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閱讀《通鑑》,得到什麼?(二)----重讀感受更深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的開頭,開宗明義要為「經典」下一個定義。他說:「經典就是你經常聽別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作品。」不過,卡爾諾立刻接著說:「這項定義不適用於年輕人,因為他們此時與世界的接觸,以及與屬於世界之一部分的經典之接觸,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這是他們首次進行這樣的接觸。」[i]選修通識教育歷史領域課程「《通鑑》選讀」的非歷史系同學,大概都是與這部經典首次接觸的年輕人。

     但是,也有例外。台大法律系四年級的林艾萱同學,她修習103學年度第二學期的課程,四年級同學612日畢業,沒有理由回來參加22日的期末考,就以閱讀心得取代考試。林同學的心得報告,一開始就指出,這次讀《通鑑》,屬於「重讀」。她是這麼寫的:「雖然以前並非不曾閱讀資治通鑑這本經典名著,但經由這次修習資治通鑑唐代中晚期課程,透過老師的講解及作業的練習等較深入的仔細閱讀,讓我對資治通鑑這本史書,確實又有了更深的體悟和了解。對一些古人,一些古事,從不同的角度、方向閱讀,更看到了一同的面相,感受更多。」
     林同學沒有述及她與《通鑑》的初次接觸,我也沒有機會問她,只能想像或許某一機緣,讓她拿起這部名著,讀著其中的許多篇章若干段落,盡情享受閱讀的愉悅。林同學修習了這門課程,飽嚐了重讀的滋味。因為這是一門課程,老師講解屬於必需,但我們又增添了課外的「作業」,林同學特別提及作業對於閱讀的幫助。她在報告中的第二段,即總結了重讀的感受,錄於下:
     歷史的洪流如此壯闊,每個人、每件事,宏觀來看,或許只似滿天星斗中的一顆小小星辰這般渺小,但藉由閱讀資治通鑑,我看見了這小小星子努力綻放的燦爛光芒!閱讀一件件的史事、軼聞,有人聰慧有器識,獻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好點子,有人忠貞有膽識,讀來令人感動落淚,也有人機靈但狡猾,讀來令人咒罵怨憤。一個個古人,其中多有敏銳的心思、高尚的靈魂,雖然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但藉由這本資治通鑑,他們的事蹟和情操成為一顆顆鑽石,在這本書中閃閃發亮,永留千古。後人經由閱讀而認識他們,讚嘆他們,即使是奸臣小人的故事,後人也可以從這裡學到了最好的教訓與警惕,而這與正是閱讀資治通鑑最美妙的所在嗎?這部書裡的一些成功,一些失敗,成了最好的老師。透過他人故事中的經驗,我總能又多學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林同學的這番叙述,讓我們看到了,《通鑑》讓她看到了古人的種種表現,她因之欽佩讚嘆、有時感動落淚、甚至咒罵氣憤,這些都是情感的流露,都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觸動。林同學沒有說,我們對於事情的真相有了更多的證據;前因後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的意思是,《通鑑》給予虛心、專心、細心而又有耐心的讀者,綿密的感動往往多過明晰的推理。其中最為動人的經常是些小故事,因這些故事中,呈現了「人生的道理」。
     同學閱讀唐代中晚期,對於哪些小故或留下深刻印象?期中考時,出一道題目問問;許多同學舉出的都是同一件事,哪一事呢?
     唐憲宗元和四年(808),御史中臣李夷簡,彈劾京兆尹楊憑,因為楊憑之前担任任江西觀察使時貪污,而且舉止行為超過他的身分,楊憑被貶到西南蠻荒的臨賀縣去當縣尉。楊憑的親友沒有一個人敢去送行,只有櫟陽縣尉徐晦到藍田去話別,朝中高官太常卿權德輿是徐晦的好朋友,對徐晦說:「楊憑貶到遠處,沒人敢去送行,而你去了,讓人感動,但你不怕受到牽連嗎?」徐晦說:「我過去受到楊公的提拔,感恩不已,今天他被貶到遠方,我怎能不去送別呢?如果有一天,你也遭到讒人糾舉遠貶,我怎麼能如同路人一樣,一點都不表示呢!」權德輿很欽佩徐晦的膽識,就在朝中與其他人說了。過了幾天,李夷簡推薦徐晦為監察御史,徐晦前去致謝,問李夷簡:「我與您從來未曾交往,您怎麼會推薦我呢?」李夷簡說:「你去藍田送別,是你不辜負楊憑對你的提拔,你不辜負楊憑,怎麼會辜負國家呢?」
     這真是一個小故事,一個未見什麼大影響的小故事,但同學們都說很感動,印象深刻。記得上課時讀到這段,我問同學,徐晦去送楊憑,會不會因為激怒憲宗或其他朝臣而帶來不可預料的危險?同學說會的。為什麼?因為親友們都不敢去送行,權德輿的話裡意思也很明白,道別楊憑這件事,很危險啊!可是徐晦為什麼要去呢?他也知道風險不小,但楊憑落難,無人理睬,他受恩於人,怎能一點都不表示呢?尤其是沒有一個人敢去的時候。徐晦心中,此時送別恩人,是做應該做的事,就是受到牽連,遭到處罰,也在所不辭。李夷簡是不是只因為徐晦的此一表現,大為欣賞就保薦他為監察御史?就道理上說,不大可能,很可能是李夷簡去打聽一下徐晦的平素表現,得到很多人的讚賞,他也就為國舉才地保薦他了。
     我不知道林同學這題回答是否這個故事,因為期中考卷已發還了。林同學在報告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叙述對李泌的欣賞,此外,也說喜歡很多屬於細節的小故事,只是未把這些故事內容稍加描述,而這些遍布於《通鑑》中的小故事,給讀者林艾萱留下怎樣的印象,帶給她樣的「轉化」呢?也讓我們看看她自己的說辭吧:
     在許多的小故事中,我也學到了真正能折服人心的並非強大的力量,而是仁慈的心和體貼關懷。不管是敵族投靠的小篇章,或是下屬忠心耿耿為主君犧牲的故事,這些成功的人,都是以仁義的心使人願意事服,願意真心為之付出。用到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只有以誠心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心對你,這樣的道理,讓我很是受用。
    閱讀資治通鑑,看著歷史的輝煌、興衰,令我不禁感嘆人的渺小存在,也感嘆萬物的森然與無常。但,經由資治通鑑的閱讀,已入土的古人彷彿活生生在我眼前重演這些燦爛的過去,謝謝資治通鑑讓我像走入時光隧道,即使活在現代仍能透過閱讀認識古人,精進自己。閱讀資治通鑑,不僅對我的古文讀寫能力大有提升,對我的人格、態度等,更是有深刻的影響,謝謝這堂課讓我愛上了閱讀,也比以前更愛上了資治通鑑,即使課程結束後,我仍會持續的閱讀,藉由文字和古人連結,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中國傳統史學中,歷史事件的書寫,結構布局固然緊要,人物表現尤為重點。
讀者透過紛紜複雜的史事,可以直視人物內心的活動,如同胡三省所揭示,將史事與心迹作一對應,加以觀看;這樣,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對信念的執着,對百姓的關懷,以及待人接物的溫馨與深情。我們今天讀若干,明天讀若干,日積月累,古人的心意引起我們的共鳴,也就逐漸印入我們的心田,對於我們的人生態度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仁慈、體貼,以誠心待人,形塑成高尚的格調,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庶幾可說是讀史之大用了吧!

                                                        2015713

   


[i] 卡爾維諾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時報出版,2005年,頁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