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黃沙遮不住英雄血淚----記東漢耿恭



 


記得小學的音樂課唱過一首歌,歌詞是唐人李頎的詩:「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古從軍行〉。父親說他也會唱,小時候學的,看來這首歌晚清時已流傳於華北一帶,今天的中國人還會吟唱這首歌嗎?還是只唱「夢駝鈴」了?
〈古從軍行〉詩中描繪的是漢代西域風貌,大漠之中遍灑胡兒淚,亦不乏漢軍將士的血淚。就是多年之後,有人坐在書齋,展開書卷,讀着讀着,流下眼淚。他是什麼人?當然就是執筆撰述這些事情的史家!
耿恭是東漢開國名臣耿弇的侄子。光武帝劉秀創業開國過程中,耿弇的重要建議,及其個人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均發揮關鍵的作用。耿恭與堂弟耿秉都是以軍事長才效力朝廷,勳業彪炳。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西元74年),耿恭隨軍出擊車師,同行的還有竇固與耿秉,車師降,於其地設西域都護,命耿恭與關寵分別為戊、己校尉,耿恭屯車師後王部金浦城,關寵屯前王部柳中城,各置數百人。耿恭到了金浦城,與烏孫聯絡,展示大漢威德,烏孫君臣期盼與漢朝結好,派人獻上名馬,還有西漢宣帝公主和親時所賜的博具,願意派遣王子入侍漢朝,耿恭也派人送上金帛,迎接烏孫王子。

次年,北匈奴單于派二萬騎兵進攻車師,耿恭派遣救援的將士只有三百人,兩方相遇,漢軍覆沒。匈奴殺車師後王安得,進攻金浦城。耿恭據城搏鬥,把毒藥塗在箭頭上,對匈奴人說,漢家神箭,中箭者必然與平常不同。匈奴人中箭處,起泡如沸水,大感驚恐。此時風狂雨驟,漢軍奮勇出擊,匈奴不敵,都說「漢軍如有神助,真的很可怕」。匈奴大軍壓倒性的人數,佔盡優勢,耿恭如何應敵?先是利用遊牧民族敬畏鬼神的心理,故弄玄虛,使匈奴人以為漢人得到神助,不敢戀戰。繼之利用氣候上的突然變化,乘暴風雨進攻,匈奴人摸不清漢軍實力,只有解圍撤兵。耿恭運用智謀之外,也可說運氣不錯,方能擊退強敵。
運氣不可恃,必須加強防守,以備匈奴的再度進攻。耿恭自金浦城移至城傍有澗水流經的疏勒。我們讀到疏勒,就會想起西域的疏勒國,也是東漢班超威服西域之時的駐守之地。我們看歷史地圖,漢之疏勒國,在今之喀什,也是中國國境最西大城的附近之地。《通鑑》的注者胡三省告訴我們,耿恭移防的疏勒不是疏勒國所在地,而是在車師的後部,理由是疏勒國去西域長史所在五千里,與耿恭事跡相去極遠;車師後部去長史所居僅五百里,與耿恭的活動及其後發生的事情,得以聯繫起來,即是證據。
八月,匈奴再次來攻,把城外的澗水斷絕,耿恭挖井,深至十五丈,猶不能得水。吏士渴乏只得榨馬糞汁來喝。《通鑑》記耿恭親自與參加掘井工作,帶領士卒把一籠籠的土,挖出傾倒,沒有多久,水泉湧出,眾人皆呼萬歲。《後漢書》記,耿恭見掘入十五丈尚未見水,仰天長嘆,說:「聽說武帝時,李廣利征大宛,無水可飲,拔佩刀剌山,水泉湧出。今天漢朝仍然應該受到上天恩寵。」就整肅儀容,向井再拜,為吏士請求上天的蔽佑。沒多久,水泉湧出,眾人皆呼萬歲。兩書接著都寫道:耿恭叫吏士把水一桶桶潑灑至城下,讓匈奴人看,我們有水,有很多的水。匈奴以為又是神明幫助漢人,就撤圍回去了。《通鑑》與《後漢書》記載掘井得水的差異,即撰史者取材角度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出,宋人理性清明,不取神奇故事;范曄表述顯示,至誠可以感動天地。
這時,焉耆與龜玆聯手進攻,西域都護陳睦戰死;北匈奴又進圍柳中城的關寵。緊急時刻,救援不至,却傳來明帝駕崩的噩耗。車師再叛,與匈奴聯軍進攻耿恭,為耿恭率軍力戰擊退。由於車師後王的夫人是漢人後代,告知耿恭許多情報,又提供一些糧餉,是耿恭唯有的資源。幾個月後,糧盡援絕,只有將裝備武器中的牛皮牛筋加以煮食。在這樣極其艱困的境況下,耿恭與手下矢志守城,絕不投降。但將士無食,死亡接踵,生存者僅幾十人。單于知道耿恭困乏已極,一定要讓耿恭投降,派使者招降,開出優渥條件,封白屋王,嫁以女子。耿恭把使者誘至城上,親手殺了,點火焚燒,成了烤肉。匈奴人見了,大哭而去。單于更是大怒,加派兵力,仍未能攻下。古人常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耿恭的做法是否太過粗暴?我們想想耿恭的處境,他既然矢志堅守,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為了顯示絕不投降的決心,這麼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殘忍手段。
章帝繼位,朝廷商討關寵求救,應該如何處理。大臣第五倫認為不宜救援,另一大臣鮑昱認為應該救援。明帝作風積極進取,章帝即位,朝臣都認為應予調整,改為保守退讓,予民休息,第五倫即其代表。鮑昱則說:「今天前線將士在艱難的環境中,浴血苦戰,朝廷却捨棄不理,既讓蠻夷得以逞暴,又使吏士含恨而死。如果以後不再有類似的邊境紛爭,不再有戰事發生,這麼做還說得過去。如果匈奴再度侵擾入寇,陛下將如何激勵將士,為國效命呢?再說,柳中、疏勒二城守兵不過各數十人,匈奴圍攻,過了幾十天還是攻不下來,足見匈奴武力十分有限。我們可以命令敦煌、酒泉太守各派將領率精銳騎兵二千,多些旗幟,張大聲勢,立即出動,尅期到達,解救兩城的危難。匈奴久戰於外,兵疲馬困,難以阻擋,四十日內,大軍必可凱旋班師。」章帝同意鮑昱的建議。
章帝即位之初,大臣多主張捨棄明帝嚴切作風,施政以寬厚為先,章帝個性溫和,皆予同意。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批評章帝不守三年無改於父道的古訓,急於改弦更張,以致弊端百出,提出「東漢之衰自章帝始」的看法。那麼,派兵救援,明顯違背朝廷當時氣氛,章帝為什麼同意鮑昱的主張呢?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看到,主要在於鮑昱的看法,合情合理,既分析了不救援的嚴重後果,也指出了實際情況未至絕望,更是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做法,以及可以預期的成果。辭語不多,清楚深刻,他人難以辯駁,也就為章帝所採納。
朝廷派耿秉命屯駐酒泉,派遣將領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七千人,會於柳中,進擊車師,再攻交河城。此役漢軍戰果輝煌,斬首三千八百,俘獲三千,獲駱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匈奴退走,車師再降。
這時,關寵已死,漢軍即將撤回。耿恭軍吏范羌受命領取兵士的冬天軍服,剛好在敦煌,也就隨軍行動,范羌看到大軍將返,一再請求前往疏勒救援耿恭。將領們心中畏懼,都不答應,耐不住范羌苦苦哀求,只得分兵二千,讓范羌帶領前往。范羌等人冒著惡劣的氣候,踏著丈餘的大雪,終於到了疏勒,城中人聽到兵馬之聲,以為匈奴又來進攻,大為驚恐。范羌大呼,我是范羌,我帶漢軍來迎接耿校尉的。城中人高呼萬歲,開門,相見時大家都相擁而泣。第二天,耿恭等隨軍撤回。北匈奴尾隨而至,漢軍且戰且走。疏勒城中的士卒長期飢餓,尪弱無力,離開時二十六人,沿途死去,到達玉門關時僅十三人。我們讀到這裡,可以想想,漢軍不是打了勝仗,擄獲甚豐嗎?為什麼不敢乘勝追擊,前往疏勒?大概是他們心中,北匈奴仍然是十分可怕的敵人,既然戰果不錯,不如見好就收。再想想,這些將領不敢向前進發,范羌何以能夠到達疏勒城下?氣候惡劣,雪深丈餘,前進困難,但也限制了北匈奴的行動。二千士卒,受到范羌心志的感動,全力支援,雖然飽嘗艱辛,終於完成使命。
到達玉門的十三人,衣服鞋子,破破爛爛,臉上不見絲毫血色,活像是枯乾木頭。駐守玉門的中郎將鄭眾,親自為這十三人準備沐浴,更換衣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鄭眾第一眼見到這十三位堅守疏勒的英雄時,心中受到怎樣的震撼。我們也可以在他上疏朝廷的文字中,多少窺見:「耿恭以單薄兵力,堅守孤城。匈奴數萬人馬,一再進攻,幾個月的時間,艱苦抵禦,心志與實力都已消磨殆盡。費力在山上鑿出深井,吃著從武器裝備中覓出的食物,他們都知道,這樣下去只有死掉,完全沒有活下來的希望。他們擊退來犯的敵人,殺死殺傷成百上千的敵人;既忠於職守,也展示大勇,不讓國家蒙受羞恥。耿恭表現出來的志節與忠義,可以說古今沒人比得上。應該賜予最高的榮寵,作為典範,以激厲將帥。(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踰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羞。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史書所錄文字不長,但已深深透露鄭眾見到耿恭等十三人之時極其感動的心情,也就用極有重量的文字加以表述。這段文字之中,哪一句話最能傳達他心中至深的感受?問問同學。我覺得「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較之「恭之節義,古今未有」,更有力量,更能顯示鄭眾對耿恭作為的深刻體會。您覺得呢?
回到洛陽,鮑昱上奏,認為耿恭的志節過於蘇武,應予爵賞。於是,朝廷對耿恭及其他十二人均予官職賜賞。耿恭母親先卒,拜官賜賞之外,令奪情不需守喪。
第二年,西羌反叛,耿恭上疏表達處理意見,朝廷命他率三千士卒,擔任馬防的副將,進討西羌。耿恭數次與西羌接戰;一年後,燒當羌投降,馬防回京師。耿恭留下追擊未降羌人,又俘獲千餘人,牛羊四萬餘頭,羌人投降的,有十三萬人之多。
耿恭出師之時,向朝廷建議派竇固鎮撫涼州,馬防駐軍後方,作為支援。理由是昔日竇融在西州,很得到羌胡的尊敬與信賴,竇固是他的子孫;前次出擊白山,他表現最佳,是鎮撫涼部的最佳人選。這個建議讓馬防十分不爽,大為生氣;因為馬家與竇家是對立的兩個外戚家族。馬家靠山是明帝皇后,馬援的女兒,當時的皇太后;竇家後臺則是章帝的皇后,竇融的曾孫女。這時,馬家勢盛,推薦竇家人才,明顯不識時務,必然遭到馬家的打壓。馬防回到朝廷,叫下屬上奏耿恭的罪狀,說他不擔心軍事,接到皇上詔令,講了些批評的牢騷話。因此耿恭返回即下獄受審,免去官爵,斥回家鄉,也就死於家中。
耿恭不知道推薦竇固會招致馬家不悅,也會遭到嚴厲打擊嗎?出身官宦之家的他,不可能不知悉朝廷政情。但他為什麼要推薦竇固呢?顯然是看重竇固的才能,不是馬防所及。我們看看《後漢書》如何記載竇固與馬防吧,先看竇固:讀了很多書,喜歡兵法,出身權貴,年輕即任要職。(好覽書傳,喜兵法,貴顯用事)。明帝永平十五年、十六年出塞擊胡羌,兵分多路,名將如雲,唯竇固有功。〈竇固傳〉的總結有云:「竇固久任要職,地位既高,備受尊崇,俸祿賞賜,財產累積,數目驚人,但個性謙和節儉,經常周濟鰥寡,照顧貧弱,很得到人們的稱讚(久歷大位,甚見尊貴,賞賜租祿,貲累巨億,而性謙儉,愛人好施,士以此稱之)。」范曄寫的〈贊〉是:「孟孫(竇固)明邊,伐北開西。」是記其功。
我們再看看馬防:「馬防最為尊貴得寵,他與九卿不相來往。明帝病重時,他侍奉湯藥,又以平定西羌建功。」馬防傳中著墨較多的一段是:「馬防兄弟地位高,權勢重,奴婢各千人以上,資產極多,買的都是京師的良田美地,又在最好地段大建連棟豪宅,還供養了一些歌者樂手,作曲演奏的水準比得上國家禮儀的音樂。家中的食客,來自各方,京城的文人雅士好幾百人經常出入他的豪宅。地方長官,刺史、太守、縣令,很多都由他家保薦。每年賑濟鄉里,族人故舊皆有份。馬防又多養馬匹、駱駝等,而且剝削羌胡。章帝知道,很不高興,好幾次下詔譴責,敕令不准,於是權勢不再,食客也就逐漸星散(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亙街路,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篤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家。四時賑給鄉閭,故人莫不周洽。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胡。帝不喜之,數加譴勑,所以禁遏甚備,由是權勢稍損,寶客亦衰)。」范曄寫的〈贊〉只有四字:「防遂驕陵」,是說其過。
耿恭一心為國,他的選擇,是推薦人才呢?還是依附權勢呢?他心意已定,也就無所猶豫。他知不知道後果將是如何?不可能不知道。但在此時,可以做不同的選擇嗎?當然不可,這就是做人做事必須依循的道理。
范曄為耿恭寫了一條「論曰」:「我過去讀蘇武傳,見到他北海牧羊,茹毛飲雪,不讓大漢蒙羞,敬佩不已。後來讀了耿恭在疏勒在的事跡,不知不覺就流下了眼淚。啊!一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重於自己的生命,居然到了極致的地步!過去曹劌在柯地會盟時的表現,藺相如在秦趙澠池之會時的表現,都是一時一刻的作為,與耿恭長時間處於死難時刻不同。我以為前漢對蘇武,後漢對耿恭都應該賞以高爵,庇佑子孫十世,以為獎勵。但是蘇武受到的恩賞不及於兒子,耿恭則下了牢獄。我每讀前人寫道,同樣一批人,同樣努力,有人飛龍上天,有人如蛇在地,我都感慨不已!(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淚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於是乎!昔曹子抗質於柯盟,相如申威於河表,蓋以決一旦之負,異乎百死之地也。以為二漢當疏高爵,宥十世,而蘇君恩不及嗣,恭亦終填牢戶。追誦龍蛇之章,以為歎息。)」
范曄的這篇「論曰」,值得我們細讀。首先,他是用感情來讀史,讀到蘇武的事跡,動容不已;再讀到耿恭在疏勒萬死一生,其艱苦卓絕猶過蘇武。這時他好像見到了疏勒城中矢志堅守的耿恭,好像鄭眾一樣在玉門見到了疏勒的英雄們,眼淚也就奪眶而出。讀史若無鮮明的畫面,沒有豐富的感情,是流不出眼淚的。接著做理性的思考,這樣的表現,其意義何在呢?可以怎樣加以概括呢?「義重於生」的極致作為,不過如此。比起史書所見,膾炙人口的曹劌與藺相如的作為,蘇武與耿恭要艱難得多,那麼國家應予怎樣的獎賞呢?個人得到重賞,子孫庇佑十世,不算過分。但是,蘇、耿兩人得到了什麼呢?蘇武恩蔭不及子,耿恭還有牢獄之災,這怎麼說呢?最後,也只有嘆氣了,只有感慨命運之作弄人了;英雄的悲劇命運,如同君子的坎坷人生,真是不能理解,只能徒呼負負。於是,除了把筆一擲,嘆一口氣,又能如何呢。這就是命運啊!這就是人生啊!

                                              2016226


2 則留言:

  1. 我很喜歡耿恭呢!一年前修的,記憶還十分清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孫致善同學在「《通鑑》選讀:南北朝」的考卷中寫道:「我讀了耿恭的這篇,深受感動,一個被什麼信仰或信念綁縛住的人,似乎便再也不是飄忽的一朵雲了。有根的樹,有鄉的歸人,能迸發出百倍以上超常的力量,他們知道倚靠信念而生,信念帶給他們幸福,那幸福永無止境,不可度量。」寫得很好,請參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