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做過近十年的高中歷史教師,大部分是在讀研究所時,賺鐘點費來過生活,先是在大同工專的五專部,後來在大誠高中與崇光女中。那時用的是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標準本教科書,每一課後都有作業,有二、三道問答題,學生找到書中答案,抄在作業簿上即可,除了供教務處檢查,大概沒什麼用處。等到我編寫龍騰版高中教科書,作業的形式重新設計,主要是引用一段較長的資料,再問一個相關的問題;至於實施情況如何,由於自己沒有教過,就不得而知了。最近問高中老師,學生學歷史,還要做作業嗎?回答都是不做了。大概學生都在做測驗卷之類的考試練習,取代昔日的「作業」了吧。
去年,承台北市教育局丁亞雯局長之邀,參加了推動高中學生閱讀素養工作坊,由於這個機緣,我知道了PISA,知道了台灣在2009年「閱讀素養」測驗中的不堪表現,也感受到丁局長以及柯華葳教授的深刻焦慮。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PISA閱讀素養的題型,讓我眼睛一亮,這不是我們長期以來希望提供給學生課外閱讀資料的最佳型態嗎?
如果按照PISA閱讀素養形式,設計歷史的「文本閱讀」題目,讓學生在上課之餘,做為閱讀、思考、書寫的練習,應該是推動學習的得力助手。那就依樣畫葫蘆,做一些這類的題目,當作學生課後的「作業」,看看效果如何,也是一項有意思的實驗。二話不說,說做就做,從我偏愛的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擬題,我在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生就成了白老鼠,不過看來這些被迫參與測試的同學,反應相當正面,大都說讀這些文本蠻有趣的,做這些練習還算好玩。這是一○二年學度上學期的事。
到了下學期,我就大張旗鼓,全面推行,先在學生選課前應該一讀的「課程說明」中明白宣示「作業」的規定與要求;從上課第二週起,每週三題的作業,只在期中考前停過一次。學生在下課後從學習平台上看到題目,做好之後,於上課之前上傳,課堂助教每節課都做成記錄。上課鐘響,先談一本課外書,做為「開場白」,接著檢討作業,然後開始上課。
為什麼要讀范文瀾的《簡編》,尤其這是一本大陸人民出版社所出的書,更誇張的是,范文瀾是大陸著名的唯物史觀歷史家,他的書一定帶有濃厚的馬列主義怪論吧。這個問題必須處理。我們在台灣,絕對不會接受馬列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再說就是在中國大陸,范著此書也因為唯物史觀的因素,已經無人再讀了,儘管莫言在得獎演說中談到,這部書他讀了又讀,但那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寫了一篇文章,〈略談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在歷史教學上的功效〉,發表於2013年澳門理工學院主辦的兩岸四地歷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正在編印中。小文主旨在於說明,雖然范文瀾用唯物史觀來寫歷史,但他對馬克思、恩格思、列寧等思想接觸有限,所知不深。另一方面,他出身北大國學門,受教於黃季剛、劉師培、陳漢章等清末民初國學造詣最為深湛的碩學鴻儒,他本人著有《經學概論》、《正史考略》、《諸子要義》與《文心雕龍注》等涵蓋經、史、子、集的書,可知他在傳統學術上具有精深的修養。他寫中國歷史,選材的角度、論述的觀點、書寫的文字,必將根深柢固的學養有所反映,不是那些淺嚐的唯物主義學說所能取代。小文中也舉出一些例子,加以論證。我把這篇不是很容易讀的文章,放在學習平台上,我發現有同學很認真的讀了。
我對范著《簡編》有所偏愛,主要理由有三:一、范文瀾從儒家觀點評人論世,我很贊同;二、此書中引錄很多傳統史書,特別是見於《通鑑》的故事,我印象尤深;三、他書寫的文字,是極其明暢優美的白話文,大概與他精研《文心雕龍》有關吧。
期末測驗,有一道題目,問關於「作業」的情況,玆錄抄於下:
七、本學期我們每週都有作業,請問:1、你每次要用多少時間寫作業,你認為作業討論之後,有再上傳的需要嗎?2、你在課堂上檢討作業時,你曾發言過嗎?你談的是哪一題或哪幾題?3、作業之中印象是深的是哪幾題?為什麼? 4、你覺得這樣的文本閱讀題目,例如范著《簡編》的題目,適合在高中的歷史課中推廣嗎?為什麼?(15分)
我們只看一下第4小題的回答情形。由於四年級畢業生以心得報告取代期末測驗,參加考試的同學大概約一百位,認為適合的稍多,認為不適合的稍少,但不少同學的回答是採如果怎樣,就怎樣的句法,很難歸類。就讓我們先來看看,認為適合的同學,理由為何。由於這只是一大題中的一小題,學生的回答較為簡要。
有趣是同學讀范著《簡編》的普遍反映。有同學說:「可使我們進入當下情境更容易些,我想也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i]為什麼呢?有同學提到書寫文字的因素,如:「范著《簡編》用的是白話文,對於高中生來說,不會有閱讀上的困難,而范文瀾寫的內容有趣,又不死板,很適合做為高中生學習歷史的教材。」[ii]「范文瀾的文筆相當出色,更能夠引人入勝,進入歷史,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而不是淪為死板的記憶及枯燥的分析。」[iii]
有趣只是學習的一項誘因,雖然很重要,但不能視為學習的目標。學生上歷史課,老師通常會一再強調,歷史是一門思考的學問,不是記憶的學問,我們應該從這門課程中培養思考的能力。實際的情況,除了老師選取優良的補充材料,給予適切的引導,學生的思考能力從何而來呢?背誦課本上的「史實」,不斷在選擇題中做練習,正是與培養思考能力背道而馳。這樣說來,范著《簡編》的文本閱讀題目,正好可以補上空缺。有些同學就是從這方面認為適合向高中推廣。例如:「高中的教育理念,常希望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我認為透過閱讀和課本不同方向的題材,才能避免思想與知識的僵化。」[iv]「站在高中思辨能力的訓練與歷史教育上,我想這種題目大有可為,能為想法注入一股活水,刺激人從不同角度看事情。」[v]「高中是培養讀書習慣最佳時機,一來,高中生心智已較成熟,可以深入思考有品味的文章;二來高中生尚無太過繁重的專業科目壓力,是願意也有能力自由探索的年紀。」[vi]有的同學甚至覺得讀點對岸的觀點也很好,他是這樣寫的:「我認為像范文瀾的題目是適合推廣的。因為現今課程只依賴課綱而訂,只有單一面向的思考。……像范文瀾是對岸的史學家,從他的觀點,可以激發學生不同面向的思考,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成效。」[vii]
文本閱讀的選擇題,經常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重點在於每做選擇,需要考慮理由為何。你從這方面想,做了這樣的選擇,但他人可以從另一方面著眼,所做的選擇就不一樣了,其間沒有對錯可言,只有高下之別而已。有同學認為,這是適合向高中推廣的理由,她寫道:「我認為高中是富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年紀,對事物道理也有一定了解。不應該讓他們每天面對只有一個正確選項的選擇題,而是讓他們接觸開放式的題目,讓每個人的能力不被侷限。」[viii]
相對於理性的思考,也許感性的體會是我們學習歷史時常被遺忘的部分,而范著《簡編》中,常能讀到令人動容的描述,讓不少同學留下印象,也成為他們認為適合推廣的理由。如:「范文瀾的文章多含著個人情感,引領人以感性的思維去體會歷史,而非以理性的記誦去條列歷史。」[ix]以及「這樣異於高中所學『理性』教材的『感性』教材,我認為是非常需要推廣,讀歷史也會比較有趣而不只是無意義記些片斷的『資訊』。」[x]感性的體會免不了主觀的意見,也是高中歷史課中老師往往很不贊同的,但若感性的體會、主觀的意見,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有所依據,其間自有論證的過程,也是可以從范著《簡編》中學到歷史,何妨不向高中推廣呢?一位一年級的同學就有此感觸:「雖然范著《簡編》有較多主觀意識,但他如此說都是有依據的,並且他寫一件事還找了許多篇文章來印證自己所言,更讓他的文章充滿豐富度,也較有趣。並且高中生讀到《簡編》的題目,也可以提早訓練自己閱讀、判斷的能力。」[xi]非但文章的內容值得給高中生讀,,文章的結構也可以讓高中生學習,讀這樣的文章,好處實多。一位同學就看到這個面向:「范著《簡編》中,很多有趣且有意義的故事,高中生在閱讀時能更有興趣且能增加印象。而最後范文瀾亦會在故事的後頭加上自己的結論,高中生閱讀這些結論後通常能統整整個事件的走向和重點,因此我認為實有益處啊!」[xii]有一位大一同學必定贊同她的看法,因為他說:「用這樣的問題來引導高中生去思考,應該對他們會有不小的幫助。如果我高中就用這樣的方式讀歷史,也許會學得比較好。」[xiii]
有一位也是一年級的同學,他舉出六點理由,贊同向高中推廣,玆錄於下,以為小文的結束。
適合,可根據高中生對歷史的認知適當的補充資料,原因如下:
1、 可激起學生對研讀歷史的興趣
2、 對當時的朝廷及社會風氣能更有所了解
3、 范文瀾文章多會輔以證據及想像力,有助於增進邏輯思考能力
4、 能藉由范的文章增加對歷史掌握的深度及廣度
5、 簡編為白話文,易懂,且范所著多與當代名人有所關連可窺探其性格及處事態度[xiv]
6、 泛觀博覽有助於提升人文素養(氣質up up)。[xv]
2014年8月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