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三)──西晉是一座牢籠




讀《通鑑》西晉部分,讀到了什麼?新竹清華大學化工系四年級李震東同學說:「西晉是一座牢籠」。他在什麼地方說的?在期中考的試卷上,他怎麼說?請看他這樣寫的: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107學年度第二學期(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前半部分)



一、《不眠之城奧立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Insomniac City: New York, Oliver, and Me by Bill Hayes 鄧伯宸譯
二、《慈悲的語言走進護理師的日常風景,寫一首生命的詩》The Language of Kindness: A Nurse’s Story by Christie Watson 謝佩紋譯
三、《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The New Koreans: The Story of A Nation by Michael Breen 方祖涵譯
四、《朋友之間》Between Friends by Amos Oz 鍾志清譯
五、《與達爾文共進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類的演化》Dinner with Darwin : Food, Drink, and Evoiution by Jonathan Silvertown,鄧子衿譯
六、《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域衝突、劃地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懷》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 by Robert D. Kaplan 林添貴譯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王祥的憾恨



觀看西晉,見到了王祥,你們認識他嗎?認識,他是怎樣的人?他是二十四孝中的孝子;做了什麼事呢?臥冰求鯉,冬天母親想吃鯉魚,孝子王祥用體溫讓結冰的河面裂開,蹦出了一雙鯉魚,這是中國社會中流傳的著名故事。讓我們來談談位人物吧。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二)──觀看東漢,其實並不沉悶



  《資治通鑑》的課程,每週二個課時,一個學期能夠讀到的內容,自是有限。上一個學期讀了西漢,從文帝開始,文帝仁慈愷切,千古以下,動人不已;景帝時七國之亂,三月即平,終究是場動亂。到了武帝,這位朱子眼中「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的大皇帝登上舞台,當然好戲不斷。後期不免露出疲態,經昭帝的休養生息,昌邑王的小打小鬧,宣帝來了,良吏為多,政治清明,又是一番盛況。元、成、哀、平四位末期帝王,未及登台,學期即已結束。我們在文帝、武帝與宣帝時讀到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精采的人物,真是波瀾壯闊,高潮迭起,有點讓人目不暇給。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一)──心得報告,把感覺寫出來




大學通識教育歷史課程的評量方式,主要不外考試與寫報告。我個人採用前者,因為學生人數不少,評閱需時太多,心勞力弱,無以應付;更重要的是今天學生的學期報告,引用材料頗為龐雜,不時夾雜一段簡體字,很難評斷所下功夫與真正程度。但是,總有某些情況,學生不能參加考試,必須以報告取代,我會特別交代,不要做「研究」式的小論文,寫點上課心得,寫個一千多字即可,當然,有些同學寫得很好,更有同學十分用心,交出了三、四千字,而且言之有物。至於應付一下,交差了事的,也是不少。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107學年度上學期(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開場白」推薦書單(後半部分)



七、《筆尖上的世界史》The Written World: The 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ow to Shaped History by Martin Puchner 林金源譯
八、《書宅與阿呆》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 by Scott Hartley 溫力秦譯
九、《西進的帝國──地理如何形塑美國的世界地位》Earning the Rockies—How Geography Shapes America’s Role in the World by Robert D. Kaplan 吳潤璿譯
十、《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How to Kill A City-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by Peter Moskowitz 吳比娜、賴彥如譯
十一、《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For the End of Time—The Story of the Messiaen Quartet by Rebecca Rischin 沈台訓譯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歷史認知的強觀點與弱觀點



批改考卷是苦差事,有時也會眼睛一亮,忘了勞累。1072018)學年度上學期,「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期中測驗循例有一道要同學就上了半學期的課,從舊石器時代到西漢初年,覺得最有興趣、最有感覺,或是最為疑惑的史事,舉出一件、二件,最多三件,加以說明。(20分)這道題目基本上是為了瞭解同學的課堂反應,當然也有點送分的意思。只是不少同學不大領情,只寫三、四行,舉出事件,寫點大意,至於何以有趣、感動,或者疑惑,均未說明。當然也有不少同學寫了,而且寫得不錯。我們可以感到,同學們寫一段說明自己想法的習慣,並未普遍養成。20分的題目,就好像5分的簡答題,寫出重點以為就算答對了;也就是說,不少同學「寫」的能力未能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準。我不知道是不是由於高中階段欠缺充分的練習,如果是的,那麼,這方面的加強,應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