學答了,再問:理由呢?我認為不是最適合的,就繼續問下去,最後我解釋為什麼某個選項比其他的都要好一些。接著談簡答題,也是從同學問起,如果可能,我是走到同學前面去問,同學的回答一般都嫌簡略,我要多作說明。
       102學年度開始有了「作業」,幾乎一半題目採自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多少也有提供時代背景,或古今史著參照閱讀的意思。103學年度則不採范著《簡編》了,幾乎全是取自《通鑑》的小故事。
       同學喜歡這樣的作業嗎?當然不會喜歡。但是,問他們作業對於學習有幫助嗎?絕大部分同學都說,很有幫助;就達成課程目標來說,文本閱讀形式的作業是大有助益的。我們還是看看同學怎麼說。同學反應最多的,就是作業讓自己多讀了一些文本資料,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強許多。103學年度我在清華的「《通鑑》選讀:南北朝」課程,經濟系一年級郭怡萱同學的回答,可為代表:
       我認為作業有其必要性,尤其對我們這些大概上了大學就沒有再碰文言文的大學生來說,作業是讓我們每週固定文言文練習的好時間。就我而言,從學期初看通鑑就像看一種新的語文,到期末大致可以看懂八成的文本,我覺得這樣的進步有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作業的練習。
    郭同學的意見很實在,但也令人不禁要問:高中三年應該讀了不少文言文,成效何在呢?難道只是為了考試而讀,考完就忘了,只是過了半年,再看時已像是一種新語文?然而,郭同學從陌生到八成看懂,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許多同學都說,剛開始讀不懂文言文,就在網上找白話譯文,對照著讀,大概到學期中,就可以直接讀懂古文,不再依賴白話譯文了,這也說明,學生真有所獲,必須自己下功夫。
台大103學年度第二學期,「《通鑑》選讀:唐代中晚期」課程,材料系二年級陳必容同學寫的也很相似:
       作業可練習自我完成理解一則文言文,內化、消化它。這種獨立練習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覺得作業是必須的,是一種強迫自己讀,讀久了就喜歡的好手段。
    陳同學強調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帶有強迫性質的練習,是進入「喜歡」階段不可少的手段。台大歷史系三年級萬泓儁同學說:
         我認為作業是必要的,因為能幫助我們更了解事物的脈絡,雖然做作業的時間越來越長,但這也代表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動腦筋去思考,我想這才是作業的初衷。
    萬同學的這段話,有兩個明顯的意思,一、作業是要動腦筋去思考的,這也是這門課程的目標之一;二、做作業要花時間的,萬同學花的時間越來越長,表示剛開始時,未能進入狀況,也就是未能多動腦筋。不過,大多數同學說做作業所花的時間是越來越少,越來越感到得心應手。清華材料系一年級陳怡霖同學說:
         作業於我而言,期中考後適應得較好,所花的時間不會像開始時那麼多。我覺得作業的設計是需要的,原因有二:一、形式上養成大家回家後會定時讀古文的習慣;二、經由課堂對作業的檢討,加深大家的印象,也矯正、闡明大家在家閱讀時的盲點和疑慮。這樣的作業讓人付出一定程度的精力與代價,同時培養的是帶得走的能力,即閱讀理解的能力與問題思辨的能力。
「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是教育當局宣導已久的教育目標,真是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長期在考試領導下的教學,這句話多少淪為陳腔濫調似的口號。陳同學却認為「作業」的設計,同學在課下的用功,帶得走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台大農化系三年級陳冠宇同學說:
         作業讓人更理解文本的內容,並幫助融會貫通上課所學。我在學期後段的幾次作業中,進一步感受到作業幫助自己更融入那個時代,自己思考過後能夠神入當時情景,就像生活在那個時代一樣。
    陳同學談到作業做為課堂閱讀的輔助,幫助我們進入那個時代,好像生活在那個時代,就歷史學習上說,比起思考能力的增強,似乎更進一階。台大日文系二年級的陳瑞敏同學說:
         我覺得是需要的,若沒有作業,我們只會讀印發的講義。我反而希望關於作業的討論能夠用更多的時間,講得更詳細一些。因為我是到了倒數第三次作業才開竅的。以前幾乎全錯,而且維持了挺長的時間,期中考後才漸漸進步,之後某次作業全對,感到非常開心,可能是那次比較簡單吧!總之,作業對於讀通鑑,我覺得很有效,真的讀到了一定的數量後,才會正確理解它所要表達的。
         陳同學說到了一個學習的道理,那就是必須下一定的功夫,才會有所進步,得到真正的理解。每次討論作業,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花費太多時間,影響正課的進行;另一方面也覺得,同學的回答實在表淺,是古文閱讀能力的欠缺,還是想得不夠深入?我不覺得《通鑑》記載的小故事,有這麼難懂啊!問題出在那裡呢?台大歷史系三年級的殷佳琦同學似乎寫出了問題的癥結。
         我覺得需要作業。我每次寫作業,尤其選擇題,都想很久才寫出來,而且經常答案都跟老師不同。甚至有一次去問我媽媽,她只思考了五秒鐘,而且答案跟老師一樣。我非常驚訝,問她為什麼會?她說因為我對「為人處事」之道,認識有限,所以不會答,真是很有道理。老師出的選擇題,很多都是問背後的意涵跟目的,牽涉的就是觀察、統合、理解人心的能力,這正是我所欠缺的,相信也是多半大學生欠缺的,所以我覺得需要做這樣的功課。
    是的,「觀察、理解、統合人心的能力」正是今天大學生所欠缺,需要訓練加強。我們這門課的作業可以對這方面有所幫助嗎?答案好像是正面的,請看看台大社會系二年級鄭珮宸同學寫的:
         我以為作業需要,真的很少有通識課的作業是以此形式進行。我們推敲材料,也推敲著人性,以及自己的心。很難得這樣子,在深夜,面對着古代朝廷君臣的心思,和自己的心緒交撞、共鳴。……請不要放棄這種形式,台大的人常被說冷,太理性,就是因為少有這種與文本「心心相印」的機會吧。
     文本閱讀選擇題的設計,我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正確選項涵蓋文本,讀者需要掌握整篇文字的意旨,方能選出。二是選項從最表面的擬起,逐漸加深,其間差別盡管細微,但仍可辨別,讀者必須細思,方能選出最適者。這樣的選擇題與學生在高中為應付學測或指考所練習的選擇題,只要選出正確的「事實」即可,大不相同。所以,作業的選擇題,同學必須思考再三,一直深入到了人心的幽微之處,方能覓得正確的解讀。鄭同學說,台大的同學太理性,缺乏溫暖,表示台大的同學盡有聰明的頭腦,但稍欠慈愛的心。[i]《通鑑》的作業多是一些小故事,其中人物表現,往往情真意摰,流露出深心與至性,我們細加體會,必能有所領悟。藉由文本閱讀的題目,我們思考想像,宛如深夜進入晚唐人物的書齋,看到一位憂國憂民,夜不能寐的官員,能不為之動容嗎?同學多讀一些這類的文本,畢業步出校門,可以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廣大民眾的福祉嗎?我們在校讀書,培養一顆慈愛的心,真是一件重要的事啊!

                                                   2015717


[i] 清華大學資工系一年級王甯雅同學亦有相似的看法,她說:「讀了一學期的歷史,我覺得在這些字裡行間,有一種敦厚溫暖,是現在冷酷的社會很缺乏的。古人對百姓、對同僚、對下屬,甚對手間,都有一種敦厚,不像現今人們絲毫不給他人犯錯的空間,完全不信任。或許這是歷史所以必讀的原因。」



[附錄]

103下《通鑑》選讀:唐代中晚期  作業  104413

一、韓滉邀劉玄佐入朝(唐德宗貞元二年786

劉玄佐在汴,習鄰道故事,(胡注:習淄青、淮西及河朔故事。)久未入朝。韓滉過汴,玄佐重其才望,以屬吏禮謁之。(胡注:韓滉鎮二浙,雖王室播遷,而巡屬寧晏,轉輸絡繹,劉玄佐以是重其才。滉父休以剛直致位宰輔,滉所歷任皆著聲績,劉玄佐是以重其望。滉為江、淮、河南諸道轉運使,玄佐賜履之地,乃漕運之所經,以職分言之,則非屬吏也。玄佐敬滉,故以屬吏禮脩謁。)滉相約為兄弟,請拜玄佐母,其母喜,置酒見之。酒半,滉曰:「弟何時入朝?」玄佐曰:「久欲入朝,但力未辦耳!」滉曰:「滉力可及,弟宜早入朝。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帥諸婦女往填宮也!」(胡注:凡反者家屬皆沒入掖庭,故云然。)母悲泣不自勝。滉乃遺錢二十萬緍,備行裝。滉留大梁三日,大出金帛賞勞,一軍為之傾動。玄佐驚服,既而遣人密聽之,滉問孔目吏,(胡注:孔目吏,今州郡皆有之,謂之孔目官,亦謂之都吏,言一孔一目無不總也。)「今日所費幾何?」詰問甚細。玄佐笑曰:「吾知之矣!」壬寅,玄佐與陳許節度使曲環俱入朝。

(一)韓滉邀劉玄佐入朝一事,可見韓、劉二人之間,可說是:
(A)   互相敬重(B)互相利用(C)韓敬重劉(D)劉敬重韓
(二)「母悲泣不自勝」是怎樣的情景?何以如此?
(三)劉玄佐說:「吾知之矣!」他知道什麼?請一述之。


                   本文已刊於《通識在線》第61期,201511月,頁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