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104上 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授大綱



史前時代----我們如何認識遠古時代?           105912日修訂

一、文明出現之前的漫長時間,有何意義?
文明出現於何時?為什麼?
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天會面對的事,就是和小團體裡的成員反覆互動,經過無數的生命的數千個世代,一直維持著類似的生存環境。換句話說,經過無數次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祖先已經養成一種互惠利他的邏輯。我們到今依然存活下來,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祖先把這種邏輯內化成心智的一部分,由於這種邏輯,人類得到了合作的益處。
          《隱藏的邏輯》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天下遠見,2007年。  

    情緒腦最有用之處,在於協助我們做困難的決定。它那強大的計算能力,能夠平行處理數百萬筆資料,使得我們在評估各種選項時,有辦法綜合分析所有相關資訊。於是,謎題分解成可以處理的小片段,然後再轉譯成實際的感覺。情緒腦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它能夠把錯誤轉換成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你的腦袋永遠都是用同一種方式來學習,那就是:透過錯誤來累積智慧。
《大腦決策手冊》Jonah Lehrer著。楊玉齡譯,天下文化,2010
    如今我們知道,意識與潛意識兩個系統中,比較重要的其實是潛意識。潛意識在演化早期就開始發展了,讓物種能應付必要的基本功能和生存,幫助偵查環境、安全的回應外界的刺激。潛意識是脊椎動物大腦中的基本配備,而意識則是選擇性的功能。事實上,儘管人類以外的動物,大部分不太能掌握意識的象徵性思考,但若少了潛意識,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存活。
    有些科學家估計,我們只對百分之五的認知功能有所覺知,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五則超出意識的範圍,但仍深深影響我們----它的首要之務,就是讓我們能正常生活。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Leonard Mlodunow著,鄭方逸譯,天下文化,2013
    今日人腦的大小是五百萬年前的三倍,還發展出語言能力以及大幅提升的推理能力。為什麼我們內心會演化成律師,沒有演化成法官或科學家?如果人類的祖先不用全部腦力去找證據支持自己相信的事情,而是能弄清楚真相,真正明瞭誰基於什麼原因做了什麼事,這樣不是最適合的嗎?其實背後的答案就藏在這個問題裡:「你認為人類祖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大塊文化,20154月。
    參考閱讀:《舊石器時代健康法則》(Robb Wolf著,張劭聿譯,財信,2011
      為什麼我們不再談「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以及「山頂洞人」等等?

二、古人怎麼看文明的出現?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史記.五帝本紀》

我們認為,司馬遷整理的系統是有相當根據的。他所據的「古文」是戰國時代六國流傳下來的資料,是保存了古代人民對於過去酋長各據一方及其互相代立的史傳。這些傳說的次第,經過戰國的史家根據當時人民渴想統一的要求,從他們生活在私有制社會形成的父子世及觀念出發而整齊劃一的,司馬遷就是以這種觀念評定選用他認為是「雅馴」又「不離古文」的資料,拋棄了漢代流傳的對於黃帝的許多「不雅馴」的傳說,而著成《五帝本紀》。(徐中舒,《先秦史論稿》)

   《尚書.堯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組成有系統的記錄,其中「禪讓」帝位的故事,在傳子制度實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遺留下來的史實,大致可信。據說,堯在帝位,諮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舉虞舜作繼位人。舜受各種試驗後,攝位行政。堯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樣諮詢眾人,選出禹來攝行政事。舜死,禹繼位。禹在位時,眾舉皋陶(偃姓、夷族)作繼位人。皋陶死,又舉皋陶子伯益作繼位人。禹死,子啟奪伯益位自立。「禪讓」制度從此廢棄。(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頁93。)

文本閱讀練習:所謂堯舜禪讓----取材自:顧頡剛《中國史讀本》
   古代既有堯位傳給舜,舜位傳給禹的傳說,後世聽見他們不把後事托付給自己的子孫而交給當時有名能幹的賢輔,便以為這是「傳賢之局」,是「公天下」的精神。又聽見禹死後不把位子傳給賢輔,而傳給自己的兒子啟竟成世襲的制度,便以為這是「傳子之局」,是「家天下」的私心。最後又聽見啟後過了三四百年,傳了十六七代,有一個商湯出來,把他的不肖子履癸攆掉,代了他的君位,----當公元前一七六六年----也照樣世傳下去,便以為這是以征誅代禪讓,開後來殺伐之端。其實傳賢傳子,都是時勢催逼出來的局面,在當時身歷其境的人,或許倒初無容心的,何況堯、舜揖讓的傳說又沒什麼根據呢!不過我們知道,時勢所趨,便是逐漸過渡,逐漸進化,逐漸向上,決不容違反源流,回復到原路上去,却是真的。所以處這時勢催逼底下的人物,只問他所做的是否順應四境,誰也不能執定自己是成功或失敗。
(一)這段文字的書寫,應該屬於:
(A)事實真相  B)歷史解釋  C)史事考證  D)歷史小說
(二)撰者認為文本中,古人「傳賢」與「傳子」的說法,有沒有道德判斷的意思?請加以說明。
(三)文本撰者贊成「堯舜禪讓」的說法嗎?他的理由是什麼?
按:《中國史讀本》原是顧頡剛與王鍾麒(伯祥)合編,胡適校訂的《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上、中、下三冊,於1923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1929年,因為上古歷史的書寫,為國民政府禁止發行以及學校使用。此書曾暢銷一時,幾年內印刷五十次之多。200712月,中國工人出版社以「大師寫給大眾的經典歷史讀物」名義發行。

三、清華大學與中國現代考古學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現代考古,何人最有貢獻?何以大家不稱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
安特生認為中國文明來自西方,可以成立嗎?為什麼?
箱子打開,北洋政府礦務顧問,瑞典人安特生看到好幾百件石斧、石刀和其他石器,大感驚訝,而且十分興奮。           《簡明中國歷史》頁3
李濟的學生,清華大學的吳金鼎、梁思永和台灣大學的張光直,各有怎樣的表現? 
為什麼李濟被尊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

參考閱讀: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李濟,考古學家的方法(張光直)

四、談三個「不能成立」的歷史解釋。
(一)張光直的「龍山形成期」。(二)何炳棣的「東方文明的搖籃」
何炳棣怎樣解釋中國農業的起源?有何意義?
      參考閱讀:〈中國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後的自我檢討〉,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台北:允晨,2004)頁420-439
      參考閱讀:錢穆,〈中國古代北方農作物考〉、〈中國古代山居考〉
(三)顧頡剛的「層累造成古史說」 
講到中國傳說神話中的歷史,總是要談談顧頡剛及《古史辨》,為什麼?
    古代的聖王是後人逐漸添加上去的,時代越晚,所添加的聖王就越早而且越偉大。例如西周記載中只見到禹,堯舜的記載出現於春秋,比禹要晚,記載黃帝、神農名字的典籍,出現就更晚了。而禹呢,最早記載是一個開天闢地的神,後來的記載,就成為一個從事於治水以及耕稼的人間君王,所以,禹是神,後來添加上去的當然不可能是人,這麼說來,黃帝、堯、舜也就不再是可信的歷史了。〈遠古神話傳說中的歷史〉載《談歷史 話教學》(台北:三民,民國87年)頁66
     顧頡剛的解釋(層累造成古史說),何以不能成立?
        大約自1917年蔡元培掌北京大學時起,至1949年,疑古學派幾乎籠罩了中國的歷史界,可是它的大本營卻在《古史辨》及其周圍。他們工作的勤奮是很可敬的,成績也是很大的。但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卻很有問題。主要的,去世的張蔭麟先生已經指出,就是太無限度地使用默證。這種方法就是因某書或今存某時代之書無某史事之稱述,遂斷定某時代無此觀念。對這一方法,法國史家色諾波說得不錯:「現存之載籍無某事之稱述,此猶未足為證也,更須從來未嘗有之。故於載籍湮滅愈多之時代,默證愈當少用。其在古史中之用處,較之十九世紀之歷史不逮甚。」極端疑古學派的工作人對於載籍湮沒極多的時代,卻是廣泛地使用默證,結果如何,可以預料。(徐炳昶,《中國古史中的傳說時代》頁26。)       
   徐炳昶之三集團說(炎黃、風偃、苗蠻)與蒙文通之三民族(河洛、海岱、江漢)何以十分相似?
我們為什麼要談「不能成立」的「歷史解釋」?

指定閱讀: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徐炳昶:深遠的思考與嚴謹的考訂
指定閱讀:自學歷史,名體論述導讀----梁啟超,〈治國學雜話〉

[論著選讀]
          聞一多:龍圖騰的優勢地位

假如我們承認中國古代有過圖騰主義的社會形式,當時圖騰團族必然很多,多到不計其數。我們已說過,現在所謂的龍便是因原始的龍(一種蛇)圖騰兼併了許多旁的圖騰,而形成的一種綜合式的虛構的生物。這綜合式的龍圖騰團族所包括的單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謂「諸夏」,和至少與他們同姓的若干夷狄。他們起初都在黃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後來也許因受東方一個以鳥為圖騰的商民族的壓迫,一部分向北遷徒的,即後來的匈奴,一部分向南遷移的,即周初南方荊楚吳越各蠻族,現在的苖族即其一部分的後裔。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一度被商人征服,政治勢力暫時衰落,但其文化勢力不但始終屹然未動,並且做了我國四千年文化的核心。東方商民族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貢獻雖大,但我們的文化究以龍圖騰團族(下面俗稱龍族)的諸夏為基礎。龍族的諸夏文化纔是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千年來,我們自稱為「華夏」,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畫著龍文。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徵。直到民國成立,隨著帝制消亡,這觀念纔被放棄。然而說放棄,實地裡並未放棄。正如政體是民主代替了君主,從前作為帝王象徵的龍,現在變為每個中國人的象徵了。也許這現象我們並不自覺。但一出國門,假如有意要強調你的生活的「中國風」,你必多用龍文的圖案來點綴你的服飾和室內陳設。那時你簡直以一個舊日的帝王自居了。
摘自:聞一多,〈伏羲考〉,載《聞一多全集第一冊:神話與詩》頁31-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