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史書中的故事與故事的作用



浙江大學「文化中國與人才計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論壇」,承蒙青睞,屢獲邀約,學期之中,不便請假,從未參加。今年由於新冠疫情,改為線上論壇,見到主題居然是「故事與講故事」,頗為興奮,覺得有話要說,所以寫了簡單的發言稿,請吳秘書幫我陳述大意。

我是教歷史的,深信教歷史要講故事,唯有故事可以吸引昏昏欲睡的眼神,讓它回到教室;所以有學生說:「故事是歷史課的靈魂。」如何講呢?有人說,把歷史事件當成一個故事來講,讓學生聽歷史發展演變,就好像聽說書那般,環環相扣,高潮迭起。這個本事我沒有,也不會;我是用傳統史書的寫法,把史書中的故事,搬到教室。傳統史書以人物為主,展現這位人物特點的方法,往往寫個小故事,而且經常是幼年事迹。舉個例子來說,南朝劉宋之時,有一位蔡興宗,他的父親蔡廓已是朝中受人敬重的大官。蔡廓在家鄉置產,蓋了兩棟房子,一棟給他兄長蔡軌。蔡廓過世,蔡軌也罷官回鄉,就拿了幾十萬錢給興宗的母親,把房子買下。這時興宗才十一歲,對母親說,一家人應該「豐儉必共」,這筆錢不好收,母親聽了很高興,就把錢退回了大伯。蔡軌對人說,我年過六十,也做過一些事,但我的行事不如一個十歲小兒,真是慚愧!
我們講這個故事,要學生想想,為什麼蔡興宗會想到這個錢不能收?為什麼母親聽了很高興?為什麼大伯父感到慚愧?這個故事見於《南史》,未為《通鑑》所錄;不記人物的幼年瑣事,是《通鑑》的慣例。這真是一個小故事,同學聽了,也想了,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會說,印象最深的是「豐儉必共」這四個字。我們想想,一個家族「豐儉必共」,它的意義是什麼呢?用今天的名詞來說,是不是已構成了「社會安全網」?家族成員,若遇無法克服的困難,就有了可以投靠的地方,或藉以渡過一時的困厄。
北方亦然,崔浩外甥盧玄之子盧度世的故事,可以一談。崔浩很看重這位外甥,常說:與盧玄談話,好像見到了古人;意思是盧玄氣度見識,非時人可比。盧玄反對崔浩重用大族的政治改革,崔浩果然因此致禍,多家連累受到族誅,包括盧家。盧玄已過世,盧度世藏匿在鄭羆家,鄭羆對兒子說:「君子為了該做的事犧牲生命,就是死也不可以說(君子殺身成仁,雖死不可言)。」兒子尊奉父囑,飽受酷刑,就是不說,終至喪命。(吏以火爇其體,終不言而死。)北魏太武帝飲馬長江,南朝使者前往談判,太武帝問:「盧度世逃亡,應該到了你們那邊。」使者說:「都城沒聽說盧度世來到。」太武帝就把盧度世與盧家赦免。大赦之後,度世為了報德,為其弟娶了鄭羆的妹妹。回到家鄉,接納任何有一點「親故」關係,前來投靠的人們,大家過著同樣的生活,更是「豐儉必共」較為極端的例子。
   我們讀《通鑑》中的這個故事,可以問:鄭羆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做這麼大的犧牲,藏匿盧度世?我們又可以問:北魏太武帝,這位聰明雄斷,而又急躁暴烈的大皇帝,為什麼特別要問:盧度世在你們那邊嗎?聽到使者說不知道他來到南方,即下了赦令,為什麼?當然,我們更要問:盧度世的悲慘遭遇,與他後來接待任何有一點「親故」關係的人們,會有怎樣的關連?整個故事之中,各方人物的情懷,都可以讓我們想一想,進而體會一番。當然,史家書寫之時,特別讓出篇幅給了與大局無關的小故事,為什麼?他們執筆著述之時,心中的思考與感受又是如何,更值得我們探索。
多年以來,提倡閱讀,每週推薦好書一種,其實也不過一學期十二冊,一年二十四冊而已。「好書」的標準除了內容好,還要好看;有些書內容之佳,不必懷疑,但實在不大看得下去,也就是不好看,當然不推薦。推薦的書,遠的不說,近期書單中,有兩本天文物理方面的普及讀物,對我這個理盲而言,居然讀得下去,而且讀得津津有味,就是因為好看。這類科普何以好看,原因無它,以人物為主,用故事的方式講述,就像中國傳統史書寫法一樣。
一本是《黑洞藍調Black Hole Blues: And Other Songs from Outer Space 作者明言,他用「編年史」的手法來寫,著重描述雷射重力波干涉天文臺的三位主要人物:麻省理工學院的萊納.魏斯,他有設計長才,是實作高手;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以知識廣博,治學嚴謹著稱;格拉斯科大學的朗納.德瑞福,更以心靈手巧,創新變通多依直覺,有「科學界莫札持」之稱。故事從他們的少年講起,推演發展,獲致重大成就是全書主軸,但也提及一些這個領域的聰慧人物以及有趣故事。2017年,朗納已過世,萊納與基普獲諾貝爾獎。
另一本《重力簡史The Ascent of Gravity: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Force that Explains Everything,同樣,非常好看。此書分三個部分,牛頓、愛因斯坦以及超越愛因斯坦。作者在愛因斯坦之後提到了兩位重要科學家,一位是印度人,另一位是伊朗人,我們看看作者怎麼讓兩人「出場」。19308月,19歲的錢德拉賽卡,乘船從孟買前往劍橋大學,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這位數學天才抱了一堆量子論與天文物理的書,坐在甲板上思考著與周遭景物極不搭調的白矮星。作者寫道:「錢德拉賽卡沒有花太長時間就建立出適用白矮星的相對性理論。他也沒花太長的時間就發現某些意外且令人驚奇的東西,或說是可怕至極的東西。」另一個例子,1982年,年僅10歲的阿爾卡尼哈米德,隨家人為了逃離何梅尼的統治,行走在伊朗與土耳其邊境的山中,作者寫道:「母親的馬載著發燒的他,為了讓他保持清醒,就指著天上發光的銀河給他看,並承諾全家安全無虞時,給他一架望遠鏡。……阿爾卡尼哈米德的理論核心旨在發現比愛因斯坦重力論更深層的理論。」這是從小故事開個頭,鋪陳出了大理論,欲知其詳,請讀該書。
今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推薦的書應以身體健康有關者優先,也算盡點抗疫的心意。我先讀了《荷爾蒙》Aroused: The History of Hormones and They Control Just About Everything,作者從二十世紀最優秀的腦外科醫師哈維.庫欣以及他收集的腦說起,一直到很後面,還會提到庫欣的名字。我却對羅莎琳.雅洛印象深刻。她是亳不具備成功條件的猶太女性,八歲時家裡經濟情況惡化,母親在家替男子襯衫縫領子,她負責把布拉開,讓媽媽比較好縫;所以,雅洛從小懂得要「堅毅,不畏困難的專注工作。」作者說,世上幾乎所有人都有某種疾病因為她而得到醫治,這是由於她發明了能以十億分之一的準確度測量荷爾蒙的方法,那就是「放射免疫檢定」的技術。1977年,她得諾貝爾獎,委員會頒給她時說:「我們正在見證內分泌學的新時代的誕生。」
看完了談荷爾蒙的書,想到下一本談心臟的書會同樣好看嗎?《心臟的故事》Heart: A History,也很好看,同樣談人物,講故事。作者是生於美國的印度人,擁有醫學博士與物理博士的心臟科醫生。他說:「二十世紀被標記為心血管疾病這般嚴重禍害終於受到控制的世紀。」但在結語中也說道:「心臟病學在當前形態延年益壽方面,可能已達到了極限。……無論如何,我們越來越明白,生物之心與隠喻之心的關係密不可分,要治療我的心臟,就必須修復社會與自己的心智。我們不能只看身體,也必須看到我們自己。」書中有許多有趣且動人的故事。          例如:1929年,一位德國的外科實習醫生福斯曼,和一位護理師,偷偷溜進醫院的一間手術室,他們花費了一個多星期,規畫一場秘密會面,但不是為了男女情欲。護理師全心相信福斯曼對她說的話,認為自己將在改變醫學史的實驗中,擔任實驗對象。福斯曼却另有盤算,他背對護理師,劃開自己左肘內彎處皮膚,以金屬鉗撐開傷口,經過一定程序,把導管插進靜脈,通往右心房。他們悄悄來到螢光透視室,拍下了一張記錄導管位置的照片。作者說:「這是自然哲學家與醫師等待且恐懼了好幾百年的重大時刻。」但福斯曼發表的論文,當時沒有明白可見的應用方式,極少受到注意,他放棄心臟科而轉向泌尿科,也只在黑森林的小鎮上開業。
1956年,考南德、理查玆與福斯曼以他們「在心導管術與循環系統病變方面的發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作者寫道:「考南德在得獎演說中向福斯曼致敬,指稱心導管術是發現心臟複雜生理機制的『鎖鑰』。的確,心導管術無疑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一項醫學發現。由此衍生出來的應用甚廣,如冠狀血管攝影、冠狀動脈支架等,挽救了無數人免於早夭。福斯曼則宣稱他覺得自己『像是個剛得知被任命為主教的小鎮神父』,他雖然得了諾貝爾獎,卻沒有再回到心臟研究這個領域。」 
接着讀的書就更好看了,《自閉群像》NeuroTribes: The Legacy of Autism and the Future of Neurodiversity。談自閉症,必須從兩位發現自閉症的大人物談起,一位是里歐.肯納(Leo Kanner),另一位是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肯納1896年生於俄國邊境烏克蘭小村的猶太家庭,1913年進柏林大學時,已熟悉德文、俄文、波蘭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十種語文,只是不會英文。1934年,他來到美國,苦讀英文,不久,字彙豐富,運用自如,只是改不掉中歐口音。作者寫道:肯納公認是獨自開創出自閉症研究領域,亞斯伯格相信自閉症是範圍寬廣的光譜,一點也不罕見。亞斯伯格的論文比肯納晚一年發表,於是只成了肯納傲人成就的注脚,全世界都稱自閉症是「肯氏症」。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還認為:大西洋兩岸的兩位醫師各自努力,幾乎同時發現了自閉症,只是二十世紀的偉大醫學巧合。情況很可能並非如此,肯納對亞斯伯格的貢獻隻字未提,長期以來已讓不少自閉症學者疑惑。書中作者的這一小段話,可說是對肯納的歷史評價:「肯納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但臨床觀察敏銳仔細,叙事說理也井井有條,可是他對病患行為的誤解造成無窮後患。正因為他將自閉症的成因怪罪於家長疏失,才讓全球自閉症家庭蒙上恥辱和污點,不僅如此,這也將自閉症研究帶入了岔路幾十年。」這是一本上下兩冊,七百頁的大書,除了肯納與亞斯伯格,許多研究自閉症的醫師,更多自閉症的患者與家長,他們經歷的大小故事,作者描述生動,內容豐富多彩,玆舉一例,可概其餘。亞斯伯格的出場,地點維也納。
懷玆邊聽邊寫下記錄。她一眼見到這位老奶奶就喜歡上她,在筆記上說她「年滿六十,樸實單純,古道熱腸,常識豐富」;另一方面,雖然她也隠隠覺得高特弗里不太對勁,能夠體會為什麼老奶對他的舉止感到困擾,可是她對這孩子有親切感,因此她也相信老奶奶的話,高特弗里是個心地善良、天真溫厚的孩子,絕不是故意搗蛋或不聽話,而且別人告訴他那裡錯時,他也是極其困窘。他只是不知道在眾人面前怎麼表現的得體罷了。
老奶奶來對了地方----能夠讓高特弗里得到必要的關心和照顧的醫院,世界上恐怕僅此一家。懷玆收拾紙筆,打算跟同事們討論一下這個孩子的情況。一定得聽聽那位新聘的小兒科醫生有什麼看法,他好像對這些聰明、敏感、但老是被同學排擠的孩子特別感興趣。那位講話總是輕聲細語的年輕醫生,名叫漢斯.亞斯伯格。
我喜歡這樣的書寫,把感情描繪了出來,也藉由細緻的手法,寥寥數筆勾勒刻畫不同形象,懷玆、高特弗里、老奶奶和亞斯伯格宛如就在我們眼前。這本書獲2015年「山繆.強森(約翰生博士)獎」,是這個獎項創設以來,首部獲獎的科普著作。書皮上又列了2015年《標準晚報》年度好書,至2016年醫學記者協會年度圖書,等等二十個獎項。
好看的書,人物栩栩如生,故事令人動容。不好看的書,往往資料詳實,言必有據,而且分析深刻,邏輯嚴謹,總能博得書評無可挑剔的稱贊,但是,它就是不動人,不好看。這類書中,今天的歷史著作尤其不少。例如,為巴勒斯坦人申張正義的《加薩戰火》,我喜歡作者的立場,然而,就是看不下去。
如果,我們要寫書,是不是先想一想,我這樣寫法,讀者喜歡看嗎?好看的書,總是注重人物的特有形象,講述故事加以呈現,更要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出他們的真摯情感,產生讓人感動的力量。如何培養這方面的能力,讀點文學名著,恐怕是不可少的功課。當然,讀點傳統史書,細細體會史家的心意與筆法,也會有些許的幫助。
如果,您是歷史老師,請問:您怎麼帶領學生去觀看那過去的世界?您介紹人物嗎?用什麼方式介紹?講些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問問同學:為什麼這樣?又為什麼那樣?既要他們想一想,也讓他們體會感受一下,是不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呢?

                    2020630

4 則留言:

  1. 多謝,學習了。那麼,如何看待歷史書籍裡的那些神話故事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張元老師回覆)
      歷史書中的神話故事,可以略加分類,如帝王出生時的異象,往往是一個套路,看看即可,不必採信。但有些類似神話的故事,却有其意義,應有所理解。例如:劉裕出場的那一幕。劉裕在北府兵劉敬宣手下,孫恩起事,劉敬宣命劉裕帶數十人偵察,遇孫恩大隊人馬。《通鑑》卷111,記:「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及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咸共歎息。」這真是一個神話般 故事。我們看《宋書》都不是這樣記載的。《通鑑》撰者何以選用這一故事,因為它必然流傳已久,而且可以生動傳達劉裕的「神武」特質,即如神般的勇武。
      傳統史書有些小故事,都是流傳已久,必有其含意,我們應該多想一想,何以為史家所寫,應有其理由。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