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111學年度第二學期(2023年2月至2023年5月)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本學期因為放假兩次,為了課程進度,推薦課外書緊縮到只有三次,當然也是因為努力不夠。


一、《拼經濟》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 by Ha-Joon Chang張夏準

二、《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期賓諾莎與人後思想自由的起源》A Book Forged in Hell—Spinoza’s Scandalous Treatise and the Birth of the Secular Age by Steven Nadler 楊理然譯

三、《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大江健三郎著,王志庚譯

 


一、《拼經濟》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 by Ha-Joon Chang張夏準,雅言出版社,20189月。 

我們生活之中,離不開錢,也就與經濟密切相關。至於我們有多少認識,是否全面,就是眼前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有一本書,讓我們能有全面的認識,而作者又是有一定名望的重要學者,我們應該拿來一讀。

《拼經濟:一本國民指南;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作者張夏準,韓國人,目前任教於劍橋大學,著名的經濟學家。台灣出版過他的書有:《富國的糖衣》、《資本主義沒有告訴你的23件事》。

作者說:「假如經濟學沒有單一正確答案,經濟事務就不應該留給專家定奪,每一位國民都應該懂一點經濟學。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有助大家搞懂各門各派論述的學習方法,國民本身才能發展出一種重要的判斷力,知道在特定環境下,哪一論述最符合本身的道德價值和政治目標。這就需要一本寫法與以往不同的書來討論經濟學。我相信你手中的就是這樣一本書。」(頁12-13

第一章談到本書涉及的範圍。作者說:「經濟學的界定應該和所有學科一樣,是看主題內容,而不是看研究方法或理論角度。經濟學的內容就應該是經濟,包括金錢、工作、科技、貿易、稅務等等,必須牽涉到生產、消費、收入分配。……本書既然是以主題內容來界定經濟學,就特別突顯經濟解釋有各家門派這一事實,各有其重點、盲點、優點、缺點。畢竟,我們想從經濟學得到的,是各種經濟現象的最佳可能解釋」(頁23)接著談到經濟理論都有時空背景,指出資本家、工人、市場以及金融體制方面的「古今之異」,說到:「若要了解各種經濟理論的生背景,為必須先搞懂資本主義演化史。」(頁34

第三章,資本主義五百年史。一開頭,作者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懂歷史?」他的回答是:「歷史會影響現在,不只因為歷史是從前發生過的事,還因為歷史會左右現今政策。……最後一點也很重要,讀歷史是基於道德責任,才不會拿民眾作『活體實驗』。」(頁39

作者把這段資本主義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如:黎明時期1500-18201820-1870工業革命;1870-1913自由主義黃金時代;1944-1945大動盪;1945-1973資本主義黃金時代;1973-1980過渡期;1980-今日,新自由主義樓起樓塌。將近四十頁的篇幅,把資本主義五百年來每一時期的主要特色與重大事件作了精要介紹,文字不多,清楚明瞭,提供了簡潔中肯的發展背景。

第四章是「九大學派涇渭分明,各有優缺點」作者說:「觀察經濟,解釋經濟,真的有許多不同方式,沒有單一學派可以宣稱自己最優,更不可能宣稱自家才是真理,別家都不是。」(頁86)他又表示,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一來是牽涉到人,人有自由意志,自由的想像力。而且經濟學一定涉及價值判斷。所以,他認為:經濟學應該是雞尾酒,我們可以依自我偏好,加以挑選。

九大學派如何介紹?作者用一句話概括這個學派的精義,再提出一些特點,加以解說,最後指出其優點與缺點。九大學派指:古典學學派、新古典學派、馬克思學派、發展主義傳統、奧地利學派、熊彼得學派、凱因斯學派、制度學派、行為學派。作者給每一個學派「一句話」,例如最簡單的是凱因斯學派:「對個體好,不等於對整體好。」至於優缺點,不是每個學派都有指出,在特色中把優點講了,最後也只有指出缺點了。作者在結論立了一個小標題:「不要被學者專家嚇到」,他的結語也就是:「認識不同的經濟學派,掌握每一種的優缺點,絕不是學者專家的隠密功夫,而是理解一國應該怎樣拼經濟的國民基本配備。國民有了這個配備,也可助這門學科更嘉惠全人類。」(頁127

第五章至第九章的篇名分別是:「經濟行動者」、「數據:GDPGNP的差別」、「成長、科技與組織力同樣重要」、「金融:經濟火車頭變頭號亂源」以及「貧富差距:差距大小看政府作為」。套句本書第76頁作者提及大前研一的《無國界世界》與佛里曼的《世界是平的》,說:「光看書名,就可以知道論述的精髓。」我們也可說,光看各章篇名,就可以知道內容的要旨。當然,每一章也像前幾章一樣,論述清晰,見解深刻,仔細閱讀,頗耐咀嚼。

    很明顯,談到金融影響與政府作為是作者最有意見的地方。作者論及金融海嘯禍首「新金融」,列舉了一些像是資產担保證券(ABS)等名目,指出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是投資,是賭博;而避險之說,就是鼓勵投機。進而為金融把脈,指出七項病徵,即:安全性難以監管、無效率、製造動盪、產業界變短視、產業界也熱衷金錢遊戲、浪費人才與旋轉門政商一家親。所以,作者在結語中說:「金融應該嚴加監管,因為金融太重要,小小差池也會牽動整個經濟,必須嚴加監管。

    作者認為貧富差距的逐年惡化,政府必須有所作為。短期來說,只要進行收入重新分配,就可以減少貧窮。長期來說,必須拼經濟才能大減絕對貧窮,並舉近三十年的中國為例。當然,北歐諸國,挪威、芬蘭、瑞典、丹麥的經驗,更說明貧富差距可以大大拉近。

    至於政府的實際作為,作者認為公部門必須創造人生起步階段的平等,例如提供育幼福利,改善窮鄉教育等。也應該致力於減少產業界的招聘歧視,改善窮人就業管道,阻止權貴階層魚水相幫,杜絕政商勾結等。他強調:「政府依然是人類發明史上最厲害的組織技術,因此沒有政府,就不可能完成經濟的重大革命,這點依然是千古不變的事實。」(頁294

    全書的最後一章,第十二章,國際面:錢、物、人的跨境移動。作者在結語部分談及: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全球化,多數國家都是成長趨緩,貧富距差拉大,金融危機頻率變高。雖然如此,每一個國家要維持生活水平,都必須主動參與世界經濟。開發中國家尤其重要,經濟繁榮絕對要與國際整合。然而,情況是複雜的,有利也有㢢。作者的最後結語是:「一定程度的跨境金流是必要的,太多却會釀災。移民可能給出走國與接收國雙雙帶來好處,也可將沒帶來好處,端看怎麼管理。這些結骨眼摸不清楚,就會無法從國際整合獲得最大利益。」(頁327

    我們提到經濟學,往往想到厚厚的教科書,裡面充滿深奧的理論,以及可怕的數學公式。這本書不是如此,每一頁,每一段都寫得清楚明白,讀來親和易懂。雖然作者本意即是如此,但要具體呈現,也要有化繁為簡,不失要義的寫作功力。

    經濟學方面很廣,作者儘量涵蓋,至少重要部分未曾遺漏。作者援引了許多二手研究,擷取精華,編寫成書。同時也把所引書目列於篇末,既可供延伸閱讀,也擴大了讀者的相關訊息。

    本書寫作方式,作者必也精心設計。十二章中有八章開始於一段引言之類的小序。短的只有幾句話,長的可及一頁,都很有趣。每章舉出重點,辨析問題,要言不繁,又有真實數據為佐證,導致明確有力的結語。

    作者個人主張也很清楚,着眼於社會人民的福祉,反對富人的投機遊戲,明顯呈現道德關懷。這一點我認為很重要,也很欽佩。這樣的著述心意,多少透露了東亞儒家文化的傳統觀念,在今天的學術氛圍中,可謂彌足珍貴。

 

   十年前修過《通鑑》選讀,來自香港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黃曉翔同學推薦。

 

                             202338日記

  


二、《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期賓諾莎與人後思想自由的起源》A Book Forged in Hell—Spinoza’s Scandalous Treatise and the Birth of the Secular Age by Steven Nadler 楊理然譯 麥田 20226月。 

多年前修習我的歷史課程,畢業於清大物理系、物理研究所,目前在台灣谷歌公司上班的陳文楠同學;我們每年見面一次,閱讀是我們談話的重要部分。去年,他送給我一本書,是薛丁格於19431956年分別在三一學院演講「生命是什麼」的中譯本。我當然讀不懂書中述及的許多理論,却很有興趣地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想到以前介紹過一本書:《沙灘上的薛丁格》那時只知道一個名詞「量子力學」,其他一概不知。讀了此書,知道多了一些,也很想介紹同學一讀。當然重點放在為什麼我可以讀得下去。當我拿起書來,想想要怎麼下筆,深深感到不了解這些理論,終究無法著手,只有打消念頭。

 

手邊有一本書讀了一半,被薛丁格挿隊打斷,他就是斯賓諾莎。於是拿起了《不馴的異端》接著讀,沒問題,可以讀得懂。原先印象不錯,越讀越覺得寫得真好。到底是文科的書,讀的是人文方面的問題,何況書評說這是一本既有學術的深度,又適合一般人的閱讀。作者的書寫功力十分高強。

 

斯賓諾莎,我們應該都聽過他的大名;他與笛卡爾、萊布尼玆齊名,是十七世紀的大哲學家。但我們都聽過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也記得與牛頓同時發明微積分的,是萊布尼兹。斯賓諾莎呢,或許知道他是猶太人,以磨鏡為生。他的學術貢獻呢?如果很難想起,那就請讀此書。

 

本書者是美國威康辛大學哲學教授,他在「前言」中指出斯賓諾莎是被遺忘的重要哲學家,他寫的《神學政治論》是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然,這本《神學政治論》就成為《不馴的異端》書中討論闡釋的重點所在了。然而,作者還是從斯賓諾莎是一個怎樣的人,生活在怎樣的時空環境說起。於是,在「序言」裡就有一節標題是「天才少年斯賓諾莎」;這位天才少年出身於荷蘭葡萄牙裔猶太商人家庭。自小智力不凡,受到猶太教師的賞識,他却不願繼承家業,而是學習拉丁文與古典文學,並以哲學作為追求的目標。他的一些看法與論點突破了固有的論述,於是在二十三歲時,被猶太教會驅逐;他對此事處之泰然,認為反而更好。於是他讀書寫作,發表了原創性的著作《倫理學》,本書作者說,這是哲學史上最大偉大的作品之一。《倫理學》中較少提及政治,斯賓諾莎轉向這一方面討論,全力撰寫《神學政治論》。

 

《倫理學》與《神學政治論》兩書寫法很不一樣。本書作者說:《神學政治論》是以《倫理學》中關於上帝、自然、人類和社會為基礎,進而推論出其中的神學、宗教和政治的意涵。這是一本非常熱情,甚至憤怒的作品,也是對當時荷蘭社會事態發展的回應。所以,雖然荷蘭共和國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自由,但斯賓諾莎擔心教會在公民社會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削弱了真正自由,威脅到荷蘭的共和與寬容傳統。(頁64

 

斯賓諾莎有位好友,律師兼醫生的科爾巴格,是一位堅定的理性主義者,相信人類社會的繁盛是透過自然理性來實現;他又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和世俗主義者,宗教上並不特別虔誠。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公開發表褻瀆上帝的觀點,還以荷蘭語出版,更糟的是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封面上。於是他被判十年,不到一年就死在獄中,僅三十五歲。本書作者說:《神學政治論》是一本寫給公眾的書,與《倫理學》相較,《神學政治論》的寫作目標非常直接、具體、甚至充滿潛在危險。該書針對廣大讀者而寫,斯賓諾莎希望讀者能與他一同關心荷蘭的未來,以及宗教在荷蘭社會的地位。斯賓諾莎還有一個私密的寫作動機,就是痛失摰友的感懷,也是面對愈來愈多針對他的誹謗時,必須做出的因應。

 

接著,以下的三章,分別是:「神與先知」、「奇蹟」、「聖經」,都與神學有關。我們可以在每一章的結尾,讀到作者對這一章所做總結。「神與先知」的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寫道:斯賓諾莎展示了先知透過道德的洞察力與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來傳遞信息,以此削弱教會對人們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控制。他又寫道:斯賓諾莎認為,先知作品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正確的道德行為。這些行為同樣可以在理性的知識中,在關於上帝、自然和人後等概念的哲學真理中,找到更深且更穩固的基礎。再說,比起具有嚴謹論證的哲學理,有時候一些優秀的虛構故事更加有效。(頁109

「奇蹟」一章的總結處,本書作者寫道:神意是一種完全自然的過程,一切事物皆根據自然法則運行,一定的原因必然產生一定的結果。所以在《神學政治論》中,當斯賓諾談到「上帝的意志和戒律」或「神意」,他做了口頭上的讓步,但這樣的讓步與他基本的自然義思想一致,這些讓步也不影響他完全否認奇蹟存在的決心。(頁144

「聖經」章總結,作者寫道:斯賓諾莎主張任何一本書只要傳達的是道德正確的資訊,並且有效地傳遞那些資訊,也就可以被稱為神聖之書。教導和講述崇高事物的書籍同樣是神聖之書,無論是用什麼語言,或由什麼民族所寫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帝是《聖經》作者這樣的陳述仍然是正確的。但這不是因為上帝賜給了人類幾卷經書,而是因為書中所教導的是真實宗教。換句話說,至少在原則上,在許多書籍中也可以找到上帝之語。畢竟我們沒有理由說,幾千年前希伯來人所寫成的一部人類文學作品,就應該獨占所有真實宗教的教誨 。(頁190

 

其實,重要的是如何達成這樣結語的過程。作者除了仔細梳理各種觀念的意義與表述,甄別各種說法的真偽及異同,藉以突顯斯賓諾莎思考之細緻以及情意之真摰,本書作者分析探究斯賓諾莎的作品之外,也引用了斯賓諾莎之前、同時以及之後的哲學家、宗教學者對於同一議題的不同意見與看法,說明其間的複雜關係,也就可以看到斯賓諾莎思想之敏銳與深䆳,他能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其必然。本書作者,在這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我們看到了寫《利維坦》的霍布斯、較斯賓諾莎為早的哲學家邁蒙尼德,以及笛卡爾、萊布尼玆、湯瑪斯.亞奎那、大衛.休謨 、馬基維利、伊拉斯謨、以撤.拉、佩雷爾、洛德維克.梅耶爾、法蘭西斯.培根等等。其中霍布斯與邁蒙尼德,提及次數最多,對斯賓諾莎影最大,但未必是意見相同,主張類似。例如在《聖經》章,就有一節,題曰:「斯賓諾莎駁斥邁蒙尼德」。

 

其次的一章談宗教,標題是「猶太教、基督教和真實宗教」,全章的總結是:斯賓諾莎認為耶穌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能與上帝展開「心對心」的交流。這句話的意思是,耶穌天生就具有一種的道德洞察力,也就是一名天賦稟異的道德導師。因此,一個人就算對《聖經》無知,只要他仍然在善的事與對的事上堅持正確的信念,並追求一種美德的生活方式,那麼他就「絕對是受祝福之人,在心中具有耶穌的精神。」最後,本書作者說:「斯賓諾莎可能會推薦基督教(或者更確切的是「基督主義」)作為通往幸福的途徑。但他自己肯定沒有成為一位基督徒。畢竟,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相信迷信的教條或任何教派或宗教所崇拜的空洞形式。

至於這一章談些什麼呢?不妨看看這章的每一小節的標題,或許可以揣知大概內容。一、律法與國家;二、真實宗教;三、認識宗教等於認識神;四、《聖經》對大眾的用途;五、從歷史背景看律法;六、斯賓諾莎的猶太認同;七、無神論者,還是基督徒?

 接著的一章:「信仰、理性與國家」。先談到十七世紀常被稱為「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這樣的稱呼是為了與中世紀「信仰時代(Age of Faith)有所區隔。其實,這個時代,教會力量依然強大,監督各個方面,科爾巴格的悲慘命運就是一例。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全力證明哲學和宗教事實上沒有任何關係。哲學重視的是對知識的追求,宗教信仰重視的則是服從和行動。哲學的理論擴展了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理解。宗教則激發了人們對上帝的愛以及對他人的道德行為;他分離哲學與信仰的領域,並為「哲思自由」辯護。本書作者說:「最能總結斯賓諾莎觀點的是五十多年前伽利略的一句名言:『《聖經》的目的是教我們如何進入天堂,而不是教我們天堂運行的方式。』(頁244)本章的總結:斯賓諾莎認為人民的放縱可歸咎於國家不負責任,人的美德與服從法律,則歸功於國家的美德與絕對權利。因為恐懼懲罰而做出善行,最終會被正義和仁慈之心所取代。而正義與仁慈之心則來自於善良的性情,也就是正確的理性。良善又理性的公民,則會組成更好的國家。

 

全書的倒數第二章:「哲思自由」是全書最短的一章,僅十五頁(260-275)。只有兩節,分別是「世俗權力接管宗教事務」,以及「近代對自由主義最強力的倡議者」。本章的最後一段話:斯賓諾莎強調:「一個國家最安全的做法,莫過於把虔誠和宗教僅僅看作是善和公正之心的展現。而主權機構權威,無論在宗教還是世俗領域中,都應該只局限在人的行為上。換句話說:主權機構應該允許每個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句話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寬容原則,也或許是《神學政治論》中的真實教誨 。此外,這句話更應該是後代人們緬懷斯賓諾莎的理由。

 

最後一章:「強烈抨擊」,分別談到:一、「『殉道者之書』商店」,這是阿姆斯特丹一家商店,由揚.里烏爾玆經營,也從事出版事業,出了許多進步派作者的書。斯賓諾莎與他也有一定的往來,也可以見到當時這座城市的出版盛況。二、「千方百計擺脫官方追查」與三、「出版攻防,各方查禁」,談及《神學政治論》的出版,書面沒有署名,地點故意誤植為漢堡。我們到今天也不知道斯賓諾莎的作者身分,何時被揭露;但在1670年,就有人指出,這本書的作者是斯賓諾莎,一位前猶太人,真正的無神論者。到了1671年末,這本書的作者是斯賓諾莎,已是普遍共識。關於此書的出版攻防,本書作者用了十二頁的篇幅(283-295)加以叙述。四、「知識分子的敵意」。作者指出,十七世紀時,《神學政治論》引發了來自哲學、政治、宗教和知識界許多尖酸刻薄的抨擊。五、「失算的哲學家」,當然就是斯賓諾莎。六、「桀驁不馴的里烏爾玆」,斯賓諾訬受到教會與世俗的審判期間,里烏爾玆持續他的出版事業,而且生意不錯。1677年,斯賓諾莎去世,得年四十四歲,里烏爾玆還出版了他未發表的作品和信件。七、「惡書的啟蒙」惡書指《神學的政治論》,因為當時受到惡評,甚至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書,但它却在十八世紀的猶太啟蒙運動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本書的最後文字,它不只是這章的總結,應該也是全書的小結。玆摘錄於下:

《神學政治論》毫無疑問是哲學史上、宗教和政治思想史上,甚至是《聖經》研究史上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它在民主理論的興起、公民自由議題,以及政治自由主義的討論中,皆扮演了值得驕傲且應得的重要角色。甚至,《神學政治論》的思想隨後激勵了英國、美國和法國的共和主義革命者,並鼓舞了近代反教權和反教派運動。現在我們致力於建立一個不受教會影響的世俗社會。我們希望能以寬容、自由以及公民美德的概念來治理國家。此外,我們會認為真正的宗教虔誠就是以富有尊嚴和尊重的方式對待他人,並且將《聖經》僅僅看作有普遍道德訊息的一部深奧的人類文學作品。所以,我們都是斯賓諾莎這部醜聞之作的繼承者。

 

幾點隨想。一、斯賓諾莎是一位值得我們認識的重要人物。九年前讀過心理治療大師也是著名作家歐文.亞隆的《斯賓諾莎問題》(心靈工坊,20132月),那只是一本歷史小說,顯然有所不足。二、本書對於哲學與神學的討論,相當深入,這是西方文化的奧義所在,也是我們認識西方世界時,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我們在本書中隨處可以看到斯賓諾莎說的「美德」、「道德」,以及「正義」與「仁慈之心」之類的概念。可見對道德的重視,在西方文化中也很普遍。四、我們應該讀點哲學,不是增加知識內容,而是培育我們的思辨能力。我們思考不妨比為刀刃,哲學就是磨刀石,若多加以砥礪,必有助於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再強調一下,小文只是摘錄書中總結性要點,雖然可以一窺全書大義,但對本書最為精彩之處,也就是對於哲學與神學問題,以及思想與政治關係的深入探究與精細辨析,幾乎全未述及。所以,若想認識斯賓諾莎,只看小文是遠遠不夠的。 

                本書校對呂佳真女士推薦    2013425日記

  


三、《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大江健三郎著,王志庚譯,麥田出版社,
20099月二版一刷。

 

報載日本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享年八十八歲。他是大作家,也是參加反對安保、反對核武等社會運動,走上街頭的抗議人士。依稀記得好像讀過他的書,果然在書架上看到兩本,《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和《孩子為什麼要上學》。前者雖然看了,卻沒寫讀後心得感想之類的文字,為什麼不寫?大概由於沒讀過他的小說,看不出他要表達的深意,也就沒留下什麼印象。後者純粹是書名有點意思,當作消閒讀物,讀完也就忘了,就連書中漂亮的彩色插畫也都不復記憶,好像初次見到。

 

大江幼年時就顯露出對身旁事物的敏銳感受,也可以說是才華的萌現。小學時,被開滿櫻花的樹枝深深吸引,養成了仔細觀察身旁花樹細微之處的習慣,成了一個時時盯著周邊事物凝視的孩子。這種習慣必將不斷擴大這個孩子的視野,驚訝其特殊之處,細思其何以如此。我想,大江以謙虛的筆調,回憶自己如何投身於浩瀚的自然與複雜的人世之中;我們讀者看到一個很不平常的孩童,長大之後,必將有一番的成就。那是一條怎樣的道路呢?

大江說,他的母親沒受過教育,對於書籍却有不可思議的直覺。在困難的戰爭時期,弄到了《騎鵝歷險記》、《湯姆歷險記》,引導他踏上了文學的初階。到了高中一年級,就開始閱讀但丁《神曲》的幾個譯本。想想今天的我們,高一知道《神曲》的作者是但丁就不錯了;另一方面,大江就是與自己的同學相比,應該也是大幅超前。

高中時大量閱讀,也努力學習英語,讀日英對照的書,如蘭姆(Charles Lamb)和吉辛(G.R.Gissing),但不喜歡《愛麗絲夢遊仙境》,成了一個自學英文的高中生。進入東京大學,首次見到布萊克(William Blake)。布萊克雖然以優美的短詩著名,但他特別欣賞布萊克的長篇預言詩;還說:「偶爾讀到一節他的預言詩,隨即完全為之傾倒。」大江是法國文學科的學生,仍然喜歡把原文與譯文對讀,認為與日文比照才有意義。他說,英、法原文,日文與自己的語言,三者之間交互參照,以可以得到「充實的,知識的、情感的體驗。」

大江在閱讀方面,可謂既廣且深。小說方面,二十世紀穆西爾(Robert Musil)的《沒有個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是他畢生鍾愛的小說。詩方面,自己暗地裡讀日本古典詩,更讀了許多日本現代詩,又說,從高中畢業那年起,便成了谷川俊太郎的忠實讀者。他深受愛略特(T.S.Eliot)與奧豋(W.H.Auden)的啟發,當然也少不了葉慈(W.B.Yeats。)

大江既然喜愛布萊克,不能只停留在經典本文的熟讀。他說:「進一步理解布萊克的詩,我的自學方法首先就是請可以信賴的朋友推薦基本的研究書籍。讀完這些書後,我就會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參考書,也就能夠在進口書店書架上做出有效的選擇。」(頁94)他的自學方法,當然不限於布克萊。

勤於閱讀必有所得,亦有助於小說的創作。但是,寫小說有無方法?關於方法,有無理論?時在大江心中。他想到了想像力的作用,特別是沙特的想像力論,進而思索探求,找到了更透徹的法國哲學家巴什拉爾(Gaston Barchlard)的理論,但最符合他心意的小說方法論,則是讀到代表俄羅斯形式主義的巴赫汀(Mikhail Bakhtin)。他是《剌伯雷和他的世界》一書的作者,我們知道,剌伯雷是古典名著《巨人傳》的作者,大江也說,形式主義的異化理論,對於小說的修改,大有幫助。

由於我對大江的作品完全陌生,書中提及許許多多他的小說作品,我都毫無概念,所以,推薦這本書只能談些他的閱讀體驗。大江這方面非常認真,必也遵奉恩師東京大學法文科教授,剌伯雷《巨人傳》的日文譯者,渡邊一夫的訓誨:「我不懂如何創作小說,但我認為比起心血來潮似的閱讀,花上三年左右時間去閱讀某個詩人、作家、思想家的作品,並且一輩子堅持下去,至少不會百無聊頼地虛擲光陰。」(頁126

書中談及創作思考與過程的篇幅甚多,但我都未能涉及,這是推薦工作未盡職責之處,尚祈體諒。但可以稍稍一提的是大江長子光,天生殘疾,雖說後來成了作曲家,大江夫婦一路走來,艱辛可知。但這也促使了大江對於內心世界與靈魂問題多有探索,也在他的創作中呈現出來。

本書出版於大江獲得諾獎四年之後,他回顧自己的創作過程,提出一些誠摰的告白,對象不限於日本讀者,而是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我再重複一遍,由為沒讀過他的小說,書中許多精要之處,實在難以置喙。只能略談閱讀,兼述所感。

任何獲得大成就者,具備的條件大致相似;舉其要言之,不外天生才華與後天努力缺一不可。在大江健三郎身上,可以清楚看到。才華無法學,努力不可無;人生在世,多少應該留下一點讓人感懷的表現,也就是努力過的若干業績。我們可以看到大江如何從閱讀中得到創作靈感,改進寫作方法,讓成果更為美好,這些我們大可學習。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大江的閱讀大多為近代文豪的作品,古典名著中,雖有《巨人傳》,比率終究偏低。不知是否古典離我們已遠,莎士比亞可以不讀,遑論荷馬。當然,您也可以說莎翁與盲翁所著皆非小說,小說家心力有限,難於兼顧,能夠做到大江這般,已甚為不易,不能再多苛求。我當然是全完全同意。 

                           2023512日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