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高鐵站巧遇羅總




       92日下午二時,我陪北大燕園文化歷史班的三位學員拜訪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這個班是由二十幾位大陸企業界人士組成,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合作,屬於該系的繼續教育課程;目的是提供事業有成的企業入士,利用閒暇,讀書學習,以充實知識,提升修養。實際做法是每個月利用一個週末,即週五、六、日安排三整天的課程,學員以北京為多,但也有從廣東、山西等地專程前來北大上課。三位學員拜訪敏隆講堂,主要為了解台灣民間講學的情況。承講堂張執行長、蔡主任詳加解說,他們也介紹了燕園的情況,雙方交換意見,可以說是一場豐富、熱烈的深度對談。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五時,他們另有行程,結束了這趟愉快的拜訪活動。

       我去不遠的政大書城買了兩本書,搭地鐵到台北車站轉高鐵回新竹,看看時間,6點正的那班大概趕不上了,那就慢慢走吧,剛剛踏出電扶梯,聽到一聲「張老師」,擡頭看,一位衣著整齊打著領帶的中年人對我笑著打招呼呢。「我是羅茂雄,以前上過您的《通鑑》課,很高興在這裡見到老師。」啊,「羅茂雄」這個名字有點印象,但實在想不起來原來樣子了,只有實話實說,「羅茂雄,這個名子我記得啊,只是與本人聯不起來了,見到不會認識了。」「是啊,十多年了,變很多了,可是老師都沒變。」怎麼沒變,滿臉皺紋之外,還多了不少老人斑。當然這是客氣話,不是當真,只是他認出我,記得《通鑑》課,還是讓人高興。眼前的這位昔日班上的同學,溫文中有其氣勢,兩眼炯炯有神,只是鬢脚略見飛白。「我是91年級清華數學系畢業,後來又讀了交大電子物理所與台大商研所,離開學校一直在外商公司工作,做了十幾年。我覺得《通鑑》真是一本有用的書,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聽了這幾句話,一來高興,《通鑑》有用啊!二來疑惑,《通鑑》既無財務管理,又無公司經營,怎會有用呢?「我在工作中,遇到疑難,需要仔細思考的時候,我就會把《通鑑》打開來讀一讀,看看古人遇到問題時他們怎麼處理解決,古人真是了不起,他們的思慮真是細密,可以給我們啟發,我讀了就會覺得古人真是太厲害了,太強了。」原來他是從書中讀出古人的智慧,這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工夫,同時還要有舉一反三的領悟能力。一般人讀《通鑑》,能夠正確讀出文字所述的表面意思,已屬不易;能夠多想一想,明白其中深刻義涵的,十分有限。羅茂雄讀出文字蘊涵的義理,可說掌握讀書之道,精細思考之外,還要用心體會。「老師教我們要多了解古人心中的想法,也就是要懂得神入,觀看人們的內心活動。我的感想是,外國人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我在外商公司時經常出差,全世界跑,與西方人交涉,他們總會想到應該要了解每一個人想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想,可是我們台灣人,大多在說自己怎麼想,怎麼做,不大能夠了解別人的想法。這一點需要加強,學習歷史強調神入,訓練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很重要啊!」我當然同意他的這番意見,我只是說,「是啊,人世道理,不分中外,都是相通的。」
       羅茂雄說他在外商公司做了十幾年,其實可以退休了。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這十幾年的辛勤工作,已經得到足以安享生活的報酬,可以興之所至,遊山玩水,過逍遙日子了。當然,我沒問。「可是,我覺得還可以做點事,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技術和能力上的不足或是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而是在於對未來的大局趨勢缺乏戰略性的宏觀視野及系統性的策略思考能力同時對未來市場的創新產品、殺手級應用及商業模式少了些綜觀全局的想像力及掌握市場關鍵情報的能力。就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來說,台灣所得到的市場資訊大約落後美國二年,也落後大陸一年,這是台灣在轉型的過程中的所面臨的困境之一。面對來勢洶洶的產業新趨勢、典範,必須採取新的手法來因應之,所以,我就組成了一家公司,努力再做點事。老師,這是我的名片。」名片上公司是「英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羅茂雄的頭銜是「總經理」。「真是很高興能夠見到老師。」他說。「我也很高興見到你。」我說。「再見!」「再見!」我走進高鐵站,看到鐘上的時間是1810
      《通鑑》真的像羅總說的那麼有用嗎?那要看你怎麼讀它。只讀文字表面意思,當它是有趣的歷史故事,讀來消遣,未嘗不好,但就談不上有用或有益了。深細的閱讀,既用腦又用心,所得自然不同。所以,閱讀經典名著,不只是「吸收」,還要「創造」,把它與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書籍的大量閱讀結合起來,方能得到真正的益處。

                                                              2015911 
 附記:本文經羅總過目,關於台灣問題的一段,詳加修訂,謹致謝忱。
                           1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