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103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講綱(三代之一)103-9-18



103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講綱  103918日修訂
                                       古典時代----夏、商、周(一)

一、               夏代是一個歷史朝代嗎?
1、「歷史朝代」指何而言?「文字」指何而言?            
2、夏代若不是一個歷史朝代,會有哪些困難?
    戰國時代以前書,從不稱夏禹,只稱禹、大禹、帝禹;稱啟為夏啟、夏后啟。這種區別,還保存兩人時代不同的意義。(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3、夏代若是一個歷史朝代,到哪裡去找?    


二、二里頭遺址,是夏代的證明嗎? 
1、二里頭遺址的特點是什麼?    2、二里頭遺址如何解釋?

三、認識商代,從甲骨文的認識談起,甲骨文是怎樣解讀的? 
甲骨學四堂: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參考閱讀:名家論述導讀(羅振玉的幼年教育、羅振玉與學術新貌)   
       參考閱讀:張舜徽,〈王國維在研究工作中所具備的條件、方法與態度〉
       指定閱讀: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郭沫若,關於卜辭)。
羅振玉畢生效愚忠為清室,竟一心想擁立舊主,恢復帝制,所以他為國人所唾罵,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他一生對學術界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料的搜討與書籍的傳播,其功績是不可湮沒的。古人稱:「不以人廢言」,況且他的成就,還不止於以空言著書。他所搜討的史料,十分豐富;他所傳播的書籍,十分繁多。這都對史學界提供了寶貴資糧,準備了有利條件,給近五十年間史學研究工作者們開闢了新的努力途徑。今人知道用實物上證史傳,舉凡金文甲骨之整理,古器物古書卷的被重視,並加以精密研究,無一不與羅氏辛勤搜討與熱心傳播有關。所以他的這種功績,是值得後人尊重的。
               張舜徽,〈考古學者羅振玉對整理文化遺產的貢獻〉   
海寧王靜安先生自沉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感懷哀思,不能自己,其弟子受先生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照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辭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玆石於講舍,繫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王國維)先生之學,從大處立腳,而從精微處著力;具有科學的天才,而以極嚴正之學者之道德貫注而運用之。其少年喜譚哲學,尤酷嗜德意志人康德叔本華尼采之書,晚雖棄置不甚治,然于學術之整個不可分的理想,印刻甚深,故從事於個別問題,於窄而深的研究,而常能從一問題與他問題之關係上,見出最適當之理解,絕無支離破碎專已守殘之蔽。先生古貌古飾,望者輒以為竺舊自封畛,其頭腦乃純然為現代的,對于現代文化原動力之科學精神,全部默契,無所牴拒。
                           〈梁啟超,《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序〉
指定閱讀: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梁啟超〈治國學雜話〉)

關於商代的文本閱讀:
1、    商代的王----取自《簡明中國歷史》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擁有很大的權力來處理國家大事,同時也是宗教上的大祭司,可以與上帝、鬼神溝通,商王既然可以傳達神意,也常假借神權進行統治。但是,一些世代任官的氏族,稱作「百姓」,仍然握有實力,商王需要通過他們治理天下。在商邦之外,有許多國家或部落。七○年代發現的湖北盤龍城,是一座城牆約一公里的商城,就是當地一個方國的所在。各方國與商的關係並不一定,往往是敵友無常,甚至兵戎相見。但是,這些似乎獨立自主的方國,一旦遇到困難還是要求助於最強者,所以非得聽命於商王不可。
(一 商王與上帝、鬼神溝通的主要管道,應是:
(A) 禱告(B)祭祀(C)天使(D)占卜
(二)商代官的「氏族」,為什麼稱作「百姓」?
(三)湖北盤龍城的發現與考古鑑定,對於商代歷史有著怎樣的幫助?
2、商代人們生活中的兩個世界(上)----取自張蔭麟,《中國史綱》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兩個世界關係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需要他們不斷的餽贈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預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殻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或沈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用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先向所祀的祖先請示。
(一)「商人尚鬼」的說法,意思是:
          A)人們生活之中隨時見神見鬼(B)死去的祖先左右今天的生活
          (C)人死之後將到另一世界享福(D)死人成餓鬼需要活人的供養
(二)撰者第一句話說:「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何以「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
(三)撰者說,人們日常生活中,每遇有事,都要聽命於龜殻和牛骨。為什麼要聽命於龜殻和牛骨?
(四)商代是不是每一個人死後的祖先都成了鬼神,都具有影響世上人們生活的力量?為什麼?
3、    商代人們生活中的兩個世界(下)
商人心目中的死鬼與現世的關係,從盤庚遷都前面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尚書.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來。玆將其中一段的大意譯白如下:「我念著先王為你們的先人勞碌,就關心你們,要保育你們。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責我說:為什麼虐待我的子民?你們若不知去求安樂的生活,不與我同心,先王便要責罰你們;為什麼不和我的幼孫和好?……你們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們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職位。你們的先祖先父受了你們的牽累就要棄絕你們,不救你們的死亡了。我有了這樣亂政的臣民,只得拿貝和玉去祈禱。你們的先祖先父便會告訴先王,懲罰我的子孫罷!於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來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祇,以現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
(一)《尚書.盤庚》篇中的「先王」,應是:
               (A)帝,即上帝(B)商人的祖先(C)商王的祖先(D)臣民的祖先
(二)盤庚用什麼方法,要他的臣民聽從他的命令,遷都到殷?請簡述之。
(三)《尚書.盤庚》篇的記載,可信嗎?為什麼?
(四)撰者所譯白的這段文字,怎麼說明「兩個世界」的關係?

五、商人的興起與遷都。   
1、盤庚遷殷之前,商人何以屢次遷都? 
       遊牧說;洪水說;青銅說;發展說;行儉說。
      參考閱讀: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
2、商人何以聽從盤庚,遷都於殷?此一事件應如何解釋?

六、古代文化的初基
商朝文化比夏朝有極顯著的進步,庶民(下層百姓與萬民)勞動,培養出擁有較高知識的人物巫和史。巫史代表鬼神發言,指導國家政治和國王行動。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樂與醫治疾病,代鬼神發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記人事、觀天象與熟悉舊典,代表鬼神發言主要用卜(龜)法。國王事無大小,都得請鬼神指導,也就是必須得到巫史指導才能行動。《尚書.洪範篇》,據說是周史官記錄箕子所說殷政治文化的綱要,大體可信。《洪範篇》說「你(國王)有大疑難時,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卿士(高級貴族)商量,和庶民商量,和卜筮商量。」
龜筮一致反對,即使王、卿士、庶民都贊同,也不可行動,龜筮有決定行動的權力,說明巫史知識高於一般人,為人信服。中國古代文化,包括文學、音樂、藝術、醫藥、文字、天文、曆法、歷史等學科,都奠定了初基。(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