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挽救危亡,在於學問──讀書偶拾之三



十九世紀中後期,中國的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其中尤以太平軍起事,影響至大,英、法伺機入侵,更是雪上加霜。清朝政權無疑陷於風雨飄搖,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太平軍於一八五三年三月攻佔南京,從廣西出發以來,只用了九個月的時間,軍行二千餘里,橫掃長江五省,兵力增至三十餘萬,其中自願加入者,為數不少。五月初,派林鳳詳、李開芳率軍北伐,十月,攻向天津,距北京已近。次年二月,因糧盡酷寒,被迫南退,為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所敗,一八五五年五月,北伐軍全部消滅。可見太平軍初起之時,聲勢至大;至一八六四年,「天京」為清軍攻陷,太平天國亡,接着捻亂事起,僧格林沁戰死,西南的「苖亂」,西北的「回變」繼之,又是擾攘不安了一段時日。亂事雖告平定,但破壞極其嚴重,損失極其慘重。情況如何,一般教科書限於篇幅,只能用幾句話簡單交代。我們從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中,可以讀到現代史家的描述;文字稍多,却給了我們一個對大亂破壞的整體圖像。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古典史學與道德情感──讀書偶拾之二



新竹清華大學校門口,有一家簡體書專賣店「弱水堂」,我很少進去。前些日子,偶然去看看,立即被書架上一本書的三個字:《摹仿論》吸引,取下翻翻,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的,價格人民幣乘六,與繁體書相比,並不貴,立刻買下。記得十幾二十年前,曾在圖書館見過此書中譯本(張平男譯),翻看了幾頁,覺得十分深奧,也就放了回去。買到新的版本。很高興。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九)──劉洎進諫唐太宗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魏徵過世,這時朝廷敢於進諫,又確能指陳太宗缺失的,大概只有劉洎了。
《通鑑》卷一百九十七,貞觀十八年(西元644年),記有一段文字,大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