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身在廊廟,清苦立節;東漢之初,宣、張、二王

    史書所記人物清節之士每為朝野所重儼然功臣名將之外反映時政的另一指標清節二字表面解釋清高有志節李賢注有曰:「清苦立節」,意思相同境界尤高又添文采加以援引這些官員既乏功業可述又無讜論可頌惟以道德實踐君主同僚無不稱美史家彩筆記載可以見到朝廷文化之中增色不少的畫面只是這些人物在現代史著之中極少見到我們不妨讀點正史略知一二

 

    布袍蔬食處事公正俸祿所得賑濟清寒

 

    宣秉字巨公馮翊人年少即以志行高潔享名三輔即長安一帶西漢末年看見王莽削弱宗室意圖不軌預感天下將亂進入深山州郡徵召稱病不赴王莽掌權聘以高官更是斷然拒絕更始即位劉姓復辟他應徵入朝出任侍中光武帝建武元年拜為御史中丞外督地方刺史內領侍御史糾察朝廷官員光武帝特別為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設有座位號稱三獨坐」,以示隆崇宣秉處事只問原則大綱不究瑣碎細節得到朝中官員的敬愛

    宣秉生儉樸身著普通布袍食以蔬菜為主器皿多用粗陶光武親臨他家看到他的生活起居大為贊嘆:「楚國有二龔不如馮翊宣巨公。」賜以布帛帳幔及普通日常用品宣秉所得俸祿施予親族中的清寒孤寡甚至將自己田地也分給有需要者以至家中儲蓄頗為有

    這裡提到楚國二龔指西漢末年龔勝與龔舍二人都是楚人也是好友龔勝任吏職龔舍不出仕龔勝居諫官上書求見言及百姓貧窮盜賊多有吏治不良風俗澆薄朝廷應該提倡節約表率天下其時朝政已亂當然不予理會然而史家重視加以記載班固在史論中寫春秋以至漢興將相名臣懷秩祿耽寵愛失去名聲的不少。「是故清節之士於是為貴然大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也。」既肯定清高有志節的大臣受到後人景仰雖然不能建功於天下不為無憾但他們立身嚴謹仍然有其意義光武帝說宣秉勝楚之二龔感佩之情溢於言表也是對志節之士的高度肯定

 

    作為表現合於禮法規諫君主人臣職責

 

    張湛扶風人行事嚴肅講求禮法言行舉措都依規矩就是獨自一人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是見到妻子也有禮數可循好像見到父母一樣至於走出家門步入人群講話很謹慎態度很得體長安附近三輔一帶都以他的言行舉止作為學習榜樣有人說張湛作為如同作假張湛聽說笑着回答有人作假是為了做壞事我也作假是為了做好事難道不可以嗎

    光武初年任官左馮翊在地方提倡禮教制定教程教導百姓依禮而行成效很好罷官歸里回到家鄉見到城門下車徒步身傍幕僚就說大人地位高名聲好不必自我矮化大可驅車直入張湛說:「依照禮法我應如此。《禮記寫着大夫與士進入城門要下車步行再上車也要手按車上橫木表達敬意孔子在地方都是恭恭敬敬我回到父母之國應該恭敬有加怎麼可以說自我矮化呢?」

    建武五年張湛拜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光武帝偶爾也會有些隨便的樣子他就指出皇帝的疏失張湛常騎白馬光武帝每看到他就說:「那個騎白馬的又要批評我了。」讀到這裡我們不妨想一下光武帝講這句話時心中感受如何是既煩且厭很討厭是既煩且怒生氣了是雖煩但信就聽他了還是雖煩但敬值得尊敬您想好了嗎我的想法是雖然很厭煩仍值得尊敬

    《通鑑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記有司隸校尉鮑永西行出使至覇陵經更始墓下拜哀悼流下眼淚上苟諫冢殺牛祭拜報答昔日保護之恩光武帝聽到了很不高興問公卿大臣出使可以這樣麼張湛說:「仁是行事的本心忠是應該的道理心中存有舊君當前不忘天子這就是臣子作為的最高表現。(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光武帝同意就不再追究了鮑永推薦鮑恢兩人都很正直不畏強禦光武帝告誡皇親國戚你們要收歛一點不要惹到二鮑這段記載不見於後漢書》,通鑑編者從袁宏的後漢紀卷六輯入

   

    富家出身不喜豪俠不交權貴不忘舊人

 

    王丹京兆人西漢末年仕於州郡王莽時不應徵召家素富有不求俸祿鄉里親族若有匱乏大力救助他又樂善好施每到收成時刻載酒肉菜肴來到田問置於大樹下慰勉辛勞平素懶惰無有收成者皆以為耻因而互相激勵努力生產地方更加富裕有人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他就找其父兄多所勸勉父兄責其子弟子弟也就致力南畝鄉鄰有人過世王丹幫助處理其後事人們習以為常十餘年間教化大行風俗淳厚

    王丹個性方正不喜豪強俠客河南太守陳遵是他的同鄉更是名聲顯赫的關西大俠他們有位共同朋友喪親陳遵幫助辦後事出了不少錢王丹只拿縑一匹送到朋友面前:「這匹縑我親手織成。」陳遵聽到頗有慚色想要與王丹結交為友王丹拒絕看到這一幕不妨想一想大俠陳遵何以感到慚愧是出錢尚嫌不足是心意重於錢財是態度有欠謙和還是此人名不虛傳我的想法親手織縑雖然只有一匹已是心意感人附帶一言陳遵此人長頭大鼻容貌甚偉贍於文辭長於書法嗜酒好客能力極強是一位奇士事跡見於漢書游俠傳

    前將軍鄧禹征關中軍中乏糧王丹率宗族捐輸麥二千斛鄧禹推薦任官王丹不赴後徵為太子太傅要當太子老師大司徒侯覇想與他交友派兒子侯昱於城外等候見到了侯昱迎拜於車下王丹下車答禮侯昱說:「家父想前來拜見不知何時方便?」王丹回答:「我接到侯司徒的信但我沒答應。」

    王丹手下有位推薦一個人王丹讓他任職後來此人有罪王丹受到牽連免官這位客很慚愧不敢再見王丹王丹任太子少傅派人把這人找來對他說:「你不來見我怕我責備你你把我的氣度看得太小了不請你吃飯就是處罰你。」此後恢復了原有的情誼 從這個傳中最後的故事我們看到王丹對這位客的態度應是生氣失望欣賞喜歡您讀來的感覺會選哪一個我想應該是欣賞如果說喜歡似乎有點超過

 

    大臣家屬至勤至儉立朝無功不無微言

 

    王良東海人年少好學精熟夏侯建尚書》。王莽時稱病不仕教授經學生徒多達千人光武帝建武二年大司馬吳漢徵召不應未赴次年徵為諫議大夫多次進言有所諫正朝廷官員都很敬佩派任沛郡太守辭去未赴建武六年再徵入朝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態度謙恭生活檢樸妻子都不住官邸一次他的下屬司徒使鮑恢因事經東海到了王良家見一婦人赤着脚拖着柴從田裡回來鮑恢上前問:「是王夫人嗎?」婦人答:「我是的妾是也)。」鮑恢說:「我將回朝廷可以帶書信給司直大人。」婦人說:「謝謝您辛苦了我們沒有書信來住。」鮑恢行禮下拜史書記:「嘆息而還聞者莫不嘉之。」

    我們要問鮑恢為何嘆息眼前情景讓他感到的是欽佩震驚欣賞還是不解請您想一想我認為鮑恢大為震驚因為他看到的是朝中大臣之妻居然勤儉至此應對寥寥數語守禮而且得體他講給別人聽聽者無不贊美

    王良生病了辭官歸里一年之後又應徵召再赴朝廷路經滎陽身體不適暫且休息想去拜訪一位友人那位友人拒絕了並且說道:「你在朝廷沒說過忠言讜論沒提過奇謀佳策只是作高官又換來換去你不覺得煩嗎?」王良很是慚愧此後稱病不受徵召再作官此事,《通鑑記於卷四十一光武建武五年

 

    小結處位優重行過乎儉當世咨其清人君高其節

 

    小結標題取自范曄史論范曄專為四人寫了一篇評論第一句最為精彩:「夫利仁者或借仁以從利體義者不期體以合義。」應是范蔚宗得意之筆但是我們讀者不易明白其深義注者李賢掌握要點詳予闡釋亦錄於下:「此言履行仁義其事雖同原其本心真偽各異利仁者謂心非好仁但以行仁則為己有利故假借仁道以求利耳若天性自然體合仁義舉措云為不期於體而冥然自合。《禮記:『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與人同功其仁未可知與人同過其仁則可知。」蔚宗史論典故之外又謂:「語云:『同言而信則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則誠在令外。』不其然乎!」李賢注:「真偽之迹既殊人之信否亦異同言而信謂體仁與利仁二人同出於言而人信服其真者不信其偽者知信不由言故言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意亦同也此皆子思子子累德篇之言故稱語曰」。

    王夫之有評論嗎有的只有一句話:「王良應詔而受祿雖無殊猷而恭儉以居大位於君子之道尚不遠矣。」雖然只舉王良可以概乎其他三位我們甚至進而可以宣二王四位人物表現事迹可以概見其時同一類的人物此類人物在正史之中並不少見必有其意義我們讀史應該知悉

    附帶一談范曄史論今人不易了解我們可讀李賢注如果李賢注也嫌稍難懂這裡提供白話大意供您參考如果您讀李賢注已明瞭其意則大可不看上引李賢注第一段大意為

    這裡說道實踐仁與義好像同樣事但從人的本心看真的與假的有所不同以為行仁可得好處他的本心不是好的只是以為作仁的事可得好處其實就是假借作好心的事得到自己的好處如果天性合於自然體會仁的心意與義的行為做事與言論雖然不是有意合乎本體自然而然冥合為一。《禮記:「好仁者無所求就是愛仁道聰明的人可以從仁道得好處無所畏懼的人就能反對邪惡的人。(見於禮記卷十七,「表記」。)」與其他人同樣有功是否同為仁不一定但都是有過是否合於仁則可以判定

    蔚宗史論:「常言道說同樣可信的話可以相信是因為此話可信接受同樣命令去作事能否作好在於作事的人。」李賢注真的與假的明顯不同人們是否相信也有不同說同樣的話可以相信有體會仁與得到仁的好處二人各別說了人們信服真實的就是體會仁的不相信虛假的也就是可以得好處的就知道是否可信不在說什麼而是相信更為重要所以說可信在前同樣道理同令而行也是如此

附帶一談范曄史論今人不易了解我們可讀李賢注如果李賢注也嫌稍難懂這裡提供白話大意供您參考如果您讀李賢注已明瞭其意則大可不看上引李賢注第一段大意為

    這裡說道實踐仁與義好像同樣事但從人的本心看真的與假的有所不同以為行仁可得好處他的本心不是好的只是以為作仁的事可得好處其實就是假借作好心的事得到自己的好處如果天性合於自然體會仁的心意與義的行為做事與言論雖然不是有意合乎本體自然而然合而為一。《禮記:「好仁者無所求就是愛仁道聰明的人可以從仁道得好處無所畏懼的人就能反對邪惡的人。(見於禮記卷十七,「表記」。)」與其他人同樣有功是否同為仁不一定但都是有過是否合於仁則可以判定

    蔚宗史論:「常言道說同樣可信的話可以相信是因為此話可信接受同樣命令去作事能否作好在於作事的人。」李賢注真的與假的明顯不同人們是否相信也有不同說同樣的話可以相信有體會仁與得到仁的好處二人各別說了人們信服真實的就是體會仁的不相信虛假的也就是可以得好處的就知道是否可信不在說什麼而是相信更為重要所以說可信在前同樣道理同令而行也是如此

    謹供參考

 

                            2024730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從尊君到貴民----記西漢杜周、杜延年、杜欽

    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尊崇儒術,是歷來稱頌不已的偉大功業。現代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傳統政治,不過是以儒家聖賢之道作為美麗外衣,包裹尊君獨裁的法家本質。於是,漢武帝之後中華帝國,幾乎都可看作表面孔孟聖賢,實則申韓專制。簡言之,即「緣飾以儒術」。這句出自公孫弘「習文法吏事,而緣飾以儒術」的五個字,雖然有其理據,但是,人世的事,紛紜複雜,很難用一句簡要的話,涵蓋一切。

    小吏出身,執法嚴厲;尊從君主,升官發財

    杜周,南陽人,先在南陽太守屬下,很會辦事,太守就推薦給朝廷九卿之一,職司刑獄的廷尉張湯。張湯自幼才華畢露,能力極強,深得漢武帝信任。杜周到了朝廷,張湯派他調查邊地胡族入侵,人民與物質損傷情況,他查得很清楚,也做了處理,殺了些罪犯。給朝廷的報告,武帝很欣賞,得到升遷。

    杜周的話不多,不善言辭,心思細密,判案深刻嚴厲,就升到了廷尉。杜周處處效法張湯,善於觀察天子臉色,天子不高興的人,就予以重判。明明有罪,但為天子所喜,就為他找出寃情,以便開釋。他的手下就問:「依律定罪,應該力求公平,大人不管法律條文,只看皇上態度臉色,這麼做可以嗎?」杜周回答:「法律條文那裡來的?以前皇帝訂下的是法律,後來皇帝加以解釋就是命令。法律都是配合時政,那裡有古代傳下的條文。」

    杜周任廷尉,關在京師監獄裡犯罪官員,比以前為多。判罪入獄的地方長官,來來去去,人數上百。地方官員上書廷尉告狀的,一年超過一千件;案情嚴重的牽連幾百人,輕微的也有幾十人。遠的在千里之外,幾百里內的,就算近的。

罪嫌受審,執法之吏強迫認罪,不認則用刑鞭笞,直到承認。於是,被告多躱起來,一個案子一拖再拖,十多年不能了結,最後大多以誣告結案。京師監獄,總是關了滿滿犯人。杜周被罷,改任京兆尹,如同今天的首都市長。處理桑弘羊、衛皇后兄弟案,武帝認為公正盡力,升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杜周從河陽來到京師,值錢的只有馬一匹。在京師任事長久,兩個兒子出任地方長官,家中財產鉅萬。父子的處事,都是苛虐又凶暴,只有小兒子杜延年,行事寬厚。

    精熟法律,為政寛和;為民請命,定策有功

    杜延年精熟法律,昭帝初立,霍光輔政,延年是三公之子,必有能力,任以獄政。益州蠻夷動亂,延年前往處理,亂事平定。上官桀與蓋主、燕王反對霍光,密謀起事,延年知悉,報告朝廷,上官桀處死,延年有功封侯。

    霍光執政,刑罰甚嚴,延年儘量寬緩。朝廷處理燕王案時,涉及多人,執法官員秉承霍光意旨,從嚴懲處,把最初處理此案,較為平恕的廷尉、少府都關在監裡,甚至連累到丞相車千秋。延年上書霍光,指出這個案子已經不依常法,過於嚴苛。丞相車千秋為大臣請命,就像他平日所為,也遭判罪。他任丞相已久,又是先帝所用,除非犯了大錯,不應處罰。今天民間都在抱怨用法太嚴,如果丞相都不免,恐怕對您的名聲很不好。結果,廷尉、少府以玩弄法律處死,丞相無罪結案。從這件事例,可以看到杜延年議事風格,儘量為朝廷着想,而不是依附權勢,謀得私利。

    漢武帝時,宮庭奢侈,軍旅不息,此時國匱民乏。延年對霍光說,年頭不好,收獲不豐,流離道路的飢民未能還鄉。這時應該尊奉文帝作風,宮庭生活儉約,對待百姓寬和,這樣才能上順天心,下悅民意,明年必能風調雨順,歡慶豐收。霍光採納,令天下推舉賢良,商議減免酒榷鹽鐵等稅,這些都是延年所倡議。

    地方長官或百姓上書,述及政事,提出意見,頗有特色的,就交給杜延年處理。見解高明的,可任為縣令,或交丞相、御史大夫任用。一年之後,加以考核,表現惡劣,作奸犯科的,處以嚴刑。

    漢昭帝崩,昌邑王即位,遊嬉無度,為霍光所廢。廷議擁立何人,延年支持養於宮中的皇曾孫,因為 延年的兒子杜佗與他熟悉,是好朋友,延年知道皇曾孫有德行,力勸霍光擁立。皇曾孫即位,是為漢宣帝。延年有定策安宗廟的大功,加官進爵,賞賜甚多。

    杜延年為人謙和,熟悉典章,善於處事,深獲皇帝信任。居於九卿十多年,獲得賞賜與各種收入,家財多達數千萬。

    霍光死,兒子霍禹等人以謀反處死,杜延年是霍家舊人,丞相魏相指控他位高權大,多有不法。宣帝遣人查辦,延年身不犯法,丞相致之於罪。仍免去官職,削去二千戶。派為北地太守,他任職地方,選用良吏,壓制豪強,郡中清靜,百姓安樂。再徵入朝廷,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延年到了父親居住過的官府,不敢像父親一樣,坐位臥處都有改易。當時,四夷不侵,天下官和,延年請求告老,宣帝賜甚豐,數月後,過世。子杜緩嗣,緩有六弟,五人至大官,中弟欽官不至而最知名。

    輔佐王鳳,出謀獻策;上書天子,儉約愛民

    杜欽字子夏,好經書,但一目已盲,不願作官。茂陵杜鄴也是字子夏,兩人均有才能,稱譽京師。士大夫以盲子夏區別二人,杜欽不喜歡,就戴了一個小帽子,於是京師就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杜鄴為大冠子夏。

    當時外戚大將軍王鳳主政,求賢才相助,王鳳與杜緩很熟,知道杜欽才能,請他擔任大將軍武庫令,是一個沒什麼事的閒差,杜欽很高興。

    杜欽學識廣博,思慮細密,又有謀略。元帝在太子時,耽好女色,即位,太后下詔采良家女子入宮。杜欽對王鳳說:「禮制規定,天子可娶九女,就是為了多生子嗣,以廣祖德。而且要求端莊閒淑,不問是否美貌。這樣必有助於蘊釀宮中好風氣,培養佳良好子弟。制度上有所節制,人君就享長壽之福,今天主上年紀不大,未有子嗣,應該用心向學,不必急於談論后妃。大將軍輔政,可以建議訂立娶九女的制度,仔細挑選重視德行的家族,迎娶淳厚善良的女子;至於美容貌,善歌舞,則必須排除。也請立為萬世大法,切實遵行。」王鳳向太后說了,太后不同意,認為過去沒有,不必創制。杜欽再予申述,王鳳力有未逮,只能依循過去事例。雖然如此,《通鑑》記載:「王鳳夙來敬重杜欽,留在身旁,國家大政都與他商議。任用名士,補正缺失,當時一切好政策,多出於杜欽的謀畫。」

    出現日蝕,又有地震,朝廷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之士。金陵侯舉杜欽,杜欽上書,大意是:我聽說,日蝕地震,就是陽弱陰盛,臣是君的陰,子是父的陰,妻是夫的陰,夷狄是中國的陰。正常是陽盛陰微,出現陽微陰盛,很不正常。不正常現象何以出現,是因為人事不合理,異象就顯於天,如果用合理方式回應,異象就消失,應付不妥當,災禍就發生。這類例子,過去時日,多次見到。陛下聖明,若以至誠態度,好好想想天變的緣由,應該如何因應,孔子說:「仁道不遠,求之而至。」請陛下,尊重皇后,抑止女寵,不求奢華,不去佚遊,躬自節儉,親理萬事,乘車出入,皆走大路,午餐陪太后母后進食,晨昏向太后母后請安。如果做到,可以比得上堯舜,上天異象自然消失。如果不留心庶政,不選用人才;竭天下之財,以供一人享用,盡百姓之力,以供一人賞玩。接近諂媚小人,遠離公正君子,聽信壞大臣,誅殺好官員,好人遠離朝廷,大臣抱怨不用。就是天上沒有異象,國於社稷也將不保。天下至大,萬事至多,祖業至重,身為天子,不可以耽於佚遊,奢華無度。

    當時京兆尹王章是王鳳推薦,但對王鳳專擅朝政,相當不滿。趁日蝕上「封事」,就是只供皇上親覽的奏章,指出天象有異,就是因為王鳳權勢太大,遮蔽天子所至。成帝召見,王章建議以琅邪太守馮野王取代王鳳。成帝太子時,對馮野王印象很好,點頭稱是。這番談話為侍中王音聽見,告知王鳳。王鳳惶惑不安,十分害怕。杜欽建議,立即離開相府,請辭官爵,告老退休,辭呈寫得甚為哀傷,太后見了流下眼淚,吃不下飯。成帝從小依恃王鳳,於心不忍,又要顧及太后,下詔不許,而且多方勸勉,王鳳就復起視事。王章因此受到嚴厲譴責,下至詔獄,判以死刑,妻女徙合浦。合浦盛產珍珠,妻女獲赦回京,生活優裕,此是後話,附及於此。

    王鳳幾乎失勢,杜欽獻策,得以復起。但朝野上下,都為王章抱屈,批評朝廷。杜欽又建議王鳳,就王章事件,詔令天下,薦舉直言極諫之士,加以任用。表示主上不會因為官員批評時政,予以處罰,批評聲浪,自然消弭,王鳳採行。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杜欽之罪,浮於谷永,以其與王鳳計議,為其文過也。」然而,就杜欽言,受王鳳倚重,為王鳳效力,也是忠為所事。只是相對來說,只能算是小我的善行。

    小結:朝廷施政,由法趨儒;杜氏三人,可以見證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有言:「吾人議論儒法之言禮法,二家根本區別在貴民與尊君之一端。」意思是:就政治思想言,儒家根本為禮,即「貴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法家的根本在「尊君」,所尊者,人君所處之權位。杜周所說,法律從何來,前主著為律,後主疏為令。遵守君主法令,尊重君主權威就是好大臣。到了孫子杜欽,上書之中,一再約制君主,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好吧,明顯遠離尊君觀念,進而要求國君,躬自節儉,處理萬事。又說不能為了一人,竭天下之財,盡百姓之力,「貴民」思想已茁壯成形。我們可以從杜氏祖孫三代,看到了朝廷治國,在觀念方面,由法趨儒的明顯軌跡。

    杜周見於《通鑑》,是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一○九年,他出任廷尉。而他所說法律何處來的這句話,未見於《通鑑》記載,大概是宋人已無尊君觀念,甚至感到厭惡。而杜欽最後見於《通鑑》,則在成帝陽朔元年,西元前二四年,前後八十五年。可見武帝表彰六經,尊崇儒術,不到百年時間,已見重大成效,似乎不再看到公孫弘「緣飾以儒術」的明顯痕迹。

    再可一說的,杜周思想細密,能力頗強,但生活操守,乏善可言。初到朝廷 僅有一馬,其後財富鉅萬,其中不少「賂遺」,無非是依憑權勢,為人說項,收取賄賂的不義之財。杜延年財富更是累積至數千萬,顯然不厭其多。到了杜欽,一再勸戒國君不求奢華,躬自節儉,謀求財富的念頭,也應不存於自己心中。《漢書.杜欽傳》,不記其財富多少,最後,只云優遊不仕,以壽終,其行事觀念,儼然儒士。可見時至西漢末年,儒風已盛,影響至深。

                                                 2024年4月8日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光武中興,君子相助;記鄧禹、寇恂

       

     漢宣帝之後,元、成、哀、平諸帝,已進入衰世。帝國的復興,只有寄望王莽;未料王莽只是畫餅,反而導至盜賊蠭起,天下大亂。收拾局面,中興帝國則是漢光武帝劉秀,而他的首要謀士,非鄧禹莫屬。

    但是,述及漢室中興,總要對王莽略作交代。個人淺見,現代學者評論王莽,最為深刻精彩的,應是錢穆《秦漢史》的最後一頁,從「蓋嘗論之」到「可無斤斤焉深辯為也」的一大段。由於文字太多,此處不宜徵引,也只能取其要點:「西漢二百年最大待解決之問題,西漢之諸帝,鮮有能注意及此。惟王莽銳意及此,一一見之於實政,此不可謂非當時一傑出之人物。不幸而莽一書生,不達政事,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論之高調,坐召天下之大亂。」

    附帶一言,此書原為錢先生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課程講義,課程教到王莽,學期已告結束,東漢歷史只有付之闕如。但此書見解深刻,評論精闢,其他史著,難望其項背。

    王莽末年,更始將軍劉玄即帝位,王莽被殺,更始進入長安。宮中館閣,僅未央宮被焚,其餘完好無損,排場氣勢,一如往昔。更始在長樂宮接見群臣,見到如此宏大場面,簡直嚇壞了,頭也不敢抬,不住撥弄坐墊。將軍晚到,他只問了虜掠所得多少。宮中官員,從沒見過這樣的皇帝,每個人都驚訝不已,這就是劉秀興起的主要場景。

    劉秀舉兵,鄧禹獻策;挻攬英雄,悅民心

     鄧禹是南陽人,十三歲「能誦詩」,不只是能讀詩,能背詩,而是對於《詩經》十分熟悉。在長安讀書,見到一位同學劉秀,看出不是普通人物,特別親近,幾年後,就回家鄉了。

    劉秀呢?他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是宗室子弟,英氣內歛,深藏不露。他哥哥劉縯,氣勢雄豪,王莽篡位,憤憤不平,懷有復興大志。散盡家產,結交豪傑,形成一定力量,最後為更始所忌,被殺。劉秀儘管相貌堂堂,額頭寬闊,鼻子很大,但喜歡農耕生產,劉縯把他比作劉邦那個好治產業的哥哥。劉縯被害,他只是暗自流淚,不敢公然抗議。在長安讀書,見到負責京師警衛的執金吾,衣著華麗,十分神氣,就立下了那有名的志向:「做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陰麗華是南陽的美女。

    當時,長安流行一句讖語:「劉秀當為天子。」所謂「讖語」,就是有預言性質的迷語,大學者劉歆就為之改名劉秀。有一天,大家談到這句讖語,討論劉歆真的會成為天子嗎?角落裡就有人說:「說不定是我呢!」大家看到此人也叫劉秀,就笑了起來。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多少說明劉秀在家人朋友眼中,並不十分出色。但是鄧禹十分看重他,真可說是慧眼識英雄。

    王莽末年,更始稱帝,地方上有勢力的人物,推薦鄧禹,鄧禹拒絕。他聽到劉秀在河北聚集一股力量,就前往投奔,到了鄴城,見到劉秀,劉秀很高興。就說:「我可以推薦你作官,你願意嗎?」鄧禹不願意。再問:「那你想作什麼?」鄧禹說:「我希望您能統有天下,我能盡力輔佐,得以留名青史。」劉秀說:「很好,怎麼作呢?」

    鄧禹說:「更始在長安,其他各地,動盪不安。各種勢力,盤據自雄,更始無法統治。那些有武力的,都是些庸人,只想多撈些錢財。看不到有心有力,想得深,看得遠,能夠安定天下,照顧百姓的人物,以致造成今天動亂不已的局面。您雖然有擁立之功,恐怕也是難以發展。今天看來,要成就功業,一定要延攬能力很強的人,做好照顧百姓的事,建立高祖一樣的大功,拯救萬民於苦難。以您的智慧才能,必定可以做到。「延攬英雄,務悅民心」就是針對當前亂局,提出正確策略,劉秀勢力得以發展的指導原則,奠定了開啟中興大業的基礎。

    劉秀起事之初,站在城樓,打開地圖,對鄧禹說:「天下郡國,有這麼多,我只佔有一個,你以前說我必然可得天下,可能嗎?」鄧禹說:「今天天下大亂,人人都希望有個好皇帝,就像小孩依慕慈母。我們看古代興起而有天下的,依憑的是德業隆崇,而不是佔地廣大。」劉秀聽了很高興。劉秀任用將領,都請鄧禹推薦,表現都很好,劉秀說鄧禹有知之明。

    群盜之中,赤眉勢力最大,將西向入關,劉秀預測必將攻入長安,想藉此機會併有關中。但他仍在山東一帶發展,就派鄧禹率精兵二萬,將領自選,進入關中,與更始決戰。鄧禹趁更始軍懈怠,大舉進攻,獲得大勝。虜得節六件,印綬五百,兵器不計其數,遂據有河東。同月,劉秀在鄗地登基,使使者拜鄧禹為大司徒,封酇侯,食邑萬戶。其時,鄧禹年僅二十四歲。

    此時,赤眉攻入長安,所過殘破,百姓痛苦。聽說鄧禹所率,紀律嚴明,紛紛來迎,每天都有千人,總數號稱百萬。鄧禹所至,停車慰問,父老稚童,聚滿車下,於是鄧禹名震關西。此後發展不順,聲威受損,又乏糧食,歸附者離散。最後為赤眉擊敗,鄧禹與二十四騎,歸至宜陽。呈上大司徒與梁王印綬,光武不受,有詔退回。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平定天下,大封功臣,鄧禹封為高密侯,食邑四縣,多有褒美。

   《後漢書.鄧禹傳》范曄的論贊,強調劉秀擇臣而任之,鄧禹擇君而事之,雖然鄧禹大功未遂,仍可稱道。他與光武,二人之間,真誠相待,始終如一,而以「君臣之美,後世莫能闚其間,不亦君子之致為乎!」作結。史家眼中,稱以君子,評價很高。

    謀略高明,吏治優長;長者風範,宰相器識

    寇恂這個名字,我們都很陌生,他在《後漢書》與鄧禹同列一卷。他是上谷地方的世家子弟,先在地方當郡功曹的小官,太守是耿況。更始立為漢帝,派使者到各地,了解地方清況,如向更始輸誠,就繼續任用。寇恂陪同耿況到邊境迎接,獻上印綬。過了一天,沒有歸還,寇恂帶了衛士見使者,要拿回印綬。使者不給,還說:「我是天王使者,你要脅迫我麼?」寇恂說:「我沒想脅迫你,只是請你想一想,今天天下初定,派使者到各地,你到了上谷,一付不信任的態度,讓我們也對朝廷失去信心,你們如何號令其他郡縣? 再說耿況作得很好,深得吏民敬愛,如果換了別人,好人會有些麻煩,壞人會造成大亂。為你着想,還是請他留任吧。」使者不得已,也就應了。

    王郎起兵,也派人到上谷,請耿況發兵支援。耿況就與寇恂商議,寇恂說,王莽還在的時候,天下英雄首推劉縯,聽說他弟弟劉秀待人很好,很得人心,有才能的人都投向他。耿況就說,王郎力量頗強,我們擋不住,怎麼辦?寇恂說,我們上谷,物產豐富,騎兵就有萬人,是有實力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投向的對象。我提議,與漁陽的彭寵結盟,王郎就不足為懼了。於是,耿況的兒子耿弇就前往劉秀駐地,寇恂也見到了鄧禹,談論天下大勢,鄧禹十分稱贊寇恂的謀略議論。劉秀攻下河內,問鄧禹派遣何人駐守,鄧禹力薦寇恂,就拜他為河內太守。劉秀向北方燕、代發展,寇恂造箭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斛,以供軍需。

    光武帝建武二年,寇恂任潁川太守,執金吾賈復的部將,在潁川殺人被捕。時在草創,軍人犯紀,大多相容,寇恂却處以死罪。賈復大怒,聲言嚥不下這口氣,一定要動手。寇恂就躱着他,手下不滿,認為過於怯懦。寇恂說不然,昔日藺相如不怕秦王,却怕廉頗,就是為了國家,不妨忍讓。於是,寇恂攞上盛宴,邀請賈復,酒食豐盛,軍士先用,寇恂見到賈復,稱病先離。賈復派人追捕,吏士皆醉,寇恂從容離去。

    寇恂遣人向光武帝報告,光武帝召見,他到了,見到賈復在座,起身想走。光武帝說:「天下未定,兩隻大老虎,怎麼可以私下互鬥?朕親自調解你們。」二人相談甚歡,坐了一輛車出宮。

    寇恂再拜汝南太守,盜賊很少,地方清靜。寇恂好學,建立鄉校,教授生徒。聘請精於《左氏春秋》的學者講授,他也親臨聽講。再任執金吾,後來潁川盜賊又起,光武與寇恂路過潁川,盜賊降服。潁川百姓向光武請求,「願從陛下借寇君一年。」光武就把寇恂留下,處理相關事務。

    寇恂經學涵養深厚,行事作為端正,所得俸祿,分給朋友、故人以及下屬吏士,十分慷慨。他的解釋是:「我只是一個士大夫,得到這麼多,怎麼可以獨自享用?(吾因士大夫以致之,豈可獨享之乎?)」當時人尊他為長者,認為他有宰相的器識。

    范曄史論說:「《左傳》宣十七年,喜怒合乎禮義的很少,相反的很多。(怒以類者鮮矣)。喜歡而不膩在一起,生氣但要好好想想,就可以稱得上君子了。(喜而不比,怒而思難者,其唯君了乎。)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於寇公見之矣。」以《論語》孔子的話評價寇恂,可以說是高度褒美了。

    略談「君子」的意義

光武中興,撥亂反正,端賴志士仁人,鼎力相助。他們不再是袴下之辱,屠狗之輩的英雄豪傑,而是經明行修,廉潔自守的愷悌君子。事功不免有缺,德行仍然可敬。鄧禹、寇恂二人,可作代表。至於范曄所謂之「君子」,應作何解?亦可一問。

    古代典籍,述及「君子」者甚多,偶擇二三,約略言之。《易.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既表明君子剛健中正,也述及天地協調。「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強調重視過去經驗,從中學習,以求完善。《易.文言傳》,「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道德以敬與義為主,敬所以修內,義所以修外,內外兼修,然後德成。這就讓我們想起了《論語》:「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其義理有相通處。這些關於「君子」的論述,明顯是以道德為主,但也述及行事作為,可知儒家的人生思想,應是一種有為哲學。(請參見:張岱年,《中國哲學問題史》)

    在中國古代,讀書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思想,既有深切認識,又能力行實踐,就是「君子」。古人已遠,我們今天,是否仍然應該也把這樣的「君子」,視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您認為呢?

                                   2014年6月30日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閱讀好書之六 人類群星閃耀時

   《人類群星閃耀時》Sterstunden der Menschheit by Stefan Zweig 舒乙譯,方舟文化出版,2023年6月,初版六刷。

    這是一本老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20年;但也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著。您看,我們讀的這本初版是2021年3月,到了2023年2月,印了六刷。可見百年之後,享譽不衰,仍然深受讀者歡迎。

    作褚威格,是著名的文學家,《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是他廣為人知的小說,《昨日的世界》則是他自盡前的遺言,感人至深。譯者舒乙,我想很可能就是此書的原譯者(本書為修訂本),也是《昨日的世界》的譯者舒昌善,但純屬猜測。

    全書十四篇,十四個歷史故書或人物剪影,當然都有值得詳加描繪的情景。褚威格以文學家的畫龍之筆,點出其精彩之處,十分高明。

    十四個故事約分為三類,一是人類第一次壯舉,如第一次一個人的眼睛看到兩個大洋;發現了黃金之國的加利福尼亞;聯結歐美的海底電纜首次成功通話,天涯立即成了比鄰;以及第一次到達南極的中心。尤其是後二次的大事,過程都是歷盡艱辛,百折不回,只有堅定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毅力,加上充分的準備,團隊的努力,方能達到目的。

    極地探險尤為困難,英國的史考特上校率領的探險隊,無日不在驚濤駭浪之中,堅持到底,終於到達。但他們看到了帳蓬上飄揚着挪威國旗,以及一封阿蒙森請他們帶回,寄給挪威國王的信,他們顯然到晚了。他們在返回的途中,也留下了請人帶回的信。褚威格最後寫道:

    「偶然的成功和輕易的勝利只能點燃人的虛榮之心,卻不能獲得一個人在與不可戰勝的強大命運的搏擊中,因為覆滅而升華的高尚心靈。這類一切時代,一切悲劇中最偉大的傑作,時常刻畫於詩人筆下,又千百次地在生活中誕生。」(頁266)

    再次是重大事件,一是拜占庭的陷落,另一是滑鐵盧拿破崙敗績。讀這兩篇會給人一個感覺,過去影響深遠的大事,往往由一個小小的因素,導至而成。就像本書導讀所說:「在這本書中,你會驚嘆,是那樣的一秒鐘,法國元帥格魯希猶豫的一秒鐘,讓他錯過了增援拿破崙,與敵軍在滑鐵盧拼盡最後子彈的機會。這一秒的決定,摧毀了拿破崙二十年英雄生涯所創建的一切,也底定了十九世紀的命運。」(頁7)。

    問題是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可以這樣解釋嗎?談到歷史的因果概念,應該知道那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面網。歷史事件影響深遠,所以造成,因素必多,絕不是單一因素足以解釋。再如,拜占庭的陷落,難道只是遣忘的凱爾卡門,無人防守嗎?若干土耳其禁衛軍闖入,整支部隊隨之而至,於是「城市攻克了」之聲響起,一陣混亂,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光榮地與帝國一道同歸於盡。作者寫道:「一個微小的疏忽,一扇被人遺忘的門,就這樣決定了世界的歷史。」這是文學家的手筆,不宜在歷史課堂講述。

    我讀這篇,最為感動的是:「五十天來,他從自己的營房,懷着渴望的心情,遙望聖索菲亞教堂耀眼而不可企及的鐘形圓頂。現在,他終於可以,以一位勝利者的身分,步入教堂的青銅大門。不過穆罕默德還是抑制了緊迫的心情;他將這座教堂永久地獻給真主之前,他要首先感謝真主。畢恭畢敬地,蘇丹跨下馬背,跪在地上向真主磕頭,接着他又從地上捧起一把沙土,從自己的頭上撒下,好讓自己記住,他不能因為勝利而驕矜自大,他仍舊是個凡人。向真主表達了自己的敬畏後,蘇丹這才站起身來,作為真主的首席僕人,昻首闊步地走進查士丁尼大帝建造的主教堂,智慧的聖蘇菲亞大教堂。」(頁72-73)當然,這也是文學家的手筆,但真實得多。

    其他大部分篇幅都留給了個別人物,除了讓馬賽曲一夕成名的人之外,都是西方歷史上的大人物。依序是:韓德爾、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列寧、西塞羅、威爾遜。占了一半篇幅,當然也是精華所在。

    韓德爾,講他的復活。這位與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同時代的英國作曲家,重病之後,因創作《彌賽亞》而復活。作者寫道:「就像所有真正嚴肅的藝術家一樣,韓德爾從不誇耀他自己的作品,但他心懷感激地熱愛《彌賽亞》,因為它曾挽救他於深淵,因為他曾在這部作品中獲得解脫。每年他都要在倫敦演出《彌賽亞》,每次他都將全部五百英鎊收入捐給醫院裡那些有待康復的人,救助犯人。他也要用這部曾經挽救他的作品向世間告別。」(頁97)

    年老的哥德戀愛了,對象是很年輕的女子,他把這份深情寫成了〈馬倫巴哀歌〉這首長詩。他想過結婚,然而,終於打消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於是,努力工作,完成了最後兩部偉大作品:《威廉.麥斯特漫遊時代》與《浮士德》。

    杜斯妥也夫斯基,差一點就被槍斃,最後一秒鐘,槍下留人。作者寫了一首十頁的叙事詩以記此事,怎麼介紹呢?只取頭尾兩段,以稱不上詩的五言白話,描述一下,聊以交差。

    深夜睡夢中,他們叫醒他。軍刀與命令,響徹在地牢。人們互推拉,晃動如幽靈。步向那走廊,黑暗且悠長。鐵門忽打開,天空何凛冽。囚車似墳墓,把他推進去。

……

       他心裡想到,這一秒的他。忽然變成了,十字架的祂。就像祂接受,死亡的熱吻。因為受難者,必須熱愛生。士兵將他從,死刑柱缷下。臉蒼白如灰,回到了行列。他目光似閉,陷入了深思。顫抖的雙唇,掛上了所謂。卡拉馬助夫,樣式的苦笑。

    作者為托爾斯泰寫了一部三幕的戱劇。第一場是兩個大學生與他的對話,第二場是他與夫人的對話。第三場在一個小火車站,他結束了疲倦的一生。這裡請看第一幕與第三幕的一點點場景。

    大學生甲:您的書陪伴了我們的童年,青年時期,您喚醒了我們肉體中的靈魂。除了您,沒有誰教會我們認清人間的不公----您的書,只有您,讓我們的心靈擺脫了國家,教會和統治者的束縛。……托爾斯泰,對所有俄國年輕人來說,直到幾年前都仍舊是位聖人……我感到惋惜,我們都感到惋惜,您疏遠了我們,您甚至變成了我們的敵人。

    ……

    托爾斯泰:他們是多麼優秀的年輕人,多麼果敢,自信而堅強的俄國年輕人!多麼美好的年輕人,有信念和熱血的年輕人!六十年前,我曾在塞凡堡見過這樣的年輕人。我們同樣藐視死亡和危難,無所畏懼----執抝地準備着為毫無意義的事微笑著迎接死亡。……可是他們教育了我!這兩名學生喚醒了我,因為他們確實是對的,我終將擺脫我的軟弱去踐行我的言辭,刻不容緩!我的生命即將步入終點,可我仍一直猶豫不決!確實,正確的事只能向青年學習,只能向青年學習!

    第三場,一個小火車站的候車室,另一側有站長的休息室。候車室中大家在談托爾斯泰離家出走的消息。

    托爾斯泰:這裡很好,窄小,低矮,破舊……,我似乎夢到過這裡,一個陌生的房間,一張陌生的床,床上躺着一個衰老而疲憊的老人,他叫什麼來着?……

    警長:站長,您怎麼能讓他在國家的房子中留着?這是您的工作間,不能讓給一個陌生人。

    站長;列夫.托爾斯泰在我心目中不是陌生人。還沒有哪個弟兄像他離我這麼近。

    警長:但您有義務事先請示。

    站長:我請示了我的良心。

    全篇最後的對話:

    站長:這個人,是我們俄國大地上的國寶,為我們受苦,而我們卻逍遥自在地消耗生命……我們該為自己的生命感到羞愧……

    杜衫(家庭醫生和朋友):請您不必為他難過,善良的人;最後這蕭索而低微的命運無損於他的偉大。假如列夫.托爾斯泰不為他人受苦,今天就不會屬於全人類。(頁244)

    談到列寧,標題是「封閉的列車」,只有十一頁(268-279)。想到一本有名的著作《到芬蘭車站》,作者艾德蒙.威爾森,中文譯者:劉森堯。2000年,麥田出版。此書有一副題:「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及發展」,內容非常豐富。剛好書架上有,拿下來翻翻,見到書後寫了幾個字:「大家手筆,果然是難得一見的精彩好書。2011年6月7日讀畢。」另外還抄了二段文字,分別是馬歇爾.伯曼與以賽亞.柏林,對此書的推崇。我就把短一點的前者所言錄於下:「《到芬蘭車站》,一本極具創意的歷史著作。讓我們得以觀見人類曾有過的夢想與願景。閱讀本書,或許可以教導我們如何懷抱這些夢想,甚至讓這些願景成真。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著創造自己的未來。」二十多年前了,我那時似乎還沒有每週向班上同學推薦課外書。

    關於西賽羅,作者寫了二十五頁。就摘幾段看看吧。

    三月望日刺殺凱撒事件的到來,假如西賽羅懂得利用這一時機,那麼我們在學校裡將學到截然不同的歷史。西賽羅的名字不僅作為顯赫的作家,而是共和國的拯救者,作為真實羅馬自由的守護神,在李維和普魯塔克的編年史中流芳百世。他將獲得不朽的聲譽:因為他不僅從獨裁者手中拿下了政權,還自願將這一權力交還給人民。(頁290)

    西賽羅意識到,在同一論壇上,他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同他人針鋒相對地唇槍舌戰,而是必須為信念賭上性命。他堅定地說:「我年輕時就捍衛共和國。現在我已老邁,但我不會對共和國置之不理。假若我的死能換回國家自由的重建,我甘願付出生命。我的願望是,我死去時,羅馬人民能享有自由。如果永生的諸神能滿足我的心願,就是他們對我最大的恩賜。」(頁298)

    在西賽羅曾經作過不朽演說的演講台上,懸掛著這位最後的自由捍衛者的頭顱。一根粗大的鐵釘穿過這顆曾經充滿思想的頭顱。他蒼白的嘴唇,宣講過拉丁語的最優美的鏗鏘之辭,苦澀而僵硬。他六十多年來守望著共和國的雙眼緊閉著,眼臉發青。他那曾經撰寫過這個時代最華麗書信的雙手無力伸癱著。(頁306)

    這是西賽羅的最後身影。

最後一位出場者,美國總統威爾遜。一次大戰後,他期盼能得到永久的和平,但是勝利者的諸多好處,怎能平白流失?於是,就如本章標題:「威爾遜的失敗」。作者寫了十八頁,仔細解說。這篇的最後一段,也是全書的最後一段。抄錄於下:

歷史中絕無僅有的一次機遇,或許是關乎人類命運生死攸關時刻,悲哀地付之東流。失去神性,令人失望的世界再次陷入混亂混沌。那位歸鄉的、曾經要為世人帶來光明的美國總統,已不再被視為救世主,而只是個疲憊患病,瀕臨死亡的男人。歡呼聲不再陪伴他,揮舞的旗幟不再迎接他。輪船駛離歐洲海岸時,這個失敗的男人轉過身去。他拒絕再看一眼我們命運多舛,千年來渴望和平統一,卻從來未嘗實現的歐洲。一個人道世界的永恆夢想,消散在遠方的霧靄中。(頁328)

我們看看今天的世界,資本主義加上軍工複合體幾乎主宰一切,人道世界再也進入不了我們的夢中,遑論實現。

最後還想談談導讀者的一個看法,書有兩種,一是助眠的,一是醒腦的。歷史課本是助眠的,這本書是醒腦的,我有不同意見。歷史課本有其規範,優良讀物有其功能,不宜混為一談。試問:本書可以做為歷史課本嗎?歷史老師多讀好書,十分重要,當然這是一本應該一讀的好書。

                                    陳文楠惠贈 2024年6月15日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地方長官,吏民愛敬;漢之循吏,黃覇為首

    傳統史書,正史之中,個別人物列傳之外,另有同類型人物,列於同一卷中。如大學者列於儒林傳,大俠客列於游俠傳,大財閥列於貨殖傳。地方上的好官員,值得稱述者,就歸於循吏列傳。循吏二字,指「本法循理之吏」,就既依據律令,又按照情理,執行治理任務的地方官員。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開頭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法令規範人民的行事作為,刑罰禁止人民的胡鬧破壞。地方長官,依循情理,做好該做的事,人民安居樂業,就用不到嚴苛的法律了。

    律學出身,喜愛吏事;因事入獄,力學不倦

黃覇年輕時,學過律令,喜歡做些接近百姓的事。買了一個小官,因受到兄弟牽連,丟了官職;再捐錢,補了京師附近的一個小官。他管的是錢穀收納,賬冊記錄,登記得清楚明白,公家財物,他一介不取,終獲陞遷,輔佐河南太守。黃覇思慮敏捷,熟悉法令,很會辦事。他的態度,溫和謙讓,對待下屬,從不疾言厲色,討論事情,既熟悉法律條文,又力求合於人心。太守很信任他,更獲得手下與百姓的愛戴。

宣帝生長民間,深知地方長官用法急苛,百姓痛苦。也聽說黃覇風評很好,即位後,召黃覇至廷尉任職。黃覇參與案件討論,意見公正頗獲好評,陞至丞相長史。因夏侯勝事件,與夏侯勝一起入獄。

話說夏侯勝,出身儒學家庭,年紀很小,父親過世。年長,跟從多位大儒讀書,學習《尚書》、《洪範五行傳》等,善於禮經,徵為博士。漢昭帝崩,昌邑王嗣立,好嬉戲遊玩。有一天出遊,為夏侯勝攔阻,說:天陰已久,就是不下雨,是大臣謀反的徵兆,不可以出去。昌邑王很生氣,以夏侯勝妖言惑眾,交付法辦。此時霍光正與張安世謀廢昌邑,以為是張安世泄漏,安世否認。召來夏侯勝問訊,夏侯勝說,《尚書.洪範傳》講得很清楚,如此這般。霍光、張安世大為驚訝,從此對經學之士,另眼看待,也十分敬重。過了十幾天,霍、張聯手廢了昌邑王,宣帝從民間入繼大統。

朝廷討論處罰夏侯勝時,黃覇反對,也交付廷尉,送進監獄。他們二人,關在一起,黃覇要求夏侯勝教他經學,夏侯勝說,我的經學很好吧,結果是得了死罪,你還要學嗎?黃覇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論語》上的話,夏侯勝不無感動,就答應教他。他們在獄中將近三年,老師對着唯一學生,講論不怠。我們讀到這裡,可能會想到,他們有書嗎?有筆墨紙張嗎?當然沒有。那是好久以前,人們讀書,對於這些經典,早已爛熟胸中,就是學生,也要邊學習邊背誦。

談到夏侯勝,不能不提他的一句名言,您聽說過嗎?讀書人最糟糕的就是不明白經學中的道理。明白這些道理,很容易就做到大官。不明白這些道理,不如回家種田。(士病不明經術,苟明經術,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經術不明,不如歸耕。)

治理地方,米塩靡密;全心全力,推而行之

夏侯勝與黃覇出獄之後,夏候勝向宣帝推薦黃覇,通明經術,可以大用。宣帝拔擢黃覇為揚州刺史,三年後改任潁川刺史。特別是官秩比照最高一級的二千石,居處賜以高一丈的車蓋;手下別駕、主簿的車,也高於一般規格,都是為了彰顯有德之人。

宣帝在民間久,知道百姓苦於吏治苛虐,即位之後,頒布恩澤詔書,但地方官員往往不予公布。黃覇則挑選良吏,到各地宣講詔令,讓百姓知道皇上的愛民心意。他又規定地方官府,都要兼具生產任務,視條件畜養雞或猪,提供給生活困苦,貧窮無告的百姓。同時也制定條規,要民遵守。請地方父老,讀書士人,帶領小吏,宣講多做好事,不可為惡的政令。當然他也重視生產,獎勵節約,種多少樹木,養多少牲畜,存多少馬糧,各種生產與消費的細節,他都詳細列出。看來十分煩瑣,但是黃覇精力充沛,全力推行。

事在人為,政令推動,尤在小吏。黃覇接見吏民,與他們談話,就知道各地情況如何,他又派人到各地巡視,了解狀況。派出去的人,不敢住公府,有一小吏,路旁吃飯,鳥飛下來,把肉叼走,被一小民看到,他與太守談話時,告知此事。小吏回來報告,黃覇說:「辛苦你了!在路旁吃飯,肉還被鳥叼走。」小吏大驚,以為太守無事不知,不敢有任何隠瞞。

貧苦無告的人,死後無以為葬,地方向太守報告。黃覇說,某山上有一棵已朽的樹,斫下可作棺木。某地有猪生一窩小猪,要一隻可供祭拜,小吏就把事辦好了。地方的事,他沒有做不好的,百姓、小吏視他為神明。壞人於是紛紛離開,盜賊也就日漸減少。

黃覇治理地方,原則是教化為先,刑罰為後。對於推動教化的員吏,都很尊重,盡量善待。許丞年老,又患重聽,有人建議讓他回家。黃覇說,許丞是好長吏,年紀雖老,尚能拜起迎送,雖然耳聾,也不妨害工作,對他好一點,他是好人,不要讓他傷心。有人聽出來,這是表面話,問他真正用意何在?黃覇說:「經常換長吏,迎新送舊都是錢。有人還從新舊交接的過程,謀得不法好處,這些費用都出自百姓。何況新的長吏未必賢於舊的,有時只會添亂。除去不必要的事務與花費,就是治理之道。」

黃覇表面上是好好先生,但心中清楚明白,很得手下員吏與百姓的愛戴。年年戶口都有所增加,治績評為天下第一,調陞京兆尹。黃覇顯然不能適應,先是未獲批准,發動百姓修築馳道;再是補充北軍人數不足,連連遭到彈劾。宣帝下詔回任潁川太守,官秩降為八百石。他再次任潁川太守,為時八年,治績仍然很好。

這時鳳凰、神雀經常出現於各地,而在潁川為最多。宣帝下詔褒揚:「潁川太守黃覇,到各鄉宣布詔令,百姓受到教化,孝子、賢弟、貞婦、順孫,越來越多。走在路上,互不相爭,東西掉地,無人撿拾,鰥寡孤獨,得到照顧。監獄中八年無重犯,官員百姓受到教化,見於行為,可說是賢人、君子。」於是封黃覇關內侯,黃金百斤。潁川地方孝弟、義行、三老、力田,都得到賞賜。徵黃覇為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進而代丙吉為丞相。

黃覇入相,風采不足;張敞批評,宣帝採納

黃覇的長處在於治民,處理國政,擬定策略,發布命令,風采不如丙吉、魏相、于定國。這時京兆尹家養的鳥,翔於丞相府,黃覇以為是神雀,是上天對他治績的褒揚,要大家共商,是否上報天子。後來張敞上奏:「丞相提及素來治績,這時我家養的鳥,飛到丞相府上,丞相以為神雀降臨,問眾人是否上奏朝廷。眾人明知是普通的鳥,都假裝不識。後來知道是我家養的,才不再討論。官員就說,丞相仁厚,很能作事,怎麼相信這種奇談怪論呢?國家有明確的法律,作事應該按照法令,不遵守法令,相信這些奇怪的說法,施政就失去依據。更有甚者,講些什麼耕者讓畔,男女異路,道不拾遺,獲得虛名假譽,破壞淳樸誠信的風氣,影響更壞。如今應該依據法令,勸善禁奸,舉才務在得人,行事不得擅為條教。如果行詐偽以求名譽,嚴格查辦。」宣帝採納張敞意見,黃覇狠被打臉。

黃覇任丞相,薦舉外戚史高為太尉,宣帝派尚書責問黃覇:「目前太尉由丞相兼任,這是偃武修文的美事,邊界有患,能處理的將軍很多。你是丞相,拔擢賢才,監獄裡無犯人,地方上無盜賊,這是你的事。任命丞相太尉,是皇上的事。史高皇上很熟悉,用不着你薦舉。」尚書請黃覇回答。黃覇只有脫下帽子,聲稱有罪,從此不敢隨意發言。黃覇事迹,到此為止。班固用「然自漢興,言治民吏,以覇為首。」作於總結,給了他很不錯的歷史評價。

小結:循吏之首,意義何在

我們讀黃覇事迹,感到他不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大官,比不上魏相、丙吉、于定國,距張敞更遠。張敞眼中,他真是迂腐不堪,批評雖然過分,但也不無理據。

黃覇治理地方,首先想到鰥寡孤獨,貧苦無告的人,生活艱難,至堪憐憫。負起照顧之責者,不是郡守,更有何人?在官舍養雞豚,為死者辦喪事,都是典型事例。治民之本,首在愛民,為民父母,焉可無慈愛之心?非但有心,而且有力,將此心意,付之實現,黃覇為地方長官立下治民典型。今之地方長官,不論官派民選,雖不能至,不可不知。

黃覇待手下員吏,要求雖嚴,卻也是盡心照顧。小吏出差,不敢住官舍,路旁吃飯,肉被鳥叼走,此等小事,何勞史官筆之於書?班固寫此,無非強調長官員吏之間,來住親密,誠意相待;長官信任小吏,小吏戮力從公,規劃善政,任務必達。

地方長官,治理有道,留芳後世;「吏民愛敬」,至關重要,必須做到。

                             2014年6月12日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閱讀好書之五:白鳥之歌

    《白鳥之歌----大提琴家卡爾薩斯的音樂和人生》JOYS and SORROWS by Albert Kahn 姬健梅譯 木馬文化 2013年4月

    讀完《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想到多年前曾讀過一本以卡薩爾斯為主角的《白鳥之歌》,在書架上一眼看到,拿下來翻翻,鉛筆記號說明讀畢,書末空白處未見任何文字,可知未曾寫過心得感想。怎麼完全沒有印象,好像從未讀過。但是,還有幾本等着要看的書,就暫且放下。

    再拿起來,從頭讀起,真是一本精彩的好書。作者說,他訪問卡薩爾斯,列了許許多多問題,卡薩爾斯也就他的記憶,參以手邊資料,詳細回答。作者深知,這種一問一答,零碎支離,不能成書。於是在卡薩爾斯同意下,以第一人稱描繪了卡薩爾斯這位大師級人物九十幾年的璀璨人生。卡薩爾斯從未想要撰寫自傳,就經由作者之筆,寫下了足以讓人們認識瞭解這位音樂巨匠精彩而又動人的故事,也是現代文化史上應當銘記的一座豐碑。

    卡薩爾是一位偉大的大提琴家,也是傑出的作曲家、樂團指揮。但是,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在於他的演奏技巧,作曲表現或指揮風格;或是有那些他人難以超越的巨大成就,這些幾乎全無着墨。

    卡薩爾斯的父親是地方教堂的管風琴師,家庭環境的薫陶下,他的音樂才華,自幼萌現。從能夠走路開始,他就喜歡音樂,聽父親彈琴,感到陶醉,還無法清楚說話時,就是以正確的音調唱歌。他對所有的樂器都感到好奇,每一件樂器都想演奏。四歲開始彈綱琴,七歲時拉小提琴,八歲時在家鄉的樂會上表演了一首獨奏。十一歲時,第一次看到大提琴,從未聽過這麼美妙的聲音,第一首曲子結束時,他對父親說,這是我所聽過最美的樂器,就是我想演奏的樂器。十三歲時,發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音樂史上的大事,談到這裡,他對作者說:「這些曲子曾被視為機械化而缺少感情的學院派作品。你能想像嗎?當它們煥發出空間和詩意的光芒,居然會有人認為這些曲子沒有感情!它是巴赫音樂的精髓,而巴赫又是音樂的精髓。」(頁50)

    父親不想兒子走音樂的路,希望他將來當木匠。母親堅持要讓兒子展現少見的天才,帶他走出家鄉,前往巴賽隆那音樂學院學習。他在學院的大提琴老師,就是在家鄉聽過演奏的賈西亞。他說,賈西亞是一位好老師,他在訓練學生時,要求很高。「我們上課時,他很少表示讚許。可是偶爾在我演奏時,他會轉過身背對我,站着好一會兒,等他再轉過身來面對我,他臉上會露出非常奇怪的表情。當時我不懂,後來我才明白他受到了感動。」(頁43)若問:為何受到感動,琴聲彈動心絃。

    卡薩爾斯能夠成為真正的大師,在馬德里跟隨墨菲伯爵是關鍵所在。他描述墨菲伯爵:「就像集許多人於一身,他有那麼多才華、能力與技藝。他知識淵博,可以說他具有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的多才多藝的世界觀。他身兼學者和歷史學家,王室顧問和作曲家、藝術贊肋者和詩人。他的興趣涵蓋了藝術和文學、政治和哲學、科學和社會,而最重要的是音樂。」(頁58)

    卡薩爾斯說,在墨菲伯爵的教導下,開始了密集的學習。墨菲伯爵說,要做為藝術家走進這個世界,要學的還有很多。每天上午九時,開始三個小時的通識教育。午餐後,學生在鋼琴上即興演奏,老師作出評論。伯爵還教了所能教的事,語言和文學、藝術和地理、數學和哲學,音樂史之外,還教了人類的歷史。伯爵認為要成為術家,必須對生活有全面的了解,藝術和生活關係密切。

    伯爵要卡薩爾斯參觀普拉多美術館,每天看一幅畫,回來寫報告。他就面對一幅畫,思索那幅畫的含意,自問:「他在說什麼?他怎麼達到這個效果的?」

   每週一次,到議會去聽政治人物的演說和辯論,也要寫報告。另外,伯爵非常重視外語能力,堅持要學多種外語,卡薩爾斯後來說:「我能夠流利地說七種語言。」他受教墨菲伯爵,始於十七歲時,前後二年半。他有一段話,說到老師的重要。錄於下:

    「身為老師具有重大的責任。老師協助形塑學生的生命,並且給予這些生命方向。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更嚴肅?滋養他們的心靈,協助他們形成對世界的看法、訓練他們、讓他們準備好從事將來想做的工作。我想不出有那一種職業比教師更重要。一位好老師,一位真正的老師,對他學生來說就像是第二個父親。這就是墨菲伯爵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對我的影響僅次於我母親。」(頁58)

卡薩爾斯在書中,談到了許多樂壇上的人物,每一個人物的出現,他都有一幅精彩的素描,就像對墨菲伯爵的描述。玆舉介紹他去馬德里見墨菲伯爵的阿爾貝尼士為例,我們看看他是一位怎樣的音樂家。

    卡薩爾斯十三歲,在發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前沒多久,卡泰隆尼亞知名的鋼琴家兼作曲家阿爾貝尼士,聽說巴賽隆納某咖啡館有一個小傢伙,大提琴拉得極好,就來親眼看看。他坐在那裡,抽着雪茄,專注聆聽。節目結束,他走過來擁抱着這小傢伙,說他有罕見的才華,「你得跟我去倫敦!」他的母親不同意。於是為他寫了一封給伯爵的介紹信。三年後,他們才去馬德里。

    阿爾巴尼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不僅是位傑出的藝術家,卓越的鋼琴家,也是極不尋常的人。他是個神童,四歲就在巴賽隆納登台彈奏鋼琴,七歲寫了一首進行曲,廣被軍隊演奏。十三歲逃家,在歐洲各處遊蕩,演奏鋼琴,瘋狂胡鬧;還偷渡美國,和印第安人一起冒險。回到歐洲,還是個年輕人,最後在倫敦安定下來。他有非凡的音樂天分,從不練習,音樂會前也不練習。他的一雙手很小,但出奇有力,而且柔軟。他怎麼認識墨菲伯爵?伯爵火乘車去瑞士,座位下藏了一個男孩,約十四歲,因為沒買票。伯爵問他:你是什麼人?這個男孩回答:「我是偉大的藝術家。」(頁52)

    再舉一例。一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卡薩爾斯組織了一個樂團:「帕烏.卡薩爾斯管絃樂團」。帕烏是他卡泰隆語的名字。樂團演奏古典大師的作品外,特別加入現代西班牙和卡泰隆尼亞作曲家的音樂,如:葛拉納多斯、阿爾貝尼士、法雅、加瑞塔等。其中,加瑞塔極為持殊。卡薩爾斯說:

    「他是個奇人,極罕見的天才。我想不出有哪個背景相似的作曲家曾創作出像他那樣的作品。他的一生中,沒上過一堂課,完全靠自學。他來自一個濱海小鎮,年輕時是勞工,後來從事鐘錶這一行,可是他熱愛音樂。他何以取得音樂的深刻知識,令我感到不可思議。想必他聽過教堂音樂,和旅行樂師的演奏,並且鑽研能拿到的每一分樂譜。他一有機會就譜寫音樂,寫上一個鐘頭。他的一些作品非常特別,具有不分地域的普世性質。加瑞塔的作品,超越了國家的傳統,是最高境界的純粹音樂。他寫了許多迷人的薩達那舞曲,也寫了歌曲、室內樂、交響曲,都是規模很大的作品,結構和旋律內容都很驚人。他的熟練技巧令人難以置信。於是,他失去了鐘錶工作,來到巴塞隆納一家三流小酒店找到一份彈琴的工作。他的個子很小,很安靜,跟小老鼠一樣安靜而膽怯。他打扮得很整齊,也可能只有一套衣服。

    在加瑞塔身上有大師的種子,但這顆種子沒能完全開花,因為缺少適當的栽培,如果加瑞塔有幾位傑出的老師,他可能成為另一個布拉姆斯或貝多芬。他去世時還不到五十歲,正值創造力的高峰。(頁161)

    這一類的「素描」還有很多,都是這本書中十分精彩的地方。請您開卷欣賞,這裡就不再抄錄了。

    藝術離不開生活,生活的重點,不是王公貴族錦衣玉食的豪華舖張,而是平民百姓衣食不周的度日艱難,尤其是戰爭帶來的動亂之時。所以,避免戰爭,應該是任何時代的當務之急,特別是核子武器的使用,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再抄錄最後一章中的三段文字,作為結束。

    「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再是藝術家。身為一個人,人類同胞的福祉是我的首要義務。我將致力藉由音樂履行這份義務,音樂是上帝賜給我的工具,因為音樂超越了語言、政治和國界。我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也許很小,但至少我將為我神聖的理想獻出一切。」(頁257)

    「這一生中,我目睹了多麼非凡的改變和進步!在科學、工業、太空探險上有多麼驚人的進展!然而飢餓、種族迫害和暴政仍舊折磨着這個世界。我們依然表現得像野蠻人一樣,害怕自己在這個地球上的鄰居,我們武裝起來對付他們,他們則武裝起來對付我們。活在以殺戮為法則的時代令我悲痛。何時我們才能會習慣我們仍是人類的事實?愛自己的國家,是件自然的事,可是這份愛為何應該止於邊界?我們屬於同一個家庭,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兄弟姊妹都有責任。我們全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而這棵樹就是人類。」(頁266)

    「畢竟,我已經活得很久了,我並不指望永遠活下去。望向死亡,我心中並無恐懼。這是件自然的事,就跟出生一樣自然。但我的確帶有遺憾,我遺憾留下這個如此悲哀的世界。」(頁271)

    今天的世界,看來更為悲哀!

    附言:為什麼我讀第一遍時,完全沒有讀出這本書的精彩?我想作為枕邊讀物,也許是重要原因,我不會在睡前讀正史或通鑑。但是如果要寫些心得感想之類,重讀一遍,就很不一樣,重讀一遍,寫點什麼,有其重要性。其次,我讀了巴赫那本書,對卡薩爾有所認識,讓我在讀這本書時,了解更多,更為喜歡。

                                    2024年5月26日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極其聰敏,遊戲人生;西漢名臣,張敞是也

首都市長,公餘之暇,走馬章臺,尋花問柳,人生樂事,焉可不享。首都市民就紛紛傳說,這位市長每天早上為夫人畫眉毛呢。小民流言,到了大官耳裡,覺得這位京兆尹,似乎有違官箴,提出糾舉。皇帝問京兆尹怎麼回事?他回答是:「我聽說,閨房之內,男女之私,有比畫眉,更快樂的事!」這大概是西漢名臣張敞最為有名的小故事

處置廢王,顯其無害;宮庭悲劇,得以防止

張敞,河東人,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於武帝時至光祿大夫。張敞從吏職做起,到了朝廷,任太僕丞,當是太僕是杜延年,對這位下屬十分欣賞。昭帝崩,昌邑王劉賀入繼,好嬉戲遊玩,不遵法度。張敞上書:「今日天子盛年即位,萬方矚目,盼望見到善政。然而,表現好的大臣,未蒙褒賞,昌邑來的小臣,多獲陞遷,這是不對的。」十幾天後,昌邑王被廢,宣帝即位,張敞曾上書規諫,徵為太中大夫,與于定國同在尚書任事。因守正不阿,忤逆霍光,貶出朝廷。宣帝擔心昌邑的廢帝,就派張敞出任山陽太守。

為什麼要派張敞?朝廷知道他很有能力,可以辦好事情。我們看看,張敞如何處理這顆燙手山芋。

廢帝住在昌邑王故宮,奴婢一百八十二人,門禁森嚴,是張敞報告的重點之一。他多次派人察看,也親自進入瞭解。廢王年二十六七,膚色青黑,眼睛小,鼻子尖,個子很高,鬍鬚稀少,身體佝僂,行走困難。衣服寬大,戴着待中帽,佩着玉環,頭上插了一枝筆。

張敞和廢王坐在中庭,說了一些話,也看到了他的妻子奴婢。張敞想知道他想些什麼,就提起了這裡梟鳥很多,他說在長安沒見到,向東走到濟陽,就聽到梟的叫聲。

張敞的整體觀察是:廢王的衣著、言語、舉止,很像民間所謂的白痴。他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男女各半。我曾奏請等他死後,此地官員可以歸鄉。他說,這些人有病不醫,互毆至死,不需還鄉。可以知道,他的天性不良,喜好亂亡,不知仁義。

宣帝看了,就知道不需戒備,大可放心。問題是,張敞的報告,是實際情況嗎?大可懷疑。張敞必然有所扭曲。如果要問:他為何醜化廢王?我們可以想像,他非但要保護廢王性命,更要使朝廷免去骨肉相殘的悲劇。當然,這是張敞精於處世的著名事例。第二年,朝廷下詔封劉賀為海昏侯。今天,海昏侯墓出土寶物甚多,已是著名觀光景點。

王夫之就說:張敞不是昌邑王的故臣,為昌邑王著想,設法引誘出他的一些狂妄愚蠢的話,去除了宣帝的猜忌,還封他為侯,讓他令終。這就是張敞的見識與才幹,能把事情辦好。見《讀通鑑論》,卷四。

膠東京兆,盗賊蠢動;緝捕有方,百姓安居

霍光死,霍家子弟各據要津,盤踞朝廷。張敞上封事,就是只給皇帝看的奏章。述及春秋之時,晉國趙氏、齊國田氏、魯國季氏,專政多年,結果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季氏專魯,孔子著《春秋》,就批評世卿。目前霍氏專政,必須處理。方法是大臣上書,請求遣出霍氏,天子以恩不聽;朝臣以義固爭,天子勉予同意。這樣做,天下人以為天子不忘霍氏功德,而朝臣知道應該遵守禮法,霍家也就世世代代安然無事。我們可以看到,張敞處事,以史為鑑,思慮細密。他期望回到朝廷,有所貢獻,宣帝雖然欣賞,但未予徵召。

這時渤海、膠東一帶,盜賊猖獗,張敞上書請纓,前往治理。述及:「山陽郡戶不滿十萬,境內安靜,久居閒地,很想報效國家。聽說渤海、膠東,盜賊進攻官府,劫掠囚徒,搜刮市場,騷擾百姓,地方長官,束手無策。我願意盡力摧破盜械,照顧孤弱,使百姓安居樂業。所到之處,報告其地狀況,以及治理之策。」天子徵召,拜膠東相,賜黃金三十斤。張敞赴任,請求對有功者,獎賞比照三輔,天子同意。

張敞到了膠東,公布緝捕盜賊的獎賞規條,群盜之間,彼此爭鬥,藉以因功獲赦,並得獎金。地方小吏,追捕有功,報請尚書,調補縣令,就有不少人。於是,盜賊解散,社會沉疴盡泯,百姓得享安居之樂。張敞膠東之治,說來簡單,仔細想想,如要做到,並不容易。必須握實際情況,擬定有效策略,選取適當員吏,加以切實執行,方能奏效有功。

當時京兆尹,如同今之首都市長,是由潁川太守黃霸,以治績第一出任。但只做了幾個月就做不下去,回任潁川太守。天子下令,以膠東太守張敞繼任。京兆尹一職,趙廣漢之後,皆不久任。長安一市,小偷不少,勢力不小,商人深受其苦。宣帝問張敞,能治理得了嗎?張敞說可以。

張敞上任,首先探聽小偷集團的角頭何人。這些人,年事已高,儀態溫文,出門帶着隨從,一副有錢人派頭。張敞把他們找來,先說不追究罪責,而是共商如何處理目前問題,再把蒐集的小偷罪證給他們看,要他們交出犯者,以贖己過。這些角頭說,把小偷召到官府,他們嚇壞,必不會來。如果給我們一個官府職稱,容易辦事。張敞就把他們補了吏職,再回家休養。角頭手下的小嘍囉們,看到老大有喜事,都來致賀。幾杯下肚,迷迷糊糊,老大在他們衣服做了記號,小吏就等着捉人。一天捉捕了幾百人,分別審訊,依法治罪。幾天之內,市場猖獗的小偷小盜,幾乎絕跡,天子很高興,給市長嘉獎。

我們讀到這裡,必會想到,這些老大,怎麼出賣小弟,太不夠意思。但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這些老大面對的,是以能幹出名的京兆尹,知道不是對手,只能聽命行事。況且他們心知肚明,偷盜不是好事,犯罪應受處罰,也只有全力配合。

張敞這個人,反應非常敏銳,雖說賞罰分明,但有時超過法條規定。治理京兆,仿效趙廣漢,廣設耳目,破案快速,阻止犯罪,不如趙廣漢。但他專研《春秋》,以經術為輔,往往表揚賢能,稱贊善良,不專用嚴刑峻法。所以,他也就不像趙廣漢,遭受刑戳,下場悽慘。

京兆尹治理京師一帶,人多事煩,治理不易。地方長官表現優異,調任此職,做了二、三年就算長久,有的只短短做了幾個月。能夠任職久長的,只有趙廣漢和張敞。

張敞任職京兆尹,朝廷有重大事件,他引古援今,分析情勢,提出看法,擬定對策,公卿都很贊同,也十分佩服,天子經常採納。然而,他衣著隨便,不重儀容。公餘之暇,走馬章臺,喜好冶遊,還以扇遮面,不願人識。長安市中傳言,市長每日為妻畫眉。官員舉報上奏,天子問他,他回答:「臣聞,閨房之內,男女之私,有過於畫眉者。」就是「閨房之內」典故所出。天子當然沒有責備,但也官僅於此,未再陞遷。

五日京兆,枉殺屬吏;冀州不靖,膺命再起

張敞與蕭望之、于定國來往最多,交誼最深。蕭望之作到御史大夫,于定國更作到丞相,張敞始終是地方長官。後來因與楊惲友好,受到牽連。

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頗有才能,輕財好義,名顯朝廷。但他恃才傲物,自伐其能,好發人隠私,結怨不少,言語狂妄,口無遮攔,終於出事。友人孫會宗勸他盡量低調,勿治產業。他回信引董仲舒言,卿大夫與庶人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侄子楊譚安慰他必將復用,他回信,「有功勞又怎樣?今天皇帝,不足以為他盡力。」(有功何益?縣官不足盡力。)天有日食,群臣上言,有人指楊惲:「驕奢不悔過,此人所致。」宣帝看到楊惲來往書信,非常生氣,以大逆不道,腰斬。楊惲好友,韋玄成、孫會宗、張敞,皆免官。宣宗愛惜張敞才能,免官令未發出。

這時,張敞要手下捕賊吏絮舜查一個案子,絮舜不理,有人勸他,他說:「我為他效力很多,他當京兆尹最多五天,他就管不了我了。」張敞聽說,就連夜治絮舜罪,判以死刑,並對絮舜說;「五日京兆怎麼樣?冬月將盡,你死定了!」將之棄市。到了春天,絮舜家屬上告朝廷,張敞殘殺無辜。宣帝並未加重張敞罪責,只叫他辭官。他就送上印綬,亡命他鄉。

張敞罷職未久,京兆秩序紊亂,宵小蠢動,而冀州更有大賊為害。宣帝想到張敞,派使者召回。家人見到使者將至,惶懼不已。張敞笑着說:「我亡命在此,要捉我,地方郡吏即可。今天,朝廷使者來,必是天子要再用我。」張敞到了朝廷,先上書說明絮舜的事,指出絮舜是得力手下,待他很好。他居然稱我「五日京兆」,背恩忘義,傷風敗俗,故枉法誅之,願受制裁。宣帝任命為冀州剌史,張敞赴任,探得地方盜賊情況,知道與廣川王有關。就親率郡國吏,發車百輛,圍廣川王府,進入緝捕。天子不忍用刑,只是削其民戶。張敞在郡歲餘,冀州已無盜賊。

宣帝崩,元帝即位。有人推薦張敞輔佐太子,元帝問蕭望之,蕭望之說,張敞是非常能幹的大臣,但他素來輕率,不足為人典範,不宜擔任太子師傅。元帝派人召他回三輔任職,但他未赴任就去世了。

小結:反應敏銳,能力極強;輕率隨意,不足式範

張敞是一位怎樣的人物?首先看到的是,反應非常敏銳。《漢書.本傳》說他「為人敏疾」,班固史論曰:「張敞衎衎」,顏師古注:「衎衎,強敏之貌也。」意思相同。但是「反應敏銳」,應作怎樣理解?那就是他能在最短的時間,作最細密詳盡的思考。或者可以說,他的「內在時間」很長。當然這是天賦才能,但練習專注,或許可以有所增益。

對事情作周密的考量,必能想到妥適的對策,處理妥適,效果必佳。任何紛亂混雜的局面,都可以在最短時間,理出頭緒,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這是張敞令人欽佩,也是他人不及之處。

然而,他的人生態度,似乎崇尚自然,喜好遊樂,能力雖強,未見任何動人的故事。儒學之於他,緣飾而已。刑法之運用,雖說賞罰分明,也往往隨意加重。惹惱了他,睚眦必報,五口京兆,誅殺無辜,就是一例。

張敞政事上的長才,朝中無人能及。始終未能躋身三公,「材輕,不足以輔太子」,一語道盡張敞其人,遊戲人生,不足式範。既是時人對他的共同觀感,也是留給後人的歷史評價。

                                    2024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