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二):周勃的恐懼




 
《通鑑》的西漢部分,已經多年未曾開課,也就是多年未曾偕同學前去西漢的世界一遊了。怎麼又想去西漢看看呢?一個重要原因,是想藉此機會讀點《漢書》,把《通鑑》的世界闊大些,讓我們觀看一個更為宏闊的西漢。104年學度上學期先在清華大學開課,選修同學之外,有三位旁聽的同學,大陸高校法研所二年級的曹思思,她是中央大學交換生,每週二從中壢來新竹,旁聽我的兩門課,她思慮清唽,而且勇於發言,我只要問同學問題,得不到回應,就請她說說,她也落落大方地講出自己的想法。我課下對她說,我要謝謝你,你經常替班上的同學解圍呢。「《通鑑》選讀:西漢」這個班上,旁聽的還有核子工程所碩士班的陳聖元,他從大學部就修了多門我的課,進了研究所又來旁聽,以及化學系四年級的李任翔,也幫著回答問題,而且他們三位旁聽生都坐在第一排中間的座位。大概有這三位「學長」的帶領,其他同學也樂於參與討論,上課的氣氛很好。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劉邦是一位怎樣的人物?記課堂中一次問答




104學年度下學期,我在台大的通識課是「《通鑑》選讀:西漢」,選讀資料從平定呂氏亂政,文帝入繼大統開始。我著意避開楚漢之爭與漢初政局,主要想法無非大家對劉邦、張良、韓信都很熟悉,閱讀熟悉的內容,欠缺新鮮感之外,往往掉以輕心,難以進入文本的情景之中。當然,考慮到一個學期能讀的篇幅有限,也是一個因素。
課程排在星期一,第一次上課,循例是課程介紹,說說這門課的基本想法,第二次適逢二二八補假,停課一次。三月七日是第一次正式上課,進入教室,方知由於台大的教學平台當天才開放,我給課堂助教的資料,也才剛剛放上平台。也就是說,正式上課但無資料可讀。台大的教學平台似乎要等加退選告一段落才開放,早知如此,第一次課程的資料就應該送講義組印製,只是我不知道台大目前還有印製講義的單位嚒。

太伯為什麼出走----觀看八百前的一節歷史課



(一)

  太伯,太王的長子,仲雍與季歷的長兄,由於季歷的兒子昌(後來的文王)有聖德,太王想季歷繼位,再傳給昌。於是太伯就與仲雍出走,到了南方的荊蠻之地,即後來的吳國,太伯就是吳太伯。這件事《史記》載於「世家」的第一篇,《論語》〈泰伯篇〉亦載孔子的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盛讚泰伯的遜讓之德。略讀中國舊書的人,無有不知,就是今天中學生,也有知道的。
現代歷史學者尊重這樣的記載,但不相信它是事實。事實應該是怎樣呢?太伯不是為了遜讓而出走,他負有向外發展的重大使命。徐中舒,這位出身清華國學研究院,師承王國維的著名學者就說:「所謂讓國的說法,是後來的解釋,其實乃是太王派年長的兒子去開拓殖民。後來的楚國以及蒙古,常傳位于幼子而不傳長子,因為幼子成長較晚,他總是和父親住在一起,往往繼承父業。而他的兄長則在成年後即分出去自謀發展了。太王之世周為初興的小國,同殷商相比國力極其懸殊,當時絕不能與殷商正面衝突。太王選擇抵抗力小而又與商關係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以逐步培植國力,實為上策,所以他派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先秦史論稿》,頁123。)我的老師許倬雲基本贊成徐氏的意見,略加討論後,說道:「泰伯、仲雍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深入思考,認識心性----《通鑑》選讀課程的作業



《通鑑》選讀是一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程需要安排作業嗎?那就要看課程的目標是什麼了。問問學生,你們修習的通識課,需要做作業嗎?大多數學生說,要的,有時寫一篇報告,有時做一個設計等等,但是像專業課程那樣每個星期都要交的「作業」,還是第一次遇到。
     上課讀的《通鑑》,主要是我選錄的片段,我們在課堂上講解、討論。最近兩年,我又加了「作業」,每週兩道文本閱讀題目,置於學習平台,同學做好,上傳至平台。「文本閱讀」的題型仿自PISA的閱讀素養,先錄一段文字,再問一道選擇題,以及二至三道簡答題(如附錄)。我們在上課閱讀討論的資料大多是該時代的大事,但文本閱讀的對象就是一些頗有意味的小故事。所以,有同學在考卷上說,比起課堂選用的資料,更喜歡文本閱讀的內容。

遠古歷史,教些什麼?



104學年度第一學期,我在清華的第一堂中國歷史課,一開始就問學生:「歷史從那裡開始?」無人舉手。我說,大家都習慣了選擇題,那麼我們用選擇的形式再問一次,歷史從哪裡開始?選項是(A)宇宙的形成(B)地球的形成(C)人類的出現(D)文字的出現。你選哪一個呢?有一位同學問:「歷史,是什麼意思?」我說就是你們學過的那個意思。另一位同學說:「如果歷史指人的記錄,是人類的出現;如果指文明的記錄,就是文字的出現。」我說:「講得非常好。先對歷史作一個界定,再說出答案。我們都知道,歷史是與人有關,所以,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以及有著四十六億年左右生命的地球,都不是我們這門課要談的事。」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游子回家的故事----《通鑑》中的慕容翰





子弟出門遠游,父母不捨,叮嚀萬千;友朋話別,宛如灞橋折柳,離情依依。不論這是什麼時候的情景,都不是慕容翰離家時的狀況。
慕容翰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創建者慕容廆的庶長子,《晉書》記載,他豪邁有氣魄,機智富謀略,而且身體壯健,精於騎射,深得慕容廆器重。生逢亂世,歷經戰陣,他率軍征討,總是克敵致勝,因此名聲很高;鎮守遼東時,待人和氣,喜愛儒學,不論是讀書人還是兵士們,對他都很敬重,樂於追隨。慕容廆卒,嫡長子慕容皝即位,這位庶兄聲望既高,又得人心,遂不能見容,只有出外流亡。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深入思考,認識心性----《通鑑》選讀課程的作業


《通鑑》選讀是一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程需要安排作業嗎?那就要看課程的目標是什麼了。問問學生,你們修習的通識課,需要做作業嗎?大多數學生說,要的,有時寫一篇報告,有時做一個設計等等,但是像專業課程那樣每個星期都要交的「作業」,還是第一次遇到。
        讀的《通鑑》,主要是我選錄的片段,我們在課堂上講解、討論。最近兩年,我又加了「作業」,每週兩道文本閱讀題目,置於學習平台,同學做好,上傳至平台。「文本閱讀」的題型仿自PISA的閱讀素養,先錄一段文字,再問一道選擇題,以及二至三道簡答題(如附錄)。我們在上課閱讀討論的資料大多是該時代的大事,但文本閱讀的對象就是一些頗有意味的小故事。所以,有同學在考卷上說,比起課堂選用的資料,更喜歡文本閱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