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105學度第一學期「開場白」介紹書目(後半部分 )





七、《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好嗎?Democracy in Retreat: The Revolt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Worldwid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by Joshua Kurlantzick 湯錦台譯,如果出版社,201512月。

民主,長久以來被認為有其普世價值,盡管我們都知道民主不是盡善盡美的政治制度,但也是缺點最少的一種,尤其與專制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於是,投票選舉各級領導人與各級代議士,就是實施了民主制度,好像告別專制,實行民主,就從野蠻步入文明,宣告取得現代人的資格了。
民主真的就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才有現代社會的一切好處嗎?今天看來,似乎並非如此。我們看到了一些民主國家投票選出的領導人,貪污腐敗,只求一己私利,罔顧社會民生;二戰結束時,菲律賓是亞洲最繁榮進步的國家,而今安在?歷任民選總統為非作歹,全國人民付出慘重代價,就是一例。新加坡獨立時一無所有,今天成人人稱羨的富裕小國,新加坡固然由選舉產生領導人,但李光耀作風專制強悍,為人詬病,但成就卓著,則世人稱羨。所以,民主真的就是不可討論、不可質疑的普世價值嗎?看看今天世界,多少民主國家,特別是新興世界的小國,選出的總統,營私舞弊,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無以為活,多少說明這個制度必有其不足與缺陷。另一方面,不行投票選舉,一黨專政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躍發展,幾乎讓人驚豔。於是,專制的「北京共識」,吸引力大大超過了民主的「華盛頓共識」,成為新興國家決定發展策略時的重要參考。如此說來,這本書對於認識今天世界,有其重要性,值得一讀。

不過,這本書讀來頗感辛苦,少有樂趣。主要是作者的寫法,面向很廣,全世界的民主小國,不論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以及中亞地區,都談到了,但也是泛泛而談,殊欠深度;談到我們並不熟悉的國家情況,好像在眼前一閃而過,只見一個一個實行民主,卻既專制又貪腐的總統,走馬燈似的上臺下臺。所以,閱讀的耐心很受到考驗。另外,作者的論點建立在專家學者的研究上,學術論文結論的匯集,讀來也很枯燥。作者談得最多的是泰國,他大概是泰國問題專家。
全書前面部分主要描述民主退潮現象,但到了最後部分,又肯定民主的價值,還提出許多在世界推展民主的建議。讀來頗覺怪異,宛如幫著中央情報局寫的專題報告。
我對此書最大的不滿是對於民主何以退潮未作深入討論,未能從文化傳統、歷史發展、思想心態等方面加以探究。李光耀說中國不能實行民主,因為中國文化傳統中見不到民主;像這樣簡要的觀念,全書都未見到。把表面現象收集、歸納得出解釋,終嫌膚淺。然而,作者指出了這個我們未曾注意的現象,並做了系統的叙述,也不能說沒有貢獻。
暑假在臺大校園中遇見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聊了幾句,苑教授推薦此書。
                                                201699讀畢。


八、《齊瓦哥事件》The Zhivago Affair: the Kremlin, the CIA, and the Battle over A Forbidden Book by Peter Finn and Petra Couvee 陳榮彬譯,大塊文化出版 20167月。

我們對於蘇聯文學了解很有限,但我們都知道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也知道普希金與契訶夫;雖然我們並未熟讀他們的作品,但是這個博大的文學傳統,在俄國土地上的繼承情形如何,我們卻少有所知。蘇聯文學,高爾基最有名氣,只是我們讀的人有限,我就沒讀過他的作品。對蘇聯文學有點認識的,應該是從帕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得到諾貝爾獎開始,後來又有索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受到世人的矚目;至於另一位也得到諾獎的社會主作家蕭霍洛夫和他的著作《靜靜的頓河》,自由世界是沒市場的。
我雖然讀過幾乎所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中文譯本,但沒有讀過《齊瓦哥醫生》,原因主要是看了兩遍電影,好像知道了大概情形,就不想讀這大部頭的小說了。我當然知道,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是不能把小說的精神與價值完整展現的。所以,看到寫這本小說有關事件的書,立即拿起來,讀得放不下手。
這本書有三個重點,作家帕斯特納克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與艾赫瑪托娃齊名的大詩人;但本書描述的不是他的詩人情懷,而是他的生活情形,例如,他的妻子、情人兼經紀人,以及他與朋友們之間交往的情形。當然,他為什麼要寫這本小說,他在小說中要表達什麼,以及不顧一切可能的磨難與災禍,也要讓世上的人能夠讀到的決心,更是重要。
第二個重點是蘇聯的文學氣氛,那是在嚴格的政治控制下,任何不符合社會主義路線的作品,都被視為毒草,必須消滅的肅殺氣氛下,蘇聯作家過著怎樣的日子。儘管帕斯特納克因其詩作受到斯大林的欣賞而未曾遭到艾赫瑪托娃那樣發配西伯利亞的悲慘經歷,也讓我們知道這時蘇聯作家幾乎都在心口不一,極端矛盾的困境中痛苦掙扎。
第三個重點,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這本小說可以讓蘇聯人民反對蘇聯的社會主義路線,可以在蘇聯境內推動反共思想,於是運用各種手段把俄文版的《齊瓦哥醫生》送入蘇聯境內。由於此書為蘇聯當局所禁,CIA就用此書來反共反蘇。今天看來,同樣如同兒戲,同樣無聊。大陸簡體版,把書名譯為《當圖書成為武器》就是特別強調此一重點,雖然合於原書名的副題,個人覺得多少因小失大。
一本讓人了解蘇聯時期政治思想與文學之間有著怎樣關係的書,一本讓我們了解二十世紀大文學家一生際遇的書,也是一本讀來讓人不忍釋手的好看的書。

                            本書校對呂佳真贈   20161124

九、《中國的第二個大陸》China’s Second Continent----How a Million Migrants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 by Howard W. French 李奧森譯 麥田出版 201510 

非洲,這塊昔日稱為黑色大陸的土地,我們知道多少?必須承認,除了曾是歐洲國家殖民地與今天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外,所知有限,尤其是目前的情況。這一塊廣闊的土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大幅增加的人口紅利,正在發生全面的變化,多多少少影響地球明天的樣貌;這個變化主要在於中國人大量移入非洲。今天中國人追隨昔日歐洲殖民者的腳步,卻又口口聲聲說道,過去殖民帝國是剝削者,我們是援助者,目的雙嬴,各得其利。做法是在大量基礎建設上的投資,築水壩、修道路、蓋醫院、建學校,於是,緊跟著基建工程人員之後,小商人聞風而至,從路邊的小攤販做起,出售來自中國的各種商品,逐漸成了獲利甚豐的貿易商,於是購買土地,開墾農場,既帶動了非洲本地的經濟發展,也占有了當地人的工作機會與自然資源。
中國人怎麼看非洲這塊「機會之地」?非洲人怎麼看來自中國的入侵者?本書作者是通曉法語,又在中國居住多年,學會中文的美國記者。重訪年輕時曾經居住並遊歷過的非洲(其父曾在非洲行醫),重點在於了解中國人在非洲的情況。
中國力量進入非洲,當然是國家主導,隨著財力逐漸雄厚,從非洲取得的建設項目也逐漸增多;友誼援助之外,取得實質利益,更是重點所在。非洲人如何看待入侵的中國資本、勞工與商人?非洲人知道,這些基礎建設是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的根源,自是歡迎,只是非洲人並未因之增加工作機會,學習工作技能,也不無怨言;而且,大家都擔心,長此以往,本國的土地、資源很可能為中國掠去,結果得不償失。但是,最讓非洲人不滿的是,中國企業何以能夠拿到如此優惠的標案,主要還是本國政治的腐敗,主政者在各方面收取中國企業給的各種好處,從金錢回扣到子女留學,致使發生糾紛時,政府總是偏向中國企業。所以,非洲人不喜歡中國人,但不反對中國,最反對的是貪腐的本國政府。
來到非洲的中國人,如同移往東南亞的前輩移民,大多迫於生活的辛苦,前途的黯淡,聽說有這一塊可以施展拳腳的地方,就冒險前往。他們之所以能夠居位下來,賺錢發財,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就是「肯吃苦」,好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概念已深植中國人的血脈。當然,中國人也是有能力的,不論是語言、工作,都能展現不錯的能力。於是,立足了,賺錢了,富有了,回國嗎?不回國。為什麼?中國的貪腐是盡人皆知的,不願回到貪腐的祖國,潛臺詞就是貪腐的祖國沒有前景。當然,本書出版於2014年,也是習近平大肅貪之前。中國人怎麼看非洲人呢?完全不行,主要是既懶又笨,既不肯吃苦,怎麼教也學不會,行為隨便,百分之九十是小偷。要教會非洲人如何工作,如何賺錢,還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非洲人同意嗎?應該是不會同意的。
非洲大地發生重大的變化,深深影響未來世界的走向,我們應該有所認識,請讀本書。
有些書,單單看書名,覺得不會好看,讀了幾頁,就發現相當好看,本書就是如此。作者擬定目標,細心觀察,深入訪談,依之寫出許許多多的故事,必然精彩有趣,十分好看

    從「開卷」得知             20161127日讀畢


十、《再度覺醒》The Reawakening by Primo Levi 楊晨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161月。

戰爭結束了,每個人都要回家。回家的路,如杜甫所說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嗎?往往這是一條漫長、崎嶇而又艱辛的路。二次大戰結束後,從蘇聯、波蘭、捷克等東歐各國遣返的德國人就有好幾百萬。他們怎麼走上這條回家,或回祖國的路,我們很少看到有關的記載,不論是文學作品或自傳、回憶錄之類,一時都想不起來。相對來說,從奧玆維辛集中營被蘇聯軍隊解放出來的意大利猶太人,如何回家,走了一條怎樣的路,如果沒有普利摩.李維(萊維)這本《再度覺醒》,我們也無法想像這條路上將會呈現怎樣的畫面與風情。
1945年初,蘇聯軍隊攻入波蘭,解放了奧玆維辛集中營,倖存的猶太人為數已經不多,與李維一起送上火車的只有一千多人,他們先往西走,到了蘇聯境內,好幾個月之後,再經由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於十月中回到意大利家中。
李維記下了沿途生活的艱辛,但更多的是走在身旁這些各具特色的小人物,他們面對任何困難,任何嚴峻的挑戰,都是毫不畏懼,絕不怨嘆,相信只要用點腦筋,花點心思,耍點手腕,吃飽肚子,穿暖衣服,一定可以繼續上路。沒有通行證,沒有錢,單獨一人走上回家的路,也是信心滿滿。這是一些怎樣的人,只有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才能激發出來的人性持質,著實令人贊嘆不已,也佩服作者描述功力的高明。
李維回家的路在蘇聯境內走得最久,對於見到的俄國農村、市集與人民,接觸最多,觀察最深;也經常把俄國人的思考方式、做事態度與德國人做一對比,讓我們可以概括了解俄國的風土與民情。
李維於1947年寫的第一本書《活在奧玆維辛》,印得很少,買的更少。直到1958年,重新出版,引起極大關注,在意大利賣出了五十萬本,有八種外文譯本;於是鼓勵李維接著寫回家的路上,1961年出版,反應熱烈。李維真的很會寫,細節的描述不能只用栩栩如生來說明,而是體會出人物的心態,進而將其感情呈現出來,特別能引起讀者共鳴。當然,叙事的藝術手法、文字功力,也是不可少的。

         本書是簡體版,見於「深港書評」十大好書,未見繁體版。
        購於博客來網路書店。20161211讀畢。


十一、《關於愛》Estudios sobre el amor by Jose Ortega y Gasset 姬健梅譯,商周出版,20124

這是近代一位大哲學家寫的書,我們都知道尼釆的名聲,西班牙人奧德嘉.賈塞特(1883-1955)被認為是繼尼釆之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
大哲學家寫的書,與我所介紹近年出版各類值得一讀的書,有著根本上的差異。這些哲學著作,涉及的知識有限,有趣的故事幾乎沒有,偶爾提到的,大多是柏拉圖、奧古斯丁或中國、印度先哲的幾句話,或一兩個概念,做為論點的支持;也會舉出一些相關的現代作品,做為商榷的對象。所以,全書基本上是由深刻的觀念與嚴謹的論證構成。我們讀的時候,只要全神貫注,理解書中哲學家的主要看法及其分析推斷過程,就能把我們的思考帶入一個未曾進入的領域,把我們的想法提升到一個未曾到達的高度,確實可以讓我們得到閱讀帶來的驚喜。
這本書談的是「愛」,尤其偏重男女之間的愛,奧德嘉.賈塞特偶爾會提到民胞物與之類的大愛,或是宗教情懷的上帝之愛,但不是重點所在。既然談的是男女之愛,哲學家先把男性與女性的特質加以界定,提出了一些我們平常不會想到的,但又覺得很有道理的觀點。例如:「男性的長處在於行動,女性的長處在於存在。男性的價值端視他做了什麼,女性的價值則要看她『是』什麼。」(頁42
說到愛,奧德嘉.賈塞特舉出斯湯達爾的《論愛情》,說明他何以不能贊同。因為斯湯達爾此書儘管名氣很高,但未能觸及愛的本質。撰者再指出,愛與「墜入情網」並非一事,因為愛不是神祕主義,愛是什麼呢?奧德嘉.賈塞特把愛的行為視為內心經驗,是心靈的過程。墜入情網不是心靈的豐富,乃是大為減縮,而心靈則是創造的來源。欲知其詳,請讀本書。
奧德嘉.賈塞特偶爾會提到歷史,很有意思。如:「歷史有一大部分是由女子所編織出來的男性的歷史」(頁39),「歷史是由平庸之輩主宰,毫不留情…使一個民族偉大的是無數普通人的水準高度,而非該民族的偉人。」(頁210),「歷史是一齣內在的戲劇,在眾人的心靈裡進行。」(頁214)都有其卓識,我都很贊成。
買這本書純粹是由於作者的大名時時見到,但又未讀過他的品,必須補課。在政大書城中見到,書名也很吸引人,就買了。最近從書架上取下,讀了一遍,初嘗滋味,再讀一遍,更是喜歡。

                                  20161219記。

十二、《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George A. Akerlof and Robert J. Shiller 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66月。

推薦這本書有三項理由,首先,當然是屬於天王級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為普通讀者而寫的,這份心意是很感人的。而作者的功力更是不容懷疑,譯者也是翻譯界的頂尖高手,文字流暢優美,自不待言。
第二是內容涵蓋面很廣,從金融危機談起,接著是廣告行銷、購車買屋、政治選舉、食品藥物、創新思維、菸酒買賣、破產債券等等,從很多方面講述本書的主題:操縱與欺騙深植經濟體系之中,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可稍有貪念;必須步步為營,才能毫髮無傷。我們讀到了廣大範圍中的許多事,可以增添不少知識,或常識。
第三,書評界給予很高的評價,如「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經濟學人》),「這是本激進的書,無疑也是極為重要的書。」(《財星》)書評界給予很高的肯定,必然有其理由。
但是,我還是有些遲疑,要不要推薦。我不懷疑此書的論點,閱讀之時也很順暢,很快就讀完了。只是讀完之後,想想得到什麼,似乎有限。沒多久,幾乎忘了它,偶爾見到,驚覺這是一本看完沒多久的書,至於書中內容,大多已不復記憶,只留下一個不要貪心,小心被騙的糢糊印象。一次與劉宇晨談及此書,他說,太淺了,看完就忘了。我的感覺也是如此。總覺得,寫一本好書不是容易的事,文學素養深厚,表述能力高強,應是關鍵。大學者寫的普及讀物,不保證一定好看。
為什麼還是要推薦呢?論點很好,方面又廣,兩位經濟學大師的功力與心意,處處呈現,您也許會喜歡。讀書一事,關乎個人,喜歡與否,多屬主觀。也就請您決定是否一讀了。

                                  20161225補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