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How We Feel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t Tell Us about Our Emotions 喬凡尼.弗契多 Giovanni Frazzetto著,林肇賢、劉子菱譯,商周出版 2014年4月29日
二、《被賣掉的未來》The Enc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 黛安.柯爾Diane Coyle著,李璞良譯,好景文化出版,2014年4月。
三、《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保羅.高伯格Paul Goldberger著,林俊宏譯,木馬文化,2012年12月。
四、《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What are You Look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by Will Gompertz 威爾.岡波玆著,陳怡靜譯,大是文化,2013年11月。
五、《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 塔雷布Nassim Nicholes Taleb著,羅繼宗譯,大塊文化,2014年6月。
六、《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The Naïve and the Sentimental
Novelist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著,顏湘如譯,麥田出版,2012年12月。
七、《大過剰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The
Age of Oversupply : Overcoming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the Global Economic 丹尼爾.艾伯特Daniel Alpert著,黃書儀譯。大寫出版,2014年6月。
八、《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re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謝佩妏譯,商周出版,2014年9月30日。
十、《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 哥得夏Jonathan Gottschall著,許雅淑、李宗義譯。木馬文化,2014年7月。
十一、《從達爾文到愛因斯坦----科學理論的美麗錯誤與演進》Brilliant
Blunders: From Darwin to Einstein-Colossal Mistakes by Great Scientists That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馬里歐.李維歐Mario Livio著,商周出版,2014年9月。
十二、《我在印度,接近天堂也看見地獄》Embrace
the Chaos: How India Thought Me to Start Living 鮑伯.米格拉尼Bob Miglani著,呂玉嬋譯,大好出版,2014年10月。
十三、張 元:《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三民書局,2015年1月。
十四、《普魯斯特的私人書房》Monsieur Proust’s Library 安卡Anka Muhlstein著,鄧伯宸譯,立緒文化出版,2013年2月。
一、《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腦神經科學學者寫的,把腦研究情況清楚交代之外,並不認為這門學問能夠解決我們今天有關的許多問題,甚至只不過是對於這些問題提供看法的眾多面向之一。說實話,很讓人感到意外,專家學者大多強調自己專研學術的重要,甚至到了吹噓的地步。說我們的研究只是提供一點參考,過去積累的文明之中,已經述及的觀念想法,值得重視;今天社會的不同相貌,每個人的獨特個性,都必須考慮,這是作者睿智的表現,也見到他文化素養的深厚。
從達爾文談起,佛洛伊德、卡拉瓦喬著墨較多,愈寫愈見到作者文化底蘊的豐美。柏拉圖、莎士比亞隨手拈來,這些舊文化與今天腦神經科學家的新成就,交相輝映,是人文與科學的對話,也是舊傳統與新潮流的交匯。讀來讓人動容,也對作者的才華十分嘆服。這本書,應該是科普書籍中的第一流品,或許也可以給予更好的評價。
102學年度下學期考卷所見學生推薦
2014年8月5日讀畢。
二、《被賣掉的未來》
每個人都應具有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素養,主要用途是認識今天,展望明天,若能對昨天有些了解,多少亦有幫助。
目子一天天過去,沒多久,我們就要跨入與熟悉的今天很不一樣的明天。而這種地球持續暖化,氣候變得很不穩定,貧富的距離愈來愈大,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遠……,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
我們的未來將是氣候異常、社會動蕩,人人都在不安定、不和諧的日子中過活嗎?也許這個看法太過悲觀,那很好;但如果不幸而言中,那怎麼辦呢?我們總應該未雨綢繆,好好認識今天,規劃明天。
這方面的觀察家很多,這類的論著也不少,但這本《被賣掉的未來》仍然值得我們重視,我很贊同作者的論點與主張,也很希望大家能抽空一讀。
首先,作者懂得很全面,談生態,也談金融,更談科技發展、政府角色,可以看出格局很大,每個面向著墨不多,却要言不煩,而且立足於今天學者的重要研究,可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其次,作者重視人們之間的信任,進而肯定道德的重要,真是從被誤解的亞當.史密,回到了談道德情操的亞當.史密。道德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心中不存善念,社會必將崩解。這是我主觀的認定,看到作者對道德的重視,感到高興。
譯文不錯,讀來順口。
逛政大書城見到買下,2014年7月7日讀畢。
逛政大書城見到買下,2014年7月7日讀畢。
三、《建築為何重要》
建築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建築為什麼重要,就很難說出來,遮風蔽雨很重要,但建築不只是適合安居,似乎應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舒適,還要美感。
這本書給我們很多觀看建築的知識,告訴我們哪些著名的建築物很好,好在哪裡;哪些很棒的建築師為什麼會有十分傑出的作品,他們想些什麼,如何表達。還有一些關於建築的名著,作者用「我特別喜歡」這類字眼介紹一本書,當然也會引用一兩句精彩的話語,加深讀者的印象。對於像我這樣只看過建築照片,但完全不知道此一領域有哪些名著的人,好像來到一座未曾來過的美麗花園。
作者描述了一些我們不大知道的著名建築,也討論了我們知道的哪些。通過他的精闢剖析,讓我們了解要這樣去看建築,建築在我們生活中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了。
這本書裡,作者講到了空間、時間、記憶、城市、街道等,使得我們對建築有了全面的認識。他還利用小說、電影等素材來談一些重要的概念,更是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真是一本很棒的書。(本書獲選中國時報「開卷」2012年度翻譯類十大好書)附帶一提的是譯文很好,文辭嚴謹又清晰,應屬足以呈現主題內容的好文字。
從「開卷」中得知。2014年9月21日,寫於高雄統茂旅館,時輕颱鳳凰襲台,登陸南部。
四、《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
讀這本書,好像見到昔日的朋友,好久未見,問一聲別來無恙,現在好嗎?見到昔日朋友丰采依舊,而且更增添了一些風韻,讓人高興。莫內、雷諾瓦、馬奈、竇加,這一連串名字,都是我們熟悉的,都是老朋友了。我們讀到他們的故事,喚起了記憶,還增添了新的認識,寥寥幾筆,生動無比,作者功力深厚,讓人佩服。對我來說,康丁斯基是我所知道的最後一個名字,此後的俄國構成主義藝術家,就是新朋友了。
作者的這兩本書(另一本是《看懂設計,你要懂的現代藝術》),定位為藝術故事集,讀者可以從這些精彩無比的故事中,更加清楚認識到藝術家、藝術史,以及這一百五十年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不但讓我們了解了藝術,特別是現代藝術的特點,也讓我們對藝術家的才華更為驚艷。這都要歸功作者說故事能力的高強了。
好像是逛書店見到,翻翻買下。2014年3月31日晨記。
五、《隨機騙局》
多年前,塔雷布的《黑天鵝效應》在台北讀書圈引起了一陣騷動,大家爭相閱讀,短短時間印了六刷。那時大家都知道他之前寫過一本關於隨機性的書,就是此書,只是今年六月的中譯已是經過增添的第二版。
我很喜歡讀他的書,只是主體部分是讀不懂的,一方面隨機性涉及數學,十分複雜嚴謹;更重要的是用於股票、債卷、期貨、外幣等計量交易上,這個主題,我沒有興趣,因為我從不關心,幾乎無知。
我喜歡讀塔雷布的書,有三個理由。
第一,他說他寫的是隨筆,不是論文,這點太重要了。今天的學術論文,包括我自己寫的,不只是枯燥難讀,有時還裝腔作勢,廢話一堆。隨筆是真有所知,真有所悟,筆之於文字,可以看到作者的真知灼見與真情摰意。他討厭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喜歡古典知識、詩歌,還喜歡一點哲學與歷史,很得我心。
其次,他很會講故事,這本書中故事太少,有點遺憾,但處理得很漂亮,尤其是講交易員的故事,他說自己以身為交易員為耻,講起這些故事,尖刻鋒利,十分到位。
第三,他談到歷史,有別於一般人的認識,他喜歡古代的事例,說要向古人學習。他說我們不要從偶而看到的歷史事實學習教訓,就很有意思。他開始注意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在千禧年世紀之交,可以說是眼光不凡了。
這不是容易讀的書,看不懂的深刻論述之後,會蹦出有趣的描述,讓你一直讀下去。
政大書城見到購下,學生亦多推薦。2014年7月27日。
六、《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小說能教我們什麼,我們如何讀小說,小說家要告訴我們什麼,非但是喜歡讀小說的人應該知道的,就是不喜歡看小說的人,知道了這些,說不定會改變想法,開始讀小說了。
這是土耳其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在美國哈佛大學六場演講結集而成的小書,也是帕慕克對於小說是什麼的深入解說。帕慕克生長於伊斯坦堡,他寫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記述了他的青少年歲月,很精采的一本書。他從小想當畫家,十二歲改變想法,決定寫小說,於是大量閱讀十九世紀以來的重要作品。他一再提及的小說家有:托爾斯泰、杜思托也夫斯基、普魯斯特、湯瑪思.曼、喬伊斯、斯湯達爾、福樓拜、福克納、吳爾芙、波赫士、卡爾維諾等,他仔細閱讀這些大家的作品,也讀了有關的理論著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六次演講涵蓋的面很廣,討論也深刻,很有見地。從他談如何寫小說,也可以給我們理解歷史家如何書寫歷史,很多頗有啟發的觀點,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寫小說與寫歷史之間的同異之處。
小說與歷史,在書寫與閱讀上,固然有很大的歧異之處,但也有十分相近的地方,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認識歷史的人,也很有一讀的價值。
此書先大陸購得,讀了簡體字本,再讀繁體字本(譯文不同),了解較真切。
2014年8月29日讀畢于南京旅次
七、《大過剰時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我們大概很難說出它的特點,如果說今天是一個供給過多過剰的時代,這是人們昔日未曾經歷過的;那麼就會讓我們眼睛一亮,心頭一驚。接著要問:為什麼會出現過多過剰?這個情況造成怎樣的問題,問題的嚴重性有多大,如果十分嚴重,我們該如何解決?
供給為什麼過多,這與全球化有關,更與數目龐大的開發中國家的勞力投入生產,將生產者的位置填滿有關。於是,已開發國家的資金非常充裕,但人們就業的情況就很糟糕。面對這個新情勢,過去的理論很難直接用於解決今天的問題。如果觀念方法上都不能切合實情,有效處理,目前面對的難題非但持續下去,而且更加麻煩。
撰者舉出的證據清楚有力,對一些理論的批評也很有說服力。經濟學的繁難理論雖然未能化為清淺易懂,也盡了他的力,讀者細心閱讀應可理解。看來凱因斯又奪取又一次學術上的勝利,福利曼不是他的對手了,我很認同撰者的主張。
購于政大書城,2014年6月24日讀畢。
八、《吃的美德》
哲學家寫飲食的書,會寫成什麼樣子?大概不會像是《大廚在我家》或《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吧。比較而言,這本書很少油煙味,若有食譜與烹調方法,也是放在邊緣位置的每節之後,附錄的地方。這本講關於飲食道理的書,對今天飲食的觀念,作簡要的分析,讓我們知道一些正夯的說法,其實經不起仔細檢查,是站不住脚的。作者並不只從邏輯上說犯了什麼謬誤,而是結合了他愛好食物而具備的豐富知識,像是某些美食家的議論,生產者的第一手資料,再加上心理學家的研究,當然少不了哲學家的睿智。
讀這本書有一種很奇異的感覺,由於作者對美食的描述十分有限,經常輕輕帶過,總覺得好像美食當前,但一口也吃不到。一面讀一面流口水的閱讀美食書籍的經驗,可以說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它還是讓你一頁一頁讀下去,而且覺得頗有道理,原來讀這本書,得到的是偏於心靈的享受。
人們對於哲學都敬畏有加,因為它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但對於人生之中日用平常的事,又多人云亦云,很少把道理想清楚,或做一點有深度的思考。因此,把哲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就很有需要,這本書無疑做得很好,我想主要的原因還是作者懂得飲食,他在這方面既關心又用功,飲食是生命中的重要內容,可知他對生命是充滿感情的。
從「開卷」新書欄中得知。2014年10月19日讀畢。
按:該書獲選入中國時報「開卷」年度翻譯類十大好書。
九、《閱讀:回憶錄》
在書店翻翻,不覺得作者談閱讀有得的途徑,談閱讀帶來對自然、世界與人生的一些道理,看看也不像是寫了許多趣味盎然的故事。買它,純粹只是為了「閱讀」這兩個字。
它在書架放新書的地方呆了一個月,拿它下來,純屬偶然,看到它,有點像在書店中初遇。讀了第一篇,就很喜歡,原因無它,作者是躺著讀書的,我也是,只要在家裡,總是橫在長沙發上看書,有時書很重,讀得很吃力,不是眼睛,而是拿書的手,前陣子左手腕得了腱鞘炎,多少跟閱讀姿勢錯誤有關。
第一印象很好,就停不下來。每一篇都不長,寫得又活潑,把一個「書痴」的癖好毫無掩飾地展現出來,一個很奇妙,有點可愛又有點難以理解的怪咖。
作者是做文字工作的,文字感覺極其敏銳,她自己的作品,必然具有文字精美的特點。這種把文字表達提升至藝術境界,絕不只是詞藻華麗,而是主題選取、謀篇布局、陳述轉折都精心規劃,再加上精簡而又詼諧的筆調,才能把每一篇文章寫得這麼輕巧,却又動人心弦,帶給讀者閱讀愉快之外,多少增長了一點法國文學的常識。
譯者是浙江工商大學法語系主任,譯得很好,也算是漂亮的中文。特別是譯者後記寫得很不錯,我讀了,覺得自己不必再浪費筆墨了,但為了推薦譯文與譯者,還是寫點吧。
逛政大書城買下。2014年10月2日,讀畢。
十、《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我覺得這是一本主題很重要,內容很豐富,但寫得頗嫌鬆散的書。這樣的書很難一口氣讀完它,總會隨時放下,又隨時拿起,剛剛有一段不錯的感覺,又陷入了讀不下去,或味同嚼臘,只有放了下來。
涵蓋面太廣,文學與心理學是主要的部分,但總覺得零散,而且淺嚐輒止,提出的觀點很不錯,相關的論述則很簡略,也許想到讀者,不能談得較深,但淺入淺出總不是好辦法,這樣看來,做到深入淺出,確實不容易。
開篇未多久,講到「故事的結構」,主要是小說故事的結構,讓我想到「歷史故事」也應有結構。最後講到電玩遊戲,特別是「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如「魔獸世界」的介紹,覺得很有意思。
這是一本剛剛及格的書,也就是只能留在選書名單而無法得獎的書。
2014年10月26日讀畢。
十一、《從達爾文到愛因斯坦》
真是一本好看的書,從書名完全無法推測那麼好看。
談到五位偉大的科學家,所犯的美麗錯誤,指出錯誤儘管重大,却未損及令名,反而對整體的科學進展具有意義。其中二人我竟然完全不認識,一位是開爾文男爵,另一位是霍伊爾。對化學家鮑林的了解,是從《消失的湯匙》與《克里克》兩書知道的,書名上的兩位大人物當然知道,但愛因斯坦也只能與相對論三個字聯係起來,他的學說,迹近全然無知;達爾文也差不多,知道得很少。何以這樣一本內容幾乎全無所知的書,居然覺得十分好看呢?
一、作者談的是大問題、大理論,把讀者放在觀看近代科學進展的主軸線上,讀者受到大題材、大卡司的吸引,眼光就不會飄離了。
二、如果作者寫得像教科書或學術論著那樣,讀者的專注力是不會持續的,作者一直抓得住讀者,可知是有相當本領的。
三、作者叙述節奏掌握的很好,一個主題分成幾個段落,起承轉合清楚交代,剛剛讀完一段論述,接著就轉到另一個面向,看到另一幅畫面,宛如在思想的樹林中徜徉,總有新奇的刺激,可以得到滿意的收獲。
四、人物的性情風格,寥寥數筆,清楚呈現,圍繞其身旁的朋友、學生,只要出場,就是角色鮮明,絕不只是一個標記而已。
五、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本書人物故事不多,但都很精彩,具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有些屬於考證真偽問題,像是愛因斯坦說過「這是我犯的最大錯誤」這樣的話嗎?可以看到作者在討論時,方法很嚴謹,讀來却十分有趣。
六、最重要的,寫得好看,除了寫作技巧,對議題的深刻了解與資料的全面掌握,也就是作者本人深厚的學養,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總之,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科普書籍,我個人很喜歡,讀得很順暢,也很享受。
在政大書城看到,買下。2014年11月9日讀畢。
十二、《我在印度,接近天堂也看見地獄》
你想知道印度的一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嗎?你能想像他們在十分貧窮的物質條件下如何自得其樂嗎?你可以看到他們儘管自已並不寬裕,總會想到還有窮人需要接濟與幫助,並伸出援手,得到快樂。
這個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展現出與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很不一樣的風貌,物質建設上,印度遠不如中國,但在人生態度上,也許印度可以為今天混亂的世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這是一本個人經歷的故事串連起來的小書,很容易讀,讀完却可以留下一點明顯的印象,是對印度的了解,也是對人生的感悟。
先是在垃圾信箱金石堂網路書店廣告見到,又在「開卷」中見到,2014年11月讀畢,12月14日記。
十三、《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
介紹這本書,有一個好玩的地方,就是今天是2014年12月23日,我們却介紹一本2015年1月出版的書。為什麼我們可以介紹這本「尚未」出版的書呢?因為作者就是在下。玆選該書自序部分如下:
「學生學習歷史,不能只讀教科書,還需要讀些課外資料。閱讀的重要,老師知道,家長知道,學生自己也知道。但是,讀什麼呢?大約八、九年前,與兩位高中老師商談,鑑於學生課業繁重,時間有限,不可能讀整本的書,甚至單篇文章;再說,一本很好的書,一篇很好的文章,其精妙之處何在,學生讀了也未必能夠懂得。所以,選些現代史家論述的片段,寫點說明,做點分析,作為課外閱讀的資料,應該是可行之策。我陸續做了一些,在自己任教的大學通識課程班上,讓同學試讀,反應不惡。於是,越寫越長,越寫越深。回頭看看,這樣的小文,課堂以外,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抽空瀏覽,或許可以略嚐歷史知識的趣味。
自己閱讀近代學者的論著,覺得真是精彩,很想與人分享,寫點這類文字,就是方法之一,其為偏狹的個人觀點,也在所難免。所以,小文可說都是隨手寫來,未曾刻意安排,以致篇章之間不成系統,內容深淺更欠整齊,這是要向讀者致歉的。最初的想法,無非是為課堂教學增添一點新材料,給學生學習提供一點新觀念。前面的二十幾篇曾放在「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教學網」上,敬請指教;有一位南湖高中老師建議出書,也收到兩件發自海峽彼岸的電郵,表示肯定與支持,並詢問是否已經出版。
感謝三民書局應允出版。我對最初的若干篇加以增補,以求體例不致相去太遠,用了一些時間,也拖了不少時間。當編輯部小姐就著作權問題,告知必須取得著者或其後人的文字使用同意書,真是相當訝異。只不過是一小段文字,需要這麼認真嗎;何況,著作者的後人在哪裡,真是尋覓無處啊。這麼一猶豫,又拖了些時間。其實,對著作權的嚴格要求是需要的,大學者的後人是不難聯絡到的,只要請求拜託,必能得到好消息。我得到了所有著、譯者或其後人的慨然惠允,真是衷心感激。」以下是致謝。
十四、《普魯斯特的私人書房》
我們需要知道普魯斯特小時候喜歡讀哪些書嗎?後來他最為熟讀的是哪些書?以及他把哪些書裡的情節話語巧妙地運用到他的追憶之中,我們需要知道嗎?答案是:因為他是普魯斯特,所以我們需要知道。
《追憶似水年華》一書,固然名氣極響亮,但也有許多人說,讀過之後深受影響,自我有了明顯的轉化與提升。這樣一本書的有關訊息,當然是重要的,有助於我們對當今世界文化的認識。
普魯斯特受到波特萊爾的啟發,非常喜歡拉辛,對巴爾札克、法朗士的作品十分熟悉,也加深我們對法國文學大家的印象。他不喜歡德國文學,喜歡英國與俄國的,拉斯金與杜斯托也夫斯基是代表。
普魯斯特對文學的態度與主張,也可以在這本小書中略略看到。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這位大文學家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作者用很小的篇幅,做深入的討論,比起狄波頓的《擁抱似水年華》要難讀一些,不過,細細咀嚼這本小書,感覺很不一樣,讀狄波頓的書,可以知道普魯斯特說了什麼,而這本書則告訴我們普魯斯特為什麼要這麼說。
一本不容易讀的小書,為了普魯斯特,值得下點功夫。
在政大書城見到買下,2014年12月21日讀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