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利用文本閱讀題進行教學的幾點想法



  起:教學需要改變

       世界在變化,這幾年變動得尤其快速,主要由於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綱路的運用,似已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我不是鄉民,但已感受到它無邊的威力,知道不了解它,不利用它,幾乎什麼事都做不成、做不好了。就以課堂教學來說,從網上找些資料,製成花梢漂亮的投影片,在課堂上照著唸一遍的時代基本上已經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脚步了。
       如果我們再看看今天大部分的中學歷史課堂是怎樣進行教學活動的,也許我們會發現情況更糟,只是與電腦的有無使用,似乎關係不大。電腦普遍使用之前,老師講得很精彩,儘管被譏為「滿堂灌」,只要學生受益,又有何不可?老師利用資料,帶領學生閱讀、討論,提升學生理解、思考的能力,就是不用電腦,又有何不可?所以,真正問題出於學生上歷史課,喜歡嗎?有收獲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認真面對,好好想一想因應之道了。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綱 (春秋戰國) 103-10-3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課大綱     103103日修訂
劇變的時代----春秋戰國

一、西周是怎樣覆滅的?
1、周厲王的「暴政」,應作怎樣的解釋?「共和」應作怎樣的解釋?
2、故宮國寶「散氏盤」,王國維怎樣解讀?
3、周人何以認為大難將至,必須離去?東行途中,有何感觸?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自西徂東,靡無定所」;「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參考讀物:許倬雲,《西周史》第九章,「西周的衰亡與東遷」。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綱(三代之二) 103-9-26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授大綱    103926日修訂
                                      古典時代----夏、商、周(二)
一、周人是怎樣興起的?
    1、周人與商人有著怎樣的關係?      
    2、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季歷,緣於太伯出走,太伯何以出走的三種解釋(讓位其弟季歷、向外發展、反對翦商)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最好?也請看看朱子在《論語》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情形。
    問:「泰伯知太王有取天下之志,而王季又有聖子,故讓去。」曰:「泰伯惟是不要太王有天下。」或問:「太王有翦商之志,果如此否?」曰:「《詩》裡分明說『實是翦商』。」又問:「恐《詩》是推本得天下之由如此。」曰:「若推本說,不應下『實是翦商』。看《左氏》云『泰伯不從,是以不嗣』,這甚分明。這事也難說。他無所據,只是將孔子稱『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是與稱文王一般。泰伯文王伯夷叔齊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底道理。太王湯武是弔民伐罪,為天下除殘賊底道理。常也是道理如此,變也是道理如此,其實只是一般。」  ……曰:太王見商政日衰,知其不久,是以有翦商之意,亦至之心也。至於泰伯,則惟知君臣之義,截然不可犯,是以不從。二者各行其心之所安,聖人未常說一邊不是,亦可見矣。」《朱子語類》卷三十五。

103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講綱(三代之一)103-9-18



103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講綱  103918日修訂
                                       古典時代----夏、商、周(一)

一、               夏代是一個歷史朝代嗎?
1、「歷史朝代」指何而言?「文字」指何而言?            
2、夏代若不是一個歷史朝代,會有哪些困難?
    戰國時代以前書,從不稱夏禹,只稱禹、大禹、帝禹;稱啟為夏啟、夏后啟。這種區別,還保存兩人時代不同的意義。(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3、夏代若是一個歷史朝代,到哪裡去找?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發演變 講綱(考古與傳說)103-9-12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發演變  講授大綱   103912日修訂
史前時代----考古與傳說    
      
一、文明出現之前的漫長時間,有何意義?
文明出現於何時?為什麼?
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天會面對的事,就是和小團體裡的成員反覆互動,經過無數的生命的數千個世代,一直維持著類似的生存環境。換句話說,經過無數次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祖先已經養成一種互惠利他的邏輯。我們到今依然存活下來,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祖先把這種邏輯內化成心智的一部分,由於這種邏輯,人類得到了合作的益處。(頁170《隱藏的邏輯》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天下遠見,2007年。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古代史教學的幾項「選擇」 --略談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在教學上的功用



       考上證照,拿到聘書,將要走進教室,擔任歷史教師,面對的第一個「選擇」,就是要做怎樣的教師。把教好這門課程作為自己的志業,是一種;把學校交待的工作儘量做好,是另一種;把工作當成賺取薪資的職業,也是一種。其實,這三種選項有其重複一致之處,也有各自歧異之點。如果,學校交待的工作是把這門課程教好,而教師自己也把教好這門課,當作領取薪資的依據,那麼,三個選項內涵相同,都是把「教好這門課」,當作教師的職責,也是作為一位教師自我期許的志業。 

宋元故事二十四則



按:這些小故事是二十多年前寫的,曾在「國語日報」連載。前年,請高雄市楠梓國中杜全興老師幫助,打印出來,並給班上的同學閱讀。杜老師將同學的閱讀情形,寫了一篇文章,在「第八屆歷史教學新嘗試研討會」上報告。大體說來,同學是喜歡的。由於適於國中學生閱讀的歷史資料不多,這二十四則小故事或許可以讓國中學生對於宋元時代留下一點印象。
                
                                                                                     201496

102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場白」書單




一、《百歲老師的奇蹟教室》,橋本武著,江宓蓁譯,智富出版社,20135月。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謝宇程著,天下文化,20135月。
二、《琥珀眼睛的兔子》The Hare with Amber Eyes—A Hidden Inheritance, Edmund De Waal著,黃煜文譯,漫步文化,201312月初版二刷。
三、《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  Terry Eagleton著,黃煜文譯,商周出版,20141月。
四、《斷臂上的花朶》,The Strange Alchemy of Life and Law, Albie Sachs著,陳毓奇、陳禮工譯,麥田出版,201311月。
五、《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Dreamland,  David Randall著,蔡承志譯,漫遊者,201312月。
六、《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的深刻剖析與研究》,Why Are Jews Successful, 梁永安譯,立緒出版,20143月。

張蔭麟《中國史綱》文本閱讀題目四十道初稿




一、             商代人們生活中的兩個世界(上)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兩個世界關係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需要他們不斷的餽贈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預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殻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或沈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用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先向所祀的祖先請示。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歷史也是人與人互動的科學


        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清大「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期末考卷上有一題,問:讀了一個學期的中國史,你學到了什麼?電機系二年級101061119黃柏瑜這麼寫:

        我很喜歡歷史課,但這是我上過最不一樣的歷史課。不只是上課講故事就過了,第一堂課老師就教了讀歷史的方法與態度----神入。
     神入到人物的心裡世界,他在想什麼、難過什麼、再進一步神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氛圍,這樣讀到的歷史才是有意義的,不然就只是一堆按年份堆砌的事件。

范著《簡編》文本閱讀題不適合向高中推廣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作為文本選材,擬製閱讀題目,在一○二學年度下學期「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班上,當成「作業」,每週三題,全面推行。期末測驗有一題,問了相關的問題:你用了多少時間?你認為討論後需要再上傳嗎?你參與討論了嗎?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題?以及「你認為這樣的題目,適合向高中推廣嗎?」[i]認為適合的較認為不適合的同學稍多,認為不適合推向高中的理由很多,我們先看看其中一位的意見,理學院學士班一年級102020005鄔心怡的全題答案如下:

范著《簡編》文本閱讀題適合向高中推廣



        我曾經做過近十年的高中歷史教師,大部分是在讀研究所時,賺鐘點費來過生活,先是在大同工專的五專部,後來在大誠高中與崇光女中。那時用的是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標準本教科書,每一課後都有作業,有二、三道問答題,學生找到書中答案,抄在作業簿上即可,除了供教務處檢查,大概沒什麼用處。等到我編寫龍騰版高中教科書,作業的形式重新設計,主要是引用一段較長的資料,再問一個相關的問題;至於實施情況如何,由於自己沒有教過,就不得而知了。最近問高中老師,學生學歷史,還要做作業嗎?回答都是不做了。大概學生都在做測驗卷之類的考試練習,取代昔日的「作業」了吧。

大一學生適合修習「《通鑑》選讀」課程嗎?(二)


        一○二學年度第二學期,我在清華開設的《通鑑》選讀課程,內容是晚唐五代,它與前一學期的隋唐,差異很大。我們讀隋唐部分,看到的是勤儉的隋文帝、奢華的隋煬帝、足智多謀的李密、神采英毅的唐太宗、不讓鬚眉的武則天以及藝術家帝后的唐明皇與楊貴她妃,還有那肥胖狡猾的安祿山等等,這些人物,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我們見過他們不知多少次了,就像有位同學說,唐太宗與魏徵,似乎已有「千遍」之緣。但是,唐德宗以後,直到五代,這段歷史幾乎對任何中國人來說,都很生疏。閱讀《通鑑》,熟悉的段落與生疏的段落,感覺很不一樣,特別是「進入」那個時代,有著明顯的易、難之別。

大一學生適合修習「《通鑑》選讀」課程嗎?(一)



        學四年,課程安排由淺至深,學生學習循序漸進,這是基本形態。如果課程難以細分,也可以粗略分為「基礎」與「進階」兩類,供低、高年級學生修習。原則理應 如此,實際的情形則並非如此。高年級生修基礎課者有之,低年級生修進階課也不少,特別在通識課程中,原本沒有清楚的劃分,學生的修習多屬自由放任,高、低 年級學生坐在同一教室,回答相同考卷的情況也就所在多有。
        許多年前,我總覺得像「《通鑑》選讀」這種進階課程,大一學生不宜修習,課程說明中也列入供大二以上同學選修;少數大一學生個別要求,我也加以通融。幾年下來,發現某些大一學生的表現,較高年級生不遑多讓,也就逐漸放寛限制,不再有此規定了。
        大一學生的表現,與他們在高中所受的歷史教育,最有關係。

一份手寫的「通鑑選讀」期末報告


        我常常對修課同學說:「閱讀」是思考的學習,學習文本作者如何理解一件事,以及如何表述他的理解;「書寫」則是思考的練習,我們學了一些思考與表述的方 法,那就寫一點,練習一下。近年我較重視同學的閱讀,至於書寫可以稍緩,就不要求這方面的練習。於是,我基本上不要學生寫一篇小論文之類的報告,只是到了 下學期,四年級的修課同學,出席了畢業典禮之後還要參加期末考試,於情於理都有點扞格,就規定畢業生可以寫一篇上課心得感想的報告,取代期末測驗。

故事是歷史課的靈魂



學生喜歡歷史課,聽故事是一大誘因。有些老師不喜歡講故事,無非認為講故事貶低了歷史課的價值;歷史是一門有深度的知識,老師應該介紹歷史學者的專精研究,怎麼可以轉述電視機裡或坊間書店的稗官野史?
問題的重點是歷史課的「故事」指何而言?個人淺見以為,只有見於史書記載,經由史家選取的事情,不論其理解或表述,均有其意含,方是歷史中應該講述的「故事」。再好的歷史連續劇,例如「雍正王朝」,都不宜作為歷史課的主要內容,至於通俗讀物,聊供消閒,則不必說了。

在大學的第一堂歷史課談歷史是什麼



 一二學年度第二學期,我有三門通識教育歷史領域的課程,清華兩門: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東晉至南宋)、《資治通鑑》選讀:晚唐五代,以及台大的一門:《資治通鑑》選讀:隋唐。
開學的第一堂課,只是課程介紹,向選修的以及考慮修習的同學,把這一學期的課程如何進行,大概說明一下。由於這三門都是歷史課,那就要從「歷史」是什麼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