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談談檀建的死







檀建可以說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任何值得稱述的地方,他能夠在史上留名,完全因為他的「死」,檀建的死見於《後漢書.鍾離意傳》。
鍾離意,東漢初年在兗州的瑕丘縣但任縣令,檀建是他手下的小吏,偷竊了縣裡的東西;鍾離意知道了,把檀建叫來,將別人支開,問了明白,檀建也承認做了錯事,向他叩頭請罪。鍾離意不忍心依律處罰,就叫他回家,不要再來這裡工作了。檀建的父親看見兒子怎麼回到家裡,一點沒有假滿再去上班的意思,必然覺得事不尋常;弄清原委之後,一天,檀父把檀建叫來,面前放了一杯酒,對兒子說:「我聽說,不講道理的長官用刀殺人,講道理的長官用道理處人死罪。你犯了罪,不可活,這是你命!(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命令檀建把這杯毒酒喝下去,檀建就死了。

史書記載的重點是鍾離意的寬厚,東漢初年,光武帝執法甚嚴,不如此很難恢復大亂後的社會秩序。鍾離意見到年輕人犯錯就要處以極刑,於心有所不忍,才將檀建免職,「遣令長休」。《後漢書》本傳上記有好幾個他勇於挑戰嚴苛的慣例,處事力求寬厚的故事。
我們讀這個故事,鍾離意的寬厚可以清楚感受,只是對光武之時用法很嚴,可能有點疑惑。我們看東漢人講起初年情況,都是光武帝與明帝並稱,范曄說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可知光武之時也不遑多讓。但是,最讓我們不解的或許是檀父,他好像酷吏般的嚴苛,一點父子之情都沒有。長官可以不究,做父親的又何苦做得這麼絕決。我們要問:檀父的這般作為,他有父子之「情」嗎?粗淺看來,必然是沒有,深一點去想,設法進入檀父心中,他對兒子的期待與要求必然很高,那就不可謂毫無深情在焉。檀父的決定必然十分痛苦,但他整天見到這個犯了罪的兒子,宅在家裡晃來晃去,怎麼處理呢?檀父的做法,今天看來,太過份了,但在那個時代,什麼方法可以讓做父親心安,有更好的方法嗎?檀父一定想了又想,才出此下策。這樣的故事,只有在儒家興起了一段時間才會出現,西漢的時候不容易看到。
這個講父子之間的故事,太殘忍了,只能證明儒家學說的都是吃人的禮教,是嗎?父親對兒子,只講「感情」,只求「互利」,不講任何「道理」嗎?儒家顯然是不贊成的。禮義是規範人世的根本,有所不足,輔以刑律。只求刑律,不講禮義,只要嚴密的法網,不要心中的道德,這不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吧!
如果您說,檀建父子的故事,已是二千多年前的事了,我們今天再也看不到了。未必。我在「《通鑑》選讀:東漢」班上,讀了〈鍾離意傳〉,接著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十多年前,我的中國史班上,有一位來加選的同學,特別說,他沒有這門課的學分,拿不到畢業證書,可是他目前已經有了工作,無法像在校生一樣按時上課,問我可否通融?我說可以,你只要儘量來上課即可。當然,他會來上課,但也經常看不到他的身影。學期快要結束,他又來請求,期末考那天,他要出差,無法參加,能否用報告取代。我說可以,但你要好好寫,不可敷衍了事,他答應了。期末考那天,他的太太拿了報告給我,說了一段話。意思是:他公公知道了,跟他說,你不可以拿這個學分,這樣做是不對的;拿不到證書,以後再設法,這次不參加考試,就應該是零分。他太太又說,公公交代一定要把此話傳到。我說,我很尊敬這樣的態度,也十分感動,但你先生也不是整個學期都不來上課,他有實際困難,我可以體諒,再說,這張清華的文憑,說什麼都有很高的價值;只要報告寫得可以,我會打六十分。我不知道這位同學的父親任何訊息,我只知道這是一位對兒子要求事事講道理的父親,我相信,這樣態度的父親絕非鳳毛麟角,而是遍在我們社會的各個角落,默默地把傳統文化擔在肩上。
    前些時看電視,見到一位可憐的母親,戴著口罩,述說兒子的遭遇,祈求協助。母親要營救兒子,天經地義,但我也相信她心中的糾結與不安,既深且重。

                                                                                  201655

1 則留言:

  1. 感觸良多。請求老師在課堂上跟同學講本篇文章,像這類與現代連結小故事,必能引起同學共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