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之後,元、成、哀、平諸帝,已進入衰世。帝國的復興,只有寄望王莽;未料王莽只是畫餅,反而導至盜賊蠭起,天下大亂。收拾局面,中興帝國則是漢光武帝劉秀,而他的首要謀士,非鄧禹莫屬。
但是,述及漢室中興,總要對王莽略作交代。個人淺見,現代學者評論王莽,最為深刻精彩的,應是錢穆《秦漢史》的最後一頁,從「蓋嘗論之」到「可無斤斤焉深辯為也」的一大段。由於文字太多,此處不宜徵引,也只能取其要點:「西漢二百年最大待解決之問題,西漢之諸帝,鮮有能注意及此。惟王莽銳意及此,一一見之於實政,此不可謂非當時一傑出之人物。不幸而莽一書生,不達政事,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論之高調,坐召天下之大亂。」
附帶一言,此書原為錢先生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課程講義,課程教到王莽,學期已告結束,東漢歷史只有付之闕如。但此書見解深刻,評論精闢,其他史著,難望其項背。
王莽末年,更始將軍劉玄即帝位,王莽被殺,更始進入長安。宮中館閣,僅未央宮被焚,其餘完好無損,排場氣勢,一如往昔。更始在長樂宮接見群臣,見到如此宏大場面,簡直嚇壞了,頭也不敢抬,不住撥弄坐墊。將軍晚到,他只問了虜掠所得多少。宮中官員,從沒見過這樣的皇帝,每個人都驚訝不已,這就是劉秀興起的主要場景。
劉秀舉兵,鄧禹獻策;挻攬英雄,悅民心
鄧禹是南陽人,十三歲「能誦詩」,不只是能讀詩,能背詩,而是對於《詩經》十分熟悉。在長安讀書,見到一位同學劉秀,看出不是普通人物,特別親近,幾年後,就回家鄉了。
劉秀呢?他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是宗室子弟,英氣內歛,深藏不露。他哥哥劉縯,氣勢雄豪,王莽篡位,憤憤不平,懷有復興大志。散盡家產,結交豪傑,形成一定力量,最後為更始所忌,被殺。劉秀儘管相貌堂堂,額頭寬闊,鼻子很大,但喜歡農耕生產,劉縯把他比作劉邦那個好治產業的哥哥。劉縯被害,他只是暗自流淚,不敢公然抗議。在長安讀書,見到負責京師警衛的執金吾,衣著華麗,十分神氣,就立下了那有名的志向:「做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陰麗華是南陽的美女。
當時,長安流行一句讖語:「劉秀當為天子。」所謂「讖語」,就是有預言性質的迷語,大學者劉歆就為之改名劉秀。有一天,大家談到這句讖語,討論劉歆真的會成為天子嗎?角落裡就有人說:「說不定是我呢!」大家看到此人也叫劉秀,就笑了起來。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多少說明劉秀在家人朋友眼中,並不十分出色。但是鄧禹十分看重他,真可說是慧眼識英雄。
王莽末年,更始稱帝,地方上有勢力的人物,推薦鄧禹,鄧禹拒絕。他聽到劉秀在河北聚集一股力量,就前往投奔,到了鄴城,見到劉秀,劉秀很高興。就說:「我可以推薦你作官,你願意嗎?」鄧禹不願意。再問:「那你想作什麼?」鄧禹說:「我希望您能統有天下,我能盡力輔佐,得以留名青史。」劉秀說:「很好,怎麼作呢?」
鄧禹說:「更始在長安,其他各地,動盪不安。各種勢力,盤據自雄,更始無法統治。那些有武力的,都是些庸人,只想多撈些錢財。看不到有心有力,想得深,看得遠,能夠安定天下,照顧百姓的人物,以致造成今天動亂不已的局面。您雖然有擁立之功,恐怕也是難以發展。今天看來,要成就功業,一定要延攬能力很強的人,做好照顧百姓的事,建立高祖一樣的大功,拯救萬民於苦難。以您的智慧才能,必定可以做到。「延攬英雄,務悅民心」就是針對當前亂局,提出正確策略,劉秀勢力得以發展的指導原則,奠定了開啟中興大業的基礎。
劉秀起事之初,站在城樓,打開地圖,對鄧禹說:「天下郡國,有這麼多,我只佔有一個,你以前說我必然可得天下,可能嗎?」鄧禹說:「今天天下大亂,人人都希望有個好皇帝,就像小孩依慕慈母。我們看古代興起而有天下的,依憑的是德業隆崇,而不是佔地廣大。」劉秀聽了很高興。劉秀任用將領,都請鄧禹推薦,表現都很好,劉秀說鄧禹有知之明。
群盜之中,赤眉勢力最大,將西向入關,劉秀預測必將攻入長安,想藉此機會併有關中。但他仍在山東一帶發展,就派鄧禹率精兵二萬,將領自選,進入關中,與更始決戰。鄧禹趁更始軍懈怠,大舉進攻,獲得大勝。虜得節六件,印綬五百,兵器不計其數,遂據有河東。同月,劉秀在鄗地登基,使使者拜鄧禹為大司徒,封酇侯,食邑萬戶。其時,鄧禹年僅二十四歲。
此時,赤眉攻入長安,所過殘破,百姓痛苦。聽說鄧禹所率,紀律嚴明,紛紛來迎,每天都有千人,總數號稱百萬。鄧禹所至,停車慰問,父老稚童,聚滿車下,於是鄧禹名震關西。此後發展不順,聲威受損,又乏糧食,歸附者離散。最後為赤眉擊敗,鄧禹與二十四騎,歸至宜陽。呈上大司徒與梁王印綬,光武不受,有詔退回。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平定天下,大封功臣,鄧禹封為高密侯,食邑四縣,多有褒美。
《後漢書.鄧禹傳》范曄的論贊,強調劉秀擇臣而任之,鄧禹擇君而事之,雖然鄧禹大功未遂,仍可稱道。他與光武,二人之間,真誠相待,始終如一,而以「君臣之美,後世莫能闚其間,不亦君子之致為乎!」作結。史家眼中,稱以君子,評價很高。
謀略高明,吏治優長;長者風範,宰相器識
寇恂這個名字,我們都很陌生,他在《後漢書》與鄧禹同列一卷。他是上谷地方的世家子弟,先在地方當郡功曹的小官,太守是耿況。更始立為漢帝,派使者到各地,了解地方清況,如向更始輸誠,就繼續任用。寇恂陪同耿況到邊境迎接,獻上印綬。過了一天,沒有歸還,寇恂帶了衛士見使者,要拿回印綬。使者不給,還說:「我是天王使者,你要脅迫我麼?」寇恂說:「我沒想脅迫你,只是請你想一想,今天天下初定,派使者到各地,你到了上谷,一付不信任的態度,讓我們也對朝廷失去信心,你們如何號令其他郡縣? 再說耿況作得很好,深得吏民敬愛,如果換了別人,好人會有些麻煩,壞人會造成大亂。為你着想,還是請他留任吧。」使者不得已,也就應了。
王郎起兵,也派人到上谷,請耿況發兵支援。耿況就與寇恂商議,寇恂說,王莽還在的時候,天下英雄首推劉縯,聽說他弟弟劉秀待人很好,很得人心,有才能的人都投向他。耿況就說,王郎力量頗強,我們擋不住,怎麼辦?寇恂說,我們上谷,物產豐富,騎兵就有萬人,是有實力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投向的對象。我提議,與漁陽的彭寵結盟,王郎就不足為懼了。於是,耿況的兒子耿弇就前往劉秀駐地,寇恂也見到了鄧禹,談論天下大勢,鄧禹十分稱贊寇恂的謀略議論。劉秀攻下河內,問鄧禹派遣何人駐守,鄧禹力薦寇恂,就拜他為河內太守。劉秀向北方燕、代發展,寇恂造箭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斛,以供軍需。
光武帝建武二年,寇恂任潁川太守,執金吾賈復的部將,在潁川殺人被捕。時在草創,軍人犯紀,大多相容,寇恂却處以死罪。賈復大怒,聲言嚥不下這口氣,一定要動手。寇恂就躱着他,手下不滿,認為過於怯懦。寇恂說不然,昔日藺相如不怕秦王,却怕廉頗,就是為了國家,不妨忍讓。於是,寇恂攞上盛宴,邀請賈復,酒食豐盛,軍士先用,寇恂見到賈復,稱病先離。賈復派人追捕,吏士皆醉,寇恂從容離去。
寇恂遣人向光武帝報告,光武帝召見,他到了,見到賈復在座,起身想走。光武帝說:「天下未定,兩隻大老虎,怎麼可以私下互鬥?朕親自調解你們。」二人相談甚歡,坐了一輛車出宮。
寇恂再拜汝南太守,盜賊很少,地方清靜。寇恂好學,建立鄉校,教授生徒。聘請精於《左氏春秋》的學者講授,他也親臨聽講。再任執金吾,後來潁川盜賊又起,光武與寇恂路過潁川,盜賊降服。潁川百姓向光武請求,「願從陛下借寇君一年。」光武就把寇恂留下,處理相關事務。
寇恂經學涵養深厚,行事作為端正,所得俸祿,分給朋友、故人以及下屬吏士,十分慷慨。他的解釋是:「我只是一個士大夫,得到這麼多,怎麼可以獨自享用?(吾因士大夫以致之,豈可獨享之乎?)」當時人尊他為長者,認為他有宰相的器識。
范曄史論說:「《左傳》宣十七年,喜怒合乎禮義的很少,相反的很多。(怒以類者鮮矣)。喜歡而不膩在一起,生氣但要好好想想,就可以稱得上君子了。(喜而不比,怒而思難者,其唯君了乎。)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於寇公見之矣。」以《論語》孔子的話評價寇恂,可以說是高度褒美了。
略談「君子」的意義
光武中興,撥亂反正,端賴志士仁人,鼎力相助。他們不再是袴下之辱,屠狗之輩的英雄豪傑,而是經明行修,廉潔自守的愷悌君子。事功不免有缺,德行仍然可敬。鄧禹、寇恂二人,可作代表。至於范曄所謂之「君子」,應作何解?亦可一問。
古代典籍,述及「君子」者甚多,偶擇二三,約略言之。《易.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既表明君子剛健中正,也述及天地協調。「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強調重視過去經驗,從中學習,以求完善。《易.文言傳》,「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道德以敬與義為主,敬所以修內,義所以修外,內外兼修,然後德成。這就讓我們想起了《論語》:「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其義理有相通處。這些關於「君子」的論述,明顯是以道德為主,但也述及行事作為,可知儒家的人生思想,應是一種有為哲學。(請參見:張岱年,《中國哲學問題史》)
在中國古代,讀書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思想,既有深切認識,又能力行實踐,就是「君子」。古人已遠,我們今天,是否仍然應該也把這樣的「君子」,視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您認為呢?
2014年6月3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