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八)──儒將典範祭遵


祭(音蔡)遵是劉秀手下的一位將領,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削平群雄,中興漢室的過程中,表現傑出。祭遵與劉秀麾下的其他將領,大多儒學出身,處世態度,行事格調烙有儒家經典的印記,與秦漢之際劉邦左右從龍之彥的粗獷樸質,風貌殊異。

這是由於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設立陪養官員的太學,對於招生、課程、評量到任用,無不仔細規劃,切實執行,「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史記.儒林傳》)此後,太學規模不斷拓廣,來學士子逐年增加,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主政,為太學築舍萬區,就像是為了長安的國立大學建造了約容納萬人的宿舍;可見學生人數之多,儒學研習之盛。劉秀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長安,學習《尚書》,成績一般(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見《後漢書.光武帝紀》)。劉秀力量不斷發展,日見強大,應與他的策略正確高明有關,為他擬定「為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方針的鄧禹,就是游學長安的同學,而且交情不錯(相親附)。
光武帝建武九年(西元33年),祭遵死,《通鑑》記有:

春,正月,穎陽侯祭遵死於軍中。光武帝下詔將其部屬歸馮異統領。祭遵這個人,廉節儉約,謹慎小心,盡力公事,不為私計。得到賞賜全都分給士卒,但對屬下要求亦嚴,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從不擾民,百姓好像不知道有軍隊駐紮。他的官員都是從儒學士人中選取,休閒之時,諷詠詩歌,雅樂佐酒,投壺為戱。臨終的時刻,問他家中之事如何處理,他一言不發。光武帝聽到噩耗,非常難過,親自穿著素服到河南迎接,看到了就禁不住哭了,哭得十分哀慟。到了洛陽,處理喪事,又忍不住了,不停哭泣。喪禮結束,以最高級的禮品祭祀,並派遣朝中重臣辦理殯葬之事。下葬的那天,光武帝親自送到墓地,並安慰喪家。後來,在朝廷只要提到祭遵,光武帝就會說:「我如何能再有像祭遵這樣憂心國事,全力以赴的官員啊!(安得憂國奉公如祭征虜者乎!)」朝廷上的衛尉銚期就說:「陛下心中感念祭遵的情意,十分動人,而我們大家聽了更是慚愧不已,憂懼不安。(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懷慚懼。)」光武帝就不好再說了。

我們讀這一段文本,印象最深的,或許是光武帝一直哭,一直哭,可見光武帝對祭遵的賞識、倚重與眷念之深;甚且公開稱讚祭遵的傑出,讓其他大臣感到羞愧又不安。那麼,祭遵的表現就是文本所錄的那一點點嗎?當然不是。我們不妨打開《後漢書》的祭遵傳,看看還有哪些史家特意記下的事跡。

祭遵是潁川潁陽人,年少時好讀經書。家裡相當富裕,但他態度謙和,生活儉樸,總是穿著舊衣裳。母親過世,他負土成墳。郡中小吏欺負他,他找朋友把這個小吏殺了。起初,大家以為祭遵很柔弱,這件事才讓大家知道他一點都不柔弱,也都怕了他。

這段記載,我們看到三個重點,一、少好經書;二、家中富裕,但態度恭順,生活儉樸,何以如此?應該與「少好經書」有關,也就是讀了經書,懂了節儉的道理,就身體力行,總是穿著舊衣。三、不受郡中小吏欺負,結客殺人,看出他剛強的一面,如同事親孝順,負土成墳,都是得自熟讀的儒家典籍。

光武帝軍過潁陽,祭遵時任縣吏,數次進見,光武看到此人相貌儀態都好,很喜歡(喜其容儀),就任他官職,隨軍出征,派他掌管軍中法令。光武帝家中一小兒犯法,祭遵依軍令處死,光武大怒,命令把祭遵抓起來。光武的主簿,如同今天主任祕書的陳副,就對光武說:「您常常說軍隊紀律很重要,一定要嚴加整飭,今天祭遵處死了不守法的人,正是他的職責所在,是執行你您的命令啊!」光武就赦了祭遵,還對其他人說:「大家要小心祭遵這個人,我家中小兒犯法他都敢殺,你們犯法,就更不會容忍了!」

我們從這段中看到了祭遵的相貌出眾,是一個漂亮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執法公正不阿,既然担任掌理法令的官職,就依法行事,不畏強禦,也是他剛強面的顯示。我們也看到了光武帝劉秀固然有其情緒,但也是可以訴之以理,能夠接納他人的諫言,調整自己的態度。
本傳又記:建武二年,拜祭遵為征虜將軍,封潁陽侯。他與其他將領進攻今天山西、河南交界附近地區的盜賊,祭遵被弩射中嘴巴,血流滿面,將士看到主帥受傷,就不再進擊,準備後撤,祭遵大呼不可,傳令進攻,將士受到激勵,無不奮勇作戰,取得大勝。這段記載說明了《論語》所記的「仁者必有勇」,讀聖賢書,不能只重個人的修為,也要有處事的能力,以及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氣慨。建武六年,祭遵與其他將領耿弇等人率大軍來到長安,預備聯合天水隗囂進攻四川公孫述。隗囂不願見到漢軍入境,一再推拖,加以阻撓。光武召開會議討論情勢,諸將都說那就緩一下吧,只有祭遵反對,認為隗囂絕不可信,不宜遷延,應該立刻攻向四川。光武同意,派祭遵為前鋒,遭隗囂阻止,祭遵將之擊破,然而其他諸軍為隗囂軍所敗,只有退回。一再打敗隗囂的,只有祭遵。
建武八年,祭遵隨光武大軍進攻隗囂,打了勝仗,光武來到祭遵營帳,慰勞將士,這時祭遵有病在身,光武慰問賞賜。公孫述救援隗囂,耿弇、吳漢等撤兵退去,只有祭遵留下不退。九年,病卒。耿弇、吳漢都是光武手下名聲最高的將軍,臨陣英勇却不如祭遵。
祭遵本傳最後有一大段文字,首先記曰:「為人廉約小心,克已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這段話《通鑑》有所選錄,接下來「身衣韋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未見摘入,雖然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却更能說明祭遵崇尚儉約的家風,時人十分敬重。接著講述遵死後光武帝的哀悼,亦錄於《通鑑》。其後,有一大段博士范升的上疏,文長約五百字。玆將本傳所記,白話語譯於下:

我聽說,先王的政事,尊重好的美的,排除壞的醜的。過去了不起的高祖皇帝,見識很遠,想得很深,對於建國有功的,或是封予官爵,或是給予土地,而且加以記載,表彰褒揚,在世的,給予特別的禮數,提及名字,進入殿堂都有所禮敬。去世的,則封給土地,世代承襲;而且還有鐵卷丹書,傳之無窮。這就是大漢待人寬厚,安定百姓,享國長久的美德;所以,積累十幾代,經歷二百年,雖遭篡廢,得以復興,國祚已絕,還能接續,原因在此。陛下以至德承受天命,規復漢朝傳統,褒揚賞賜功臣,如同祖宗所為。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不幸早薨。陛下感傷,發自內心深處,遠到河南迎喪,見到喪車,哀慟之情,群臣親見。喪事經費,皆出自朝廷,賜給其妻,甚為豐厚。處理喪事,同時善待生者,禮遇死者,不忘兼及遺族;矯正風俗,勵行教化,如日月之崇高。古代大臣生病,君主探視,大臣逝世,君主弔唁,這是君主德行的展示,這種強調德行的禮制,久已為人拋棄淡忘。到了陛下即位,才得以復興,群臣目睹,感動不已,也對自己有所惕厲。我知道祭遵行為端正,善行感人,一心一意,報效國家;北至漁陽,西抵隴上、四川,率軍作戰,功績彪炳。其他將軍都知難而退,只有他堅守不移。他帶兵帶心,強調紀律,駐紮各地,從不擾民,官員百姓不知道本地駐有軍隊。清高的名聲,無人不知;廉潔的作風,無人不曉。他得到的賞賜,全部分予屬下將士。身穿普通衣服,家無儲蓄財產。他的親哥哥,憐他無子,要為他娶一妾,祭遵派人告知不受,理由是負有國家重任,不再考慮有無子嗣之事。臨死告誡以牛車棺木,蕳單葬在洛陽即可。問他家中事,他閉口不言。就像孔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祭遵為將軍,都依儒術選取人才。飲酒投壺,必有雅樂。又為孔子立後,奏請置五經大夫。雖然在軍中,不忘禮儀,可以說是雅好禮制風儀,耽悅樂聲悠揚;為了人世道理,必然全力以赴。禮制,生時有官爵,死後有謚號。爵可以分別尊卑,可以褒貶善惡,我以為祭遵已薨,正應該詳細評定其功業貢獻,按照謚法,完成典禮。既可見朝廷尊用古法,又可為後代立下禮制。」光武帝把范升的奏疏公布,讓公卿有所知悉。

我們讀《後漢書.祭遵傳》的這篇上疏,要問三個問題。第一,范升此篇疏奏的要旨為何?第二,《後漢書》撰者范曄大幅選錄,其故安在?第三,我們從這篇文字中看到什麼?
范升顯然見到光武帝哀悼祭遵,情不自禁,一再哭泣而感動不已。范升從帝王對屬下的哀念深情,想到應在禮制上有所呈現,繼而再針對這樣的禮制,究其意義,有所發揮。禮制的作用,對君臣而言,形塑其信念,規範其行為,鑄成深入人心的美德,可以成為享國久遠的保證。然而,范升舉西漢為例,我們或許有些疑惑,劉邦封開國功臣為諸侯,不久即予誅滅:立同姓諸侯取代,七國之亂,三月即平,封建制度走入歷史。我們對西漢初年的認識似乎與范升所說,並不一致。千萬不要以為范升的歷史知識不如我們,我們要想,范升的意見,總要舉史例說明,漢初最為適合,所以,舉出劉邦初定天下時的安排,說明其意義,至於其後的發展演變,那就是以後的事了。
范曄在許多家《後漢書》的基礎上,撰成了今天四史中的《後漢書》,范升這篇上疏,或許以前史家已有所選錄。我們知道,范曄對於自己的學問與才智,極有信心,自認此書,足以超越班固,嫓美太史公而無愧。我們可以想像,范蔚宗讀到此篇,必然動容,也是光武帝哀慟的淚水讓他感動。再者,范升此疏,說了一些關於禮制的議論,很精簡,也很重要,是其他臣僚上疏鮮少述及,也有一定的價值。范升不只論述君主應當禮敬功臣,並加以制度化,甚且對祭遵作了較為全面的記述,用一些細節呈現出這位人物的特點,例如:「所在吏人,不知有軍」,「身無奇衣,家無私財」,「同產兄午以遵無子,娶妾送之,遵乃使人逆而不受」,「臨死問以家事,終無所言」,「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壼」等等,與其他將領相較,最能展現儒學之精神,儒士之風範。范升此疏,既對祭遵有了全面叙述,也作了高度評價,史家也就不需另寫論贊了。
我們在這篇奏疏中看到什麼?內容方面,上文所述范升之所重視,范曄之所選錄,已經十分清楚,勿庸再言。可以一談的,唯有《通鑑》撰者司馬光與范祖禹如何看待這篇文字。我們在《通鑑》的記述中見到,祭遵其人的特點,首言「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盡與士卒」,取自本傳,不是范升奏疏。但接著「所在吏民不知有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壼」,「臨終,問以家事,終無所言」,皆取自范升奏疏。我們可以說,《通鑑》著重者在於:克己奉公,即忠於職守,摒除私念,生活節儉,廉德可風。吏民不知有軍,是戰亂之時,眷顧百姓,可謂治事嚴謹,而且展現仁心;而設樂投壼,則是在日用行常之中,踐履儒術。這些觀點在《通鑑》中時時出現,史家所強調者,無非是肯定並表揚人物的道德實踐,可以做為後世人們學習仿效的典範,進而期盼道德的觀念與行為在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中緜延不絕。

                       2018912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