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 講授大綱 103年9月26日修訂
古典時代----夏、商、周(二)
一、周人是怎樣興起的?
1、周人與商人有著怎樣的關係?
2、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季歷,緣於太伯出走,太伯何以出走的三種解釋(讓位其弟季歷、向外發展、反對翦商)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最好?也請看看朱子在《論語》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情形。
問:「泰伯知太王有取天下之志,而王季又有聖子,故讓去。」曰:「泰伯惟是不要太王有天下。」或問:「太王有翦商之志,果如此否?」曰:「《詩》裡分明說『實是翦商』。」又問:「恐《詩》是推本得天下之由如此。」曰:「若推本說,不應下『實是翦商』。看《左氏》云『泰伯不從,是以不嗣』,這甚分明。這事也難說。他無所據,只是將孔子稱『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是與稱文王一般。泰伯文王伯夷叔齊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底道理。太王湯武是弔民伐罪,為天下除殘賊底道理。常也是道理如此,變也是道理如此,其實只是一般。」 ……曰:「太王見商政日衰,知其不久,是以有翦商之意,亦至公之心也。至於泰伯,則惟知君臣之義,截然不可犯,是以不從。二者各行其心之所安,聖人未常說一邊不是,亦可見矣。」《朱子語類》卷三十五。
二、周人克商,為天下共主,面對怎樣的情勢?如何處理?
1、牧野之戰,武王何以克商?
帝紂資辨捷怢,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樂,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面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中中。慢於鬼神。大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為始夜之飲。(《史記.殷本紀》)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商邑。(《尚書.牧誓》)
卻只是把天下作惡多端的逃亡者,來推崇來尊敬,來信任來使用,讓他們作大夫與卿士;使他們暴虐民眾,在商國作亂。(屈萬里今譯)
〈牧誓〉要點有四: 一、聽信婦人(妲己)之言;二、蔑棄宗廟,不報答祖先之德;三、不任用宗室兄弟;四、寵信四方投奔來的人。
武王征商,甲子那天,天剛剛亮,祭祀歲星,貞問成敗,上達天聽,不終朝,代商而有天下。(「利簋銘文」語譯)
王國維所說的「二重證據法」,重點有四:
一、紙上材料指一切古書上的記載,地下材料指所有考古發掘的內容。
二、地下材料主要用來證明紙上材料之可信。就是一些被認為荒誕不經,不足憑信的書,如《山海經》、《竹書紀年》等,經由地下實物印證,亦知包含某些事實。
三、要注意地下材料的局限性。我們發現古代實物只問實物中的極小量,自然不足以此小量的實物為考訂紙上材往的唯一證據。王國維說:「古書之已得證明者,雖不能不加以肯定;而未得證明表者,固不能加以否定。」
四、王國維取得的學術成就,主要來自他深厚的學養,而不是擁有豐富的材料。蔣汝藻為王國維《觀堂集林》作序,說:「君新得之多,固在於近日所出新史料之多,然非君之學識,則亦無以理董之。蓋君于乾嘉諸儒之學術方法無不通,于古書無不貫穿,其術甚精,其識甚銳。故能以舊史料釋新史料,復以新史料釋舊史料,輾轉相生,所得乃如是之伙也。」
文本閱讀:取材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的這本書,尊奉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論,所以,「奴隸」一詞一再出現,但是我們仔細讀讀,可以看到他的論證是怎樣進行的,他對歷史的叙事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的。
盤庚遷殷,原想糾正貴族的墮落腐化,可是武丁以後,他們腐化更甚,到紂時達到最高程度。他們一般的生活,是淫亂好色,是打獵遊玩。他們荒廢耕地,讓麋鹿禽鳥生長。他們想出各種殘酷的刑罰,榨取財物。他們招誘別人的奴隸,供自己使用。特別是日夜酗酒,照周公酒誥篇說來,商整個統治階級沉溺在酒裏,腥穢上衝,連天都發怒了。商統治者提倡畏敬鬼神,但他們甚至偷祭神的犧牲來享受。微子篇說「小民方興,相為敵讎」,奴隸和下層百姓起來反抗貴族,方興未艾,商王國顯然非崩潰不可。
周文王的政治,與商朝正相反,他禁止飲酒打獵;他施行裕民(使民富裕,康誥篇「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政治。所謂裕民,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家有些蓄積,發生勞動的興趣。尚書無逸篇載周公訓戒成王說,文王勤儉,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勞作,藉以知道農夫的辛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親自種田,與「不知稼穡之艱難」的商王,恰好成顯著的對照。他又針對著殷紂招誘奴隸,為其他小國所怨恨的形勢,定出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左傳昭公七年)的法律,就是說,誰的奴隸歸誰所有,不許藏匿。據春秋時楚國申無宇說,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很明顯,這條法律的制訂,並不意味著周文王維護舊存的奴隸制度,只不過是用來爭取與國,孤立商王紂的一個手段。(頁129-130)
1. 這段文字,主要叙述周何以滅商,其重要的背景應該在於:
(A)地理環境 (B)實力強弱 (C)君主表現 (D)文化高低
2. 撰者講了很多周文王事迹,他也用了一個詞彙概括周文王的表現,請問:是哪一個詞彙?
3. 撰者這一段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是否偏於道德判斷?為什麼?
文本閱讀:周初的封建----取材自《簡明中國歷史》
周人興起於西方,逐步發展擴張,聯好西土各邦各國,趁著商朝政事紊亂,軍力衰疲之際,一舉而擊敗之。但是面對商亡之後的局面,如何接管頗具規模的王國,怎樣統治文化較高的殷人等,都使周人深感困擾。武王封武庚於殷,又命管叔、蔡叔加以監督,就是一時權宜的做法。
營建都城於伊雒以控馭天下的想法出自武王,周公付之實現。克殷後不久,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執政,管、蔡不服,聯合武庚叛變。周公東征,歷經艱難,終於敉平亂事。平亂之後,周公繼續向東擴展,將周的勢力推及於遙遠的黃河下游及淮河流域。周人東進,曠日費時,周公並未及身見其完成,但他卻是最主要的策劃人與最初的埶行者。他在天下樞紐的雒邑建立成周,作為東進的大本營,也是統治東方的政治、軍事中心。此外,他以衛為支援東進的補給站,而以齊、魯為東進的前哨,形成以齊、魯為第一線,衛為第二線,成周為第三線,用以捍衛宗周豐鎬的整體規劃。
(一)依據文本所述,武王打敗商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A)武力強大(B)時機有利(C)善於用兵(D)實力懸殊
(二)武王封武庚,命管、蔡監督,何以說是一時權宜的做法?
(三)周公封建,為什麼要規劃成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請你想一想。
2、「殷遺民」是怎樣的人們?周人如何處理?
3、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是怎麼回事?周公稱王了嗎?
〈破斧〉一詩,朱子如何解讀?洪業如何解讀?你喜歡誰的說法?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詩經.破斧》)
指定閱讀:張 元,〈朱子講歷史之四: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
三、「制禮作樂」指何而言?
1、「禮」是怎樣的場景?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周頌.清廟》
參考閱讀:張 元,〈朱子講歷史之八:《詩經.二南》中的文王教化〉
2、「樂」是怎樣的場景?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瑟,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鹿鳴》
參考閱讀:張 元,〈朱子講歷史之九:《詩經.小雅》中的國君心意〉
四、「封疆建藩」指何而言?
1、「武裝殖民」是怎樣進行的?2、天下呈現怎樣的關係網絡?如何維繫?
參考閱讀:張 元,〈朱子講歷史之七: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
五、封建社會呈現怎樣的面貌與精神?
1、社會的結構:貴族、國人、平民、奴隸,各有怎樣的特性?
2、周代是一個奴隸社會嗎?井田制度只是儒家學者的理想嗎?
參考讀物:許倬雲,《西周史》;楊寛,《歷史激流中的動盪和曲折-楊寛自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