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故事是歷史課的靈魂



學生喜歡歷史課,聽故事是一大誘因。有些老師不喜歡講故事,無非認為講故事貶低了歷史課的價值;歷史是一門有深度的知識,老師應該介紹歷史學者的專精研究,怎麼可以轉述電視機裡或坊間書店的稗官野史?
問題的重點是歷史課的「故事」指何而言?個人淺見以為,只有見於史書記載,經由史家選取的事情,不論其理解或表述,均有其意含,方是歷史中應該講述的「故事」。再好的歷史連續劇,例如「雍正王朝」,都不宜作為歷史課的主要內容,至於通俗讀物,聊供消閒,則不必說了。

我個人曾經寫過歷史課中關於故事的小文章,如:〈引導學生神遊古代中國以「講故事」為途徑〉[i]、〈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ii]敬請參閱,這裡就不再贅述。
       在清大「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的課程中,選取許多古代與近代史家的論著片段,做為上課的主要講述內容。我們就依據講綱中的問題與資料,進行閱讀、 講解與討論。學生的反應如何呢?請以這個學期(一二學年度第二學期)為例,看看同學陳現在考卷上的意見,當然這是經過選擇的。題目是:「上了一學期中國 歷史課程,你學到了什麼?請作一反思,亦請舉例說明,但請勿泛泛而談。本題計分從嚴。」所謂「從嚴」的意思,我在最後一節課講過,試題中的申論題,你們儘 量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要多寫一點,如果你只寫五行,那就五分,一行一分嘛。這題一般配分,不是十五分,就是二十分。這次是二十分。
       電機系一年級102061125張耘盛是這樣寫的:

       高中時期,我每節歷史課都在睡覺,無止盡的人名、年代充斥在我耳邊,我對過去發生什麼根本一點也不關心,更討厭去背誦一堆無關緊要的事件。然而,上了大學, 我才知道原來歷史就是一堆故事積累而成。從小我就很愛聽媽媽講給我聽的故事,想不到上了大學,還有這樣的機會聽故事。高中所學的歷史是「沒有靈魂的歷 史」,由許許多多的人名、地名組成,考完試馬上忘記;大學所學的歷史,是由各式各樣的英雄組成,在我內心上演一齣一齣的戲劇。[iii]

    張同學把堆砌著人名、年代、事件等內容,考完馬上忘記的歷史課稱為「沒有靈魂的歷史」,這真是一個十分形象的精彩描寫,我以前沒見過,也沒想到過,就向他借來,做為這篇小文的標題。
       學生選修一門歷史課,總有一些考慮,譬如:老師名氣很大,時間剛好配合,分數給的很甜等等,有故事可聽往往也是因素之一。於是,對於來聽故事的學生,老師藉由故事的講述,要帶給他們什麼呢?就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電機系三年級10006117侯瑋慈寫道:
 
       當初選這門課的原因,其實只是想當作放鬆消遣,聽聽有趣的小故事,事寶上一開始也僅是如此。但是越到後面,越有老師所說神入歷史的感覺,已經跟當時的消遣娛 樂的心情有了很大的差別。上課方式跟之前國、高中歷史很不一樣,我發現老師較多著墨人物的個性,為什麼呢?後來領悟到老師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神入,唯有瞭解 一個人的個性,我們才能去揣摩當下的情境,去理解歷史人物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學到了神入之後,我覺得讀歷史非常的好玩,因為我就好比進入到那個朝代,那個 場景。王導以大局為重的氣度,石虎的殘暴,宇文泰的非凡,楊廣的城府,李世民的倜儻風流,武則天的手腕,個個人物鮮明的色彩無不令我著迷。另外,我也學會 了不會只用歷史事實去看歷史,必須從歷史背景開始去思考什麼造成了這個事實。歷史事實對我來說,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

    侯同學認識了王導、石虎、宇文泰、楊廣、李世民和武則天,這些名字已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已,他們是有血有肉,有精神有氣勢,軒宇昂揚的人物,他們有的做出了非凡的功業,造福民眾;有的則荒淫殘暴,為人民帶來極大的苦難。
        人文社會院學士班一年級102048139許嘉琪的答案是:

       我本來就很喜歡歷史,喜歡聽故事。這堂課教會我怎樣深入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把它轉換為我喜歡的故事場景。「上與語,大悅」,這樣簡單、無聊的一句話,我開 始可以看到那個臣子講話的條理明暢,舉止優雅,皇帝發現人才的興奮與激動,還有被他話語吸引的樣子。也教會我怎麼去咀嚼文字和故事背後的深意。像武則天讀 駱賓王所寫檄文的回應,因為更多的分析,讓我覺得對武則天這個人更了解了。還有以前我看歷史書很不耐煩的原因是裡面的故事太荒謬了,不想浪費時間看那些無 知的古人寫的爛東西。上了這堂課我才知道故事其實是一個媒介,傾述它背後想要表達的意義,這也是歷史的一個功能----帶給我們某些價值。現在,我看歷史覺得更有趣,更有意義,也更喜歡歷史了。

   「與 語,大悅」是傳統史籍上常見到的字句,只要出現在我們選讀的資料中,我就要同學好好想想他們在談些什麼,為什麼會大為高興?例如,楊素在路上遇見騎著黃牛 讀《漢書》的李密,被年輕人的神采所吸引,帶他回家,「與語,大悅」,他們談些什麼,當然是天下大勢,但從什麼地方談起?要同學們想一想,稍加引導,同學 會說「從《漢書》談起」,這應該是一個合理的推測,接著談西漢的政事與人物,自然而然就談到了當今的朝政與天下大勢。許同學心中所想,應是另一個例子;朝 廷派張循憲到地方調查,他不知如何處理,有人把「有異才」的張嘉貞推薦給他,張嘉貞為他「條析理分」,把事情的重點一條條找出來,仔細思考,說明其道理, 指出解決的途徑。張循憲回到朝廷,他的報告,武則天非常欣賞,張循憲說這是張嘉貞做的,武則天把張嘉貞找來,「與語,大悅」,請問:武則天何以大悅,很明 顯的是張嘉貞分析事情的條理與論述事情的道理,都讓武則天十分滿意。[iv]許同學提及關於武則天讀駱賓王所寫檄文,是一篇「指定閱讀」,列入考試範圍的文章,是本人所寫的〈從武則天讀討武曌檄談到專注力〉[v]。許同學提到了「無知古人寫的爛東西」,我不能確知她的原意,但可以想到的是,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未曾體會撰者的心意與手法,便覺得這個故事太荒謬,若能深入理解與感受,就很不一樣了。
        動力機械系一年級102033242林致達寫道:
     
    其實我讀歷史只是想被動的聽故事,然而上了這門課,除了聽事又外,聽完了還要回答很多很有「故事」的問題,會這麼形容是因為老師的問題常常答不出來(沒有 標準答案的更是),當老師講解時,一個問題却延伸了更多問題,而那些問題都有一段故事(可能講綱中沒寫,或者是「思考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真的很累,但可以被強迫學到更多歷史。
    這學期學到最多的可以說是思考吧!以前學歷史,只是把什麼時期發生什麼事弄懂,但缺少了思考,我只是死記課本上說的。雖然知道有些歷史是揑造的,有點不爽,但也沒那麼深刻。
    這次的課程,又提到講了幾千遍的唐太宗與魏徵,除了吸收不同的文本資料,經過很深入的思考,弄懂古人心態,對於古人的評價有所改觀,因為我用思考,看清了事實及人性。(原來魏徵死後,唐太宗是有負面性格

林同學提到唐太宗與魏徵,這幾乎是每一位高中生都熟悉的君臣典範,我就不再重複那「幾千遍」的內容,而是著重貞觀之治的前後之異;貞觀六年之後,唐太宗已經 不像初年那樣虛心納諫了,此後魏徵一再進諫,唐太宗表面上仍然接納,但多是敷衍應付,而不是誠心致謝。魏徵死,唐太宗說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這句千 古名言,但沒多久,唐太宗却禁不起小人的讒言,打掉了為魏徵立的碑,把許給魏徵兒子的公主召回,即所謂「仆碑停婚」。講綱上所採的資料即《新唐書.魏徵 傳》上那段有名的論贊:「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徵之諫累數十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復為帝言之,以佞邪之 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汅,嶢嶢者難全』,自古所歎云。」
有點偶然,一年前同一課程的期末考試卷出現在眼前,當時化學系二年級100023049曾雅晴,她也提到了「思考」,看看她怎麼說的:

兩個字「思考」,從前讀文章,歷史也好,文學也罷,我極少去思考為何會有如此文字出現,而此段對話中又是代表什麼意義?就只是淺淺讀過,單純「記憶」。
其實讀書可以乏味,也可以有趣,這要看自己怎麼讀。若只是單純將故事記下來,記老師說的重點,也太過枯燥了。
我現在學會了如何講故事,老師上課講的故事,我下課後會講給室友聽,還會學唐太宗的語氣跟動作。一個簡單故事,可以講得很無聊,但若自己演起來,真是有趣不 少。但前提是得了解故事中主角的性情及身份,若掌握得清楚,也就不難理解主角為何在此種情況下,說了此句話,演久了,也就懂歷史人物內心掙扎了。
   「思考」其實很花時間,但想通了,獲得的,會比記誦更多。

化學系的女同學,在寢室裡,把資料中唐太宗「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辭色,冀聞規諫。」表演出來,那是一幅怎樣的圖像?一定十分精彩!
        最後,我們看看理學院學士班一年級102020005鄔心怡的答案。

        每次我都會把這題放到最後,不是因為沒有東西能寫,而是這個題目太大,不知該從何談起。這是我第二次上這門課,記得以前下課後都可以把上課聽到的,覺得很棒 的內容分享給別人,後來卻漸漸發現上完課的感覺有點悲傷,有點無可奈何,會想要自己一個人靜一靜,想一想,然而最後的結論常常讓自己很難過。
    像是隋煬帝就是一個我既崇拜又痛恨的角色。他死前說:「是,沒錯,我是對不起百姓,可是你們這些大官跟著我享盡了榮華富貴,有什麼資格說我?」如果他不是個 如此絕對的暴君,這些故事的色彩能那麼鮮艷,這些質問還會那麼使我又驚又怕嗎?我覺得不會。可是如果要我選,我是絕對不會為了一人的所謂狂放的情思[vi]犧牲掉一整個朝代,然而我知道我無權選擇。
    從前的事情無論如何無法改變。有時候在歷史的真相與個人誤解或受騙所想像的歷史之間做選擇,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只有一句話:讀了歷史感到心裡難過,惆悵不已,就是領悟到了歷史的況味。
        簡單的結語:「故事」為什麼是歷史課的靈魂?只因為故事可以把過去的世界帶進我們的心靈,激發出我們的靈心善感。

                                                                                                                                                                                                                 201476






[i] 載於:《歷史月刊》,第260期,20099月,頁120-130
[ii] 載於:《歷史教學》(天津),20128月,頁20-29;《清華歷史教學》第22期,201211月,頁7-20
[iii] 張同學這道題目答案的前一半,見於:〈在大學的第一節歷史談歷史是什麼〉的附注。
[iv] 這段取自《通鑑》中的資料,也是清大「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與台大「《通鑑》選讀:隋唐」的期末測驗的「文本閱讀」試題,題目如下:
御 史張循憲為河東采訪使,有疑事不能決,病之,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尉猗氏張嘉貞有異才,循召見,詢以事;嘉貞為條析理分,莫 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循憲還,見太后,太后善其奏,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之官授之。太后曰:「朕寧無一官自進賢邪!」因召嘉貞,入見 內殿,與語,大悅,即拜為監察御史:擢循憲司勳郎中,賞其得人也。
(一)此段文字所述之事,可以作為哪一事之例證?
    A)張嘉貞有異才(B)張循憲有度量
C)武則天能用人(D)武則天喜新人
  (二)此段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哪幾個字?應作怎樣的解釋?
  (三)這個故事有「用」嗎?為什麼?
班學生選答此題很多,但簡答題多不能得分。儘管我在課堂講解中一再強調「條析理分」的重要,並且說,我們可以向張嘉貞學習,遇到事情,仔細分析,找出重 點,再思考事情的道理,即可擬出最好的解決策略。但學生不了解「用」的意思,大多說武則天能用張嘉貞。台大歷史系二年級張容兒的答案最為完整,亦錄於下:
(一)C;(二)最重要的是「條析理分」四個字,這是張嘉貞能為張循憲看重的原因,也是「異才」的關鍵,亦是武則天用張嘉貞的最重要原因,正是因為他能有條理地分析,疏理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故才能獲得賞識重用。
(三)這個故事有「用」,它不只呈現了武則天之能用人,張嘉貞有異才,更是給予我們的啟發。什麼樣的才是有用的?我們應具備怎麼樣的能力?「條析理分」無疑是我們學習、訓練的典範與目標,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晰、系統有條理地點出問題的本質,說服他人,實在十分重要。
[v] 載於《歷史教學》(天津),20113月上半月刊,頁66-70
[vi] 講綱中選錄錢穆《國史大綱》中概述隋煬帝的話:「煬帝則染到了南方文學風尚,看不起前人簡陋。狂放的情思,驟然為大一統政府之富厚盛大所激動,而不可控勒。於是高情遠意,肆展無已,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