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尊崇儒術,是歷來稱頌不已的偉大功業。現代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傳統政治,不過是以儒家聖賢之道作為美麗外衣,包裹尊君獨裁的法家本質。於是,漢武帝之後中華帝國,幾乎都可看作表面孔孟聖賢,實則申韓專制。簡言之,即「緣飾以儒術」。這句出自公孫弘「習文法吏事,而緣飾以儒術」的五個字,雖然有其理據,但是,人世的事,紛紜複雜,很難用一句簡要的話,涵蓋一切。
小吏出身,執法嚴厲;尊從君主,升官發財
杜周,南陽人,先在南陽太守屬下,很會辦事,太守就推薦給朝廷九卿之一,職司刑獄的廷尉張湯。張湯自幼才華畢露,能力極強,深得漢武帝信任。杜周到了朝廷,張湯派他調查邊地胡族入侵,人民與物質損傷情況,他查得很清楚,也做了處理,殺了些罪犯。給朝廷的報告,武帝很欣賞,得到升遷。
杜周的話不多,不善言辭,心思細密,判案深刻嚴厲,就升到了廷尉。杜周處處效法張湯,善於觀察天子臉色,天子不高興的人,就予以重判。明明有罪,但為天子所喜,就為他找出寃情,以便開釋。他的手下就問:「依律定罪,應該力求公平,大人不管法律條文,只看皇上態度臉色,這麼做可以嗎?」杜周回答:「法律條文那裡來的?以前皇帝訂下的是法律,後來皇帝加以解釋就是命令。法律都是配合時政,那裡有古代傳下的條文。」
杜周任廷尉,關在京師監獄裡犯罪官員,比以前為多。判罪入獄的地方長官,來來去去,人數上百。地方官員上書廷尉告狀的,一年超過一千件;案情嚴重的牽連幾百人,輕微的也有幾十人。遠的在千里之外,幾百里內的,就算近的。
罪嫌受審,執法之吏強迫認罪,不認則用刑鞭笞,直到承認。於是,被告多躱起來,一個案子一拖再拖,十多年不能了結,最後大多以誣告結案。京師監獄,總是關了滿滿犯人。杜周被罷,改任京兆尹,如同今天的首都市長。處理桑弘羊、衛皇后兄弟案,武帝認為公正盡力,升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杜周從河陽來到京師,值錢的只有馬一匹。在京師任事長久,兩個兒子出任地方長官,家中財產鉅萬。父子的處事,都是苛虐又凶暴,只有小兒子杜延年,行事寬厚。
精熟法律,為政寛和;為民請命,定策有功
杜延年精熟法律,昭帝初立,霍光輔政,延年是三公之子,必有能力,任以獄政。益州蠻夷動亂,延年前往處理,亂事平定。上官桀與蓋主、燕王反對霍光,密謀起事,延年知悉,報告朝廷,上官桀處死,延年有功封侯。
霍光執政,刑罰甚嚴,延年儘量寬緩。朝廷處理燕王案時,涉及多人,執法官員秉承霍光意旨,從嚴懲處,把最初處理此案,較為平恕的廷尉、少府都關在監裡,甚至連累到丞相車千秋。延年上書霍光,指出這個案子已經不依常法,過於嚴苛。丞相車千秋為大臣請命,就像他平日所為,也遭判罪。他任丞相已久,又是先帝所用,除非犯了大錯,不應處罰。今天民間都在抱怨用法太嚴,如果丞相都不免,恐怕對您的名聲很不好。結果,廷尉、少府以玩弄法律處死,丞相無罪結案。從這件事例,可以看到杜延年議事風格,儘量為朝廷着想,而不是依附權勢,謀得私利。
漢武帝時,宮庭奢侈,軍旅不息,此時國匱民乏。延年對霍光說,年頭不好,收獲不豐,流離道路的飢民未能還鄉。這時應該尊奉文帝作風,宮庭生活儉約,對待百姓寬和,這樣才能上順天心,下悅民意,明年必能風調雨順,歡慶豐收。霍光採納,令天下推舉賢良,商議減免酒榷鹽鐵等稅,這些都是延年所倡議。
地方長官或百姓上書,述及政事,提出意見,頗有特色的,就交給杜延年處理。見解高明的,可任為縣令,或交丞相、御史大夫任用。一年之後,加以考核,表現惡劣,作奸犯科的,處以嚴刑。
漢昭帝崩,昌邑王即位,遊嬉無度,為霍光所廢。廷議擁立何人,延年支持養於宮中的皇曾孫,因為 延年的兒子杜佗與他熟悉,是好朋友,延年知道皇曾孫有德行,力勸霍光擁立。皇曾孫即位,是為漢宣帝。延年有定策安宗廟的大功,加官進爵,賞賜甚多。
杜延年為人謙和,熟悉典章,善於處事,深獲皇帝信任。居於九卿十多年,獲得賞賜與各種收入,家財多達數千萬。
霍光死,兒子霍禹等人以謀反處死,杜延年是霍家舊人,丞相魏相指控他位高權大,多有不法。宣帝遣人查辦,延年身不犯法,丞相致之於罪。仍免去官職,削去二千戶。派為北地太守,他任職地方,選用良吏,壓制豪強,郡中清靜,百姓安樂。再徵入朝廷,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延年到了父親居住過的官府,不敢像父親一樣,坐位臥處都有改易。當時,四夷不侵,天下官和,延年請求告老,宣帝賜甚豐,數月後,過世。子杜緩嗣,緩有六弟,五人至大官,中弟欽官不至而最知名。
輔佐王鳳,出謀獻策;上書天子,儉約愛民
杜欽字子夏,好經書,但一目已盲,不願作官。茂陵杜鄴也是字子夏,兩人均有才能,稱譽京師。士大夫以盲子夏區別二人,杜欽不喜歡,就戴了一個小帽子,於是京師就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杜鄴為大冠子夏。
當時外戚大將軍王鳳主政,求賢才相助,王鳳與杜緩很熟,知道杜欽才能,請他擔任大將軍武庫令,是一個沒什麼事的閒差,杜欽很高興。
杜欽學識廣博,思慮細密,又有謀略。元帝在太子時,耽好女色,即位,太后下詔采良家女子入宮。杜欽對王鳳說:「禮制規定,天子可娶九女,就是為了多生子嗣,以廣祖德。而且要求端莊閒淑,不問是否美貌。這樣必有助於蘊釀宮中好風氣,培養佳良好子弟。制度上有所節制,人君就享長壽之福,今天主上年紀不大,未有子嗣,應該用心向學,不必急於談論后妃。大將軍輔政,可以建議訂立娶九女的制度,仔細挑選重視德行的家族,迎娶淳厚善良的女子;至於美容貌,善歌舞,則必須排除。也請立為萬世大法,切實遵行。」王鳳向太后說了,太后不同意,認為過去沒有,不必創制。杜欽再予申述,王鳳力有未逮,只能依循過去事例。雖然如此,《通鑑》記載:「王鳳夙來敬重杜欽,留在身旁,國家大政都與他商議。任用名士,補正缺失,當時一切好政策,多出於杜欽的謀畫。」
出現日蝕,又有地震,朝廷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之士。金陵侯舉杜欽,杜欽上書,大意是:我聽說,日蝕地震,就是陽弱陰盛,臣是君的陰,子是父的陰,妻是夫的陰,夷狄是中國的陰。正常是陽盛陰微,出現陽微陰盛,很不正常。不正常現象何以出現,是因為人事不合理,異象就顯於天,如果用合理方式回應,異象就消失,應付不妥當,災禍就發生。這類例子,過去時日,多次見到。陛下聖明,若以至誠態度,好好想想天變的緣由,應該如何因應,孔子說:「仁道不遠,求之而至。」請陛下,尊重皇后,抑止女寵,不求奢華,不去佚遊,躬自節儉,親理萬事,乘車出入,皆走大路,午餐陪太后母后進食,晨昏向太后母后請安。如果做到,可以比得上堯舜,上天異象自然消失。如果不留心庶政,不選用人才;竭天下之財,以供一人享用,盡百姓之力,以供一人賞玩。接近諂媚小人,遠離公正君子,聽信壞大臣,誅殺好官員,好人遠離朝廷,大臣抱怨不用。就是天上沒有異象,國於社稷也將不保。天下至大,萬事至多,祖業至重,身為天子,不可以耽於佚遊,奢華無度。
當時京兆尹王章是王鳳推薦,但對王鳳專擅朝政,相當不滿。趁日蝕上「封事」,就是只供皇上親覽的奏章,指出天象有異,就是因為王鳳權勢太大,遮蔽天子所至。成帝召見,王章建議以琅邪太守馮野王取代王鳳。成帝太子時,對馮野王印象很好,點頭稱是。這番談話為侍中王音聽見,告知王鳳。王鳳惶惑不安,十分害怕。杜欽建議,立即離開相府,請辭官爵,告老退休,辭呈寫得甚為哀傷,太后見了流下眼淚,吃不下飯。成帝從小依恃王鳳,於心不忍,又要顧及太后,下詔不許,而且多方勸勉,王鳳就復起視事。王章因此受到嚴厲譴責,下至詔獄,判以死刑,妻女徙合浦。合浦盛產珍珠,妻女獲赦回京,生活優裕,此是後話,附及於此。
王鳳幾乎失勢,杜欽獻策,得以復起。但朝野上下,都為王章抱屈,批評朝廷。杜欽又建議王鳳,就王章事件,詔令天下,薦舉直言極諫之士,加以任用。表示主上不會因為官員批評時政,予以處罰,批評聲浪,自然消弭,王鳳採行。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杜欽之罪,浮於谷永,以其與王鳳計議,為其文過也。」然而,就杜欽言,受王鳳倚重,為王鳳效力,也是忠為所事。只是相對來說,只能算是小我的善行。
小結:朝廷施政,由法趨儒;杜氏三人,可以見證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有言:「吾人議論儒法之言禮法,二家根本區別在貴民與尊君之一端。」意思是:就政治思想言,儒家根本為禮,即「貴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法家的根本在「尊君」,所尊者,人君所處之權位。杜周所說,法律從何來,前主著為律,後主疏為令。遵守君主法令,尊重君主權威就是好大臣。到了孫子杜欽,上書之中,一再約制君主,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好吧,明顯遠離尊君觀念,進而要求國君,躬自節儉,處理萬事。又說不能為了一人,竭天下之財,盡百姓之力,「貴民」思想已茁壯成形。我們可以從杜氏祖孫三代,看到了朝廷治國,在觀念方面,由法趨儒的明顯軌跡。
杜周見於《通鑑》,是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一○九年,他出任廷尉。而他所說法律何處來的這句話,未見於《通鑑》記載,大概是宋人已無尊君觀念,甚至感到厭惡。而杜欽最後見於《通鑑》,則在成帝陽朔元年,西元前二四年,前後八十五年。可見武帝表彰六經,尊崇儒術,不到百年時間,已見重大成效,似乎不再看到公孫弘「緣飾以儒術」的明顯痕迹。
再可一說的,杜周思想細密,能力頗強,但生活操守,乏善可言。初到朝廷 僅有一馬,其後財富鉅萬,其中不少「賂遺」,無非是依憑權勢,為人說項,收取賄賂的不義之財。杜延年財富更是累積至數千萬,顯然不厭其多。到了杜欽,一再勸戒國君不求奢華,躬自節儉,謀求財富的念頭,也應不存於自己心中。《漢書.杜欽傳》,不記其財富多少,最後,只云優遊不仕,以壽終,其行事觀念,儼然儒士。可見時至西漢末年,儒風已盛,影響至深。
2024年4月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