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103學年度第2學期「開場白」推薦書單 2015年2月----6月




一、《非典型力量》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Kevin Dutton著,陳琇玲譯,大牌出版,20151月。
二、《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小澤征爾、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時報出版,201412
三、《野心時代》 Age of Ambition  Evan Osnos著,潘勛譯。八旗文化,20152月同月3刷。
四、《偶然的宇宙》The Accidental Universe  Alan Lightman著,謝孟宗譯,商周出版,20147月。
五、《李光耀觀天下》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李光耀著,周殊欽等譯。天下文化,20147月。
六、《我的焦慮歲月》 My Age of Anxiety  Scott Stossel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411月。
七、《我答應》 La promesse de l’aube  Momain Cary著,黃琪雯譯,寶瓶文化,20147月。
八、《文明的代價》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Jeffery Sacks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39月。
九、《音樂大歷史》 The Story of Music  Howard Goodall著,賴晉楷譯,聯經,20153月。
十、《一日浮生》 Creatures of a Day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  Irvin D. Yalon著,鄧伯宸譯,心靈工坊,20152月。
十一、《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Diane Ravitch著,馮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月。
十二、《倦怠社會》 Mudig keits gesellschaft  韓炳哲著,莊雅慈、管中琪譯,大塊文化,20154
十三、《為什麼讀書》 Pourquoi lire  Charies Dantzig著,閻雪梅譯,橡實文化,20151月。
四、《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The Righteous Mind  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大塊文化,20154月。


開始上課,在黑板寫上書名,出版者及出版時間。拿起書,向教室裡的同學展示一下,同學可以看到書的大概「長相」,我做了一點簡單的介紹後,就說:我讀一下我寫的讀後吧,於是就把下面的文字念了一遍。再翻開書,找出一段或兩段,念給同學聽,一來可以讓同學略略感受到內容的風格,以及譯者的文筆。這就是「開場白」。


一、《非典型力量》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些不同,有些人很奇特,有點不正常,大概可以用「病態」兩字形容,如果是人格病態者,有些什麼特徵?是不是都屬壞人,就像連續殺人犯這種人呢?我們從這本書的副題:「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中可以看出,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並非如此。
     作者本人是英國心理學家,大量訪談這方面專家,盡量參考有關的重要研究,作了相當深入的說明。選取的素材很有趣,探討的面向甚寬廣,例如,這種人格病態,是否來自人類最早的生活經驗?以及這些人都富有魅力,到處留情,子孫必多,會不會造成這類病態大為增加?就很有趣。當然,今天心理學研究幾乎離不開腦神經科學,讓我們覺得腦部研究的成果,對於我們各方面的認知,有很大的影響,這方面也讓我們印象深刻。
     我讀這本書,覺得人的性格好像先天決定,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作用不大。這個論點,我自己有些不能接受。作者也許會認為,如果最好的創投專家的特點是決斷力、好奇心與鈍感力(指感情作用很小),同理心很弱,就像最好的外科醫生與連續殺人犯都是如此,教育可以決定這種性格的人,去創投,做外科手術,還是去殺人,我當然同意,只是決斷力與好奇心不能培養嗎?至少經由培養不可以有點進步嗎?
     這是一本主題很重要,讀來却不覺得沉重,讀著讀著就讀完的書,可見著者書寫功力相當高明。
    103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最多同學推薦。20152月讀畢,記於32日。

二、《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
當今世界,日本最享國際知名度的音樂指揮家與文學小說家,應是小澤征爾與村上春樹。他們二人對談,重點會在那裡呢?是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嗎?如果這樣的議題,音樂家要有文學素養,文學家要有音樂素養,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呈現絢爛的圖像,小澤與村上的對談顯然不是。很明顯,小澤的文學造詣有限,他在指揮界出人頭地,以一個日本人担任波士頓樂團、維也納樂團的音樂總監,是大不易的事,是要下極大功夫的,是沒有時間讀莎士比亞與普魯斯特的。相對來說,村上從中學開始聽古典音樂,後來又喜好爵士樂,雖然不是音樂方面的專家,却有豐富的知識與深刻的感受,所以二人對談,主控者是村上,由村上設計引領,把封存在小澤腦中的記憶一一喚出,讓我們讀者得以進入小澤經歷的音樂世界,在其中漫遊。我們看到了卡拉揚的柏林愛樂、伯恩坦的紐約愛樂,我們聽到了關於布拉姆斯、貝多芬、馬勒的一些有趣的事。我們也知道了有一個如同阿巴多琉森音樂節樂團的藤齋紀念樂團,以及原來馬勒的推廣者是伯恩斯坦而不是德國指揮家等,都是有趣的事。
    《中國時報.開卷》專文介紹。        20152月讀畢。

三、《野心時代》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在物質建設、經濟發展方面出現驚人的進步。這近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給人的印象,幾乎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有人認為是歷史上的僅見,也就是創造了歷史上進步的新紀錄,這樣的說法,雖然誇張,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這個巨變中的中國,在西方人的眼中如何認識呢?研究中國的專家、派住中國的記者,担負起介紹與解說的責任。學者的著作精深,不易閱讀,在知識推廣上,不如記者的報導。本書作者是在中國住點八年的美國記者,他要把一個廣闊的、複雜的、變動的中國寫給英文讀者看,他關注的面向很廣,描述的深度也夠,他又從許多視角來觀看,盡量寫出表面故事的內在含義。作者歐逸文的表現確實不凡,一個三十幾歲的青年記者,能拿出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本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更是一大肯定。
     他從林毅夫寫起,以陳光誠作結,涉及方方面面的人物,而異議分子的角色似乎是全書重點所在。不管歐逸文如何想把事件闡釋得面面俱到,而不是偏於一方,但他美國人的立場,西方價值的觀點,仍然十分明顯。
     讀完本書,讓我想到何偉,也許有人認為何、歐二人各擅勝場,但我還是偏向何偉,我覺得二人之不同,就如專欄作與新聞記者之不同。若以期待何偉的心情讀本書,就難免失望。另外,此書的譯文不夠優美,達不到翻譯國家圖書獎級著作的應有水準,也是讓人失望。
     「開卷」專文介紹。   201532日購於政大書城,310日讀畢。

四、《偶然的宇宙》
     我們應該不時抬起頭來,遙望遠方的山峰,山峰上的雲彩,雲彩上的蒼穹,以及蒼穹上的宇宙。這樣我們的心志才不會拘限在塵世的角落,才能馳騁於八表之外,作逍遙之遊。於是,我們的氣度格調也就隨之轉化提升,到達一定高度。「大其心以體天地萬物」記得是張橫渠的話,並不是要我們去研究天地萬物,而是體會自然界的廣度與深度,讓我們的心志也隨之擴大深化。
     怎麼做到呢?不是白日望天空,夜晚觀星象,而是讀點有關天文宇宙的論述,不是讀學術研究的專著,而是有關的普及讀物。記得很早以前讀過沈君山校長寫的《漫談天文》,就很有感受。
     另一方面,是不是只讀科學方面的論述即可?顯然不是,科學有其局限,宇宙的形成雖然有科學的解釋,還是禁不起追根究底的詰問,宗教非但提供了一種說法,而且影響到人們的實際生活,科學與宗教之間應有怎樣的關係,如果想要「大其心以體天地萬物」,就是難以避免的議題了。
     再說,從人文與自然的關係來談,也可以發現相同的情況,各有領域而又互相關連,兩者不即不離,就是我們對於這個大問題應該有的認識。作者有著兩方面的深厚修養,才能寫出這樣一本精彩的,只有二百頁的小書。特別向同學推薦,一定要找來一讀啊!。
       20141月,清大《通鑑》選讀班期末考,同學推薦,說是他父親推薦給他看的。                 20153月讀畢。

五、《李光耀觀天下》
     李光耀過世,介紹此書,惟讀罷印象與《去問李光耀》相似,未記讀後。

六、《我的焦慮歲月》
     焦慮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情緒,還是源自基因的病態?我以為應該是前者,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後者,也就是來自基因的精神疾病。
     提到精神疾病,大概非得從佛洛伊德談起,但作者却上溯至希波克拉底,讓人眼睛一亮,撰者的企圖心可是不小,值得注意。
     焦慮的症狀,在我們身旁不時見到,有時還在我們自身出現。從古以來討論者應該不少,我們所知却不多。西方這方面的文獻,要感謝作者,讓我們知道了一些,例如十七世紀牛津學者柏頓的有關巨著。
     佛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分析是近代診治焦慮症的主要方法,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物醫學的興起,藥物治療漸居上風,其間情況如何,本書的叙述十分簡明,而且有趣。
     這個題目很重要,但不容易處理。這本書可說是衝破重重難關,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真的很了不起。豐富的資料,就不說了,組織安排,不論是結構或細節都很高明,真是一本很好看,好看得放不下手的書。譯者廖月娟是著名的翻譯老手,值得信賴。
        「開卷」新書欄目。                    2014228日讀畢。

七、《我答應》
     這是一本老書,原著出版於1960年。它同《長頸鹿的脖子》均入選中國時報「開卷」民國104年翻譯類的十大好書。
     前一個學期就有同學在考卷上把《長頸鹿的脖子》推薦給我,我買了,是談成長與教育的書,在德國獲獎,好像被稱為最美的書。我讀了一些,放下了。看到它又在「開卷」入選,再拿起來看了一些,又放下了。比起同樣是德國人寫的,同樣是談教育的書《謬拉老師上學去》,吸引力差多了。它的翻譯其實不差,不然不會入選翻譯類的好書。
    然而,拿起《我答應》,就放不下手,一口氣就看完了,相對於《長頸鹿的脖子》,很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當然,《我答應》的作者兩度得到龔古爾文學獎,(一次是用化名)作者寫作功力高強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它講的是二十世紀的事,我屬於二十世紀的人,讀來親切有感。不像《長頸鹿的脖子》用的是二十一世紀的表述手法,於我而言,終隔一層。或許同學的感覺正好相反,也說不定。《我答應》寫的是作者的母親,一位美麗、堅強,極有個性,但一生艱苦奮鬥的女性,與這位寶貝兒子之間的親子互動。作者生於立陶宛,隨著單親媽媽先到波蘭,並於十二歲到法國尼斯,住了下來,後來進入法律系,一心以寫作為志業。二次大學爆發,毅然投效空軍,在戴高樂手下,與德國纏鬥。這是自傳性質的書,母親是主角,母子關係是書中的主線。
     作者把時代的氣氛呈現得十分濃烈,透露出人物的共同心態,我想那是我所熟悉的,也是深深吸引我的部分,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成長小說中我所讀不到的。
       2015年初讀畢,414日補記。

八、《文明的代價》
     這本書有前後兩部分,前半部談美國本身的問題,後半部談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以達到繁榮、正義、永續的目的。
     讀前半部,很被吸引,作者把美國的問題講得很清楚,分析很深刻,而且言必有據,利用各種統計數字,支持他的論點,更是堅強有力。論述方式列出要點:首先、其次、第三,明白易懂。
     後半部就覺得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希望大家多交點稅,尤其是有錢的富人,大家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締造「有心有感」的社會。讀來覺得很溫馨,但也覺得作者很天真,他所期盼的未來,好像美麗的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作者講得都對,我都贊成,但覺得都做不到,沒法解決問題。
     作者是2011年寫的,這三年有些變化,美國經濟變好了,未能看到他的分析,是真的好,還是一時機運,真希望聽聽這位經濟學名家的看法。我應該在一年半前讀它,今天讀有點晚,讀完覺得它是半本好書。會拿來讀,因為譯者是廖月娟吧。
        2013421日記。

九、《音樂大歷史》
     這是一本從作曲家角度,叙述西方為主音樂知識的書。對於音樂知識欠缺的人,大有補課作用。
     作者從記譜開始,一步步講述音樂的基礎知識,對我來說,是最難的部分,由於先備知識幾乎完全沒有,這樣的音樂基礎知識還是看不懂。這要怪從小學到高中的音樂課,都是唱歌課,一點有關的知識都沒學到,現在嘗到苦果。
     從巴赫、韓德爾開始,書中提及的大音樂家多少知道一些,作品也聽過一些,但讀來仍有耳目一新之感,好像認識多了一些,想聽的曲目也增加了一些。至於相當陌生,或首次知道名字的音樂家,則好像認識了新朋友,而且都是讓人敬佩的人物,真的很高興。
     披頭四、鮑比.狄倫、史提夫.汪達的名字當然知道,也聽過一點,但何以地位如此崇高,讀了才有所了解。
     其實,作者的功力主要展現於切實掌握音樂整體發展演變的大勢,做出清楚表述,大音樂家的歷史地位及其意義也就呼之欲出了。作者對於這些大人物,能夠描述的篇幅很有限,寫些什麼需要仔細斟酌,作者也處理得很好,盡管書寫簡要,但既重要又有趣,會讓讀者一頁一頁讀下去,似乎也進入了音樂創作的時代,以及作曲家的內心思慮。
     總之,一本介紹音樂知識的書,如此豐富而又有趣,是在書店裡拿在手上想買還是不買時,未曾料到的。
     購於政大書城                                   201549日。


十、《一日浮生》
     每個人內心深處總有一股隠密的力量,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也往往是悲苦、憂愁,以及某些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若能打開心中愁鬱的結,坦然面對當下的生活,痛苦與哀傷因而減輕,甚至消失無踪。這本書是八十一歲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講的十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內心世界的深廣與幽微。
     一位心理治療師如何進入前來求助的病人內心,是其能否達成治療效果的關鍵。傑出的治療師之所以傑出,這方面能力高強應屬必要條件。我們看到了亞隆面對病人舉重若輕,既緣於豐富的經驗,而淵博的學識也發揮了未曾料及的功效,待人態度的誠摰,得到病人的信任更是重要。他收費很高,有些病人需要長期安排療程,他就想辦法用其他的方式代替費用,《日漸親近》的例子,本書的故事中亦再使用。
     由於亞隆年事已高,死亡的親近成了書中較多提及的題目,對於風華正茂的同學來說,十分遙遠,也許並不適合推薦,但從生命意義的角度,觀看身旁的老人,仍有一讀的價值。況且,作者極善於書寫,譯者文筆活潑,都可以讓我們得到閱讀的享受,把它做為閱讀歐文.亞隆的入門書,也很適合。
     劉象新告知,購於政大書城。                    2015427日讀畢。


十一、《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
     美國是全世界獨強的國家,美國吸引了全世界一流的人才,在科技、管理、藝術等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然而,一個強大的國家可以只依賴他國提供的人才嗎?美國人也知道不可以,必須自己培養足夠數量的各級優秀工作人員,這個責任落在美國的中、小學身上。這也是許多人担心的地方,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1983年出現的《國家的危機》這份文件,到90年代小布希總統提出的「一個也不能落後」NCLB成為法律,美國人深切知道,本身的中、小學水準不及許多國家,是一個很大的隠憂,必須面對,加以改革。
     但是,我們看到改革的主要方法是考試與責任制,利用標準化的選擇題,檢查學生的閱讀與數學兩科能力是否逐步提升,最後到達精熟的水準。學生做到了,校長與老師得到獎勵,學生做不到,校長撤職,老師失業。問題是標準化的試題可以測出學生真正的程度與具有的能力嗎?進一步說,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嗎?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而其副作用之大,又是未曾預想到的。
     經由考試,主要是州這一級的考試,公立學校表現不佳,於是出現許多公有民營的特許學校,公立學校的好學生被吸引過去,公立學校的考試表現更差。但是特許學校的好成績,是老師教導有方嗎?未必,招到好學生是重要原因。這類學校規模小,似乎集中全力應付考試,學生受到的「教有」更是有限,而基金會的介入,把商業模式、市場經濟的觀念帶入學校,一切看數據,其影響更大更壞。
     作者從各方面來談這個現象,引用許多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對於問題描述清晰明暢,自己的論點也有堅強的支持,盡管叙述全面,也只限於學校體制,對於課堂教學與考試測驗,缺少深入討論,也未見典型的例子加以說明。也許作者認為這些與本書的主旨無關,不予著墨,對讀者來說,總是遺憾。
     作者一再強調「教學大綱」的重要,有關論述直到最後一章才略作闡釋,雖然很簡單,但重點把握得很好,我十分同意。
     在南京春秋書店偶爾看到此書,覺得題目很重要,就買下了。打開之後,被它吸引,幾乎一口氣讀完。譯者自述留美二年,學教育,可知對美國的認識並不深刻,譯筆稱職而已。
        2015514日讀畢。
按:「《通鑑》選讀:南北朝」班上,未介紹此書,而是由在班上旁聽的核工研究所碩士劉宇晨同學推薦《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Albert O. Hirschman著,吳介民譯。左岸出版,20132月。


十二、《倦怠社會》
     這是一本從談現代社會特點的小書,推薦理由有二:
一、作者把現代社會特點「倦怠」,就是讓人有著很累很累的感覺,做了深入的分析,並與之前的社會明顯對比,過去是由病毒入侵而生病,今天則是由自身問題而得了憂鬱症,就是生動有趣的譬喻。
二、這是一本小書,本文八十頁,加上一篇演講,一共一百一十五頁。讀它不需很多時間。然而,這本小書在2012年出版,轟動一時,至今已有十多種語文的譯本,可見論述很深刻,內容很豐富,也就是說,並不很好讀。但全世界很多人在讀,我們也不妨一讀。
小書前面的導讀,對於此書的論旨並不完全贊同,指出作者論據太跳躍,描述太簡化,也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所以,雖然是一本小書,如果沒有哲學的興趣,很難看得下去。
最後提一下,本書作者韓炳哲是在德國教書的韓國人,讓我想起在英國任教的另一位韓國人張夏準(經濟學)。韓國人在學術推廣讀物的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值得注意。
       購於政大書城       20155月讀畢。


十三、《為什麼讀書》
     談讀書的書應該不少,這是非常奇特的一本,只要稍不留神,就會忽略了作者的意涵;若能集中精神,可以讀出它的悄皮、風趣、尖刻和識見,無疑,這是作者才情的流露。
     本書所談的書,似乎只限於文學作品,提到的書與作家不多,大致分為兩類,以才華與思想的有無來區分。最為推崇,書中一再提及的是普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但他也說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是斯湯達爾。近來最為暢銷的哈利波特與暮光之城,則是他取笑的對象。
     我贊成作者對讀書的某些觀點,例如,讀書不是為了有用,讀書是沒什麼用的,只是喜歡,喜歡書中作者的才華與深思。也贊成他的讀書實踐,好書一讀再書,每頁寫滿心得感想等。又如:讀小說不能只看主題,讀詩歌不能只看形式,讀戲劇不能只看對話,因為都太表面,有欠深思,重要的是修辭形式後面的東西,句子結構的深層原因。作者回答如何讀書?說:「有方法地讀書,熱情是最合情合理的方法。」這是全書最短的一篇,只有半行,講得很好啊!
     買了,睡前翻讀,印象模糊,覺得又買了一本讀不下去的書。隔了幾天,從頭讀起,發現深刻而又有趣,就利用時間,一篇篇地讀完了,覺得應該抽個時間再讀一遍。讀此書,想到另一本法國人寫的,我推薦過的《讀書.回憶錄》,讀來感覺不同,但都喜歡。
     逛政大書城偶見,為了「讀書」兩字買下。    201566日讀畢。


十四、《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我的博士生陳冠華推薦給我,說:這是一本好看的好書,冠華很聰明,我相信她的眼光,趕快買來,一讀就放不下手。現在書很多,好書不很多,好書之中,好看的又不多。這真是一本好書,因為它談的問題很重要,他的論旨我很同意。同時,作者又很會寫,深刻的內容,可以寫得如此好看,真不容易。
     本學期即將結束,期中考前,我希望大家讀《偶然的宇宙》,因為它談很大的問題,而又是一本很小的書。整個學期來說,我最希望大家讀的是這一本,只是它的中文書名有點俗氣,不如原文書名直譯----正義之心,更能顯示它的重要性。
     我們看看書評怎麼說的,見於本書的封套裡。《紐約時報書評》:「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這麼值得一讀。」英國《衛報》(倫敦版):「《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加拿大《環球郵報》(多倫多版):「強納森.海德特的《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引人入勝,應當加註警語:『內容極易上癮』。風格輕鬆易懂,內容卻大量涵蓋社會學、演化生物學、心理學領域的各大研究。假如今年度要選一本有意思的書來讀,《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正是上上之選。」


這個學期,我在清華兩個班,「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二」約一百三十位同學、「《通鑑》選讀:南北朝」約七十位同學。台大一門,「《通鑑》選讀:唐代中晚期」約一百二十同學。這三百多位同學,最想讀的是哪一、二本書呢?我利用最後一節課,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是:三個班的前三名相同,但次序略有參差。即:《非典型力量》、《偶然的宇宙》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