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前半部分)



一、《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by  Irvin D. Yalom,鄧伯宸譯
二、《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Born A Crime by Trevor Noah 胡培菱譯
三、《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Let’s Talk About Love: A Journey to the End of Taste by Carl Wilson 陳信宏譯
四、《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之旅In Europe’s Shadow: Two Cold Wars and A Thirty-Year Journey through Romania and Beyond by Robert D. Kaplan,徐麗松譯
五、《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Reading with Patrick: A Teacher, a Student, and a Life-Changing Friendship by Michelle Kuo,徐麗松譯
六、《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The Other Side of Silence: A Psychiatrist’s Memoir of Depression by Linda Gask,洪慧芳譯



 一、《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by  Irvin D. Yalom,鄧伯宸譯,心靈工坊,20181月。

好些年前,在台北捷運上拿到一張《破報》(世新大學出版,停刊已久),看到介紹新書《歐文.亞隆的心靈地圖》,知道了這位心理治療大師,也是一位擁有眾多粉絲的作家,美國如此,台灣亦然。立即上網購來一讀,從此也成了亞隆醫生作家的粉絲之一。雖然沒有讀完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但《日漸親近》與《一日浮生》這一頭一尾的兩本是讀過的,另外也讀了《叔本華的眼淚》、《史賓諾莎問題》,還有其他如《凝視太陽》等。何以沒讀《當尼采哭泣》,主要是亞隆把我的閱讀帶入了這個領域,他好像對我說,夠了,你應該去讀卡爾.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和羅洛.梅的《愛與意志》了。
聽到了這本回憶錄已有了中文譯本,當然立刻買來,立刻閱讀。由於對作者的工作情況,作品的主要內容,已有大概了解,讀來非常順暢,四百多頁的書,不到兩天就讀完了。對於這位心理治療的大師、暢銷書的作家,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也只是更清晰而已。
亞隆醫生參加的閱讀團體一起讀了他的這本新著,大家說前面三分之一比後面好,我也有同感。作者用夢境介紹他的幼年,以及他對猶太文化的態度,完全跳開自傳、回錄的刻板模式,別出新心裁的設想,讓人眼睛一亮,好一個漂亮的開幕手法。相對而言,後面回憶一本又一本書的寫作過程與讀者反應,雖說是回憶錄的必然做法,也就覺得欠缺新義了。
亞隆醫生也知道他所擅長的心理治療,不論個別或團體,在精神醫學的重要地位,逐漸為新興的腦神經科學所取代而趨於式微。於是,他在重視實際工作,科學至上的醫療環境中,不墨守成規,不亦步亦趨,毅然從他最喜愛的文學作品尋覓靈感,加上對生命哲學的鑽研領悟,兩者結合,另闢途徑,走出一條獨具風格,却又成效極佳的治療之道,應是亞隆一生成就輝煌,粉絲無數的關鍵所在。他在叙述中固然有所指陳,但轉變之曲折隠晦,過程之艱難困苦,似未作深入解析,亦未見理論探討,頗覺可惜,否則或可產生更大的影響。
作者一生成就非凡,究其緣由,自幼聰慧,資質極佳之外,大量閱讀應是關鍵;文盲父母再忙,只要見到小孩讀書,就高興,就任他一直讀。從小讀得多,極有助於後來的發展。我看到這一段,就胡謅了幾句:「閱讀須趁早,不可讀書少,只有讀得多,作文才會好。」從小喜歡讀書,課業表現自是傑出,親人長輩也就刮目相看,更為後來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再說,讀小說是他的嗜好,也是他的重要訓練,文學家對生命情感的體會與表述,既深且美,又對人世間的種種現象提出發人深省的見解。飽讀傑出著作,再環顧現實人生,認知真切,寫成故事,必也結構整齊,內容感人。
我們從作者一生回憶中,可以感到他的生活很有規律,看診、寫作、閱讀都排定時間,按表操課。所有治療記錄,分門別類,收儲停當,撰寫所需,一索即得,可知他的生活有紀律,也是不凡成就的原因之一。
這本回憶錄可以作為閱讀歐文.亞隆的入門書嗎?我覺得可以的。因為它平淺流暢,易於上手,可以對這位心理治療的大師級人物有了初步接觸,再按圖索驥,繼續閱讀,有趣味,也有收獲。
亞隆寫道:「今天,我後悔了,覺得我自己錯了。」我讀來都很感動。至於風光顯赫的描述,雖然已有克制,還是覺得多了一點。「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轉益疑」,這是一位也喜歡尼采、叔本華的大學者,王國維的詩句,總是讓我感佩不已。

    劉象新短信中得知,       20182月讀畢


 二、《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Born A Crime by Trevor Noah 胡培菱譯,遠流,201711月。

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寫的非常精彩的成長故事。這個混血小孩的聰明,從小顯現,一路走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也只有真實的人生,才能建構起如此完整的情節;也因為超乎異常的聰明,才能把僅僅二十多年的成長過程講述得如此動人。
作者的人生有兩個主要背景,決定了生活基調。一是南非的社會,從種族隔離到曼德拉主政後出現的種種情況。本書描述的重點不在種族隔離的表面現象,而是這個制度形塑而成的人們觀念。當然也介紹了南非複雜的族群與語言情況,南非黑人來自北方,有好些不同族群,好戰的祖魯族力量最大,其次是習於妥協的科薩族(曼德拉與作者的母親屬之),不要忘了,還有膚色較淺的原住民。只是白人、黑人(殖民者引入的勞工)進入之後,原住民與之混血,不復存在,但他們非白非黑,就歸為「有色人」一類。作者從小在母親的引導下,以英語為母語,但他可以說多種南非土話,足見其聰明。這樣小孩的成長,當然不是其他小孩能望其項背。他還有一位個性剛強,聰明能幹,篤信耶穌的母親,是他擺脫貧窮,走向人生勝利組的推動力與引路人。作者對母親的記述,儼然本書的主體,也是另一個重要背景。紅花再艷,需要綠葉襯托。走上書中的每一個有名字的人,幾乎都是性格鮮明,都在社會上浮浮沉沉,却有其獨特個性,有的展現聰明機智, 却難免誤判失算;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只要中規中矩,這個舞臺上也有他的位置。其中,作者的生父,瑞士德語區人,曾任職食品業;繼父,酗酒的黑人修車師傅,當然是最需要交代的人物,一靜一動,一溫文一暴烈,宛如就在眼前。書中他的同學、朋友、親人等,描述手法都是要言不繁,幾筆勾勒,躍然紙上。
這本自傳體的書,章節安排頗具匠心,時空交錯,偶爾提幾筆後來情況,又回到原來的主題展示,非但不覺得混亂,反而佩服處理手法高明。文字運用也很靈活,順暢之外,不無美感。當然,譯者表現甚佳,應予肯定。
原先沒什麼期待,越讀越放不下手的好看的書。

OB短評中得知     2018212日讀畢


            三、《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Let’s Talk About Love: A Journey to the End of Taste by Carl Wilson 陳信宏譯,大家出版,20182月。

我喜歡讀音樂方面的通俗書籍,最早讀傅聰寫的,後來也是讀古典音樂為多,近年讀了一點爵士樂,至於西方流行音樂,聽的很少,更沒讀過,這個領域幾乎是無知狀態,讀這方面的書,是全新的嘗試。
本書作者以席琳.狄翁的歌唱事業為中心,深入討論音樂的品味問題,從非常排斥到可以理解席琳的歌何以能夠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作者不會成為其中一員,但對他們的選擇,十分尊重。
我當然聽過席琳.狄翁的名字,也聽過她在鐵達尼號唱的那首〈愛無止境〉,其他就一無所知了。這本書告訴我她的故事,出身加拿大魁北克貧寒的法語家庭,是全家十四個子女中的么女,從小就有唱歌天分,1982年參加東京舉行的全球歌唱比賽,拿到首獎,走上了演藝之路。席琳所以站上歌壇最耀眼的位置,才華之外,機遇與努力均不可少。作者特別將她的表現與魁北克的文化聯繫起來,闡明席琳風格的特色。
席琳雖然得不到樂評的稱讚,却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1998年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台灣天后張惠妹在新加坡室內體育場的演唱會座無虛席,她演唱了〈愛無止境〉這首歌,許多聽眾都與她高聲同唱。」2005年,一位加州記者關於中國北方旅行所寫的報導中寫道:「朋友問我中國人對西方世界中最大的誤解是什麼?我想到一再被問的,就低聲回答:『中國人認為席琳.狄翁的音樂是好音樂。』」(頁41)甚至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席琳的歌也是大受歡迎。這位被認為是魁北克的民族英雄,顯然征服了全世界。席琳的歌聲很高吭,作者對她的歌聲特點與演唱技巧做了一些討論。
作者對席琳最受樂評詬病的煽情部分,做了深入的探討,先概述美國流行歌曲的發展演進,每一階段都作了重點描述,生動精彩。繼而談到了品味問題。作者介紹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理論,每個人都在某個社會階層中生長,受教育,構成了他的「習氣」與「基礎」;此外,社會結構還包括了「場域」,而品味就是習氣與場域互動的結果。(頁82)社會學者繼續探討,發現1990年代上層階級品味模式已從「高傲」轉為「雜食」。不過在雜食性的文化裡,區隔也就變得更加細密,變化更快,更容易引起厭惡。(頁88)作者並不全然贊同布迪厄的理論,也提出了商榷的看法。
當然,席琳擁有數目龐大的歌迷,必須探究原因何在;作者訪談了幾位席琳的粉絲,看到了各種原因與不同態度。於是,再回到「煽情」以及其對立面的「顛覆」所顯示的品味問題。作者著重對感情的深入探討,也引用了許多當代哲學家的意見,寫道:「我們今天要解放感情的夢境內容,就像佛洛伊德與超現實主義者在二十世紀初期理解到西方社會必須揭露並探究意識深層的性與暴力。溫柔情感束縛一旦解除,說不定也能揭露出意料之外的耀眼光芒。」(頁116
作者開宗明義說:「本書是一項品味的實驗。這項實驗涉及社會認同與敵意,也涉及藝術與藝術鑑賞如何減緩與加重這些感受。在這個藝術目的與意義已經變得一片模糊的時代,這麼一項實驗也許能夠打開幾扇窗。」(頁21)至於他打開了那幾扇窗,看到了怎樣的風景,就請您親自觀看了。不過,這只是本書的三分之二內容,另外三分之一「隨筆」,是流行音樂界的行家,讀了本書之後的感想與意見,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行家對流行音樂「品味」的態度。
初讀本書可謂驚艷,要寫「讀後」,幾乎無從下筆,只有再讀一遍,認識雖然深了些,還是要抄錄作者原文方能交卷。
本書不論主題鋪陳,理論闡釋,段落結構,文字書寫,都很講究。譯文也是流暢優美的中文。

                    OB短評得知    201832日記


             四、《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之旅In Europe’s Shadow: Two Cold Wars and A Thirty-Year Journey through Romania and Beyond by Robert D. Kaplan,徐麗松譯,馬可孛羅,201711月。

這是一本談羅馬尼亞的書。這個國家對我來說,十分模糊,知道她在東歐,以農業為主,過去是蘇聯的附庸,統治者名叫西奧塞古,首都布加勒斯特;今日已加入歐盟,且為北約的一員,如此而已。這個國家值得前往一遊嗎?可以看到怎樣的風土民情,歷史文物?就如同大家喜歡遊覽的捷克或匈牙利嗎?再說,風土民情,歷史文物的認識與欣賞是深度旅遊,非要一位有深度的導遊不可,本書作者就是最佳的羅馬尼亞導遊。閱讀這本著作,如同開卷臥遊,可以得到很大的享受,也許還超過親履斯土,觀光遊玩呢。
本書作者於1971年初訪羅馬尼亞,1983年之後,又多次前往,最近見於本書是2014年的今日面貌。他在旅行筆記中寫下了所見所聞,人們緊鎖或開朗的眉頭,旅店破敗或新穎的設備,建築優雅或僵滯的風格,更多的是從國民的種族,歷史的發展,文化的變遷等角度,仔細觀看這個國家的古往今來。作者展示豐富的知識,可見他閱讀量十分驚人,重要典籍當然熟悉,近代及當今學者的專著,儘管學術文字嚴謹刻板,也是讀得不亦樂乎,而且欣賞不已。再說,文學方面的經典,也偶爾提及,把他的探究水平提到了人性關懷的高度。
羅馬尼亞的文化背景深厚複雜,羅馬的拉丁文化、拜占庭文明、鄂圖曼帝國,這些輝煌的過去,仍然留存在風貌獨特的各種遺跡與建築裡。當然,二次大戰之後,共產黨的統治所形塑的簡陋庸俗,更是舉目可見。
深度旅遊不是看風景,拍些到此一遊的照片,而是了解眼前所見這個地方的真正內涵,人們怎樣陳述今日的情況,如何期待更好的明天。與當地人的接觸,尤其是學養深厚的意見領袖、政府要員的訪談,頗為重要。作者有其條件,可以作這樣的對談,摘要記錄,不是一般導遊所能想像的。於是,我們讀到的是羅馬尼亞各地的、多次的旅遊筆記,其中有自然景觀、風土人情、歷史演變、文化特色以及現實關懷等等,真是琳瑯滿目,精彩紛陳。
這是一本講述旅行的書,作者說:「真正的旅行是線性的,在同一時間點,只會有一個地方、一個特定感受、一本書,它們被一一鎸刻在記憶中,讓生命產生永遠的質變。」(頁62)又說:「旅行的意義不外乎在不同的地景中穿梭移動,映照出一個人穿越生命的旅程,看過愈多風景,將它體驗得愈深,生命似乎顯得更加悠長,更加豐富。」(頁290
這是一本談及閱讀的書,全書序幕的標題:「納博科夫的房間」,說到納博科夫有一短篇小說:〈雲、城堡、湖〉,描寫客棧上有一小房間,窗外望去,那是一幅湖泊、城堡與雲構成靜止而完美與幸福同義的畫面。作者說,如果擁有這樣的房間,但只能放二十本書,要選哪些書呢?就是這趟東歐旅程的起點。那麼,閱讀與旅行有著怎樣的聯繫呢?他寫道:「一本好書值得我們努力讀完,就像一個懾人魂魄的風景讓人進一步體驗它,更深一層探究它,由於旅行與嚴肅的閱讀都要求持續不懈的專注,因此在當前我們所處的這個注意力跨幅已經減縮為零的時代,它們儼然成為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頁62
這也是一本提到歷史的書,我讀了這本書中關於歷史的一些文字,隨手寫下:歷史的組成,嚴謹宛如科學,美感如同藝術,動人發自文學,虔敬酷似宗教。
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覺得這是我喜歡讀的書,果然,每一頁都引發我閱讀的興趣,享受閱讀的愉悅,有時也會為之泫然,如讀保羅.伽蘭懷念母親的詩。(頁271
總之,這是一本我個人非喜歡的書,內容豐富精彩,是閱讀旅程中難得一遇的好書。當然要感謝譯者徐麗松的優美中文,以及詳盡註釋,極便於閱讀。

             OB短評中得知  20182月讀畢,322日再讀補記。


           五、《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Reading with Patrick: A Teacher, a Student, and a Life-Changing Friendship by Michelle Kuo,徐麗松譯,網路與書,201712月。

閱讀很重要,孩子走上閱讀之路,享受閱讀樂趣,不能期待父母的引導督促,也就不能不要求學校老師負起責任。老師讓學生每天有一段時間沉浸書中,既有安定情緒的作用,也能把家庭學校之外的廣闊世界帶進孩子的心扉,為他們求知態度與學習能力打好基礎。
孩子來上學,吸收知識,也要學會思考,閱讀就是學習思考的最好方式。學了之後,要把自己的意見完整清晰表述出來,寫作就是最好的途徑。簡單來說,閱讀是思考的學習,寫作是思考的練習。能否得到有效的學習與練習,關鍵在於老師的作為。
我們讀歐文.亞隆的《成為我自己》或奧立佛.薩克斯的《勇往直前》這樣自傳、回憶錄之類的書,看到他們非但學有專精,而且著作暢銷,粉絲無數, 却並未提及老師的教誨。正因為他們是大作家,無此需要。對一般大眾而言,學校老師應該負起帶領學生閱讀,指導學生寫作的責任,以提升整體的公民素質。
這本書就是以老師引導學生閱讀、寫作的實際事例為核心,兼而述及美國南方阿肯色州破敗地區黑人生活與教育的黑暗狀況,以及黑人在法律上飽受凌虐的實際案例。
本書作者的祖父母於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父母都是從台灣赴美的留學生。作者生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抱有服務貧窮民眾的熱忱,前往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黑人為主的頹敗城市任教職,這種精神與勇氣,令人敬佩。二年後再入哈佛法學院,完成學業,捨棄紐約的高薪,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為貧窮無助者提供法律服務。這時,她又回到原先工作的城市一段時間。書中描述作者與在獄中的派屈克之間的故事,就是通過閱讀與寫作,師生二人的互動譜成了全書的主旋律,勾勒出一幅十分動人的畫面。圍繞師生二人,還有老師、同學、家長、朋友等,作者刻畫他們的觀念態度,也是入木三分,寫作能力頗佳。
我讀此書,總覺得作者情意可感,但影響所及似乎只是派屈克一人而已,格局意境似乎小了點。我們應該讀這本書,多少似乎與作者的台灣背景有關,然而那也只是血緣上的淵源,看不到文化上的傳承。
譯者是徐麗松,文筆流暢,注釋詳盡,無可挑剔,只是限於內容,見不到磅礡的筆勢與美妙的文釆。還有,「致謝」長達十二頁,是我讀過書中最長的,有必要嗎?

    清華課堂助教王儷橋推薦,理由譯者是徐麗松。  20184月日讀畢。


            六、《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The Other Side of Silence: A Psychiatrist’s Memoir of Depression by Linda Gask,洪慧芳譯,究竟,201711月。

這是一本平淡的書,文字很平順,內容很平實;談的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心理與精神問題。這裡沒有英雄豪傑,也沒有惡魔混球,有的是普普通通的常人,遇到難以排遣,無法解決的親情、愛情、友情上的折磨,以及學習、工作、社交上的困難,因而造成心理乃至精神上的嚴重失調,不知生活有何價值,生命有何意義。這時必須求助心理治療師與精神科醫生,予以診治,重新拾回活下去的勇氣。
憂鬱症與思覺失調症並不少見,說不定每個人都會偶爾感染,只是程度很低而已。心情不好,鬱鬱寡歡,打不起精神總是會有的,何以致之?如何排遣?這是應該具備的心理衛生知識。自己身體健康,心情開朗,身旁的親人、朋友、同事偶而為此所苦,我們也應該有所理解,適時伸出援手。
今天我們生活的社會,衣食不周的艱難困苦,基本已經遠去,然而心理的壓力,精神的痛苦,似乎與日俱增。也許只是過去認知有限,未能具有這方面的知識。拜科技發展之賜,我們知道了病症的由來,也發現了醫療的對策。然而,科技的發達,生活節奏加速,也許正是這方面患者日見增加的因素之一。
本書作者兼為精神科醫師與憂鬱症患者,由她執筆撰寫,從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兩種不同角度來觀察感受,藉許許多多血淚斑斑的案例,把患者內心世界中隠蔽的黑暗角落揭示出來。經過治療,有的情況頗見好轉,也有如其所願結束了生命,也結束了痛苦。書中出現的醫師、治療師、護理人員,以及形形色色的病患,作者勾勒描述,簡單幾筆,就像行家出手,招不虛發,圖像意境立即清楚呈現。一本二百多頁的小書,承載著滿滿的哀傷,同時也有無窮的希望。
本書作者強調患者把自己的情況講出來,也教導年輕醫生聆聽的重要與交談的技巧,當然從親身經驗說明吃藥的效果,也很重要。
作者對自己的家人關係與處事方法等描述不少,尤其是感情方面,著墨為多,從自我剖析來談論此種病症,更具有說服力。
這是一本平淡的小書,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劇力萬鈞的場面。平平淡淡之中,感到人生儘管悲涼,依然處處可見溫情,讀來仍是有滋有味。

劉象新短信中得知  201839日讀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