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細讀《通鑑》:淝水戰前苻秦朝廷關於南征的討論

 

我們閱讀經典文本,粗略說來,可分為精讀、研讀、細讀、略讀等幾種讀法。以《通鑑》為例,精讀就文本內容作深入分析,提出精闢見解,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屬之:研讀則蒐集有關資料,就某一記載、材料是否可信等,予以考訂,提出看法,《通鑑考異》應可歸於此類;細讀則是就文本在某一細微之處,閱讀之時,就所思、所感,或發表意見,或略言感受,胡三省的《通鑑》注,解說之外,似可視為此類。略讀則或因時間有限,或因迫於無奈,匆匆讀過,可以不論。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六)──觀看八百年前的歷史課──周公東征



壹、           文本
一、
牧野之戰,周人打敗商人,商王紂自焚而死。周人進入商都,見到的是宏偉的宮殿,巨大的陵墓,閃亮精美的銅器,龜甲牛骨上的刻畫,處處洋溢著雄奇瑰麗而又飄渺幽遠的氣氛。這些來自文化邊緣地區,生活樸實,工作勤奮的勝利者,想必驚愕不已,深知實際統治,困難重重,一時無以措手,於是找來了紂的兒子武庚,請他幫助治理,但又不能放心,於是安排武王的三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負責監督,也就是所謂的「三監」。
武王死,兒子成王繼位,年紀尚小,周公攝政,武庚與管叔、蔡叔聯合反叛,霍叔未參與。歷史上稱之為「三監之亂」,周公為了平定亂事,率軍東征,也就是「周公東征」。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史書中的故事與故事的作用



浙江大學「文化中國與人才計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論壇」,承蒙青睞,屢獲邀約,學期之中,不便請假,從未參加。今年由於新冠疫情,改為線上論壇,見到主題居然是「故事與講故事」,頗為興奮,覺得有話要說,所以寫了簡單的發言稿,請吳秘書幫我陳述大意。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五)──匹夫、大丈夫、君子:記劉弘談陶侃



西晉末年,天下動蕩,中原地區,宗室內鬥熾烈,加上胡人起事,必然狼烟處處,災難重重,就是荊襄、江東也不得安寧。地方勢力,盜賊小寇,藉機蠢動,儘管不能成事,平民百姓飽受威脅騷擾,惶恐終日。
劉弘任荊州刺史,政績卓著,《晉書》的「史臣曰」說道,劉弘治理下的荊州,就像沸騰大海之中,這是平靜安詳的一州;就像滿天病毒之時,這是健康安全的百城。(一州清晏,恬波於沸海中;百城安堵,靜祲於稽天之際。)我們還可以看到,《晉書》卷六十六,劉弘與陶侃合傳,史臣曰之後的「贊曰」,只贊劉弘一人,褒美有加;對於陶侃則過於吝惜,未贊一辭。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 「開場白」推薦書單(後半部分)



七、《如何欣賞電影》How to Watch Movies by Ann Hornaday 張茂芸譯
八、《被壟斷的心智──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World without Mind: 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Big Tech by Franklin Foer,吳緯疆譯
九、《重力簡史》The Ascent of Gravity by Marcus Chown 蕭秀姍譯
十、《業的盡頭──印度青年的憤怒與希望》The End of Karma: Hope and Fury among India’s Young by Somini Sengupta 林玉菁譯
十一、《被壓榨的一代》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by Alissa Quart 李祐寧譯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四)──宛如來到古人身旁



每學期《通鑑》選讀課程的期末測驗,都會有一道固定的題目,還找來一位洋大人,擺出裝腔作勢的模樣。1082019)學年度第一學期,清華大學通識課程《通鑑》選讀,我們讀南北朝前期,題目還是這麼問的: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為何讀史?略談巴森的觀點──讀書偶拾之五


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有什麼用處?應該是每一個上歷史課的學生都想先知道的問題。老師可能的回答不外是:我們今天是從過去演變而來,要認識今天就必須知道過去,也才能展望未來。還可以進一步說,過去一些美好的事,可以供我們學習;過去一些不好的事,我們知道了就會有所警惕,不再重蹈覆轍。這些話對不對?對!但聽了有感嗎?大概很難。那我們講得有深度一點,依經典上說:君子多識前言行,以畜其德。這是《易經》的話,意思是對於增進德行有助益;或者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做事的時候多些參考,必有幫助。這些很好的話語,都是原則性的,都很對,但好像與實際生活仍有距離,還是屬於書本上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