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四)----學習古人,可以幫肋我們改變一些什麼嗎?



學期結束前有一天,我的博士生葉毅均拿了一篇文章給我,是大陸宋史專家王曾瑜寫的〈憶范文瀾和翦伯贊先生〉。我認識曾瑜是在1984年香港中大主辦宋史研討會,我們已是三十年的老友了。毅均的博士論文以范文瀾的學術思想為主題,蒐集了許多有關范氏的資料。他拿這篇文章給我,因為文章中提到了我,曾瑜寫道:「記得1984年,我們與台灣學者初次相聚時,我曾說:『內地近年雖然出了幾部古代通史,但看來還是比不上范文瀾的那部。』對歷史教學特別下功夫的張元先生也說,他認真閱讀了內地幾部通史,確實范文瀾的那部最有水平,最有特色。」說實話,我已不記得談過這個話題,但我對范著《中國通史簡編》的喜好與推崇是從不諱言的。

     我要說的是王曾瑜寫翦伯贊的一件事。翦伯贊是曾瑜就讀北京大學歷史系時的系主任,曾瑜寫道:「(翦老)與我們這些學生有幾次談話,反覆強調讀書。他說,他自己讀《資治通鑑》還是在中學時代,自己不願讀,老師就逼著讀,規定必須在書上標點斷句,這就沒法偷懶。」這幾句話,讓我有點驚訝,原來幾十年前,中學生就在讀《通鑑》了。只是效果似乎不好,甚至沒有,這是因為方法不對,逼著學生讀,沒有老師引導,只是讓學生自己標點斷句,必然遭致反感。老師的引導不是難事,仔細讀讀胡三省的注,看看胡三省為什麼在這裡寫下這幾個似乎無足輕重的字,為什麼在那裡發表一段不無感慨的話,偶爾還可以讀到頗有篇幅的議論,想想他要傳達怎樣的想法等等,其實都是帶領讀者進入《通鑑》世界的路標與明燈,老師只要有所體會,加以運用即可。
     我是胡注的學徒,帶領學生讀《通鑑》就是用胡三省的方法。有胡注的地方,細加玩味,沒胡注的地方,加以仿傚。特別是胡三省強調的「以事觀心」,藉由事情的出現、發展、演變,去探討有關人物的思慮、心態與情意,是解讀《通鑑》文本時,最具有啟發性的指導觀念。
     103學年度台大通識課程「《通鑑》選讀:唐代中晚期」這門課,我就是用這個方法「講課」,也帶領同學「討論」。同學上了一個學期,得到什麼?他們在期末考卷上如何回答?舉幾個例子看看。獸醫系二年級顏士容同學說:
     在這門課中,老師不斷跟我們強調讀經典不是用尊敬去讀,而是用心去讀。神奇的是,原本無聊枯燥的歷史情節,認真去思索人物做決定的心境轉換就變得很有趣。我承認在課堂中也會有打瞌睡的時候,但每當老師一問為什麼這人哭?為什麼笑?為什麼他這麼做?他是怎樣個性的人?這些平易近人的小細節和問題,是我在這門課中感到精神振奮的時刻。
    顏同學打瞌睡了,可見我的講解未能令他專注於文本閱讀,我需要檢討。
     材料系二年級的漳彥予,是全班一百二十幾位學生中,姓氏最特別的同學,也是得分最高的同學,他(她)寫道:
     我想我在待人處事上真的會有些成長,這些優秀的人在處事上,往往有不一樣的想法,洞察力也高出周圍的人許多,我有時發現我的想法常常是普通群臣的意見,可是那些厲害的將領、宰相卻給我耳目一新,跳出框架的想法,所以我想要更多的訓練自己更全面的分析能力。還有關於待人處事的態度上,我還是常常被五倫最基本的情理感動,雖然現在社會,感覺很多都要以自身為基礎,可是我相信我的感動,我願意更多的發揮在生活中更體貼,有義氣的一面。
    漳同學的回答不長,但涵蓋了兩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體會;而且要用到自己的身上,讓自己的能力有所加強,自己的為人更加穩健,也就是日新又新,把自己的境界不斷提升,這應該是讀書求學的終極關懷。
     心理系三年級林曉鳶同學,把閱讀經典名著與今天世界聯繫起來,領悟到應該做些什麼,或者成為怎樣的人,寫得很好,我們看看:
     讀了通鑑再看看現今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相似的是人性似乎一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爭權奪利之事永遠都在發生。如同老師所說,唐代人幹練而心不純,這好像現代人的寫照。不同的是書裡有許多偉大的靈魂,現在似乎一個也看不到了。唐代有陸贄,凡開口都是正氣,也有李泌,一舉一動都是智慧;現代舉目望去就只能看到富商高談闊論自己的成功經驗,諸如此類。
    因此讀了一點通鑑,我想要更加的了解人性,從閱讀、從與人相處的反思,從心理學的努力。然後能否藉此了解來改變一些什麼,例如環境的現況。(Skinner曾說過,要拯救世界的危機,不能依賴物質科學,只有改變人類的行為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同時也知道應該加深自己的生命厚度,即便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靈魂,也不要只懂得追求所謂的成功。
  林同學對於古今人物的對比,是其個人觀點,我沒有意見,但述及「陸贄開口都是正氣,李泌一舉一動都是智慧」,我覺得講得真好。我們在《通鑑》裡讀到陸䞇為德宗所寫罪己詔之外,還選讀了一些讓德宗不高興的上疏、奏章與諫言,林同學用「正氣」兩字概括,十分傳神。而李泌歷事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出謀獻計,算無遺策,克服困難,化解危機,讀來讓人欽佩不已,也只有「智慧」二字方能形容。
     林同學讀書想要「改變一些什麼」,能夠想到這裡,甚為不易,青年人有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好像見到明日世界的曙光。今天的世界,人人似乎都只是跟著潮流走,想要從中取得最多的好處,極少見到想要改變些什麼的雄心壯志。秉持這樣的心志,致力於改變些什麼,從哪裡著手呢,對人性的更多理解,引導人們的行為,或許是一條可行之道。
     林同學最後想到加深生命的厚度,這是以偉大靈魂為鵠的的追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讀來令人動容,也要為之喝采。
     最後,我想錄一段讀來讓我頗感點訝異的文字,藥學系一年級邱奕文同學寫的。
     我相信張元老師開設這門課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為了讀而讀,而是希望我們沈醉在通鑑的美之中,並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去體會通鑑所教導我們的人生哲學與道理,給予我們在別的課中所學不到的經驗。
    唐代中晚期是安史亂後的一段歷史,朝廷與藩鎮、外族之間連綿不斷的爭戰,導至動盪不安,民生困苦,史書所記,唯多血淚,殊少歡樂。這樣的篇章,可以沈醉其中嗎?可以感到「美」嗎?但是,邱同學又說,讀這段歷史,是要用心靈去感受、體會人生的哲學與道理,或許其中也有美感在焉,我不知道邱同學真正的意思。邱同學說這門課給了別的課中沒有的經驗,我想是的,主要理由仍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強調的是感受、體會,與其他課程有著明顯的區隔。邱同學有此認知,我感到高興。

                                                                 20157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