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閱讀好書之六 人類群星閃耀時

   《人類群星閃耀時》Sterstunden der Menschheit by Stefan Zweig 舒乙譯,方舟文化出版,2023年6月,初版六刷。

    這是一本老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20年;但也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著。您看,我們讀的這本初版是2021年3月,到了2023年2月,印了六刷。可見百年之後,享譽不衰,仍然深受讀者歡迎。

    作褚威格,是著名的文學家,《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是他廣為人知的小說,《昨日的世界》則是他自盡前的遺言,感人至深。譯者舒乙,我想很可能就是此書的原譯者(本書為修訂本),也是《昨日的世界》的譯者舒昌善,但純屬猜測。

    全書十四篇,十四個歷史故書或人物剪影,當然都有值得詳加描繪的情景。褚威格以文學家的畫龍之筆,點出其精彩之處,十分高明。

    十四個故事約分為三類,一是人類第一次壯舉,如第一次一個人的眼睛看到兩個大洋;發現了黃金之國的加利福尼亞;聯結歐美的海底電纜首次成功通話,天涯立即成了比鄰;以及第一次到達南極的中心。尤其是後二次的大事,過程都是歷盡艱辛,百折不回,只有堅定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毅力,加上充分的準備,團隊的努力,方能達到目的。

    極地探險尤為困難,英國的史考特上校率領的探險隊,無日不在驚濤駭浪之中,堅持到底,終於到達。但他們看到了帳蓬上飄揚着挪威國旗,以及一封阿蒙森請他們帶回,寄給挪威國王的信,他們顯然到晚了。他們在返回的途中,也留下了請人帶回的信。褚威格最後寫道:

    「偶然的成功和輕易的勝利只能點燃人的虛榮之心,卻不能獲得一個人在與不可戰勝的強大命運的搏擊中,因為覆滅而升華的高尚心靈。這類一切時代,一切悲劇中最偉大的傑作,時常刻畫於詩人筆下,又千百次地在生活中誕生。」(頁266)

    再次是重大事件,一是拜占庭的陷落,另一是滑鐵盧拿破崙敗績。讀這兩篇會給人一個感覺,過去影響深遠的大事,往往由一個小小的因素,導至而成。就像本書導讀所說:「在這本書中,你會驚嘆,是那樣的一秒鐘,法國元帥格魯希猶豫的一秒鐘,讓他錯過了增援拿破崙,與敵軍在滑鐵盧拼盡最後子彈的機會。這一秒的決定,摧毀了拿破崙二十年英雄生涯所創建的一切,也底定了十九世紀的命運。」(頁7)。

    問題是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可以這樣解釋嗎?談到歷史的因果概念,應該知道那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面網。歷史事件影響深遠,所以造成,因素必多,絕不是單一因素足以解釋。再如,拜占庭的陷落,難道只是遣忘的凱爾卡門,無人防守嗎?若干土耳其禁衛軍闖入,整支部隊隨之而至,於是「城市攻克了」之聲響起,一陣混亂,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光榮地與帝國一道同歸於盡。作者寫道:「一個微小的疏忽,一扇被人遺忘的門,就這樣決定了世界的歷史。」這是文學家的手筆,不宜在歷史課堂講述。

    我讀這篇,最為感動的是:「五十天來,他從自己的營房,懷着渴望的心情,遙望聖索菲亞教堂耀眼而不可企及的鐘形圓頂。現在,他終於可以,以一位勝利者的身分,步入教堂的青銅大門。不過穆罕默德還是抑制了緊迫的心情;他將這座教堂永久地獻給真主之前,他要首先感謝真主。畢恭畢敬地,蘇丹跨下馬背,跪在地上向真主磕頭,接着他又從地上捧起一把沙土,從自己的頭上撒下,好讓自己記住,他不能因為勝利而驕矜自大,他仍舊是個凡人。向真主表達了自己的敬畏後,蘇丹這才站起身來,作為真主的首席僕人,昻首闊步地走進查士丁尼大帝建造的主教堂,智慧的聖蘇菲亞大教堂。」(頁72-73)當然,這也是文學家的手筆,但真實得多。

    其他大部分篇幅都留給了個別人物,除了讓馬賽曲一夕成名的人之外,都是西方歷史上的大人物。依序是:韓德爾、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列寧、西塞羅、威爾遜。占了一半篇幅,當然也是精華所在。

    韓德爾,講他的復活。這位與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同時代的英國作曲家,重病之後,因創作《彌賽亞》而復活。作者寫道:「就像所有真正嚴肅的藝術家一樣,韓德爾從不誇耀他自己的作品,但他心懷感激地熱愛《彌賽亞》,因為它曾挽救他於深淵,因為他曾在這部作品中獲得解脫。每年他都要在倫敦演出《彌賽亞》,每次他都將全部五百英鎊收入捐給醫院裡那些有待康復的人,救助犯人。他也要用這部曾經挽救他的作品向世間告別。」(頁97)

    年老的哥德戀愛了,對象是很年輕的女子,他把這份深情寫成了〈馬倫巴哀歌〉這首長詩。他想過結婚,然而,終於打消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於是,努力工作,完成了最後兩部偉大作品:《威廉.麥斯特漫遊時代》與《浮士德》。

    杜斯妥也夫斯基,差一點就被槍斃,最後一秒鐘,槍下留人。作者寫了一首十頁的叙事詩以記此事,怎麼介紹呢?只取頭尾兩段,以稱不上詩的五言白話,描述一下,聊以交差。

    深夜睡夢中,他們叫醒他。軍刀與命令,響徹在地牢。人們互推拉,晃動如幽靈。步向那走廊,黑暗且悠長。鐵門忽打開,天空何凛冽。囚車似墳墓,把他推進去。

……

       他心裡想到,這一秒的他。忽然變成了,十字架的祂。就像祂接受,死亡的熱吻。因為受難者,必須熱愛生。士兵將他從,死刑柱缷下。臉蒼白如灰,回到了行列。他目光似閉,陷入了深思。顫抖的雙唇,掛上了所謂。卡拉馬助夫,樣式的苦笑。

    作者為托爾斯泰寫了一部三幕的戱劇。第一場是兩個大學生與他的對話,第二場是他與夫人的對話。第三場在一個小火車站,他結束了疲倦的一生。這裡請看第一幕與第三幕的一點點場景。

    大學生甲:您的書陪伴了我們的童年,青年時期,您喚醒了我們肉體中的靈魂。除了您,沒有誰教會我們認清人間的不公----您的書,只有您,讓我們的心靈擺脫了國家,教會和統治者的束縛。……托爾斯泰,對所有俄國年輕人來說,直到幾年前都仍舊是位聖人……我感到惋惜,我們都感到惋惜,您疏遠了我們,您甚至變成了我們的敵人。

    ……

    托爾斯泰:他們是多麼優秀的年輕人,多麼果敢,自信而堅強的俄國年輕人!多麼美好的年輕人,有信念和熱血的年輕人!六十年前,我曾在塞凡堡見過這樣的年輕人。我們同樣藐視死亡和危難,無所畏懼----執抝地準備着為毫無意義的事微笑著迎接死亡。……可是他們教育了我!這兩名學生喚醒了我,因為他們確實是對的,我終將擺脫我的軟弱去踐行我的言辭,刻不容緩!我的生命即將步入終點,可我仍一直猶豫不決!確實,正確的事只能向青年學習,只能向青年學習!

    第三場,一個小火車站的候車室,另一側有站長的休息室。候車室中大家在談托爾斯泰離家出走的消息。

    托爾斯泰:這裡很好,窄小,低矮,破舊……,我似乎夢到過這裡,一個陌生的房間,一張陌生的床,床上躺着一個衰老而疲憊的老人,他叫什麼來着?……

    警長:站長,您怎麼能讓他在國家的房子中留着?這是您的工作間,不能讓給一個陌生人。

    站長;列夫.托爾斯泰在我心目中不是陌生人。還沒有哪個弟兄像他離我這麼近。

    警長:但您有義務事先請示。

    站長:我請示了我的良心。

    全篇最後的對話:

    站長:這個人,是我們俄國大地上的國寶,為我們受苦,而我們卻逍遥自在地消耗生命……我們該為自己的生命感到羞愧……

    杜衫(家庭醫生和朋友):請您不必為他難過,善良的人;最後這蕭索而低微的命運無損於他的偉大。假如列夫.托爾斯泰不為他人受苦,今天就不會屬於全人類。(頁244)

    談到列寧,標題是「封閉的列車」,只有十一頁(268-279)。想到一本有名的著作《到芬蘭車站》,作者艾德蒙.威爾森,中文譯者:劉森堯。2000年,麥田出版。此書有一副題:「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及發展」,內容非常豐富。剛好書架上有,拿下來翻翻,見到書後寫了幾個字:「大家手筆,果然是難得一見的精彩好書。2011年6月7日讀畢。」另外還抄了二段文字,分別是馬歇爾.伯曼與以賽亞.柏林,對此書的推崇。我就把短一點的前者所言錄於下:「《到芬蘭車站》,一本極具創意的歷史著作。讓我們得以觀見人類曾有過的夢想與願景。閱讀本書,或許可以教導我們如何懷抱這些夢想,甚至讓這些願景成真。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著創造自己的未來。」二十多年前了,我那時似乎還沒有每週向班上同學推薦課外書。

    關於西賽羅,作者寫了二十五頁。就摘幾段看看吧。

    三月望日刺殺凱撒事件的到來,假如西賽羅懂得利用這一時機,那麼我們在學校裡將學到截然不同的歷史。西賽羅的名字不僅作為顯赫的作家,而是共和國的拯救者,作為真實羅馬自由的守護神,在李維和普魯塔克的編年史中流芳百世。他將獲得不朽的聲譽:因為他不僅從獨裁者手中拿下了政權,還自願將這一權力交還給人民。(頁290)

    西賽羅意識到,在同一論壇上,他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同他人針鋒相對地唇槍舌戰,而是必須為信念賭上性命。他堅定地說:「我年輕時就捍衛共和國。現在我已老邁,但我不會對共和國置之不理。假若我的死能換回國家自由的重建,我甘願付出生命。我的願望是,我死去時,羅馬人民能享有自由。如果永生的諸神能滿足我的心願,就是他們對我最大的恩賜。」(頁298)

    在西賽羅曾經作過不朽演說的演講台上,懸掛著這位最後的自由捍衛者的頭顱。一根粗大的鐵釘穿過這顆曾經充滿思想的頭顱。他蒼白的嘴唇,宣講過拉丁語的最優美的鏗鏘之辭,苦澀而僵硬。他六十多年來守望著共和國的雙眼緊閉著,眼臉發青。他那曾經撰寫過這個時代最華麗書信的雙手無力伸癱著。(頁306)

    這是西賽羅的最後身影。

最後一位出場者,美國總統威爾遜。一次大戰後,他期盼能得到永久的和平,但是勝利者的諸多好處,怎能平白流失?於是,就如本章標題:「威爾遜的失敗」。作者寫了十八頁,仔細解說。這篇的最後一段,也是全書的最後一段。抄錄於下:

歷史中絕無僅有的一次機遇,或許是關乎人類命運生死攸關時刻,悲哀地付之東流。失去神性,令人失望的世界再次陷入混亂混沌。那位歸鄉的、曾經要為世人帶來光明的美國總統,已不再被視為救世主,而只是個疲憊患病,瀕臨死亡的男人。歡呼聲不再陪伴他,揮舞的旗幟不再迎接他。輪船駛離歐洲海岸時,這個失敗的男人轉過身去。他拒絕再看一眼我們命運多舛,千年來渴望和平統一,卻從來未嘗實現的歐洲。一個人道世界的永恆夢想,消散在遠方的霧靄中。(頁328)

我們看看今天的世界,資本主義加上軍工複合體幾乎主宰一切,人道世界再也進入不了我們的夢中,遑論實現。

最後還想談談導讀者的一個看法,書有兩種,一是助眠的,一是醒腦的。歷史課本是助眠的,這本書是醒腦的,我有不同意見。歷史課本有其規範,優良讀物有其功能,不宜混為一談。試問:本書可以做為歷史課本嗎?歷史老師多讀好書,十分重要,當然這是一本應該一讀的好書。

                                    陳文楠惠贈 2024年6月1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