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十三)──西晉是一座牢籠




讀《通鑑》西晉部分,讀到了什麼?新竹清華大學化工系四年級李震東同學說:「西晉是一座牢籠」。他在什麼地方說的?在期中考的試卷上,他怎麼說?請看他這樣寫的:


西晉是一座牢籠,良臣名將,昏君惡夫,皆身陷其中。讀《通鑑》以後,我認為史官想要揭示的,是在那一個壓抑沉鬱的時代,能被人傳誦至今的人物,並非隨波逐流的有所為,而是唯我獨醒的有所「不」為。這些記述,也許只是寥寥數筆,便已帶過,卻是歷史中最沉重厚實的數筆。例如,第一課中,「經不從」三字。我甚至不清楚,王經是否有反過來勸諫王沈等人忠義死節,但只此三字,就能讓人判別高下了。即使史書僅記此三字,王經清晰的形象仍能穿透明晦難辯的歷史,呈現在我面前。陳泰不至、諸葛靚終身不向朝廷坐,都讓我欽慕不已。
胡三省對於《通鑑》的詮釋,則是另一個值得投注心力的看點。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叙述,在他的褒貶下,始得鮮活起來。老師曾對胡三省用「憐」字多加說明,憐不僅是表其哀憐、嘆惜之意,亦取其可愛、可喜之情。我想這也是對於千年前的一縷英魂,至上最大的敬意吧!
又:楊駿進住曹爽舊宅,《通鑑》記此事,頗令人玩味。

考試時間有限,題目又多,如何回答一道開放式題目,問:讀了半個學期的《通鑑》,有著怎樣的感受或不解?請舉例說明。少舉史事,多談心得,是正確的策略;史事點到即可,心得盡情表述,也是應有的手法。
李同學言及三件史事。第一件提及王經,若看過小文〈王祥的憾恨〉,已有所知,此處不妨稍加叙述。這是我們課程選取的第一篇,標題擬為:「高貴鄉公遇難,司馬王朝即起」,高貴鄉公,這位二十歲的傀儡皇帝,對身旁的大臣王沈、王業、王經說:「司馬昭想篡位的心,路上的人都知道。」他不能再忍下去,決意討伐。王沈、王業立即跑去報告司馬昭,叫王經一起去,「經不從」。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皇帝對王沈很禮敬,稱他文籍先生,他面對此刻,居然如此,只有令人長嘆!(帝禮遇王沈,呼為文籍先生,而臨變乃爾,吁!)」我們課堂上讀到這條胡注,要同學想一想,胡三省的長嘆(吁),是哀嘆為臣不忠?哀嘆讀書無用?感慨名利薰心?還是感慨人心不古?我的解讀是哀嘆讀書無用,因為這樣理解方能與「文籍先生」稱號相呼應。然而,王經的下場是悲慘的,只因為他做了母親所說一個人應該做的,也就是做兒子要孝,做臣子要忠。母親也受牽連,却含笑赴死。
第二件史事:「陳泰不至」,接著前一段,標題是:「陳泰入見,心中悲慟不已」。年輕皇帝(高貴鄉公)死了,朝廷如何處理?司馬昭召集大臣商量。陳泰不去。司馬昭就要他的舅舅荀顗去叫他,陳泰對舅舅說:「人們評論人物,說我可以比擬舅舅,今天看來,舅舅您不如我。」胡三省說:「這是因為荀顗阿附司馬氏,而陳泰忠於魏室。」在家人逼迫下,陳泰見到司馬昭,很哀傷,大哭,司馬昭也流淚問他:「我該如何處理此事?」陳泰說:「只有殺了賈充,可以稍稍向天下謝罪。」司馬昭想了一回兒,說:「辦不到,還有其次的辦法嗎?」陳泰說:「我只想到這裡,如果再問我,只有更進一步,而不是退一步了。(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胡三省說:「更進一步就是指責司馬昭弒君之罪。」陳泰是陳群的兒子,荀顗是荀彧的兒子。
第三件史事,諸葛靚不向朝廷坐,選取資料的標題是「杜預講武襄陽,諸葛不受侍中」。諸葛靚是吳國大臣,吳亡之後,躱了起來。其實他與晉武帝還有點親戚關係,他的姊姊是武帝弟司馬伷的妃子。武帝知道他藏在姊姊家,就到司馬伷家中找他,諸葛靚逃到廁所,武帝非見他不可,他沒辦法,只有出來相見,武帝說:「沒想到今天還是見到了!」諸葛靚流著淚說:「我不能像豫讓漆皮為癩,聶政毀去面容,見到皇上的面,真是慚愧不已!」武帝任他為朝中大官,他不接受,逃回家鄉,終身不面向朝廷坐。胡三省寫下感想:「諸葛氏之子皆有志節。」讀到這裡,我問同學,諸葛靚不面向朝廷坐,是什麼意思?不喜歡司馬氏,與晉臣作區隔,仍然忠於故國,還是仍然思念孫皓?同學應該可以選出「仍然忠於故國」,也就是胡三省所說的「志節」。
李同學的第二段,說胡三省的注給他很深的印象,值得投注心力。我們剛剛看到三件史事,見到了胡注,都是隨機的,未經選擇的,却也為我們的理解,增添不少幫助。至於李同學所說「憐」字的解讀,見於晉武伐吳之事。當時晉武帝採納張華建議,不理賈充反對,決意出兵,命王渾統步騎南進,王濬率舟師沿江而下。吳主孫皓召大臣商議對策,眾臣認為上游無備,名將已死,只有集中兵力,嚴加訪守。宰相張悌不同意,說:「吳國將要滅亡,聰明的人知道,不聰明的人也知道(吳之將亡,賢愚所知)。今天渡江決戰,就是打敗了,為社稷而死,沒有遺憾。如果只是防守,一旦敵人大軍壓境,守軍一哄而散,君臣只有投降,沒有一人為國而死,後人撰史會怎麼寫?太不知羞恥了吧。」胡三省寫下:「如張悌所言,吳人至此,為計窮矣。然悌之志節,亦可憐也。」這句話中的「憐」字,應作何解?憐憫、哀嘆,則與「志節」不符。翻查《辭源》,「憐」字主要解釋有二:一是憐惜、同情;二、愛慕、喜愛。我們揣想胡三省寫下這個憐字,是憐惜、同情,還是愛慕、喜愛?從「志節」的觀點,應是後者而非前者,十分明顯。
李同學又提及楊駿住到曹爽的宅第,可以玩味。我也說說這件事。
魏明帝曹叡死,司馬懿與曹爽輔政,曹爽是曹真之子,司馬懿的晚輩,曹爽起先對前輩執禮甚恭,一旦羽翼已豐,各據要津,態度丕變。司馬懿趁曹爽陪魏帝謁高平陵,發動政變,占據武庫,關閉城門。曹爽手下有「智囊」之號的桓範匆忙出城,見到曹爽,問情勢如何。知道司馬懿派受人敬重的陳泰前來談判,只要曹爽交出實權,仍可過富貴生活。桓範力勸曹爽號召天下勤王,與司馬懿決戰。曹爽猶豫,桓範問:「讀書是為了什麼?」又說:「今天情勢如此,惟有一戰,投降的結果,我們的身家性命都將不保,這個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曹爽想了一個晚上,做了決定:「不失為富家翁!」桓範只有嘆氣,說了一句:「曹真是不錯的人物,怎麼兒子是猪呢?」曹爽以為他可以在豪華宅第中過太平日子,當然無此可能,下場一如桓範之所料。豪宅的主人換了,誰住進來?此人是楊駿,他是惠帝之母,楊太后的父親。武帝死,子惠帝即位,惠帝之不慧,天下皆知,後世以白痴皇帝稱之。惠帝守喪,楊駿握權,大家都勸他遠離權勢,因為知道他能力低下,不是兇狠的皇后賈氏對手。親近楊駿的人對他批評尤其強烈,旁人就說這樣可能招來災禍,親近人說,我深知楊駿很笨,但也知道他不會無故殺人;他不高興,把我趕走,正合我意。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楊駿是個笨人,但不是壞人。楊駿居然住進曹爽的豪宅,真是其笨可知了。當然,楊駿在政爭中不敵賈后,女兒楊太后之母龐氏受到牽連,處以死刑。龐氏臨刑,太后抱著母親大哭大叫,把頭髮割下,不斷叩頭,上書賈后稱妾,請保全母親性命,未見回覆。一個極力宣揚孝道的朝廷,居然做了這樣的事,看在人們眼中,作何感受?董養遊太學,感慨尤深,說:「朝廷為什麼要建太學?(胡三省注:學校就是要申明孝悌的道理,今天母子之大倫可以泯滅,還要建立學校嗎?)我每次讀到赦令,謀反的事可以赦免,殺祖父母、父母不赦,就是因為王法所不容!朝廷公卿怎麼居然扭曲禮制以至於此,做成這樣的決定!天地自然人性世間的道理既已蕩然無存,重大禍亂就無法避免了。(天人之理既滅,大亂將作矣。)」胡三省最後提到:董養與妻挑著擔子,到了蜀地,再也沒有消息了。我們可以依李同學的話說,董養遠走四川,逃離了西晉這座牢籠。
西晉是一座牢籠,這座牢籠是怎麼建構的?是人倫、志節這類道德所奠基?還是天地自然,人性事物中的道理所構築?我們仔細看看人們厭煩的、唾棄的,絕非這些人情事理,而是有悖於義理的行為與態度,是那些由爭權奪利,窮奢極侈,崇無非有,放蕩嬉戲,不仁不義,無誠無信所構築的網羅,正是志士仁人一心衝決的網羅。這種網羅呈現怎樣的情境與氛圍?東晉人干寶所寫的〈晉紀總論〉已有所描述,《通鑑》也加以摘錄。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用白話文改寫,便於閱讀,就讓我們看看。

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晉朝,擁戴它的很少有正直忠實的人。當時風俗淫邪,是非顛倒。士人學的是老莊,談的是虛無,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凡是放棄職事毫不用心的人,都享有盛名。誰要真心做事,就得遭受斥責,像灰塵那樣被輕蔑。是非善惡都不在話下,群起而爭只是錢財。朝廷用人,看什麼人該給什麼官,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人;求官的人,選擇有利可圖的官才做,無利就不做。大官身兼十幾職,實際一職也不管,重要事件,處理錯了十之八九。勢家子弟,越次超升,很快得做大官;普通士人努力奔競,希望獲得較高的品。成千成百的官,不曾有過一個讓賢的官。士族婦女同樣腐朽。她們使用婢僕,自己什麼事都不做。有的任情淫亂,有的兇悍殺婢妾,沒有人認為不應該。風俗政治敗壞到這樣地步,大亂是無可避免的了。

請問:如果您生活在這樣的風氣氛圍中,您是否深深感到這是一個您必須逃離的牢籠?

                            201967日,端午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