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110學年度第一學期(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課外書推薦書單 (後半部分)

 五、《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50 Psychology Classics by Tom Better-Bowdon 林鶯譯

六、《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by Robert J. Shiller 許瑞宋譯

七、《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by Ocean Vuong (王鷗行) 何穎怡譯

八、《教練》Trillion Dollar Coach by Eric SchmidtJonathan Rosenberg Alan Eagle 許怡寧譯

 


五、《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50 Psychology Classics by Tom Better-Bowdon 林鶯譯,遠流,20194月一版十三刷。

 

課外書籍之中,對我們現實生活助益最大,應屬哪門學科的普及讀物?歷史一定不是,經濟學事關錢財運用,了解其重要觀念當然重要。然而,深入了解我自己,以及身旁的人,似乎更為重要。這方面的認知,主要來自心理學,較之經濟學不遑多讓,甚或更為重要。如果您同意這個說法,那麼從何處著手呢?也許從簡要的介紹開始,應該是有效的策略。本書《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正是扮演此一角色。

介紹五十「經典」,每一本只能寫十頁左右,如何安排,需要細思。本書撰者將之分成四個段落:第一頁,有書名,出版年代,摘出一、二百字最為精要的觀點,再用一句總結,以及本書中同一主題的還有哪幾本,稱之為「同場加映」。其次,簡單說明此書內容,分成幾個小節,各有標題,有時還列出重點,大約六、七頁。接著是「總評」,一頁左右。最後是作者生平,也是一頁左右。這樣的安排,利用有限篇幅,傳達重要信息,可以說是高明的設計。

讀者不可能從十頁文字中讀懂一種經典著作,英文書名是〈心理學經典五十種〉,只有簡介的意思,沒說可以一次讀懂。再說,十頁的文字太簡要,五十本放在一起又太繁複;所以從這本書中是讀不到經典的要義,只是開始接觸而已。有了初步印象,想多知道一點,自然會去找來細讀。因之,這裡不談這些經典的內容,而是說說書中那些引人注意的地方。

心理學著作往往深受廣大讀書人喜愛,有些書銷售數量驚人。任何書暢銷,都有其緣由,尤其是學術性著作,說明它的論述受到普遍肯定。本書中提到銷售數字最多的,是1967年出版,湯姆斯.哈理斯寫的《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售出超過一千萬本,至今仍有人閱讀。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普及讀物,書中引用了愛默生、惠特曼、柏拉圖與佛洛伊德。

銷售超過五百萬本的書,有1964年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書名:Games People Play 也成了英文實用語。1998年丹尼爾.高曼的《E. Q.》也大爆冷門,售出此數。1980年,大衛.柏恩斯談憂鬱症的《好心情》賣了四百多萬本,它是最初向大眾解釋、認識與治療的著作,人們讀來也出乎意料的有趣和實用。此書作為「閱讀治療」方面,評價很高。柏恩斯說:他這本書的價格,大約是兩顆百憂解,而且沒有副作用。至於銷售百萬本以上,則所在多有。可見人們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求是普遍現象。本書一年十三刷,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

不過,著作的價值,不宜以銷售量來衡量。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於1900年出版時只印了六百本,賣了八年,英譯本至1917年方才問世。當然,佛洛伊德在心理學界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本書撰者說他最大的貢獻是讓人們迷上了心理學。

五十本「經典」的作者,絕大部分是學者,擁有高學歷,多是名校博士、教授,著述可觀。1947年出版《人格維度》的作者漢斯.艾森克,五十年寫了五十本書,期刊文章超過九百多篇。2002年出版《真實的快樂》的馬汀.賽利格曼,寫了二十本書,二百多篇學術論文,都是勤於著述的成果。經典作家之中,也有出身學術界之外的。像是四十歲之前,大都靠勞力謀生的艾里克.賀佛爾。1957年,他出版《群眾運動聖經》,本書撰者在「總評」中說:「(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群眾運動。這是一本哲學著作,敏銳洞察了人性,而且幾乎沒有一句費話或贅詞。這本書也是絕佳例子,說明為什麼探討人類動機和行為的工作永遠不應該只留給心理學家來進行。」(頁314)他何以能夠著書立說,而且他在世的最後一年(1983),獲頒美國雷根總統的「總統自由勳章」。本書撰者在「生平」中介紹:「1902年生於紐約市,移民之子。七歲時頭部受傷失明,錯過了大部分的學校教育。十五歲時,沒有經過任何手術,奇蹟般恢復視力。十幾歲時雙親過世,繼承了三百美元,搬到加州,四處打工,在舊金山當碼頭工人多年,同時探勘黃金以維生計,閒暇時廣泛閱讀,從蒙田散文讀到特勒《我的奮鬥》。

安娜.佛洛伊德亦可一述。 1895年生於也納,她與父親關係親密。她在學校精力充沛,求知若渴,大量閱讀,從家裡的客人身上學會了幾種歐洲語言。她的姊姊蘇菲公認是「美女」,而安娜是家的「頭腦」。十四歲時已讀過父親的著作,而且立志要追隨父親的脚步。事實上她是兩項重要領域的開路先鋒:自我心理學與兒童精神分析。她也是唯一憑自己本事成為舉世知名的心理學家的子女。她終身未婚,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維持和發揚父親的傳承。1982年過世之後,她在倫敦的家成了佛洛伊德紀念館。

一般來說,學術著作大多冗贅枯燥,缺乏閱讀樂趣,但某些經典則不然,一定有足以吸引讀者的寫作技巧,讓人不忍釋手,本書撰者也頗為留意,有所述及。玆舉幾例,摘取撰者文字於下:

2006年,露安.布哲婷的《女人的大腦很那個》,行文有趣而且不時閃現機智,深入淺出,綜合了這個主題的相關研究,想必未來許多年都會有人捧讀。書中還附加了許多對男人大腦的洞察,所以這本書是寫給每個人看的。

1961年,亞伯.愛理斯與羅伯.哈波合著的《理性生活指南》,五十多年前出版之後,數千本「勵志」書籍出現又消失,然而這本書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因為這本書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產生,如何透過多多關注和約束自己的思考,過著相當快樂和豐收的生活。這本書文字與內容一致,呈現出清晰、直白的美妙風格。但一定要讀更新和修訂的第三版。

2006年丹尼爾.吉伯特的《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自稱首先回答了這個困惑人們數千年的問題,他結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和行為經濟學,解答了許多心智問題。這是相當繁雜的工作,作者把素材編織成引人入勝且不時流露趣味的讀本,每一章至少有兩個地方讓你咯咯地笑。

2005年,麥爾坎.葛拉威爾的《決斷2秒間》,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和犯罪學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編織在一起,同時以軼事趣聞的風格來行銷,為一般讀者創造出看事情的新方法,也就是快速認知。薄薄的《決斷2秒間》可說是一趟飛機旅程的最佳良伴,不過這麼容易閱讀的事實不應該貶損了它的成就;把心理學的複雜領域帶入大眾視野,而且可能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1945年,凱倫.荷妮,因《我們的內在衝突》獲得了第一位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師的榮譽。荷妮關於精神官能症類型的描寫,簡潔又巧妙,深遠影響了當代心理治療,而且她的人際關係取徑和著重「真實自我」,對羅哲斯與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有重要影響。《我們的內在衝突》寫得出色,容易理解,並且包許多對人性的洞察;對改變的可能性,抱持樂觀態度,也默默激勵人心。

2002年,史廸芬.平克的《白板》,是本厚重的書,也是一本智識上的傑作,很可能會粉碎你珍視的意見,或是轉移成比較堅定的科學立場。我們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平克屬為今日最頂尖的科普作家,他的寫作結合了科學的嚴肅和樂趣無窮的文字風格。

1990年,威廉.史泰隆,這位有憂鬱症的美國小說家,出版了《看得見的黑暗》,是他與憂鬱症奮戰的經典著作。這本書的文學性讓它在這個主題的數百本書中鶴立雞群。這本書只有八十頁,但可以教導你非常之多。史泰隆也是電影「蘇菲的選擇」原著作者,該書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他也獲得每年頒發一名對人文主義有重大貢獻的藝術家或科學家的「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

我們還可以特別舉出兩位心理學家一談。美國人認為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亦享有盛名,以意識流手法著稱的小說家。威廉.詹姆斯優雅而生動的散文,成就了他許多功業。正因為好文章,他的《心理學原理》今日仍值得一讀。有此一說:亨利.詹姆斯是寫小說的心理學家,而威廉是寫心理學的小說家。另一位涉及歷史,《青年路德》的著者艾瑞克.艾瑞克森,他說了一句與歷史有密切關係的話:「心理學至關重要,因為歷史本質上是個人心理的展現。」這句話的真切意思,我們若能理解,應有助於對歷史的深入認識。

五十本經典,五十位作家,我們只談及少數幾位。好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未提及。像是第一位介紹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幾年前,介紹他理論的《被討厭的勇氣》曾風行一時,青年讀者很多。另外如卡爾.榮格、伊凡.帕夫諾夫、尚.皮亞傑等都是心理學史上的大人物。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心理學名著的「摘要」,舉凡內容、評論、作者,都有十分簡要的說明。讀它可以得到初步印象,知道大概方向。就好像我們要進入一座廣闊的美麗園林,需要先看看導覽手冊似的,這本書為我們搭起了進入心理學這個豐富深䆳領域的渡口或橋樑。我們只有進入了這個園地,打開經典名著,專心一志,仔細研讀,了解其方法,認知其理論,欣賞其表述,以及知悉其影響,方在能真有所獲。當然,引導我們進入的津梁,也有其一定的貢獻。 

  讀《凝視約翰.伯格》喜歡林鶯的譯文,查知此書。2021126日記

 


六、《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by Robert J. Shiller 許瑞宋譯,天下,20209月。

 

這本書吸引人閱讀理由有二:一、主題有故事,二、作者是諾貝爾獎得主。提及經濟學,最讓人害怕就是一堆圖表,以及許多公式,雖然我讀克魯曼、史迪格里玆的書,覺得流暢可誦,但總有一些理論,比不上故事動人有趣。我讀過本書作者席勒與人合作的《釣愚》,不是很喜歡,感到不如克、史兩位,也是諾獎得主的著作。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故事或叙事在經濟學這個領域中未受重視,好像經濟學是一門純粹理性的嚴謹科學,表述方式重視模型、理論加上圖表、公式,既不需要人們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故事,也不需要從文學的叙事觀念去理解經濟活動中蘊藏的感情因素。就這一點來說,席勒有過人的眼光。他在本書一開始的圖表中,展示人文社會學科中運用故事的多寡,可以看到,最多的是歷史學、人類學;最少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在經濟學中增添故事,有其意義;就時間縱深來看,所補充的多是昔日的有關記載,說它是歷史材料,亦無不可。

席勒把叙事流傳與造成的影響比擬為流行病毒的傳播。今天新冠病毒肆虐,感染力強,且變異不斷,人們若非有積極作為,很難隔絕。但本書寫作於2018年,這時,把我們禁錮在家的新冠肺炎,尚未出現,席勒只是以伊波拉病毒比喻,却讓我們讀來更感真切。他舉了一個影響經濟的傳染模式,說明這個模式之會「瘋傳」,主要因為凱因斯。他的《和平的經濟後果》十分暢銷,他又是「布魯姆伯里圈子」的一員,他的性傾向,以及後來娶了美麗的芭蕾舞星,都是話題。總之,他的模式流行,勝過其他三個,主要是凱因斯這個人多姿多采,故事性濃厚,不是其他如薩穆爾森諸人所能比擬。

席勒談故事,除了歷史上很多,文學性很強之外,還認為跨學科合作可以徹底革新經濟學研究。心理學很重要,他也提及了神經科學。他寫道:「人類大腦結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們人類獨存的一些特徵,包括創造音樂的傾向,以及講故事的傾向----我們所講的故事,往往是構成情感的一連串事件。」(頁99

本書第八章,流行叙事瘋傳的七個特徵,標題錄於下:1、叙事流傳可快可慢,可大可小;2、重要的經濟叙事可能僅占流行言論很小一部分;3、叙事群組的影響力大於任何個別故事;4、叙事的經濟影響力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5、事實不足以阻止錯誤的叙事;6、經濟叙事的傳播建立在重複的機會上;7、感情助長經濟傳播,人情趣味、身分認同、和愛國精神。

玆舉中一例,JP摩根的故事。他被認為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1907年經濟恐荒時期,他拿出資金,並說服其他銀行家一起出錢,拯救了銀行體系。他在華爾街23號了辦公大樓,出奇地細小低調,非常符合他的公共精神。美國在1907年恐慌之後恢復信心,是基於對摩根的信心。美國聯邦準備系統正是以此時銀行家聯盟為原型,嚴格而言是銀行業者擁有,而每一位聯準會主席,都可說是摩根的化身。(頁156)這個叙事說明美國如何避免了一次嚴重蕭條,摩根也成了美國重要的英雄和典範。

本書有一小節的標題是:「人們親述的故事改變大眾對財富的觀念。」席勒在最後一小段,歸結於道德:「在大蕭條間,人們講述有關自己,親戚和朋友生活艱難和損失財富的故事時,往往得到一種奇怪的樂趣(甚至現在有時仍是這樣)。這種故事有它的道德面向,因為貧困不是當事人的錯,他們全不會因為貧困而覺得羞耻;此外,同情受苦者含有高貴的情操,如果你有鄰居長期失業,勉強度日,在眾人貧困之際享受財富,這種『罪惡』也就變得更不道德。」(頁207

本書談及影響經濟深遠的許多方面,也各有精彩的故事,其中像是機器、自動化代替勞工,房地產漲跌和經濟衰退,以及引發股市崩盤等,明顯與我們今天經濟生活有關,這些方面的叙事相信必有參考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實用性」。我們舉兩個例子,略作摘要。

關於房價,席勒講了「川普叙事」。這個叙事,幫川普在2006年當選美國總統。川普叙事證明了許多人根本不會被「生活奢華」的人「嚇到」。相反,正如川普在他多本與人合著的書中公開宣稱,讓別人知道自己很富有大有好處。在這裡,房地產叙事與炫耀性消費叙事同時流行。許多人對川普叙事產生興趣。這助長了以下觀念:炫富是一種效果驚人的事業發展策略,與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理想主義恰恰相反,川普叙事流行助長了2012年之後開始的美國房價漲勢。(頁307-308)您讀了川普叙事,您認同他的作風嗎?

關於股市,著名經濟學家高伯瑞(J. K. Galbraith)在他所著《1929年大崩盤》(1955)中表示,自殺的人其實並未大量增加,但是,當時真的出現了很多關於自殺的叙事。席勒也摘錄了報紙上一則甘迺迪與擦鞋童的小故事,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叙事。老甘迺廸在1920年代非常強勁的多頭市場中賺了一大筆之後,有天發現自己的皮鞋需要找人擦亮。他坐在椅子上接受擦鞋服務時,那個擦鞋童竟然告訴他有幾支股票不容錯過。沒錯,那個擦鞋童是股市玩家,這嚇到了老甘迺迪。這件偶然發生的事改變了老甘迺迪的人生:他立即回到辦公室,開始賣出他持有的股票。事實上,他不但出清持股,還積極作空,因此股市不久之後崩跌時,他暴得巨富。(頁323)這個叙事,讀者要想一想,它告訴我們什麼?至少,我們應該讀出最為關鍵的是哪一句話?為什麼?

本書最後一章,經濟叙事的未來發展,席勒提出了許多他的看法,這裡就不作介紹了。就整本著作而言,作者席勒認為昔日經濟學對於經濟活動的故事或叙事,過於忽略,應予補強。這方面的資料甚為豐富,值得仔細研究。席勒着手的方法,既利用資料檢索,製成圖表,具有量化分析的嚴謹性;同時,採用叙事原文,呈現故事情景,增添讀者的臨場感,給予頗為鮮明的印象。

我們讀這本書,當然可以增添許多經濟學的知識,但全書仍以美國為主,我們知道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引起的大蕭條,但對於其他經濟上的起起伏伏,則所知有限,讀了它也可以增補我們美國史的不足。本書一開始談比特幣,我對它全無概念,初讀之時,頗感困難,過了這一關,就是只看故事,也覺得有趣。所以,這是本值得一看的書。

                 逛博客來網站時偶然看到。20211219日記 

 



七、《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by Ocean Vuong (王鷗行) 何穎怡譯,時報, 20213月。

 

 

自傳體小說,我們並不陌生,時常可以讀到。前些年過世,以色列著名作家奧玆的《愛與黑暗的故事》就是自傳體小說,也是我喜歡的書。但詩人王鷗行的《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却很不一樣,書中內容是從小到大,然而,沒什麼情節,也少有故事。好像散文,却前後可以串連,也不是全無故事。作者寫的是一個場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個現象。但是,他處理得很好,寫出了這個場景中人們內心的悸動,呈現出真摰深刻的情感。他秉承詩人的敏銳,段落安排十分講究,比喻運用也很高明;又將詩歌中的文字技法,不著痕跡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個普普通通的畫面,也蘊含著飄渺而又深邃的情意,讀者既有所感受,也為之動容。我們也可以從中文譯文讀出這樣的意境。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未有標題。依內容看,或可分為一、越戰移民;二、同志之愛;三、傷逝情懷。

作者外祖母,十七歲逃離年紀比她大兩倍的丈夫,回到家中,母親透過門縫說:「你應該知道拋棄丈夫的女人,就像收成中的爛穀。」把一對珍珠耳環塞到她手中,關門,上鎖。這個女子給自巳取了個名字叫「蘭」,成了性工作者,對象是在越南的美國大兵,生下一個紅髮白膚的女兒,取名玫瑰,就是作者的母親。作者寫這本書,時年二十八,獻給母親。母親在戰火中長大。他寫道:「小女孩時,妳躱在香蕉樹後,看著美國燒夷彈夷平妳的教室,那年妳五歲,此後沒有再踏進學校。所以我們的『母』語根本不是母親而是孤兒。我們的越語是時光膠囊,標記妳的教育戛然而止。所以,媽,當我們以母語交談,只有一點點越南成分,卻全然是戰火。」(頁36

越南戰爭,在美軍強大火力下,人民只有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書中也寫了我們都知道的事。1964年,美國空軍參謀長李梅,在大轟炸之前說:他要把越南「炸回石器時代」。美軍對這個莫約加州大小的國家共投了一萬噸炸藥,超過二次大戰的投彈量。(頁63

蘭遇到一個喝著悶酒的美國軍人保羅,愛戀結婚,取得證書。保羅被家人騙回美國,另外娶妻。作者二歲時,他們到了美國,蘭也與保羅聯絡上了,保羅很喜歡這個「外孫」。這樣的身世背景,在作者筆下,決不是依據先後,平舖直叙,而是穿插在他與母親之間,讓我們看到了越戰移民的悲哀辛苦,失根蘭花的淒涼。

第二部分,作者十四歲,到菸草園打工,按時計酬,收取現金,不需繳稅,當然不是合法勞工。他認識了崔佛,大他幾歲,菸草園主的孫子,酗酒家暴父親的兒子,也在那裡打工。是崔佛先看到他,作者寫道:「他看到了我,----多數時間,我在人們眼中是隠形的。妳曾經教導我維持低調隠形,以保安全。小學時,我被罰站角落十五分鐘,兩小時後才被發現,那時大家早已放學了,哈定太太在桌前吃通心粉沙拉,瞄見我,大驚說:『天!我的天!我忘了你還在這兒!你怎麼還在?』」(頁93)作者的求學階段,書中很少提到。我相信他的表現一定非常優異,不然不可能年未而立,即有此成就。他不寫這些,不是謙遜,而是與他要表述的旨意無關。有一天,他與母親坐在店裡,問母親,要糖,要奶,還是要甜甜圈,牛角麪包?母親說,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他說:「我不喜歡女生。」這一部分寫得很生動,當然少不了細節,也有十分露骨的描述,我們讀來並不覺得噁心。作者如此直白,適宜嗎?似乎不如此不能表達心意中的那番真情。當然,一定要拿揑精準,文字工夫必須細膩高妙,方能說服讀者。

第三部分,記生命中兩個重要人物的離去。他在大學上美國義大利文學課時,接到崔佛父親傳來的消息,崔佛死了。崔佛因為脚受傷,吃止痛藥疼始康定而染上毒癮,逾來逾重,終至不治。兩人交往時,他也嗑了一點藥,但因為怕針頭,拒絕了海洛因。他在書中控訴了普度藥厰:「普度藥厰花了數百萬美元廣告費,遊說醫師疼始康定很安全,是有效止痛又『抗成癮』的藥物。該公司宣稱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使用者成癮。純屬謊言。至了2002年,非癌症使用的疼始康定處方暴增近十倍,總銷售超過三十億美元。」(頁175

另一位就是外祖母蘭。他在這裡交代了他的父親,仍然語焉不詳,不過也無關重要。外祖母與他最為親密,感情最濃,臨終經過,叙寫至詳。作者的母親與姨母一直守在她們的母親身旁,直到最後一刻。作者寫道:「妳們的手有系統地忙乎,好像是護士巡房照料病人。儘管我有知識、書本、語彙,卻只會窩在牆邊,整個失神。我看兩個女兒以類同重力的慣性照料母親。我只會抱著我的理論、隠喻、方程式、莎士比亞、米爾頓、羅蘭.巴特、杜甫、荷馬,到頭來,這些『死亡大師』也無法教誨我如何碰觸死者。」(頁203

他們送蘭回到了越南,魂兮歸來,埋於故土。蘭可是越南人。作者還與在維吉尼亞的保羅聯絡上了,保羅要看這位死去的前妻,作者用筆電讓他看到了墓碑上二十八歲正是交往時的美麗笑容。保羅忍不住哽咽,而且一再道歉。

這是一本只有232頁的小書,但書後所附「國際書評」,都是一些國際大報,或著名作家的佳評,數數超過三十則,佔了十一頁之多。本書榮獲202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其他大獎,可說實至名歸。

本書是作者獻給母親玫瑰的。尾聲之處,作者寫了一段給母親的話,就把它作為推薦的結語吧。

媽,我不知道妳是否已經讀到這麼後面----或者妳根本沒讀。妳總說學識字太遲了。肝不好,骨頭爛,以及妳經歷過的種種,現在妳只想休息。識字是妳為我打造的特權,彌補妳所失去的。我知道妳相信輪迴。我不知道自己相信否,但是我希望有。這樣,或許妳下輩子會回到這兒。或許妳會是個女孩,或許妳的名字也叫玫瑰,妳會有一房間的書,妳父母會唸床邊故事給你聽,你們生活在一個未被戰火肆虐的國家。或許在那個時空、那個生命、那個未來,妳會找到這本書,妳會得知妳我之間發生什麼。然後妳會記起我。或許。(頁231 

            新寧、慧䅡推薦   20211224日記 

 


八、《教練》Trillion Dollar Coach by Eric SchmidtJonathan Rosenberg Alan Eagle 許怡寧譯,天下,20206月初版,20216月,十一刷。

 

這本書一年印了十一刷,可見頗為暢銷。其實知道此書,更是大有人在。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在企業界「瘋傳」的書;「我還沒看,但我知道,那天找來一讀。」是工商人士,提到此書時,常說的一句話。

此書何以熱賣,主要是「簡單」,內容一點都不複雜,清楚簡單,觀點明確,平易近人。只是提到許多美國企業,蘋果、谷歌,推特之外,又有一些,我們不熟悉,甚至初次聽聞,但也無關緊要,視為某公司即可。簡單固然有助於推銷,但不是簡單就為會暢銷,而是它既有內容,又十分重要。書中表達了這位教練在對市場競爭的某些看法,而為賈伯斯、貝索斯等大公司執行長所信服。

比爾.坎貝爾担任哥倫比亞大學美式足球隊長,在大學聯賽中取得冠軍,並非易事。走出校門,曾任球隊教練,後轉戰商場,任公司執行長,因客觀因素成效普普,但已名聲鵲起,受到賈伯斯等大咖的敬重,聘為大公司「教練」,取得很好的業績,中文書名副題是:「價值兆元的管理課」,不為無因。比爾過世後,作者訪問與他接觸過,共事過的同事友人,蒐集有關他的種種言行,整理編撰出了這本書。

比爾並不是把足球教練的功夫用於大公司管理,他說:足球教練若要成功,可得要冷酷無情,但商場上成功,慈悲寬容的心智是關鍵。

賈伯斯在1985年被迫離開蘋果時,比爾是公司少數反對的高層主管,1997年賈伯重返蘋果,邀請他加入董事會,兩人成為摯友,經常在住家附近散步,討論種種問題。他不只與賈伯斯交好,朋友、鄰居、同事,認識的人,只要有事問到他,他都和他們聊一聊。他會先給一個擁抱,聆聽發生了什麼事。他會講一個故事,協助他們正向看問題,讓當事人從故事中領悟其中的道理,再做成決定。

比爾強調公司要成功,就要把公司打造成像社區一樣的團隊,團隊的成功比個人的成功重要,重視團隊表現必然勝過各自為政。領導人更要重視團隊的合作精神,不能只是控制、監管、評量、獎懲;而是要營造溝通、尊重、回饋、信任的氛圍。比爾堅信公司裡「人最重要」,對員工要支持、尊重與信任,團隊才道成長茁壯。比爾告訴執行長,每晚睡覺前要想一想,一起工作的幾千名員工,他們想什麼?在公司有什麼感覺?如何讓他們表現優秀?他又對高級主管說:你晚上為什麼睡不著,因為你關心帶的人幸不幸福,成不成功。

公司每週一次會議,比爾建議以閒聊暖場,談些周末做了什麼事之類,或講個輕鬆有趣的故事。本書撰者說:「這樣的開始,反而可以吸引與會者專心開會,把別人的話聽進去。」我想起了劉炯朗任清華校長時,每次開會都要先講一個笑話,儘管有的笑話並不很好笑,但開會了,氣氛却很輕鬆,而且吸引注意;另一方面,與會者都是感受到校長的用心。當時我因為職務關係參加的會不少,深切感到劉校長的心意與成效。學生很喜歡這位校長,不是沒有道理。

公司無不重視管理,比爾認為信任是所有關係的基礎,是他最為珍視的價值。本書撰者說:「信任是成功企業的基礎,但今日的許多商業書都不再談論它。但我們訪問了數十位比爾指導過的成功人士時,却意外發現,大家從比爾身上感受到最深刻的就是信任。」(頁130)因為最強團隊擁有最強的心理安全感,而安全感源於成員之間的信任。當然,成員必須忠誠,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比爾作教練時,全神貫注,不接電話或收信,讓你知道他和你在一起。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說,他從比爾那邊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面前的人,仔細聆聽,接着才開始討論。要達到真正有效的溝通,專注、聆聽、對話,是有先後次序的。」(頁140)其實,我們做任何事,專注、聆聽都很重要,要自我訓練,養成習慣。

比爾不只是對大公司執行長,政府高層如此,他對每一個人也如此。他尊重每個人,記下每個人的名字,給予熱情問候,建立人際之間的溫暖關係。他每次到J.Crew店,大家都很開心,他記得店員的名字,永遠熱情跟大家打招呼,讓人感受被尊重。J.Crew執行長說:「比爾對待店員的方式,和他對蘋果董事一樣,我從中學到很多。」(頁235

比爾担任大公司的教練,提供各種高明意見,收入必豐,其實不然。他擔任教練,通常不收報酬。他會告訴執行長說:「我不收現金,不接受股票,什麼都不要。」比爾為谷歌做了很多事,再三推辭報酬,最後終於接受了一點股票,也全數捐給慈善單位。他覺得,他在職業生涯中得到的錢已經夠多了,如今他想要回饋。(頁278)。

這本書中,故事不多,但每有深義。2008年,網站上貼出一篇〈科技界最可怕的十大暴君〉一文,列了愛大吼大叫,最惡名昭彰的暴君十人,包括賈伯斯,蓋玆等,谷歌的羅森柏格也在其中,他樂不可支,居然名列十大明星榜,可說進了硬漢名人堂,比爾一臉嚴肅的說:「這不是值得驕傲的事。」羅森伯格不以為然,低低回了幾句。比爾破口大罵,羅森柏格毫無架之力。比爾說:「我要把這篇文章寄給你母親,她會有什麼感想?」羅森柏格立刻理解,這不是值得驕傲的事,她媽媽絕不樂見兒子上這種名人榜。(頁72

比爾.坎貝爾出生賓州西部,從小喜愛挑戰,而且機敏過人;做什麼事都超級認真。高中時已是美式足球明星,但他的體型實在不像足球英雄。讀哥倫比亞大學時,身高不到180,體重不滿75。但在球場上拚盡全力,靈敏機智,受到隊友敬重。1961年,念大四時,擔任隊長,拿下長春藤聯盟冠軍,這是校史上僅有的一次。他家境不富裕,靠開計程車收入,完成大學學業,自哥大經濟系畢業,接着又讀教育碩士,兩年後得到學位。1975年,回母校擔任足球教練。但未有好成績,1979年,辭去教練一職,展開新的人生。

比爾2016年過世,他的一生,留給後人豐厚資產。中國人所說的「待人處世」,明白人世道理,做好世上事務,待人至為重要;而取得他人敬重,需從正身做起。立身行正,仁厚待人,我們在這位美國教練身上也能看到。 

    電視「名人書房」中見到台大醫院院長吳明福推薦此書  2022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