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歷史認知的強觀點與弱觀點



批改考卷是苦差事,有時也會眼睛一亮,忘了勞累。1072018)學年度上學期,「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期中測驗循例有一道要同學就上了半學期的課,從舊石器時代到西漢初年,覺得最有興趣、最有感覺,或是最為疑惑的史事,舉出一件、二件,最多三件,加以說明。(20分)這道題目基本上是為了瞭解同學的課堂反應,當然也有點送分的意思。只是不少同學不大領情,只寫三、四行,舉出事件,寫點大意,至於何以有趣、感動,或者疑惑,均未說明。當然也有不少同學寫了,而且寫得不錯。我們可以感到,同學們寫一段說明自己想法的習慣,並未普遍養成。20分的題目,就好像5分的簡答題,寫出重點以為就算答對了;也就是說,不少同學「寫」的能力未能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準。我不知道是不是由於高中階段欠缺充分的練習,如果是的,那麼,這方面的加強,應該刻不容緩。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107學年度第一學期(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前半部分)


一、《非虛構寫作指南》On Writing Well: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 by  William Zinsser,劉迺翰譯
二、《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The Plant Messiah: Adventures in Search of the World’s Rarest Species by Carlos Magdalena楊玉齡譯
三、《被誤讀的哲學家從笛卡兒、霍布斯到盧梭,九位啟蒙時代重要思想家對現世的影響The Dream of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by Anthony Gottlieb,劉維人譯
四、《如果這是一個人》Se questo e un uomo by Primo Levi,吳若楠譯
五、《憂鬱的演化》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idemic by Jonathan Rottenberg,向淑容譯

六、《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The Most Human Human: W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es Us about Being Alive by Brian Christian,朱怡康譯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文本閱讀題」的習作(一)──前言與舉例



2009年的PASA成績公布,引起台灣教育界極大震撼,因為其中「閱讀素養」表現很不好,列名25,遠遠落於上海、日本、新加坡、香港、韓國、芬蘭之後。我想,很多人與我一樣,這是第一次聽到PASA的名字,才知道這是由OECD的國家參加,測試十五歲青少年的三項「素養」,即數學、自然與閱讀。這一年,台灣的數學表現亮眼,自然也不錯,唯獨閱讀可說甚糟。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八)──儒將典範祭遵


祭(音蔡)遵是劉秀手下的一位將領,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削平群雄,中興漢室的過程中,表現傑出。祭遵與劉秀麾下的其他將領,大多儒學出身,處世態度,行事格調烙有儒家經典的印記,與秦漢之際劉邦左右從龍之彥的粗獷樸質,風貌殊異。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宇文泰、蘇綽與西魏政權的鞏固



治起於亂──物盛而衰,固其理也

北魏孝文帝的華化運動,是中國中古歷史的大事。孝文帝把國都從僻處塞上,氣候苦寒的平城遷至位居中原文化昌盛的洛陽,經由對外貿易交流,洛陽於是繁華無比。《通鑑》記:魏朝幾代強盛,東夷、西域各國的朝貢沒有斷過,又與南方互市貿易,朝廷庫藏充盈,十分富裕。宗室及有權有勢的大臣,互相比賽,看誰最為奢華。高陽王拓跋雍財富排名第一,他的居室庭園,華麗程度,比得上宮苑。他有僮僕六千,伎女五百。出門時衛士僕從塞滿道路,回來時歌聲吹奏不分日夜,一頓飯要花上幾萬錢。河間王拓跋琛不甘示弱,要與高陽王爭,看誰最富有。他有駿馬十多匹,馬槽用銀打造,每扇窗戶,裝飾講究,風鈴是用玉雕的鳳,簾鉤是用金子打的龍。他宴請諸王,酒器有玻璃、馬瑙、紅玉做的,極其名貴,不是中國本地生產,都是外國進口的精品。宴飲時女子奏樂助興,演奏水準極高。吃完大餐,參觀庫藏,進入倉庫,見到堆滿了金錢,裝滿了絲綢錦緞,多到數不清。(梁武帝天監十八年,西元519年)胡三省讀了,不無感慨。寫道:「物盛而衰,固其理也。史言魏君臣驕侈,乃其衰亂之漸。」
北魏的衰亂來自「六鎮」。六鎮原是為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柔然而設的六個大兵站,由於地近平城,實力雄厚,六鎮鎮將皆由朝中有權有勢者出任,具有左右朝政的力量,也是大族聯姻結親的對象;至於戍防士兵,大多是拓跋氏本族成員,或漢族強宗子弟,地位不低。然而,遷都洛陽之後,情勢大異,六鎮地位陡降,鎮將多係失勢者充任,更非爭取聯姻的對象,即所謂「宦婚失類」。而朝廷更把罪犯充去戍邊,將士地位大為降低。況且官吏貪殘,鎮民飽受欺凌,生活至為艱辛,不論胡人漢人心中積怨頗深。此時殘破敗壞的六鎮與富麗奢靡的洛陽形成強烈對比,一個國家出現兩種絕然不同的情景,動亂就難以避免了。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後半部分)


七、《烈焰焚春─從埃及革命到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如何墜落人間煉獄》A Rage for Order: The Middle East in Turmoil, From Tahrir to ISIS by Robert E. Worth 王怡芬譯
八、《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Lessons with Kiarotami by Abbas Kiarotami btr
九、《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Why It Hurts: A Physician’s Insights on The Purpose of Pain by Aneesh Singia 楊語芸譯
十、《搖滾記─Bob Dylan自傳》Chronicles Volume One by Bob Dylan 吳貞儀譯
十一、《歷史的那一幕─〈資治通鑑〉的細部解讀》,張 元著
十二、《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Asia’s Cauldr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 by Robert D. Kaplan 林添貴譯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七)──見到變化徵兆,做出正確判斷


漢初的「七國之亂」是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亂平之後,封建的殘存力量徹底崩解,此後出現的任何「封建」制度都僅存名目,已無實質意義可言,中國進入了兩千年的帝國時期。
七國之亂,源於朝廷削藩,起兵反抗者七國,實則不論時人所言,或史書所述,多以「吳、楚反」稱之,可知此次動亂,吳、楚二國扮演主要角色。當然,吳國尤為重要,儼然集團首領。關於吳王劉濞與漢文帝之間的恩怨情仇,是七國亂事的主要背景,談者已多,此處不再贅言。楚王劉戊於舉兵之初,史書記載一則故事,所述何事,有何意義,不妨一談。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九)──課堂研讀與課後閱讀




今天的歷史課,不論中學或大學,都不能只讀一本教科書;在課堂上選取材料一起閱讀、講解已不可少。由於時間有限,又須顧及進度,上課能讀的材料亦屬有限,課後布置閱讀材料就不可免。我們做為教師,當然知道學生課業甚重,能用於歷史這門功課的意願與心力都不多,所以,選擇必須精要,以求達到最佳成效。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六)──君臣關係的兩型


  談到「君臣關係」,理想當屬君明臣賢,國君聖明,臣子賢能。就如堯之為君,至德感人,萬邦協和;舜之為君,任用賢能,臣下各有職責,如:工程建設的禹,糧食生產的棄,訓導教育的契,刑律處罰的皋陶,山林川澤的益,以及禮儀祭的伯夷等等,各盡其能,解決問題,照顧民眾,增進文明。這是《尚書》所記,也是理想的君臣典範,永為後世嚮往。實際情形,應非如此簡單,而是相當複雜,呈現不同形態,這裡不作形態的分析,只想舉兩個例子,稍作談論。請看《通鑑》卷二三八,唐憲宗元和七年的一段記載。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關於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一個看法


第九屆歷史教學新嘗試研討會的發言
107526  清華大學  新竹



一節課程,是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組成。內容為達到目標而選取,活動則是為了內容的進行而設計。所以,教學目標最為重要,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前半部分)



一、《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by  Irvin D. Yalom,鄧伯宸譯
二、《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Born A Crime by Trevor Noah 胡培菱譯
三、《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Let’s Talk About Love: A Journey to the End of Taste by Carl Wilson 陳信宏譯
四、《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之旅In Europe’s Shadow: Two Cold Wars and A Thirty-Year Journey through Romania and Beyond by Robert D. Kaplan,徐麗松譯
五、《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Reading with Patrick: A Teacher, a Student, and a Life-Changing Friendship by Michelle Kuo,徐麗松譯
六、《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The Other Side of Silence: A Psychiatrist’s Memoir of Depression by Linda Gask,洪慧芳譯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五)──漢文帝勞軍細柳營




這個故事很熟悉,應該是很多年前中學國文課讀過吧。一直以為文本取自《古文觀止》,翻查一下,未能見到,那就是取自《史記》的〈絳侯周勃世家(勃子亞夫)〉了。《通鑑》取材自《史記》,但交代勞軍背景,較〈周勃世家〉所記稍詳。時為漢文帝後六年,西元前158年。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八)──帶著想像力與同理心航向時光之旅




我們說,歷史是過去的事,讀歷史就像進入過去的世界,觀看那一幕幕精彩的演出。但是,觀看什麼?如何觀看?必須有所準備,準備不足上不了路,即使上路,也少有收獲。簡單說來,我們觀看的過去,是史家描述的故事,這些人物的事跡流傳在人們的耳際,也寫入了書冊,史家讀了覺得重要,感到動容,想到應該留給後人,就筆之於書,成了我們今天讀到史籍中的「文本」。如果這樣的說法沒錯,那麼,故事是由史家選取寫成,而不盡然是昔日事實。傳統史家書家寫「故事」,無不秉持「擇雅去疑,慎之又慎」的態度;重點是將故事的意義與價值呈現出來,讓後世讀史者有所感動,進而銘記心中,成為立身處世不時可供參考的「寶鑑」。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106學年度第一學期(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推薦書單(後半部分)


七、《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 by Carla Power 葉品岑譯
八、《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Off the Map: Lost Spaces, Invisible Cities, Forgotten Islands, Feral Place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the World by Alastair Bonnett 黃中憲譯
九、《世界為何存在?》Why Does the World Exist?: An Existential Detective Story by Jim Halt,陳信宏譯
十、《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by J. D. Vance,葉佳怡譯
十一、《製造俄羅斯----近代俄羅斯國家轉型與發展歷程》The Invention of Russia: The Journey from Gorbachev’s Freedom to Putin’s War by Arkady Ostrovsky,楊芩雯譯
十二、《父親的失樂園──一則古老語言、河中之城與猶太家族的真實傳奇》My Father’s Paradise: A Son’s Search for His Family’s Past by Ariel Sabar 徐麗松譯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鼓勵閱讀──考卷中一道關於推薦課外書的題目


2018開年未久,學期結束,學生紛紛忙於期末考試。我在清華大學(新竹)通識領域的課程:「歷史文化經典:《資治通鑑(唐中晚期)》選讀」考試排於19日,學生考完,我接著閱卷,看到了如下的一題答案,是物理系二年級陳同學寫的: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四)──漢文帝與袁盎故事三則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賢君,宅心寬厚,自奉儉約,為政清簡,以德化人,緹縈救父的故事,更是說明他的慈祥愷悌,永為後世人們稱頌與懷念。漢文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他身旁,輔佐他應付問題,處理政事的大臣,有哪些人呢?我們稍讀歷史,想起的第一位,應是賈誼,這位獻上〈治安策〉的「洛陽少年」,闡述時政,先是痛哭,論諸侯王國之難制;再是流涕,談匈奴之侵略威脅;又是長太息,說富人侈靡,風俗敗壞,而太子之教育,尤為要務。第二位應是鼂錯,這曾到山東向伏生傳習《尚書》的學者,因為其時無人治《尚書》之學,伏生曾為秦《尚書》博士,由於年紀太大,九十餘歲,無法徵至長安,朝廷遂派鼂錯前往,將《尚書》之學傳來,文帝任命為太子舍人,後為太子家令。鼂錯教太子以術數之學,即治國之術。鼂錯知識廣博,思慮細密,論證嚴謹,有「智囊」之譽;上書論述時政,亦備受文帝賞識。其時,諸侯王國勢力日盛,賈誼獻「眾建而少其力」之策;景帝即位未久,依鼂錯主張,削弱諸侯,造成「七國之亂」,這是高中教科書上都會提及的史事。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三)──齊梁之際,蕭衍褒揚忠良


齊和帝中興元年(西元501年),蕭衍起兵已三年,且進佔石頭城。齊東昏侯先擊敗陳顯達,又將聲勢甚盛的崔慧景擊潰,以為好運還會降臨,可以再敗蕭衍,仍然嬉戲不已,又惜金錢,不肯賞賜,城中之人都知道敗亡已在旦夕。於是,東昏侯左右伺機動手弒君,將其首級以黃油包裹,送至石頭城。《通鑑》記載其後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書寫重點何在。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二)──李璀之死



李璀是李懷光的兒子,因李懷光叛變而死。
李懷光,渤海靺鞨人,原為郭子儀部將,作戰勇猛,執法嚴峻,得到郭子儀的信任與重用。郭子儀罷職,部分兵馬歸李懷光,任以朔方節度使。涇原兵變,唐德宗避難奉天,朱泚在長安自立為帝,發兵猛攻奉天,幾乎攻陷;李懷光率軍兼程趕至,擊敗朱泚。當時人說,如果李懷光晚到三天,奉天必將不守。李懷光建有大功,指責大臣盧杞等,認為必須負起天下動亂的責任,盧杞遂進言德宗,不令懷光朝見。懷光心生恐懼,非但未遵命與李晟合擊朱泚,反而與朱泚暗通款曲,威脅朝廷,德宗只有南幸梁州。朱泚敗亡,李懷光面對唐朝名將李晟、琿瑊、馬燧等,手下將領紛紛投向朝廷,末路窮途,自縊而死。接著,《通鑑》德宗貞元元年(785)這樣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