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談《通鑑》文本的理解(六)----隋文帝與循吏的談話






我們讀《通鑑》,經常讀到君主與大臣談話,氣氛很好,史書的記載却極簡要,只寫了「與語,大悅」之類的幾個字。他們談些什麼?幾乎空白。這時,我們知道君主對這次談話很高興,就夠了嗎?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要想多知道一些談話的內容,但史無記載,如何可知呢?只有發揮我們的想像力了。歷史的想像與文學不同,基本上不可憑空猜想,向壁虛構,還是要有所依憑,儘管只是間接的證據,也是不可或缺。
隋文帝楊堅,開國未久,很重視地方吏治,經常與這些官員們談話,具體內容史書也多付之闕如。我們讀到這裡,只能發揮想像力了。《通鑑》卷157,陳宣帝太康13年(西元581年),記文帝褒揚地方官梁彥光、樊叔略與房恭懿的卓越表現,胡三省在這幾段記載之後,寫下了一條注語:「樊叔略、房恭懿之被褒擢,非必是年事。《通鑑》因梁彥光事,悉書於此,可見開皇之治,以賞良吏而成。」指出了這幾段記載應非同屬一年,但有其相同的意義。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黃沙遮不住英雄血淚----記東漢耿恭



 


記得小學的音樂課唱過一首歌,歌詞是唐人李頎的詩:「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古從軍行〉。父親說他也會唱,小時候學的,看來這首歌晚清時已流傳於華北一帶,今天的中國人還會吟唱這首歌嗎?還是只唱「夢駝鈴」了?
〈古從軍行〉詩中描繪的是漢代西域風貌,大漠之中遍灑胡兒淚,亦不乏漢軍將士的血淚。就是多年之後,有人坐在書齋,展開書卷,讀着讀着,流下眼淚。他是什麼人?當然就是執筆撰述這些事情的史家!
耿恭是東漢開國名臣耿弇的侄子。光武帝劉秀創業開國過程中,耿弇的重要建議,及其個人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均發揮關鍵的作用。耿恭與堂弟耿秉都是以軍事長才效力朝廷,勳業彪炳。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西元74年),耿恭隨軍出擊車師,同行的還有竇固與耿秉,車師降,於其地設西域都護,命耿恭與關寵分別為戊、己校尉,耿恭屯車師後王部金浦城,關寵屯前王部柳中城,各置數百人。耿恭到了金浦城,與烏孫聯絡,展示大漢威德,烏孫君臣期盼與漢朝結好,派人獻上名馬,還有西漢宣帝公主和親時所賜的博具,願意派遣王子入侍漢朝,耿恭也派人送上金帛,迎接烏孫王子。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古之所謂名臣,謝弘微當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唐人七絕,傳誦已久,詩意是朱雀橋邊、烏衣巷裡的豪宅已經易主;標誌著高門大族的凋零,讓人感慨,這也是歷史發展的重大變化。這樣的理解,當然無誤,由於缺少細節,以致稍欠韻味,不耐涵泳。
我們要從鳥衣巷的一座豪宅說起。東晉末年,這裡是謝混的住家,謝混是謝琰的兒子,謝安的孫子。謝混風格高雅,意境玄遠,其風華為江左第一,襲父爵,尚公主,儼然謝家宗族領袖。謝混平時很少與外界交往,社會上名望很高的人也不敢貿然造訪。而他常在烏衣巷宅第與謝家子弟談學問論詩文,時人稱之為「烏衣之遊」。謝混的詩,「昔為烏衣遊,戚戚皆親姪。」即記其事。讓我們看看史書怎麼記載宅邸中的這些謝家親姪。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五)----胡注的啟示二則(卷131、132)





《通鑑》的胡三省注語,清代考據學者重視其官制與地理的研究,民國史學大師陳垣強調其遺民身世的志節。我們只是普通讀者,閱讀《通鑑》,若能留意胡注中隻言片語的感喟,或細讀一段小小議論,對我們理解文本,大有幫助。留意胡注好像閱讀名著,經由指點,得到了一些提示,諸如:「我在這裡想到了這些」,「我讀了很感動,你呢?」等等。我們讀《通鑑》,宛如在一片森林中踽踽獨行,需要一塊指示的路標,或一盞引路的明燈;我認為胡三省的注,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一、李訢請立郡學

《通鑑》第131卷,記南北朝事。其中記曰:「魏初立郡學,置博士、助教、生員,從中書令高允、相州刺史李訢之請也。」(西元466年)胡三省寫了一條稍長的注語:
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國有學。秦雖焚書坑儒,齊、魯學者未嘗廢矣。漢文翁守蜀,起立學官,學者比齊、魯。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則學官之立尚矣。此書魏初立郡學,置官及生員者,蓋悲五胡兵爭,不暇立學,魏起北戎,數世之後始及此;既悲之,猶幸斯文之墜地而復振也。

105學度第一學期「開場白」介紹書目(後半部分 )





七、《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好嗎?Democracy in Retreat: The Revolt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Worldwid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by Joshua Kurlantzick 湯錦台譯,如果出版社,201512月。

民主,長久以來被認為有其普世價值,盡管我們都知道民主不是盡善盡美的政治制度,但也是缺點最少的一種,尤其與專制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於是,投票選舉各級領導人與各級代議士,就是實施了民主制度,好像告別專制,實行民主,就從野蠻步入文明,宣告取得現代人的資格了。
民主真的就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才有現代社會的一切好處嗎?今天看來,似乎並非如此。我們看到了一些民主國家投票選出的領導人,貪污腐敗,只求一己私利,罔顧社會民生;二戰結束時,菲律賓是亞洲最繁榮進步的國家,而今安在?歷任民選總統為非作歹,全國人民付出慘重代價,就是一例。新加坡獨立時一無所有,今天成人人稱羨的富裕小國,新加坡固然由選舉產生領導人,但李光耀作風專制強悍,為人詬病,但成就卓著,則世人稱羨。所以,民主真的就是不可討論、不可質疑的普世價值嗎?看看今天世界,多少民主國家,特別是新興世界的小國,選出的總統,營私舞弊,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無以為活,多少說明這個制度必有其不足與缺陷。另一方面,不行投票選舉,一黨專政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躍發展,幾乎讓人驚豔。於是,專制的「北京共識」,吸引力大大超過了民主的「華盛頓共識」,成為新興國家決定發展策略時的重要參考。如此說來,這本書對於認識今天世界,有其重要性,值得一讀。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五)----南齊劉善明給友人的信





齊在南朝,最是乏善可陳。《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裡,南齊所佔篇幅,不到一頁,想必是范文瀾覺得沒什麼值得書寫的事。我們讀《通鑑》南齊部分,除了骨肉相殘,典韱濫權,也是印象模糊。那麼,就翻開《南齊書》看看,或許有點讓人喜歡的記載。劉善明寫給崔祖思的信,我讀來有感,也就放在《通鑑》課的閱讀資料中,與同學一起讀讀。
《南齊書》記載劉善明是平原(戰國時齊地,今屬山東省)人,年輕時努力讀書,刺史召見,不赴;年四十,遵父命,應辟召。宋孝武帝看到他的對策,很欣賞;任地方官,頗有治績。後來,青州為北魏所得,他的母親列為平齊戶,遷至桑乾。善明在南朝任官,穿布衣,吃素食,哀戚如守喪,為時人所稱許,後來朝廷將其母贖回。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朝代交替時的人生抉擇----宋齊之際的袁粲與褚淵





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有時很快,有時却拖得很久。南北朝時,蕭齊代宋,就是很快的一例;南齊車僧朗出使北魏,魏主問他,你們國君執掌宋朝政事沒多久,怎麼就取而代之了?車僧朗回答:「禹不需多時,舜即將天下讓與他,這是一種形態;晉司馬氏取代曹魏,拖了很久,是另一種形態。時勢不同,形態有異。」這一段對話,多少顯示蕭道成取劉宋天下,在人們眼中是十分快速的。
蕭道成何以能取劉宋的天下?一般說法,歸因於宋後廢帝蒼梧王的殘暴無道。蕭道成既有軍功,又有權勢,當然可以殺掉廢帝,再立小皇帝,進而以禪讓的形式,輕移宋秉。如果教科書這麼寫,是限於字數,只能簡單交代,但實情複雜,只讀《通鑑》恐怕也會感到資料的不足,需要再加上點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