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綱 (春秋戰國) 103-10-3


       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課大綱     103103日修訂
劇變的時代----春秋戰國

一、西周是怎樣覆滅的?
1、周厲王的「暴政」,應作怎樣的解釋?「共和」應作怎樣的解釋?
2、故宮國寶「散氏盤」,王國維怎樣解讀?
3、周人何以認為大難將至,必須離去?東行途中,有何感觸?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自西徂東,靡無定所」;「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參考讀物:許倬雲,《西周史》第九章,「西周的衰亡與東遷」。


二、春秋時代的特色為何?
1、「覇政」指何而言?意義何在?   
2、管仲相齊之事,有何意義?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之能知人也。《史記.管晏列傳》
3、重耳(晉文公)出奔十九年,有何意義?宋襄公稱覇未成,有何意義?
4、春秋時代的「戰爭」是一種怎樣的形態?以晉楚鄢陵之戰為例。
5、封建解體,封建體制已是落日餘暉,呈現怎樣的景象?
文本閱讀(一)----取材自錢穆《國史大綱》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個極混亂緊張的時期;但另一方面,則是古代的貴族文化,實到春秋而發展到它的最高點。春秋時代常為後世所想慕與敬重。大體言之,當時的貴族,對古代相傳的宗教均已抱有一種開明而合理的見解。因此他們對於人生,亦有一種明晰而穩健的看法。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顯出當時一般貴族之修養與瞭解。即在戰爭中,猶能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信讓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道義禮信,在當時的地位,顯然超出攻取富強之上。《左傳》對於當時各國的國內政治,雖較少記載,而各國貴族之私生活之記載,則流傳甚富。他們見識之淵博,人格之完備,嘉言懿行,可資後代敬慕者,到處可見。
(一)       這段文字,從形式上看,應屬:
A)描述  B)比較  C)議論  D)考證
(二)春秋時代,國際上的大體趨勢,何以是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文雅風流?錢先生所持的理由,主要是什麼?
   春秋時代,實可說是中國古代貴族文化已發展到一種極優美、極高尚、極細膩的時代。貴族階級之必須崩潰,平民階級之必須崛興,實乃此種文化醖釀之下應有之後果。此下戰國興起,浮現上層政治的,只是些殺伐戰爭,詭譎欺騙,粗糙暴戾,代表墮落的貴族;而下層民間社會所新興的學術思想,所謂中國學術之黃金時代者,其大體還是沿襲春秋時代貴族階級之一分舊生計。精神命脈,一氣相通。因此戰國新興的一派平民學,並不是由他們起來推翻了古代的貴族學,他們其實只是古代貴族學之異樣翻新與遷地為良。此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之淵深博大處。
(一)       這段叙述,在歷史知識的第二層次概念中應屬:
A)時序  B)變遷  C)證據  D)神入
(二)春秋時代,文化既然已是高度發展,何以貴族階級必須崩潰,平民階級必須崛興?

文本閱讀(二)----春秋時代的武士,取材自張蔭麟《中國史綱》
理想的武士,不僅有技,并且能忠。把榮譽看得重過安全;把責任看得重過生命;知危不避,臨難不驚;甚至以藐然之身與揭天掀地的命運相抵拒;這種悲劇的、壯偉的精神,古代的武士是有的,雖然他們所效忠的多半是一姓一人。舉兩例如下:(1)前六八四年,魯國和宋國交戰,縣賁父給一個將官御車。他的馬忽然驚慌起來,魯軍因而敗績。魯公也跌落車下,縣賁父上前相助。魯公說道:這是未曾占卜之故(照例打仗前選擇御士須經占卜)。縣賁父道:別的日子不打敗,今日偏偏打敗了。總是我沒勇力。說完便衝入陣地戰死。後來國人洗馬,發現馬的肉裡有一枝流矢。(2)前四八○年,衛國內亂,大臣孔悝被圍禁在自己的家中。他的家臣季路(孔子的一位弟子),聽到這消息,便單身匹馬地跑去救應,半路遇著一位僚友,勸他不必。他說,既然食著人家的飯,就得救人家的禍。到了孔家,門已關閉,他嚷著要放火。裡頭放出兩位力士來和他鬥,他腦袋上中了一戈,冠纓也斷了。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把纓結好纔死。
(一)       春秋時代的武士,重榮譽過於安全,重責任過於生命。這樣的觀念應該來自:
A)道德   B)宗教   C)法律   D)學術
(二)接上題,你為什麼選這個選項?
(三)文本中述及「後來國人洗馬,發現那匹馬的肉裡有一枝流矢」,是什麼意思?
(四)季路的僚友勸他不要去,為什麼?他不聽,又為什麼?

  中國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了,當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著過去了,但孔子對古代文化的偉大貢獻和他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並未失去。因為他刪定六經,保存了三代舊典,因為他創造儒學,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核心。孔子基本上是大教育家,他一生在學習,在思想,在温故知新,在誨人不倦。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特別是教育和行為方面的經驗。比較原始可信的《論語》書中,記錄著孔子很多格言和公式,例如「學而時習之」,就是最好的學習公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篇》),就是最好的科學格言。他給中國人民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人民必須珍重這一份遺產。(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二、「戰國」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為什麼我們對戰國的了解不如春秋?
1、變法的時代,「變」的方向是什麼?
2、魏國首先稱覇,馬陵之戰,為齊國所敗,天下呈現怎樣的局面?

文本閱讀(三)----取材自張蔭麟《中國史綱》
  春秋時代的歷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運潛移,遠看彷彿靜止;戰國時代的歷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楫,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了峰嶺千重。論世變的劇繁,戰國的十年每可以抵過春秋的一世紀。若把戰爭比於賭博,那麼春秋的列強,除吳國外,全是涵義功深的賭徒,無論怎樣大輸,決不致賣田宅;戰國時代的列強卻多半是濫賭的莽漢,每把全部家業孤注一擲,每在旦夕之間,以富翁入局,以窮漢出場,雖然其間也有一個賭棍,以賭起家,終於把賭伴的財產騙嬴淨盡。 
(一)       這段文字的形式,應屬:
(A) 描述  B)比較  C)議論  D)考證
(二)請對最後一句話,略作說明。
2、變法的時代,何以秦的變法最為成功?
3、商鞅變法中的「二十等爵制」指何而言?在此一制度中,「爵」的作用為何?
商君是生性刻薄的人,考察他當初要用帝王之道游說孝公,說的是表面話,並不是他內心的話。再說他靠著國君寵幸的太監發跡,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騙魏將公子卬,不聽往趙良的勸告,也足以證明商君的刻汁少恩了。我曾讀過君的〈開塞〉、〈耕戰〉等篇,內容跟他本的的行事相似。』後在秦國得到了叛逆的惡名,這是有由來的啊!(《史記.商君列傳》「太史公曰」語譯)
秦起自西陲,文化落後,終春秋之世,東阻於晉,未能爭覇中原。殆及戰國,晉分為三,秦宜可乘隙蹈暇,與六國爭雄;而內牽於禍亂,外阻於強魏,不能東下。至孝公用商君之策,變法維新,十餘年間,國富兵強,敗強魏之師,復西河之地,天子致伯,諸侯舉賀。併吞六國之基,實奠於是。伊、周之勳,不是過矣。(齊思和,〈商鞅變法考〉)
4、趙的變法,重點為何?長平之役,何以慘敗?
5、楚文化的貢獻
屈原是《三百篇》後推動文學到更高境界,使文學更加豐富的偉大詩人。楚國傳統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間盛行巫風,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師祭神的歌曲。又巫師行術,唱禁咒辭,句尾用些字(蘇個切)字。民間歌唱,句尾帶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離騷》、《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國方音,修改民間流行的曲調,變成新創造。《呂氏春秋.侈樂篇》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可知《楚辭》是巫官文化的最高表現。其特點在於想像力非常豐富,為史官文化的《詩》三百篇所不及。戰國時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達到成熟期,屈原創《楚辭》作為媒介,在文學上使兩種文化合流,到西漢時期《楚辭》成為全國性文學,辭賦文學燦爛地發展起來。(范文瀾,前書)
參考閱讀:張  元,〈朱子講歷史之六廢井田與開阡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