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漢代隴西人,此地迫近羌胡,人們習於戰鬥,精於騎射,蔚為風氣。山西(山指今日之太行山)名將輩出,相對山東賢臣盈廷,遂有山西出將,山東出相之稱,趙充國就為是一位後人歌頌的老將。
問誰可將,無踰老臣;戎狄小夷,勿以為憂
漢武帝時,趙充國以六郡良家子,選入羽林軍。年輕時,行事穩健,思考周詳,喜讀兵書,熟知四夷情事,立志有所表現。隨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匈奴,為匈奴所圍,漢軍糧運不繼,死傷不少。趙充國與壯士百餘人,奮擊突圍,李廣利率軍跟隨,得以退回,趙充國身受創傷二十餘處。李廣利報告武帝,武帝召見,檢視創傷之處,頗為感動,拜為中郞,陞遷車騎將軍長史。
昭帝時,武都氐族反叛,充國率軍平定,陞中郎將,出擊匈奴,獲其小王,擢為後將軍。與大將軍霍光尊立宣帝,有立策大功,封侯。率軍征匈奴,頗有斬獲。匈奴發兵十餘萬騎,意圖入侵,有降者來告,漢廷派充國率四萬騎兵沿邊屯住,匈奴單于即引兵退回。
這時,朝廷派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羌人要求湟水之北,漢人未耕之地,予羌人放牧,義渠安國居然同意,充國即上書指控安國出使失職。此後羌人即以此為藉口,紛紛入侵邊地郡縣,且頗具規模,於是警鐘狂鳴。宣帝問趙充國,應該如何處理為宜。充國細說從頭,羌人力量素來不強,原因是各種落之間鬨鬥不已,力量抵銷。所以,若羌人種落,解仇交質,相互結好,力量必然大增。此外,匈奴也想聯好諸羌,結成同盟;一旦形成,勢力可觀。所以,情勢正在變化,我們必須及時應付,妥善處理。沒多久,羌人果然與匈奴聯手,意圖進攻鄯善、敦煌,切斷邊郡與漢朝的通道。趙充國表示,匈奴已至羌中,與羌人聯合,等到秋天馬肥,必然起事。目前,一定要預先防備,巡守各地,不讓羌人結合起來。
朝廷派義渠安國,巡視諸羌,分別善惡。安國斬殺黠傲的羌人酋長,進攻不服的種落,羌人頗有死傷,群起反抗,攻擊漢城邑,殺了漢長史,義渠安國反為羌人所敗,損失很大,只有引還。
當時趙充國已高齡七十,宣帝以他年老,派丙吉去向他請教,面對如此局勢,派遣何人為宜。充國回答,沒人比我適宜。丙吉必然問及羌亂如何處理,得到滿意回答,回朝力薦宣帝,宣帝就召見,問道:目前羌人力量如何,我們需要動員多少人馬。充國回答,用兵多少,方能制勝,很難判斷,待我到達金城,了解當地情勢,才能上奏用兵方略。又說:羌戎都是夷狄,他們造反,有違天理,不久即可平定。陛下把這事交給我,就不須擔心。宣帝笑着說:「好吧!」
嘉謀善策,詳加論述;朝議再三,眾人服膺
趙充國到了金城,所部不足萬騎,先使小部人馬,乘夜渡河,擺好陣勢,大軍再渡,先零羌百餘騎在旁觀看。充國下令,我軍夜渡疲勞,需要稍事休息,敵騎雖然不多,恐怕或是誘餌。進擊雖可獲勝,小利不足貪圖。遣人至附近形勢險要處偵察,回報未見敵踪。充國說,我就知道,羌人不會用兵;如果在那裡部署人馬,我們那能渡河。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趙充國用兵的基本原則。偵察敵情,範圍要廣;任何行動,都要做好作戰準備;安營紮寨,防衛工事必須強固;決戰之先,考慮周全,尤其注重保護士卒;計謀擬定,方才投入戰鬥。
充國到了金城,每天犒饗士卒,人人皆願一戰。被虜的羌人說,我們頭目互相指責,說叫你們不要來,你們不聽,好了,今天面對八、九十歲的老將軍,很會打仗,想要跟他仃一仗,都辦不到。
在這之前,羌人的小種部落首領靡而當,派他的弟弟庫鵰,向漢都尉透露先零將反,其後先零果然舉兵,都尉即將庫鵬扣下。趙充國認為庫鵬無罪,應釋回,並對他說:你回去告訴你們首領,漢朝大軍,只誅殺有罪的,你們不要也賠了性命。天子下令,羌人犯法,立功除罪,再加以賞賜。斬殺有罪的大豪一人,賜錢四十萬,有罪的中豪,五萬,有罪的下豪,二萬;殺其他有罪者,皆有重賞,還加上罪人的妻子財產。就是想藉大漢威信,瓦解羌人間的聯繫,等到羌人因內鬨而疲弱,方才出擊。
這時朝廷已發動三輔刑徒、中原步兵、北邊騎士,以及河西屯客,共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言及北邊空虛,難以持久,冬季苦寒,漢馬難耐,河西屯兵,又多瘦弱。不妨增加馬糧,分兵擊羌,或可奪其畜產,虜其妻子。等到冬天,大軍分道進擊,嚇壞羌人。
宣宗把辛武賢的上書,給趙充國看,要他與屬下熟悉羌事者共議。充國上書報告:辛武賢率領萬騎,兩道出發,一馬載三十日糧,有米有麥,又有衣服兵器,馬已負重,難以奔馳。羌人知悉,必然引去,遊水草,入山林,等待時機,前守險要,後斷糧道。此時漢軍處境艱危,必為羌人恥笑,戰敗損傷,長期難以恢復。辛武賢又說,奪其畜產,虜其妻子,只是空話,也不應該。這時最怕羌人勾結匈奴,大肆進攻,奪取張掖、酒泉,掌控西域。所以,兩郡兵馬,絕不可調動。這次羌亂是先零發動,脅迫其他種人,微臣建議,他種羌人置而不問,只追究先零,將其擊敗,嚴加懲處。要是他們悔過遷善,就選擇良吏,妥善照顧,這才是得到勝利,安定邊疆的正辦。
宣宗要朝廷討論,公卿以為先零兵盛,是由於其他種落依附為助,不先將其剷除,無法克制先零。天子就命令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並發文責備趙充國:你要等到明年正月出兵,這段期間百姓危苦;你要乘着秋天有水草之利,到了冬天,羌人藏身山中。將士手脚凍傷,你不想到國家勞費,只想到遷延時間,得到小勝,當將軍的,都喜歡這樣。
今天下詔破羌將軍辛武賢率軍二萬五千人,帶三十天糧出動,離酒泉八百里,離你一千二百里,你率軍擊其西翼,東西並進。今天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勝,蠻夷大敗。你即刻準備行動,趁着天時,平定羌亂。
趙充國受到朝廷責備,認為將在外,應該視情況為國家便宜行事。上書謝罪,述及:陛下盛德,遣庫鵰宣揚,羌人感佩不已。今天先零百騎為寇,不予處置,而進攻小羌,有過的不追究,無過的受重罰,一個政策,兩處受害,應該不是陛下真意。兵法,「善戰者,引人至而取之,不為人所引。」我們在敦惶、酒泉,訓練兵馬,以待敵至,坐以待勞,勝券在握。今天,將這兩郡有限兵力,出擊羌人小種,我認為不對。先零背漢,必先拉攏小種,與之結盟。若攻擊小種羌人,先零必定相助,以固盟約。現在秋天馬肥,羌人結集,應付不易。邊患將曠日持久,決非二、三年可以平服。我蒙天子厚恩,官高封侯,行年七十有六,只是想到用兵的利與害,我較熟悉,應該有所貢獻。我認為,只要擊敗先零,其他小種必然順服,今天先攻小種羌人,利少害多,請陛下明察。
六月上書,七月璽書回報,採行趙充國策略。
充國率軍攻向先零,先零屯聚已久,頗為鬆懈,突見大軍來襲,棄車奔逃,欲渡湟水,道路狹窄,充國緩慢追趕。有人建議速戰速決,充國說,窮寇不可追,慢慢的,他們往前跑,一急就回頭拚命。先零羌溺水而死的數百,戰死及投降的五百多,虜獲牛羊馬十餘萬頭,車四千輛。到了小種羌人領地,下令不准破壞。他們都很高興,說,漢軍不打我們,要求回到家鄉,充國允諾。手下提醒,未見朝廷璽書,不可擅自許諾。充國說,你們只想保護自己,不為朝廷着想,不理。璽書來到,同意充國所請。
這年秋天,趙充國病了。宣帝賜書慰問,囑以養病為重,羌事交予辛武賢、許延壽。眾人以為璽書再出兵,亦不敢違逆。趙充國以為羌亂本可避免,如果早依建言,實施屯田,即可免除兵燹,安定邊地。於是略作說明,再上屯田之策,詳加規畫。小文已嫌冗長,著名的趙充國屯田策,就不再述及。
趙充國每次上奏,天子命公卿商議,最初贊同充國的,十人中三人;討論了一番,贊同的就有了一半;到了最後,十分之八都贊同。丞相魏相說:「我不懂兵事利害,看到趙充國的謀略策劃,覺得講得很對,必可施行。」
趙充國子趙卬,因泄禁中語,犯法下吏,自殺。充國辭官歸里,朝廷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每有四夷事務,用兵方略,派人到他家,聽取意見。八十六歲過世。
趙充國與霍光,俱有大功,畫相於未央宮。成帝時,西羌有事,想到趙充國,就請楊雄為畫作頌。頌詞見於《漢書.本傳》。玆錄最後幾句於下:「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克西戎,還師於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功,乃列於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結語:漢宣帝時朝政一瞥
趙充國何以建立克服西戎的大功,是出身山西,習於騎射,精於戰鬥的地方風氣,浸潤已久,機會到來,遂有此功業嗎?當然不是。還是宣帝英明,慧眼識人,知人善用,成就功業嗎?也非盡然。
趙充國的個人作為,應是重要原因。他對戰爭有深入的理解,情報要盡力蒐集,敵情要充分掌握,更重要的是,謀略計劃要考慮周詳,更要符合情理。而愛護部卒,時在心中,方能得其死力,亦為緊要。
趙充國的佳謀善策得以落實,天子英明之外,賢臣在朝也是必要條件。我們見到朝議之中,出現兩位賢臣,丙吉與魏相,可以作為代表。班固在《漢書》言及二人,稱:「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以丙吉、魏相比擬蕭何、曹參,可見史家稱譽之隆。充國策略得以落實,取得成果,朝廷大臣明白事理,處置公正,當然不可或缺。
任何國家大事,處置之道,必然有理可循。先分析原因,了解重點,方能擬出謀略,繼之研議再三,力求完善;切實執行,必見成效。主事之人,為國為民,不為身計,尤其緊要。宣帝之時,漢稱中興,朝臣議政,足為範式。
2024年5月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