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 「開場白」推薦書單(後半部分)



七、《如何欣賞電影》How to Watch Movies by Ann Hornaday 張茂芸譯
八、《被壟斷的心智──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World without Mind: 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Big Tech by Franklin Foer,吳緯疆譯
九、《重力簡史》The Ascent of Gravity by Marcus Chown 蕭秀姍譯
十、《業的盡頭──印度青年的憤怒與希望》The End of Karma: Hope and Fury among India’s Young by Somini Sengupta 林玉菁譯
十一、《被壓榨的一代》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by Alissa Quart 李祐寧譯



      七、《如何欣賞電影》How to Watch Movies by Ann Hornaday 張茂芸譯,啟明出版公司,20194

電影很重要,它不僅提供娛樂,更讓我們接觸廣大的世界,對人性的認識也更為深刻。過去,人們讀小說,從文字描述的故事中,豐富了人生經驗,電影是真實畫面呈現眼前,更容易了解感覺,其價值與意義幾乎可說取代小說,成為最為最受歡迎的文化娛樂活動。昔日看電影要去電影院,今天在電視、電腦,甚至手機上都可觀看,影響更是巨大。
看電影,當然先看劇情,內容豐富,感人至深,主要來自劇本。男女主角的表演則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至於是否達成攝製目標,成為一部好電影,關鍵人物非導演莫屬。於是一般觀眾心中,電影工作最主要的是導演與演員,編劇也很重要,特別是原創者。這樣看電影,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成員,這些人的表現,也關乎這部電影的成效是否佳良。他們是從事美術設計、攝影、剪接以及聲音與音效等工作。本書撰者幾乎給予每一部分如同導演、演員、編劇同樣的篇幅,詳加介紹,讓我們對於電影製作過程各技術層面的專業,有所認識,也讓我們在觀看之時,欣賞角度不止是劇情的發展,也會關注各方面呈現的手法與效果,我們觀看的角度增添了,感受也就更加全面。
電影的主體仍是劇情,喬治.克隆尼說:「好的劇本也有可能拍不出好電影,不過劇本爛,電影不可能好。」(頁21)撰者談劇本結構,對白撰寫,進而述及調性與主旨。撰者提及《龍捲風》、《明天過後》這類電影主要提供感官刺激,吸睛娛樂,撰者說,這類片子「看到許多情節,但看不到故事,其中有人物,但看不到『人』,有刺激,但沒有感覺。」(頁42)我想到有些歷史課,往往是「有史實,無故事;有人物,無人性;有刺激,無感動。」歷史課不大可能有感官刺激,也沒有娛樂效果,只是講些過去大事件的簡單經過,當然不是成功的課程。至於電影「主旨」指何而言?撰者的要點是:「這部電影是否有比表面更深的含義?我散場後還是不斷想到這部片嗎?這部電影是否談論到歷史、這個時代的生活、人性、希望或絕望?」(頁65)能否呈現這樣的主旨,考驗編劇的能耐。至於演員表演,撰者也作了全面分析,當然也舉出許多例子,說明何以是好的演員,也舉出撰者不大欣賞者及其理由,例如:尼古拉斯.凱吉。
我印象深刻的是撰者講到好演員,並舉出老一輩演員瓊.克勞馥,「一接到劇本就要加以分析,拆解每個人物的對話和行為,好深入自己所飾角色說的每個字,做(或沒做)的每件事的意義核心。」(頁98)我想到的是歷史老師看到新教材(教科書或補充資料)時,是否也要花點功夫,仔細分析?撰者說:「演員這行,唯一的工具就是自己的生理存在狀態(臉、身體、聲音)和心理的存在狀態,而加以省思、分析、想像的形式,賦予角色鮮活逼真的生命。」(頁107)老師上課不需演戲,但是否也應該對講述人物的內心活動有所交代?
撰者把劇本排在第一章,表演第二章,而導演則是第七章,也就是最後一章,清楚顯示編劇、演員各有其職,而導演則將各方的工作統合起來,做出最為適切的搭配,完成最為精彩動人的作品。我只抄錄一句關於談導演的話:「導得好的導演,彷彿經過精雕細琢,有目的,有宗旨;導得差的,只讓人感覺照本宣科,毫無特色,也毫無感情。」(頁325)如果我們把「導」字改成「教」,「導演」改成「教師」來看歷史課,您說是不是也很貼切?
我們都喜歡看電影,我們非但要能欣賞有品味的電影,也希望好電影提高自己的品味。所以,我們應該讀點談電影的好書,《如何欣賞電影》應該就是此類好書之一。特別一提的是譯者張茂芸的譯文,是清晰流暢,活潑生動的好中文。我讀她譯的《如何欣賞爵士樂》,喜歡她的譯文,還買了她譯的孟諾短篇小說來讀。

                                 2019713  于南京旅次


    八、《被壟斷的心智──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World without Mind: 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Big Tech by Franklin Foer,吳緯疆譯,天下文化,20192

自由是人生追求的重大目標,無人反對。民主是達成的途徑,像是昔日的信念。我們要問,今天的世界,是否讓我們不再受到專制力量的控制,正在奔向自由的理想境界呢?仔細看看我們的生活,是不是被幾間科技大公司緊緊束縛住了?他們提供了許多生活的便捷,却不能對他們表達不滿,如果什麼人批評了這些大公司的壟斷作為,就會受到報復。這些大公司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為了人類的全體幸福快樂嗎?當然不是!而是謀取他們自身的利益,而且是難以想像的極大利益。這些公司是台積電、鴻海嗎?當然不是,差得遠了;是谷歌、亞馬遜和臉書。亞馬遜的貝索斯身價二百五十億美元,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幾個科技大公司壟斷的世界是怎樣出現的?可以從他們如何興起,怎樣獨霸一方,牢牢控有某些重要方面,進而逐步擴張,非但大到不能倒,不會倒,而且可以呼風喚雨,主宰了人類發展的方向與過程。只是他們在利益掛帥的前提下,對於人們追求的個人自由,以及全體人類的文化進步,究竟是有所幫助,還是形成了層層阻碍,本書撰者傾向後者。
撰者從這幾位科技巨頭的出身談起,谷歌的佩吉,亞馬遜的貝索斯,臉書的祖克伯,如何趁著網際網路的使用,因勢利導,早着先鞭,以其過人的才智,開創了大公司,固然帶來了資料搜尋,購物消費,社交生活等的極大便利,但也取得極大的利潤,甚至對於使用者的習慣、個性有所掌握,更是無往不利。當然這就是各家的祕密武器----大數據的運用。使用得愈極致精妙,效率愈高,對於個人的束縛也愈緊密,他們得利也就愈豐饒。這些科技大公司,收入極豐,足以花點小錢僱人遊說,得以立法減稅,甚至把公司設在避稅天堂,乾脆不交巨額稅款。於是,這個社會就在這種風氣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絕大多數的人們,看不到明天的希望。
這幾間大公司把人們的整個心思掛在網路上,一有空閒,拿著手機滑來滑去,盯著很多喜歡的內容,目不轉睛。心靜下來,仔細想想,留下印象,有助成長的知識,似乎不多,甚至沒有。若與過去一卷在手,潛心閱讀相比較,何者收獲較多?恐怕是速食吃多了,真正的美味就難以享受了。這個現象,對於整體文化發展,是喜是憂,撰者也是偏於後者。
撰者是美國重要雜誌《新共和》的資深編輯,眼光敏銳。看到了問題的重點,闡述剖析,深刻精到,尤其以親身遭遇為例,《新共和》財務困難,他不願意捨棄昔日鑄就的風格,黯然離去,臉書大股東,愛文學的二十九歲黃金青年接手。從互相欣賞開始,但打不開不斷萎縮的市揚,又不想只為衝流量而媚俗,只有走路一途,尤其可以看到科技與文化之間的糾結。全書最後一章「紙媒的大反攻」,撰者指出2015年電子書營收下降百分之十一,實體書店營收提高將近二個百分點,撰者說,「這是一個趨勢----回歸我們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我覺得撰者似乎樂觀了一點。試想,從小滑手機,長大拿起一本書,在窗邊或灯下,展卷翻頁,在文字間悠遊,得到心靈的快慰,恐怕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但是,讀到撰者頗有信心的這句話,總是讓人燃起了一點希望。
這當然是一本了解當今世界的好書,值得一讀,資深編輯的文學修養,文字功夫,自然了得;譯者的中文也是流暢可誦。

                          OB短評上見到,  2019111日記


   九、《重力簡史》The Ascent of Gravity by Marcus Chown 蕭秀姍譯,商周,20183月,7月二刷

我患有「理盲症」,自從雞兔同籠問題開始,就弄不明白算術的道理。中學數學總是低分掠過,從未補考,靠的是記憶功夫。高三那年,雖然是文組生,仍需讀聯考不考的物理,印象中只留下那位總是穿著空軍中校制服的女老師,標準國語,字正腔圓,却一句也沒聽懂。前時讀《黑洞藍調》,興味盎然,原因是撰者定位為「編年史」,講事件經過,人物表現,大霹靂,重力波不是重點,未作詳述。因此覺得此書好看,樂於推薦。如果您問我LIGO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是怎麼回事,老實說,沒弄清楚,講不明白。
我的小朋友劉象新(國中特教老師)說這本《重力簡史》好看,大推。只要她說好看的書,我必買來讀,何況大推。果然好看,好看得放不下手。前時去杭州教兩天課,在飛機上看它,去南京探親,上海訪友,在高鐵上看它,只要有空就拿起來看。終於在浦東機場候機室看完了。如果您問我,重力是什麼,我有模糊印象,可以講一點牛頓、愛因斯坦的成就,真正的理解,是談不上的,全書公式不多,除了愛因斯坦那個最有名的之外,其他都看不懂,理盲依舊。
此書為什麼好看?原因有三:首先是撰者寫法的高明。重力的世界是物理學家的競技場,探討我們如何理解宇宙。宇由現象自古有人提出解釋,而且十分傑出,只是後人解答更好更妙,問題步步深入,見解也愈發精彩。本書從牛頓開始,但他之前的克卜勒已有傑出貢獻。從牛頓到弦論,這部簡史引人入勝之處不在詳盡,而是寫得極其清楚明白,讓毫無物理知識的讀者也能看得下去,覺得有趣。問題一個接一個,突破一層又一層。偉大的物理學家,傑出的科學工作者的心智努力,撰者筆下,重點描述,非常清晰,極易了解。雖然談不上知識的完整與深度,但已將讀者帶入物理世界,就是走馬看花,也是受益匪淺,樂趣無窮。
其次,撰者寫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為認識重要科學家提供一點背景資訊。這類故事很精簡,又平淺,但穿插在整段科學論述之中,突然感到人的溫度,也對這位科學家有了另一角度的認識。例如牛頓,著墨最多,對讀者的啟發亦大。這方面若能略再增加,效果或將更好。
第三,我們讀的是中文譯本,能讀得下去,覺得有趣,譯者功不可沒。買了一件新科技產品,那份中文說明書,往往難以理解,根本不知所云。而這本談物理學說的書,譯者的文字如此清楚明白,讀來毫不費力,輕鬆進入非常陌生的世界,東看看,西瞧瞧。譯者的高明引導,必須感謝。
我們就選幾段來讀讀,領略一下撰者的特意取材與寫法,以及譯者的文風。關於牛頓:
    能夠長時間殫精竭慮地思考,就是牛頓身為天才的祕密。是的,他可以建構複雜的事物,進行複雜的實驗,而且這兩件事情他做得比大多數人都還要好。但真正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那驚人且超乎尋常的專注力。這是他的天賦,成功的祕訣。(頁36-37
    牛頓的直覺力非強大,因此他在經過時時刻刻、日日月月專注思考後,總能得到問題的解答----必然、清楚、正確的解答。但要了解其真理,這還不夠,他需要說服其他人。這代表他必須拿著羽毛筆與羊皮紙坐在書桌前,以凡人幼兒程度的語言,緩慢地一步一步解釋他的直覺想法,而這個語言正是數學。(頁55
愛因斯坦的出場,撰者給了這樣一個頗為生活的場景:
「如果能夠追上光,那會是什麼樣子?」當年才16歲的愛因斯坦,問出他邁向偉大之路的問題。令人沮喪的是,他從未告訴任何人是什麼樣的情況促使他問出這個重要問題。所以,我們只能猜測。我們知道愛因斯坦在1896年初提出這個問題,那年他在距蘇黎世西方約50公里的瑞士城鎮阿勞上學,並且寄宿在溫特勒家中。
我想像愛因斯坦在一片穿過閣樓窗戶的陽光中甦醒。搖曳椵樹枝條將光線分割得細碎,上萬枚閃閃發亮的碎片灑落在床邊牆上,如萬花筒般翩翩起舞。他像個孩子般伸出手來想抓住菱形窗格花紋般的搖曳光線。牆上擺動的光影讓他呆若木雞地杵著,直到一陣敲門聲打破這個魔咒,他才掀開棉被。「愛因斯坦先生!」那是房東18歲的女兒,她愛慕著他,「爸爸要我轉告你可以吃早餐了!」(頁147-1478
現代最受矚目的物理學大師,撰者舉出二人,一位是印度人,另一位是伊朗人,他們的登場,撰者如可安排呢?19308月,一個19歲的印度人錢德勒賽卡,可以說是數學天才,他在前往英國,船經蘇伊士運河時,計算白矮星中的電子是否具有相對性,他花了不長時間就有了重要的發現。(請見頁238)。1982年,年僅10歲的阿爾卡尼哈米德,隨家人逃避何梅尼的統治,母親的馬載著他,行走在伊朗與土耳其山中,為了保持他的清醒,母親指著天上發光的銀河給他看,並承全家安全無虞時,給他一架望遠鏡。他一路念完加州柏克萊大學,哈佛大學,最後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的理論核心指在發現比愛因斯坦重力理論更深層的理論。(請見頁282)。
本書分為三大部份,牛頓、愛因斯坦與超越愛因斯坦。內容精彩,大可一讀,特別推薦給人文社會專業的同學。通識教育之中,自然科學的這一塊,也是不可忽略的。

                                      2019121日記


  十、《業的盡頭──印度青年的憤怒與希望》The End of Karma: Hope and Fury among India’s Young by Somini Sengupta 林玉菁譯,馬可孛羅,20178月。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獨霸全球,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挑戰霸權。一般認為,接著中國興起的,非印度莫屬。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又有可觀的人口紅利;非但即將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年輕人比例高,競爭力不容小覷。是這樣嗎?且讀讀印度後裔的美國記者,回到祖國擔任美聯社印度分社社長寫的七個印度年輕人的故事,看看印度能否在不長的時間內超越中國,挑戰美國。
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以『業』為名,取其通俗說法----『命運』,並援引更豐富的意涵。我認為印度的年輕人正推動這個國家脫離過去的束縛,他們不願忍氣吞聲,同時也正深刻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頁22)作者做了一些說明,接著又寫道:「二○○五年迎接我的歡愉,將讓路給幻滅、憤怒,甚至苦澀,而這也是多印度朋友警告我要懷疑以對的。……後一九九一世代曾被引導相信他們可以改寫命運,可以掙脫前世的業,但國家却壓根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些。」(頁28
第一個故事講具有數學天才的小孩,四年級時對媽媽說:老師無法正確讀出課本內容,上學也沒用。母親讓他輟學,轉到私人補習班去學習。作者寫道:據2014年調查,多數五年級學生幾乎接近文盲,超過一半以上不會減法。這個小孩最後考上了印度最好的學校,印度理工學院。這個學校為美國送出的工程師大軍,在建立加州矽谷科技產業,有很大貢獻。雖然考上了,却不能適應,出了狀況。母親毅然叫他退學,轉入印度礦業學院,也是很不錯的大學。這個小孩之所以能夠努力成才,他的母親是關鍵;母親小學畢業,有閱讀能力,知道教育的重要。許多才華很高的小孩,雙親是文盲,小孩前途也就埋沒了。作者說:「有人認為印度充滿無數聰明、勤快的數學天才,從美國人手上偷走了許多好工作。事實上,在大學學齡的印度人中,不到百分之十五能夠進入大學,極大多數甫成年的孩子無從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印度教育體系是巨大的跳票承諾。」(頁68)所謂「跳票承諾」,指獨立以來,多少政治人物說要重視教育,改革體制,都徒托空言,從未實現。據此可知,印度的「人口紅利」並未因為人口增加,中位數年齡偏低而且體形成。
第二個故事講到在有錢人幫傭的故事,傭人都是窮人,世界上每三個窮人,一個來自印度。2011年,總體經濟穩定成長二十年之後,百分之五十九的印度人,每天過著只有兩美元的生活。印度的貧富差距,就數字言,不比美國、中國差,但美、中兩國的吉尼係數都比印度高。印度的不平等問題,尖銳挑戰民主制度能否帶來公平社會,答案不樂觀。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毛派游擊隊,人數很少,力量有限,不成氣候。
第四個故事,講年輕人關心政治,介入政治,藉超強的科技能力,駕馭網路的巨大力量,讓莫迪的印度人民黨獲得大勝。莫迪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出身低等種姓,盡人皆知,但他「善於激動群眾,他的演說不須看稿,草莽自信,愛開諷刺玩笑。」(頁164)他鎖定傳統政治未曾接觸的族群:年輕選民。這個選戰,莫迪的主題是青年關心的議題:工作技巧、工作、繁榮。(頁168)結果在五百四十三席中,莫迪嬴得絕對多數,昔日執政的國大黨,僅獲四十四席。莫迪上任後訪美,宣稱「我們將成為世界主要的勞動力。」但他並未說明將如何協助印度年輕人面對這個角色,也沒提到許多孩子離開學校時既不能讀,也無法做基本算術,以及如何創造每年一千萬個就業機會。他從美國返回德里,他的政黨突然在美夢中被搖醒,2015年,德里邦選舉,印度人民黨敗給了普通人黨。或許莫迪獲勝後,為自己的黨帶有太多利益,是敗選的重要因素。
第五個故事,臉書女孩。女孩在臉書上不經意按個贊,講幾句自己相信的話,却惹惱了某一勢力,遭到司法查辦的故事。第六個故事,不可往來的不同種姓之間的愛情,結婚之後,新娘遭自己親哥哥用槍射殺的事件。最後一個講貧富家庭出身的女孩奮力向上的故事。推薦文字已太長,不再介紹了。
我讀此書,經由七個不同角度觀看印度,有了較全要而且具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感到現代國家受到曾是文明古國傳統力量之影響,真是何其巨大;特別是東方龍、象兩大國,更是明顯的對比,這也說明何以莫迪想要複製中國快速成長的案例,却以失敗收場的原因所在了。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作者的印度背景,很有助益。譯文一般,仍有精進空間。

               期末考試卷上同學推薦,謝謝。  2019128日記


  十一、《被壓榨的一代》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by Alissa Quart 李祐寧譯,八旗文化,20193月。

人們觀念中,世上如有天堂樂園,應該在美國。美國是世上第一強國,最為富有,確實有如天堂一般的舒適生活環境,也有樂園一般讓人極其愉悅的遊賞空間。但是,你要買得起入場門票啊!過去百分之一的人買得起,現在漲價了,只有千分之一的超級富豪才能有此享受。
美國是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個可觀的,而且愈來愈大的中產階級?不是的,中產階級正在急速縮小之中。因為原來中產階級的財產已被吸到金字塔的頂端,這個階級衰弱了,向下沉淪了,將要成為「不穩定無產階級」。
我們先要界定中產階級是怎樣的概念,也許可以說,一個家庭,有一間夠住的房子,成年人各有一輛汽車,子女要上好的公、私立中、小學,以及公立大學,都沒有經濟上的困難,每年還可以全家出去渡個假。這個標準對今天台灣人來說,達到不難,但對美國人而言,却是越來越難。連這樣的標準都達不到,很難再說是中產階級了。作者在書中舉出許多事例,說明出身中產階級的子女,成年之後投入職場,十分辛苦,比起父母,生活境遇大為不如了。
今天,美國中產階級處境艱困,原因很多,主要可以歸納為:大學學費很高,貸款太多;專職高薪工作難覓,兼職工作收入微薄,不足開銷;再加上養育子女費用驚人,需要應付等等。總之,工資不能與支付俱進,離昔日中產階級生活水準愈來愈遠,只能在貧窮線上掙扎了。作者採訪了一些高學歷、低收入的人,記錄他(她)們生苦況,例如,有博士學位的大學兼職的教師;投資不少錢,法學院畢業,也有執照的律師;還有就是住在舊金山,房子貴得嚇人,不得不在晚上當優步(Uber)司機的中學歷史老師。他們可說生活在困境中,非想點辦法,另謀他途,很難繼續下去。再加上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人愈來愈多、愈厲害,會有一批又一的中產階級喪失謀生的工作,這些人的生活,誰來照顧呢?
科技在發展,成就輝煌,帶給人們各方面的便利,但也要睜大眼睛看清楚,這些成就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上奉公守法,兢兢業業的平民百姓嗎?如果利益都到了全融大亨、科技巨頭及其手下少數人的口袋,廣大群眾反而成了被壓榨的對象,過著艱苦的日子,這是公平合理的現象嗎?我們不問未來應該怎麼辦,但是這個現象已經出現在今天的美國,如您不信,請讀本書。
本書不是危言聳聽,我的讀書小友劉象新大推《窮忙》,我讀不下去;另一位目前在德國進修的讀友,前時介紹《下一個家在何方》,也讀不下去,不是書不好,而是太悲慘。這本書還讀得下去,可見三本講美國現況的書,本書是比較溫和的一本。

                                   202036日補記


1 則留言:

  1. Best Casinos in India - Lucky Club
    India luckyclub · Jackpot City · CasinoCity. India · Bet365 · Bally Bet. India · BallyBet. India. Indian Casino. More info. Welcome Bonus. More details. Minimum deposit. Minimu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