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歷史也是人與人互動的科學


        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清大「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期末考卷上有一題,問:讀了一個學期的中國史,你學到了什麼?電機系二年級101061119黃柏瑜這麼寫:

        我很喜歡歷史課,但這是我上過最不一樣的歷史課。不只是上課講故事就過了,第一堂課老師就教了讀歷史的方法與態度----神入。
     神入到人物的心裡世界,他在想什麼、難過什麼、再進一步神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氛圍,這樣讀到的歷史才是有意義的,不然就只是一堆按年份堆砌的事件。
    老師上課最常問我們的話:他為什麼要大笑、為什麼要哭、為什麼要流汗害怕,這些問題突然聽到,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廢話嗎?本來就是啊!但仔細想想才發現這問題都很深奧啊!這些才是讀歷史要讀懂的地方。
    這俚也讓我瞭解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根本是人與人互動的科學,只不過太複雜了,是無法用公式計算的。因此要列出一篇篇古人互動的範例讓我們學習。古代很多有名的人物可以看穿他人的心思,看穿未來的局勢,就像下棋,料事如神,可以看到結局,就是從歷史這篇偉大的棋譜學來的。因此我認為讀歷史可以學會人跟人之間互動。
    最後,我最喜歡的是老師每個禮拜推薦的一本書,老實說,我都沒空看。但是每次推薦一本書,都讓我有想閱讀的衝動。因此暑假我一定會好好選一本老師的書來讀。

     歷史課必定會談到人物,但是討論他們為什麼大笑,為什麼會哭,為什麼害怕得流汗,採用這樣的內容來教課,又是為什麼呢?不妨先舉幾個例子來看看,這裡就集中舉用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事例吧。
        建立者劉裕出身貧寒,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勇武善戰、智謀出眾而又膽識過人,他的粗獷之中帶有細膩,這樣使得他可以與東晉門閥子弟從容相處。《宋書.王曇首傳》記有一個故事,簡述如下:
        王曇首與他的堂弟王球,一起去前線拜見劉裕,當時謝晦也在座。劉裕說:「這兩位都是聲名顯赫的高門子弟,居然肯來到軍中。」曇首回答:「我們能夠跟從神武的主帥與勁旅,就是胆小的人也有了豪情壯志。」謝晦說:「有教養的人果然也有勇氣。」劉裕很是高興。大軍到了彭城,劉裕邀集手下在戲馬台聚會,參與的人都要作詩,王曇首第一個寫好呈上,劉裕讀了,問身旁的重要幕僚王弘:「你弟弟的詩寫得比你如何?」王弘說:「如果他的詩寫得像我一像,我們王家的前途就不看好了。」劉裕聽了大笑。[i]
        劉裕的大笑,應該不是說,是啊,如果你弟弟的程度像你一樣,你們王家就門戶不保了。劉裕的大笑,呈現出的是一種氣氛,反映寒族出身的主帥與高門背景的幕僚們融洽相處的景象,高門子弟佩服劉裕的神武,而劉裕也能欣賞王、謝世家的風華。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件事,一、劉裕儘管如同田餘慶所說,是門閥政治的掘墓人,[ii]劉裕掌權,宣告東晉的門閥政治的結束;不過劉裕非但沒有採行「階級鬥爭」,鬥倒、鬥臭高門大族,反而與門閥世家合作,開啟了一個新局面。二、劉裕深知高門子弟的學養智謀必須倚重,非他人可以取代,對於來自高門的人物也就十分器重,信任之餘,也著意於融洽氣氛的經營,真可以說是一位政治高手。
        王曇首是劉宋文帝的重要謀士,也是所謂「元嘉五臣」中的一位。劉裕死,徐羨之與謝晦、傅亮商議,認為即位的少帝,是一個嬉戲無度的人,不能承繼大業;其次應該輪到的是盧陵王劉義真,性情聰敏,行為輕佻,身旁名士謝靈運、顏延之等人,雖有文學才藝,並不熟悉實際政務,也不可膺此重任。於是先藉故廢了盧陵王義真,將之處死,再廢皇帝為營陽王,令人將其殺害。眾諸侯中,要挑選何人入繼大統呢?有人建議立劉義恭,但徐羨之等人慮及宜都王劉義隆聲望最高,決定迎他入宮繼統。
        前往荊州迎駕的是傅亮,劉義隆到了江陵,與傅亮相見。劉義隆一見傅亮,就大聲哭泣,左右的人都鼻酸不已。劉義隆只問:我的兩位哥哥做了些什麼,怎麼都死了呢?一面說一面哭,身旁侍從都把頭深深低下,不敢抬起看他。這時傅亮汗流不已,背全濕了,一句話都說不出口。傅亮於是設法結好劉義隆的心腹如到彥之與王華等人,以求自保。[iii]
        這時劉義隆只是一位十八歲的青年,傅亮面對他淚流滿面的質問,固然難以回應,但為什麼汗流不已呢?我想,不是傅亮感到抱歉與愧疚,而是體會氣氛的嚴峻,面前這位年輕的新皇帝,真是一位十分厲害的人物,決非等閒之輩。劉義隆到了京師建康,群臣到新亭拜迎。徐羨之問傅亮:宜都王是怎樣一位人物?傅亮說:比司馬師、司馬昭還要厲害的人物。徐羨之說,他一定可以理解我們迎立的這番用心。傅亮說:不,他不理解。[iv]傅亮的意思很清楚,這位新皇帝一定會對我們動手,把我們清除。
        我們在課堂上講的這個故事,劉義隆的眼淚,只是念及手足之情,不能自已,所以痛哭嗚咽嗎?我不相信。我想這是經過設計的,見到來自建康的迎駕大臣,一句話不說,流淚嗚咽,只問兄長之事,把這位大臣原先帶著施惠念頭的氣焰完全壓制,此後一切行動都操之在我。周密的計劃,步步為營,入京之事已立於不敗之地,進入京師即刻接掌朝政,並且很快就把徐羨之、傅亮與謝晦等勢力清除,也將三人殺掉。宋文帝(劉義隆)何以如此「厲害」?他所倚重的大臣表現傑出,應是重要原因,這些人物就是所謂的「元嘉五臣」:王華、王曇首、謝弘微、劉湛和殷景仁,而君臣相與共同開創之「元嘉之治」,亦是歷史上的美談。[v]
        關於哭泣,傳統史書記載甚多,今人所寫的歷史則絕少見到,我們今天讀《通鑑》之類的史籍,展卷所見,可說斑斑皆是淚痕。劉義隆的眼淚已是一例,我們再看看劉宋的最後一幕,史家如何叙事。
        宋文帝之後是宋孝武帝、宋明帝以及蒼梧王,蒼梧王年少昏狂,嬉戲終日,朝政逐漸由蕭道成掌握。蕭道成先廢蒼梧王,立宋順帝,藉以樹立威勢,並作篡位緩衝。一俟準備就緒,即遣人入宮將順帝逐出,順帝躱於佛蓋下,宦官把他找到後,這個小皇帝哭著說,但願以後世世不要再生於帝王家,宮中的人聽到的都哭了。等禪位的典禮完了,他就被送上一輛普通的車子,載去宮外的宅邸。有一位大臣王琨,是王華的堂弟,在東晉已經任官朝中,這時年紀已老,攀住車上的彩帶,說:人們都喜歡長壽,我深感長壽的痛苦,我不能早點死掉,讓我一再看到這樣的事情。一面說,一面哭得很傷心,這時朝中的官員也都哭得像下雨似的。[vi]
        王琨的哭,是朝代一再禪遞,有違他心中信守的儒家忠君理念,所以深感痛苦,嗚咽不已。而百官何以也都淚如雨下呢?他們心中想些什麼?可以問問同學。我的解釋有二,一是宋朝是劉裕建立,他是讓人欽佩的大英雄,宋文帝的元嘉之治,也是讓人懷念不已的美好時光。至於蒼梧王,固然荒唐嬉戲,也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大壞事。這個朝代就這樣結束了,真是讓人扼腕啊!可惜啊!至於代之而有天下的蕭道成,似乎甚不得大臣之心,也就是他們很看不起這個人,這是他們不能釋懷,令他們痛苦的另一原因。新朝甫立,一位備詢的官員裴顗上表,指出蕭道成的許多過錯和劣跡,立即辭官而去。新皇帝很生氣,也就立即將裴顗殺了。史書記載這件事,多少反映了官員的普遍心態。
        歷史當然不只是人物的活動,應該了解的面向很多,學習的時候不可有所偏廢。但人物的活動,甚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最能得到後人的關注,也成為歷史教學中易於吸引學生注意的亮點。於是,我們不妨將問題限於課堂的教學,略談如何講述人物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覺得有趣又有收獲。個人覺得應該注重三個方面:一、選材。我們選取怎樣的素材,作為講述的內容,基本決定課程的走向。人物活動,不在於大事業、大功德、大學問,見於史籍只是一些細節的描寫。就以上文三例來看,素材都取自傳統史籍,《宋書》所記材料,尚不見於《通鑑》,可見這一類的瑣細書寫,很難在今天歷史學者的著作中讀到。近代中國史著作中,含有此種細節最多的名著,首推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也是我個人認為教學上最可一用的書,理由即在此。二、提問。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接著就問問學生,他為什麼要大笑、要哭、要害怕到汗流沾背?主要是讓學生也想一想,試著進入古人的心中,體會古人的情感,說不定他們提出的說法,比自己想到的更為精彩。三、釋義。故事之所以能在課堂中佔有一席之地,主要在於它有意義可言,沒有意義的故事,再有趣再好玩,也不宜在課堂講說。歷史的故事,最好能夠由小見大,一探這個細節叙事的時代含意,讓學生藉以對過去的世界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我相信,學生在課堂中聽到、想過以及理解其意義的故事,多能長留心中,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同時對於自己的待人處世,多少也會產生一點借鑑作用。
        黃同學喜歡我每週推薦的一本書,我很高興,不過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201499


[i]《宋書.王曇首傳》:「王曇首與從弟球俱詣高祖,時謝晦在坐,高祖曰:『此君並膏粱盛德,乃能屈志從戎。』曇首答曰:『既從神武之師,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悅。至彭城,高祖大會戲馬台,豫坐者皆賦詩,曇首先成,高祖覽讀,因問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門戶何寄。』高祖大笑。」
[ii] 田餘慶著,《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最後一章即以「劉裕與孫恩----門閥政治的『掘墓人』」為標題。
[iii] 《通鑑》卷120,記曰:「甲戌,王發江陵,引見傅亮,號泣,哀動左右。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喔末,悲哭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亮流汗沾背,不能對,乃布腹心於至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
[iv] 《通鑑》卷120,「八月,丙申,宜都王至建康,群臣迎拜於新亭。徐羨之問傅亮曰:『王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亮曰:『不然。』」胡三省注:「亮固知其不得免矣。」
[v] 《通鑑》卷123,總結「元嘉之治」有曰:「帝性仁厚恭儉,勤於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百官皆久於其職,守宰以六期為斷;吏不苟免,民有所係。三十年間,四境之內,晏安無事,戶口蕃息;出租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閭閻之間,講誦相聞:士敦操尚,鄉恥輕薄。江左風俗,於斯為美,後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
[vi] 《通鑑》卷135記曰:「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于齊。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逃于佛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啟譬令出,引令升車。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帝泣而彈指曰:『願身後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皆哭。……禮畢,帝乘畫輪車,出東掖門就東邸。問:『今日何不奏鼓吹?』左右莫有應者。右光祿大夫王琨,華之從父弟也,在晉世已為郞中,攀車獺尾慟哭,曰:『人以壽為歡,老臣以壽為戚。既不能先驅螻蟻,乃復頻見此事!』嗚咽不自勝,百官雨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