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時光列車》M Train ,Patti Smith著,非爾譯,新經典文化,2016年3月。
一個人把自所做所想的事,紊紊寫來,看似嘮嘮叨叨,却也條理分明。這樣的文字,為什麼會讓人展卷不久,就放不下來,一頁一頁讀下去,像品嘗美食般的入口甚易,頗耐咀嚼,而且回味無窮,真是享受不已,欲罷不能。這種最能得到閱讀愉悅的書,如何寫出來的,就以本書為例,可以略作分析。
第一,
內容儘管是些小事,無關國際民生,但無不精彩有趣,不論探訪心儀人物已經荒蕪的墓地,或只是坐在咖啡館的一角,沉浸在書中世界,把自己的心境記錄下來,個人特色十分突顯,讀者也就備受吸引。
第二,
筆觸下的感情非常豐富,一件小事可以牽動心絃,一本小說可以儘情想像,似乎不是思維能力所能達到。極其敏銳的、細微如絲的感受能力,才是將文字充滿動人力量的主要因素。
第三,
文字表述能力非常高明,作者被尊為龐克音樂教母,也進入了搖滾名人堂,她還是詩人,出版過詩集,說明作者運用文字的能力極好,字詞的選用,段落的安排,結構的設計等,都會細心經營,也就達到很高的水準。
作者說,經典的傑作有兩種,一種是劍走偏鋒,近於神跡,如《白鯨記》、《咆嘯山莊》;另一種是把活生生的能量灌進文句中,如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這兩本書,我都讀了一些,都很喜歡,但部頭較大,閱讀時間不夠,只有停了下來。有時間的話,一定要讀完它們。作者也說,這種書讀完後就想再讀一遍,因為舍不得離開書中的氛圍。我想應該把作者幾年前出版,得到美國國家書卷獎的另一本書《只是孩子》拿出來,再讀一遍。
作者讀書很專心,但興趣很廣泛,也喜歡看「七海遊龍」、「破案線索」之類的電視連續劇。只是書中未提她自己在音樂方面的作品與演出。覺得好像一幅好畫中有一塊刻意的留白。
「開卷」得知,2016年4月讀畢,5月7日記。
「開卷」得知,2016年4月讀畢,5月7日記。
八、《對人類的未來下注》 The Bet—Paul
Ehrlich. Julian Simon. and Our Gamble over Earth’s Future ,Paul Sabin著,池思親譯,臉譜,2015年10月。
環保運動者保羅.埃利希與經濟學者朱利安.賽門,於上個世紀七〇年代打賭,我們生活的世界,會因為人口過多,資源有限而陷入困境;還是人們的聰明才智可以不斷創新,而過得愈來愈好。他們的爭辯,無疑是人們生活態度的重大選擇,也是我們對地球狀況所做悲觀或樂觀的判斷。
環保主義者埃利希是悲觀主義者,他是生物學家,他認為地球源有限,非常担心人口過多的問題,他著書立說,媒體推波助瀾,環保意識高漲,卡特總統十分重視,力圖在施政時落實其觀念。而在商學院教授行銷的經濟學家賽門,則是樂觀主義者,認為環保人士過甚其辭,對地球資源做了不實的預估,也忽視了人們適應環境的創新能力,以及市場可以發揮的、促成生產興盛的作用,達到富裕生活的目的。他的看法也得到了保守人士大力支持。雷根總統重用的一些官員,都與他站在同一陣線。
本書作者把兩派人士之間的爭辯,摘其要點,娓娓道來,立論很清楚,各有其支持者,形成兩大陣營,聲勢漲跌互見。打賭輸的一方,並未黯然退場,而是獲獎連連;打賭贏的一方,儘管得意非凡,却也因為自認未得應有的重視而抱怨不已。作者特別提到雙方爭辯,過程激烈,往往用詞辛辣,尖酸刻薄,欠缺理性討論的風度,也是大辯論值得檢討的缺失。
我們會邁向繁榮,還是毀滅,這個議題很重要,牽涉的面向很廣,必然十分複雜,樂觀者與悲觀者各執一面之詞,把問題簡化,也就難以對問題作深入的辨析。本書作者在評介辯論的發展過程中,把其中的複雜性呈現出來,很不容易。
處理這樣的大問題,把它寫得很好看,讓人一直想讀下去,不是容易的事。本書作却做到了。他講兩位主角的生平故事,又選取一些論辯中出現十分精要,大多尖酸刻薄的句子,增添了不少閱讀的趣味。
我們都知道環保很重要,但對環保運動的歷史所知有限,這本書可以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購於政大書城,2016年4月28日讀畢。
九、《週期表----永恆元素與生命的交會》II
Sistema Periodico Primo Levi著,牟中原譯,天下文化,2016年2月。
這是一本新印的老書,牟譯此書,出版於上個世紀末,絕版已久,重新出版,必然大受歡迎。
一本被譽為「經典」的現代人作品,沒有經過時間的洗鍊,就推上了崇高的地位,自有其不凡之處。普利摩.李維的《週期表》,被認為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真是一本讓人欽佩又喜歡的書,稱之為今之經典,應該[U1] 是實至名歸。那麼,它的優長之處何在呢?我認為這是一本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書。就書名看來,它應該是屬於科普讀物,但它與專門談週期表的《消失的湯匙》(大塊文化,2011)很不一樣,《消失的湯匙》從門德列夫的母親帶他去讀大學講起,用精彩的化學家故事,介紹每一個元素。李維此書不同,元素各有其性格,也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展現出來。所以,它可說是不照科普讀物的寫法,而給人科學概念的書。只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奧玆維玆集中營的時日,他以在另一本書中已有所交代,不再重複。它是一本自傳,但與我們讀到的,很精彩的自傳、回憶錄又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本處處聞到化學氣味,參雜著大時代風雲血淚的晚年回顧。
一本書的成功與否,主要決定於選取的素材與表述手法是否動人。簡單地說,撰者會不會講動人的故事,尤其是平平淡淡生活中的一個片斷,能否在撰者有如點金術的手中,寫出讓人動容的力量。李維就是有這樣的能耐,一些似乎隨手拈來的句子,亦有其發人深省之處;這不是他寫作技巧高明,而是來自他心中的真知與深情。例如,第196頁,「鋇」字下:「我有興趣的是個體戶化學的故事,無裝甲步兵的化學,我個人的化學,但這也是開山先賢的化學,他們在茫然的環境中獨立工作,通常沒有利益,也沒有工具,只靠自己的手、腦、理性和想像。」
李維藉化學元素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故事,那是一個人類歷史上雖不多見,也絕非僅有的苦難時代。我們生活在承平生活之中,却不能不了解那些血淚斑斑的過去的事。《週期表》之外,李維最後一本書《滅頂與生還》(時報,2001),也是很重要的時代記錄,也很值得一讀。
李維生於是1919年,義大利猶太人,1987年跳樓自殺身亡。
這本書的譯者是台大化學系教授,譯筆雖然稱不上優美,但已經很不錯了,至少符合信、達的標準,而且也很流暢。
從「開卷」得知。2016年4月8日記。
十、《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Dani Rodrik著,陳信宏譯,衛城,2016年2月
我們要想了解今天的世界,真的很不容易,就以全球化的走向來說,它很重要,我們應該多了解,那得要很認真的讀些書,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
全球化牽涉的範圍太廣,但經濟貿易仍然占主要地位。於是,自由貿易、市場機制、保護主義、國家利益等等,都需要仔細檢討,而且要窮本溯源,至少從亞當.史密談起,二次大戰後,凱因斯主導的布列頓森林協議十分重要,到今天的國際貨幣聯盟、世界銀行等等,都要詳加檢視。本書作者盡量寫得既深入又清晰,可是讀起來仍然有點辛苦。我不知道這是每個人閱讀興趣的不同,還是經濟方面的普及讀物就是不容易讀,就是需要下功夫。我覺得應該是前者,我讀來辛苦是個人因素。
這本書內容是豐富,對全球化的進程、問題,作了很好的說明與解析,尤其是舉出許多經濟學者的意見,做簡要的討論,十分精彩。作者不贊成放任的自由貿易,不同意政府越小越好,但沒有見到海耶克與傅利曼的名字,以我的粗淺知識,略有不解。有關自由貿易的迷思,韓國學者張夏準的《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博雅書屋,2010)亦未提及,不知何故。就書名來說,副題是「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民主方面談得不多,只是說,民族國家仍應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各國都應予以尊重,特別是民主國家。不民主的國家,讓人很不放心,也可以多所制約。中國當然不是民主國家,但作者也說:「中國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成功的全球化案例」,中國也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大國,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專制政府扮演怎樣的角色,似乎未曾提及,更未見深入的討論。全書最後一節,「促使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就是把全書的主張往中國身上再灑一遍,讀來略感失望。這或許也是政治經濟學者談到稍大問題時,如果對於文化方面了解不夠,就難以深入。
總之,這是一本了解今天世界的好書,只是我讀得辛苦。譯者是譯界名家,喜歡用長句子,但表述依然十分清楚。
「開卷」得知,2016年4月15日,讀畢。
十一、《記憶的盡頭----解開老化與阿玆海默症之迷》The
End of Memory: A Natural History of Aging and Alzheimer’s by Jay Ingram 徐仕美譯,天下文化,2016年1月。
我們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年壽增長,智力大減,失智老人比比皆是,其中不少罹患阿玆海默症。於是,這個病症成了醫療研究的重點之一。本書作者從生命、老化談起,講到德國阿玆海默醫生如何在一百多年前發現了這個病症,把它的病因症狀呈現出來,開啟了百年以來的研究,直到今天。
作者認為阿玆海默在那個年代就觀察到病人腦中斑塊與糾結,並說明它與病情的關係,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接著就是主張斑塊還是糾結是此病主因,兩派意見爭執的發展,再說到有一位修女,死時一〇一歲,沒有失智現象,但解剖之後,發現腦中布滿斑塊與糾結,這怎麼說呢?於是有了「修女研究」,提出了「概念密度」與失智的關係,很有意思。
腦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當然也會用於老化失智的探討;對於阿玆海默症的藥物研究更是投下巨資,希望有突破性的進展,作者以「候選療法出線,但優勝者尚未現身」來介紹目前各大藥廠的競爭情況。
許多病症與基因有關,失智與基因關係如何?多年以來,人們認為導致失智的因素,作者也提出探討。例如,鋁是致使失智的元凶,千萬不可用鋁鍋、鋁碗,但作者詳述關係不大,不同意是鋁惹的禍。最後,作者提到一位學者研究腦中胰島素,提出阿玆海默症的元凶就是糖,並稱它是第三型糖尿病。當然,這只是一個新的看法,似乎頗得到作者的青睞。
老齡人越來越多,失智的老人是不是也越來越多?其實不是,因為醫療的進步,健康觀念普及,失智老人的比率是在下降,也就是說,避免失智要從健康生活做起,例如:多運動,多吃蔬菜,(不是水果)。
這是一本出於加拿大科普讀物名家之手的書,讓我們看看好的科普讀物要怎樣寫,才能把一個人們陌生的科學領域,讓讀者打開書就放不下來,深深被精彩有趣的內容所吸引。
2016年3月讀畢,5月2日補記。
十二、《隱系人類----浮誇世界裡的沉默菁英》Invisibles:
The Power of Anonymous Work in an Age of Relentless Self-Promotion by David Zweig 高子梅譯,臉譜出版,2015年11月。
隱系人類指何而言?默默工作,成效極佳,却毫無名氣的人,聽起來像是我們熟悉的「無名英雄」,但又很不一樣,隱系人類多指一個個的人,而無名英雄例如在險峻地區修築道路的工人,則指一群人,一群很有貢獻,但沒人注意他們姓名的人。
作者在書的前言就指出隱系人類的三項特徵,一、外在的肯定可有可無;二、一絲不苟;三、負責任,不推托。這種人不重視外在的肯定,說明他們專心一志,做好手上的工作,就心滿意足。
這本書中的隱系人類有:標示系統設計師、香水調香師、高樓結構工程師、聯合國的同步口譯、電影的攝影指導、電臺司令樂團的吉他技師以及史坦威鋼琴的調音師。每個人都有專章文字詳加介紹,也增添了我們在這些領域的知識。
其中有一位華人,丹尼斯.潘,出身香港的高樓結構工程師,參與吉隆坡雙子星、臺北一〇一、杜拜阿里法塔的結構設計工作。作者訪問他的地點是目前世界第二高樓,位於浦東的上海塔。我們知道許多著名建築工程師的名字,但是結構工程師就成了隱系人類。
今天是一個想方設法吸引別人目光的時代,成功與否似乎由按鍵數字的多寡來決定。但是,這些都是表面的、虛浮的,倏起倏落的,是無法成為社會的穩定基礎,也不應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脚踏實地,把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一絲不苟,全力以赴,只求樂在其中,成為隱系人類中的一員,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這本書是學生在期末試卷上推薦給我的,讀第一位人物,標示系統設計師,不覺得很有趣,就放下來,讀更有趣的書。但是本書的主旨我非常贊成,再拿起來從香水調師讀起,一口氣讀完。作者雖然不到四十歲,顯然很會寫作,每個人物都處理得很好,整本書可以說是很高明的「勵志讀物」。
2016年5月13日記。
十三、《落葉----威爾.杜蘭的最後箴言》Fallen
Leaves: Last Words on Life, Love, War, and God by Will Durant 梁永安譯,商周出版,
威爾.杜蘭的名字,在我讀大學的年代非常響亮,他寫的《哲學的故事》是許許多多大學生的哲學入門書;不曾讀過的,也都知道這麼一本講了許多大哲學家故事的書。後來,他寫了《文明的故事》,部頭很大,評價很高,但在臺灣的大學校似乎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威爾.杜蘭生於十九世紀末,享年九十五歲,這本《落葉》是他晚年所寫,對於走過的一生,做了點回顧,寫下了感想,也為後生晚輩提一些建議。他寫此書並沒有想立即發表,寫了就放在抽屜裡,所以,他直言不諱,無所顧忌。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這位生於一八八五年,學過七年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文學者,一生的回顧正是一個時代思想觀念的縮影。
這本書選題頗廣,包括人生、宗教、學問、政治、戰爭各方面,也可以看到他對於昔日文化的遺產,人們的努力,非常尊重。反之,對於年輕世代在生活行為的隨便,觀念表現的新潮,感到不安,很想力挽狂瀾,回到他心中的正道。
今天看來,世局變化有其因果,任何試圖回到往昔的建議,都是不切實際,枉費心力。不過,一位老年智者的肺腑之言,總是有其理據。如果我們覺得應該規劃一些途徑,將今天大家服膺的一些道理加以落實,那麼就是我們的事了。
周樑楷教授介紹,2016年1月25日讀畢。
十四、《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The Road to Character by David Brooks 廖建容、郭貞伶譯,天下文化,2016年3月一刷,5月三刷。
威爾.杜蘭在老年回憶錄《落葉》裡說到,二十世紀七、八〇年代,知識專業化使學校教授的知識斷片化,結果是學生的智力與日俱增,品格與日俱減。杜蘭逝世於一九九〇年,近二、三十年情況變本加厲,走出校門的學生,智力是否比過去有所增加,是一個疑問;品格較去大幅低落,則是不爭的事實。台灣的情形似乎特別嚴重,電信詐騙罪犯,遍佈全世界,他們至少高中畢業,居然不明是非,不知羞恥,做此勾當,就是教育失敗的明證。
品格當然重要,怎樣才能喚回人們對品格的重視,進而身體力行,做一個不只追求外在名聲,也要充實內心生命的人,當非易事。寫一本有關的書,要從哪裡著手呢?作者在謝辭中說,原先要寫認知與決策制定,但因為與編輯反覆討論,變成以道德與內在生命有關。可以推想,具有人文修養的人,已經感到品格淪喪,亟需挽救,遠較決策制定為重要。然而從哪裡入手呢?他用一本一九六五年出版的《孤獨信仰的人》中將人分成重視外在的職涯導向與內在的道德情操兩大部分,進而論述今天過於偏重外在名利追求之時,內在道德情操不可忽略,因為只有追求內在生命目標,才能具有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這個觀念如何成為一本書評推崇,讀者忘倦的好看的書呢?途徑無他,講好故事而已。講故事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選哪些故事,若以人物為重點,選哪些人物?必須仔細斟酌,被選的人物,一生事迹之中,哪些與主題有關,而且生動有趣的細節不可或缺,要精挑細選。另外,將這些人物的獨特個性,立體地、生動地呈現出來,既要有精準的掌握,又要有高明的表述,再穿插一些相類似的人物速寫,更是無比美妙。這是一本屬於勵志的、說教的書,但它瀰漫在令人敬佩人物的精彩故事之中。我們閱讀之時,深受吸引,其觀念論點也就易於進入腦際心中。
作者所選人物以近代美國名人為主,再加上英國的喬治.艾略特、約翰遜博士,以及中古時代的奧古斯丁與蒙田。作者提到先人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盡的資料庫,我們要以謙遜的心向先人取經。其實,為什麼要學歷史,也就是為了向先人學習。只是我們要問:今天的歷史課,具有這樣的功能嗎?那就要看歷史教師如何教課了。
我很贊成作者的主張,道德與內在生命太重要了。這本書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很願意推薦給大家。附記:作者之前的一本書《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 商周出版,2012年4月。也很值得一讀。
誠品見到,博客來郵購。2016年6月5日讀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