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105學年度第二學期 中國史課程「開場白」書單

一、《二手時間》Secondhand Time(英文)  [白俄] 阿列克謝也維奇著,呂寧思譯
二、《停滯的年代: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Perpetual   Growth Is Unattainabl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Peril by Satyajit Das 許瑞宋譯
三、《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 : an Autobiography by Don McCullin 李文吉、施昀佑譯
四、《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揭開腸道菌影響腦力、免疫、心理健康的驚人真相》 Brain Maker: The Power of Gut Microbes to Heal and Protect Your Brain-for Life by Kristin Loberg MD 廖月娟譯
五、《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by Thomas C. Foster 張思婷譯
六、《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How Music Work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Beautiful Sounds from Beethoven to the Beetles and Beyond by John Powell 全通翻譯社譯



         




              
   一、《二手時間》Secondhand Time(英文)  [白俄] 阿列克謝也維奇著,呂寧思譯,中信出版集團,20161月。

讀這本書,我們要問幾個大問題。第一,蘇聯怎麼解體了,主要原因是什麼?許許多多親身經歷的人們,訴說著生活物質的貧乏,要求能過衣食無憂,進而如同西方世界的日子。他們又訴說著言論行為的嚴格控管,內務部秘密警察的無所不在,要求解除思想上的枷鎖,期望得到西方世界般的自由。於是,既貧困又專制的政權沒有存在的理由,必然解體。
第二,革命發生了,自由得到了,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們,仍然心生不滿,反而緬懷過去?痛恨斯大林的固然很多,想念斯大林的依然不少。人們心中斯大林的蘇聯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打敗希特勒的德國,施放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第一個太空人。更重要的是愛國家、愛世界、愛人類的教育深入人心,一時更是難以捨棄。面對解體後的混亂,知識分子只能靠勞力過活,小偷、騙子搖身一變,成了新貴階級。蘇聯大家庭分裂了,兄弟民族清算舊賬,反目成仇,攻殺不已。目睹如此亂局,怎能不懷念過去既溫飽又驕傲的日子?
第三,解體後的變化,何以走上這條人們普遍不能認同的道路?普普通通的百姓所知有限,先知先覺者順應情勢,投機倒把,沆瀣一氣,海撈一把,遠走高飛;循規蹈矩者也只有唉聲嘆氣,任人宰割。「震盪療法」四字好像只出現一、二次,對葉利欽的態度,從擁戴到卑視,也只是一般感覺。編者在注中提及葉利欽的女婿,說他是蟬連多次的俄國首富,書中的主人翁,也就是一般人民,好像並不知道,至少未構成談論的話題。我想,中國是幸運的,沒有讓那些芝加哥小子來胡搞一通。走自己的路,是對的。
第四,今天的情況如何?不是本書的問題,沒有深刻的描述,只有點到為止。雙頭鷹代替鐮刀斧頭,普京似乎也登上了斯大林的位置,依然是沙皇在上,農民在下的格局。作者着墨無多,我們也就所知有限了。那麼,明天呢?俄羅斯是有希望的,我們從書中看到俄羅斯是喜歡閱讀的民族,是出產詩人、小說家、音樂家的民族,他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必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培育優秀人才,避免錯誤,重建光榮,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把報導文學提到了過去未曾有過的高度,得到諾貝爾獎,是文學界對她的肯定與感謝。至於作者高明之處何在?我們閱讀之時可以感到,可以欣賞,也可以學習,至於到底那是什麼,就要聽研究文學的專家來解說了。
一個普通的人物,講述自己不幸遭遇,坎坷命運,紀實作家如何記述呢?重點不是事情的經過,而是心中的感受,幾乎每一頁都是淚痕斑斑,如泣如訴的文字,記下真實的故事,也就是歷史的文本。奧德嘉.賈塞特(Ortega Gasset1883-1955)說:「歷史是一齣內在的戲劇,在眾人的心靈中進行。」《二手時間》提供了那段歷史最為堅實的證據。
中文譯者的文字功力應予讚揚。我讀的是簡體版,繁體版由貓頭鷹出版社印行,譯者相同,書名改為《二手時代》。其實譯者對書名何以譯作《二手時間》有所說明,我很同意。

     葉毅均傳來「深港書評」中見到,從博客來購得。201718日讀畢。





二、《停滯的年代: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Perpetual Growth Is Unattainabl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Peril by Satyajit Das 許瑞宋譯,天下文化,201610月。

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的時代?今天世界的經濟現象是如何造成的?我們這樣生活下去,未來前景如何?應該是每一個人必須關心的事。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因為我們生活既然比過去好很多,那麼,未來必定比今天更好。人類的歷史似乎說明了「前進」的腳步是不會停下來的。
我們真的生活在美好的世界嗎?從經濟的角度,看看身旁滿臉倦容,憂心忡忡的勞苦大眾,再遙望金字塔頂層那些窮奢極侈,揮金如土的富豪們,尖銳的對比撕裂了整個人類社會,而且裂痕還在不斷擴大之中。過去依靠一己努力可以翻轉生活的美夢,對今天的百姓大眾,已是不敢奢求。我們必須承認,美好的世界已成過去,不公不義的情況將愈來愈多,層出不窮。何以致之?原因固然很多,只舉最簡單一件事或可說明。當金融經濟取代實體經濟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之時,經濟運行操縱在投機分子之手,人們的前景可想而知。這是危言聳聽,甚至是杞人憂天吧!是不是?請讀讀這本書。看看作者講得夠不夠清楚,舉的實例是不是堅強,推論合不合邏輯。在我看來,這是很少讀到把今天的經濟問題講得這麼全面而又深刻的書,我認為這是一本關心今天生活、明天世界的人都應該一讀的書。
作者是金融專家,或可稱為金融思想家,分析2008年的金融風暴,論述當前重大的金融政策,如貨幣寬鬆等,無不鞭辟入裡,舉重若輕,寥寥數語,簡要清晰,讀來令人十分佩服。作者的寫作手法又顯示了豐厚的人文素養,古今哲士文人很有智慧的警世之言,隨手拈來,無不貼切,更增文采。舉例來說,談及貨幣寬鬆政策,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話:「人如果自欺,如果相信自己的謊言,終有一天無法辨明有關自身或周遭的真相。」(頁91)作者接著說:「有關這些政策的效力,政策的制定者騙了自己。」再舉作者用亞瑟.米勒的話:「一個時代的基本幻想破滅時,我們便可以說這個時代結束了。」(頁113)接著說:「資本主義的核心幻想是,經濟可以無止境地成長,這個幻想如今正處於破滅的過程中 。」
全書最後用蒙田的話:「我們以前堅信不疑的事,有多少今天看來僅是無稽之談。」而接著寫的「所有人遲早都要面對一場後果的盛宴」就是最後的一句話。

博客來網路書店廣告中見到,2017217日記。






三、《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 : an Autobiography by Don McCullin 李文吉、施昀佑譯,大家出版,20084月初版,20163月2版。

成為一位最傑出的戰地攝影記者,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是構圖的巧思嗎?不是;是技巧的純熟嗎?也不是;是器材的先進精良嗎?當然更不是。那是什麼?本世紀後期最傑出的戰地攝影記者會說:那是心靈,複雜一點說,就是靈心善感。你一定要對你拍攝的場景、對象、人物有很大的關懷,很深的感情,你才能拍出讓人動容的照片,才能讓觀看者對這場戰役、這個事件有着深入的認識,進而對於像是戰爭、動亂、災難、貧窮等等人類的大議題有了感同身受的體會。
具有靈心善感,又有好相機就能拍出好照片嗎?當然不是,還少不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才華,即與生俱來的優越能力。就像麥卡林,一出手就拍出報刊資深編輯欣賞不已的作品。麥卡林出身貧寒,還有閱讀障礙症,沒有受過正常的教育,能拍出他人拍不出的好照片,只能歸因於他有這方面與生俱來的才華。
那麼,有了才華就能成為戰地攝影的大師嗎?那還不夠。從事這種危險性極高的工作,就像二十世紀前期最偉大的戰地攝影記者卡帕(Robert Capa)說的「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站得不夠近。」所以,這方面的工作者無不想盡辨法,走上戰火的最前線,當然危險也就非常之大,需要勇氣、堅忍與機警。麥卡林身旁就有不少優秀的戰地攝影記者,同樣關心受苦受難的民眾,同樣才華洋溢,但不幸殉職或列入永久失踪名單,那只能說是未蒙幸運之神的眷顧。而麥卡林最後一次出任務已高齡七十七歲,我們只能說,麥卡林的成就不無幸運的成分。
麥卡林自稱有閱讀障礙,表示他未曾博覽群書,但這本書却寫得很好,取材精要,結構嚴謹,尤其在每一段落結尾,往往有一句神來之筆,非常精彩。例如講到蒙哥馬利元帥,以「我對他的觀感開始變得較成熟,而此時我看到了,在一切榮譽的背後,事實上他是非常寂寞的老人。」(頁137)作結。講到長期採訪的越戰,寫道:「整件事看起來是那麼沒有道理。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終身殘廢的人經歷了這一切,但完全只是徒然,一如人們對所有戰爭的認識。沒有益處,沒有盡頭,沒有歡樂。我記得峴港有條街,街名『無樂』(street withoutjoy),他們大可以用這當國名。」(頁152)他採訪南美巴拉圭內地原住民被傳教會誘出而滅絕的事件,寫道:「在我們採訪時,年輕的傳教士排成一排,唱起讚美詩。諾曼形容那是他這輩子所碰過最邪惡的事,而我則求那一刻盡快離開。」(頁247
總之,麥卡林幾乎走過四十年來全球最動亂的地區,拍下了撼動人心的照片,刻畫了一個時代的悲苦風情。當《週日泰晤士報》被梅鐸接手,「新聞」的主角地位被「時尚」所取代,撼動人心的事業已被拋諸腦後。後來麥卡林的照片在藝廊當作藝術品展出,他自己深不以為然,多少說明他所記錄的,已成了歷史。他寫下了這些,以及他自己有幸有不幸的生活,很值得我們一讀。

                           劉宇晨推薦, 201735日記。





四、《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揭開腸道菌影響腦力、免疫、心理健康的驚人真相》 Brain Maker: The Power of Gut Microbes to Heal and Protect Your Brain-for Life by Kristin Loberg MD 廖月娟譯,天下文化,20161月。

健康的重要不用多說,沒有健康,一切是空。但是,人總會生病,如何常保健康呢?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建議,當然也是對健康有益的。然而,生了病,把病治好,仍然是得到健康的重要途徑。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的發展,對於各種疾病的了解愈來愈清楚,不論是生病的原因,或治療的方法,都在深入研究後,依據實驗結果,提出了清楚的說明。但是,人們的病痛並未因之減少,舊的疫病絕跡了,新的病症出現了。新的難題要用新的解決方法,這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對疾病的新療法,更重要的是從另一角度對人體有了新了解,帶來了一波醫學的革命。
腸道影響頭腦,許多與頭腦有關的疾病,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有關。腸道中有好細菌,也有壞細菌;好細菌讓你健康,壞細菌讓你生病,這是未受重視的觀念,卻在最近的醫學實驗中得到證實。第一流的醫學刊物紛紛刊載有關實驗成果,促成了新的醫療方法,也在預防醫學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觀點。多吃蔬菜,多運動是大方向,但太簡單了,我們要知道更多的細節,非但知道該怎麼做,也要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請讀本書。
本書作者先撰有《無麩質飲食,讓您不生病》,我沒讀過,不敢贊一辭。這本書針對腦的疾病,論述很全面,證據也不少,可以給我們對這新一波醫學革命有所認知。就預防醫學來看,也提出許多重要建議;如益生菌的作用,少吃高醣、低脂、低纖的食物,而是多吃低醣、高纖、高脂的食物。各類食物有哪一些,有著怎樣的作用,撰者都有詳盡的說明。
此書述及的病例不多,實驗成果卻不少,但很能讓人讀得下去,不覺枯燥。醫學名詞不少,讀過大多不能記得,但也讀得下去。至於作者的飲食建議、食譜及做法,我們看看即可,挑一兩樣容易做的,試試也無妨。
整體醫學與精緻醫學是今天的新趨勢,這本書提供我們關於健康與醫療的新觀念,以及過著健康生活的若干飲食建議,值得一讀。


本來想在網上買《功能醫學聖經》,似乎專業了些,看到此書,購來一讀。
                     2017316記。






五、《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by Thomas C. Foster 張思婷譯,木馬文化,20119月初版,20165月二版2刷。

27堂課帶你進入文學的殿堂,讓你讀懂了文學。它教你的是「閱讀」,以文學為對象的閱讀。所以,我們先要從文學是什麼談起,閱讀文學可以帶來樂趣,原因是什麼?也要追究。
教授一開始就把閱讀定位在認識「文學文法」,說的是文學的成規和模式,規範和原則;要讀出作品的模式和象徵,形式和意義。就是說,文學之所以成為一門學問,有其結構和方法,閱讀就是要認識這門學問;以及文學大家如何揮灑出膾炙人口,傳誦不輟的巨著鴻篇。閱讀之時,教授還教導我們讀現代作家的作品之時,要讀出他們如何從古典模式中變化出來;有的來自莎士比亞,有的則出於《聖經》,或希臘悲劇。
教授又告訴我們,閱讀與想像力有關,特別是想像作者為什麼要寫出這個故事這首詩;讀者的想像要體會領悟作者的想像,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讀到這些重要觀念,想到讀史書也是如此,要從模式、規則之中讀出象徵、意義;閱讀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而且儘量貼近史家撰述之時的思慮與感受。而這位教授提及的「故事」類別與組織,雖然只是寥寥幾筆,對我們閱讀歷史文本也頗有啟發。當然,我們看到了文學與歷史的相同之處與相異之處。相同在於心靈的作用;相異在於事實的有無。我們如果讀歷史時重視人們的內心活動,可以從文學中學到很多。
文學是一個浩瀚的天地,讀懂文學談何容易,必須有人帶領,而且是一位高手才行。我們想要進入這個浩瀚天地,讀懂文學作品的深刻意涵,欣賞文學大家的藝術手法,按理說應該去大學文學系認真上課。但種種原因,我們進不了文學系的教室,那就在這三百多頁的小書中上27堂文學入門課程吧,況且教我們的教授學識淵博,很會教學,屬於頂尖高手;我們可以用很短的時間,修完一門西洋文學的入門課程。特別是這位教授專長美國現代文學,我們除了熟悉的希臘悲劇、聖經、莎士比亞之外,我們複習了愛倫坡、喬艾斯、D. H. 勞倫斯,更讀到了我們不認識的近現代英美文學名家,也是上這27堂課的收獲。再說,全書寫法生動活潑,就像坐在教室聽精彩的課,非常享受。這樣的課程,真是不容錯過啊!

    王芝芝教授推薦,特別提到譯者文筆甚佳。2017326記。





六、《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How Music Work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Beautiful Sounds from Beethoven to the Beetles and Beyond by John Powell 全通翻譯社譯,大寫出版社,20166月。

音樂好聽,要聽懂音樂不容易,入門的門檻不低。除非上過音樂班,或中學音老師很凶,壓著學了一些樂理;一般唱唱歌打發過去,成年之後聽音樂,其實也只是聽個旋律,難以懂得音樂的美好與價值,這終究是可惜的事,需要補課。
讀些音樂方面的書,固然有益,像是《驚豔顧爾德》、《音樂的極境》(薩依德著)、《音樂大歷史》以及講爵士樂的《然而,很美》之類,知道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增添了對音樂的常識,但音樂的結構是什麼,還是不知其所以然,最簡單的一個問題,「音高」是什麼?我就說不上來。至於其它音樂語彙的理解,各種樂器的特色、曲調的組成變化等等,聆聽不論古典,或爵士、或流行音樂,都應該知道的音樂基礎知識,如果都欠缺清楚認知,補課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好音樂的科學》就是一本很好的讀物。
我稱它是讀物,主要是它寫得讓人讀得下去,樂音、音量、和聲、音階,以及對位法、平均律這些好像科學名詞的語彙,要寫得清楚,又讓讀者覺得既讀懂了,還感到有趣,着實不容易。作者要有寫作的功夫,一方面要真懂音樂,另方面要為讀者著想,又有高明的表述能力才做得到。作者喜歡在段落結束時插科打諢一番,也是避免枯燥的手法。我相信《音樂概論》之類的書,坊間必定不少,讀得下去的可能不多,主要是把它寫成了教科書,好像只為了考試才會讀,讀時痛苦,考過就忘。這本書讀完,就能夠完全了解、清楚記得嗎?大概不能,但讀時的愉快,會讓人有再想翻翻的念頭,就是作者最成功的地方。 

劉象新在短信中說很好的書,就買來一讀。201741日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