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䞇,是中國歷史上名聲響亮的人物,因為他的文筆極好,用漂亮的駢體文,論事說理,深刻明晰。他為唐德宗寫的〈罪己詔〉更是千古名文,只是他用的不是「古文」,也就未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然而,《陸宣公奏議》一直為昔日的士人所喜讀,只是今天的讀者大概很有限了。
陸䞇由於文名甚高,唐德宗需要撰寫詔書文告的大手筆,就把他請來朝廷。這時,德宗派兵進討不奉朝命的魏博、成德、淮西等兩河藩鎮,由於軍事進展不順利,東都洛陽備受威脅,德宗調遣關內諸鎮兵馬救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路經長安,兵士未能得到期望的犒賞,十分不滿,譁然反叛,進入京城,衝向宮中寶庫,恣意搶奪,德宗倉皇出走,即所謂「涇原兵變」。德宗逃向奉天,叛兵擁立軟禁長安城中的前涇原節度使朱泚為主,並攻向奉天。朱泚有其聲望,獲得相當支持,軍勢甚盛,全力進攻奉天,德宗幸有名將渾瑊等防衛有術,奮力抵禦,終於挺過難關,待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援軍到達,陸䞇再為德宗寫了一篇文字誠摰懇切,「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的〈罪己詔〉,亂事方告平定,即所謂「奉天定難」。德宗回到長安之前,又發生了李懷光遭忌叛變事件,德宗避走漢中,李懷光為李晟所敗,自殺。
涇原兵變以來,德宗身處險境,對陸贄十分親信,雖然有宰相,但大小事都問陸䞇,當時有「內相」之稱。有一次與陸䞇走失,德宗十分緊張、害怕,下令找到陸䞇者有重賞。直到陸䞇出現眼前,才放下心中的石頭。儘管如此,陸䞇的意見,總是不順著他的心意,他總是不大願意聽從。所以,遲遲不任陸䞇為宰相。回到長安之後,德宗把李泌召至朝廷,拜相。李泌既能處理各種事務,頗見成效,又不違忤德宗之意,是一位政治手腕極其傑出的人物。
德宗貞元九年(西元793年),李泌已死,德宗任陸䞇為相,發生了一件事。玆根據《通鑑》卷二百三十四記載,叙述於下:
宣武節度使劉士寧,資望不足,諸將不服,待下屬苛虐,士卒多怨恨。手下大將李萬榮很得眾心,劉士寧就除去李萬榮兵權。李萬榮乘劉士寧帶了二萬人出外遊獵,直入節度使府中,假傳詔令,徵劉士寧入朝,以自己代理其職,並出錢賞賜留在當地的將士,大家都很高興,表示聽命。接著關閉城門,派人告知劉士寧,要他立即上路。劉士寧知道士卒多不服,也只有逃歸京師。
節度使遭手下將領逐出,犯了兩河藩鎮的大忌。淮西節度使吳少誠聽說此事,派人至宣武鎮質問,李萬榮既得士卒支持,不以為意,出言嘲諷,吳少誠也莫可奈何。
朝廷怎麼處理此事?德宗問陸䞇。陸䞇上奏,認為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應該派朝臣前往慰勞,並了解情況。又說,劉士寧被趕走,雖然不是沒有原因;但李萬榮控有宣武,並不是朝廷的命令。這個關鍵時刻,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地應付。德宗派人告知陸䞇,這件事應該快快處理,時間拖久了不好,今天可以派一位親王去擔任節度使,讓李萬榮擔任「留後」,即同於副使,任職的詔令可以立即發出。
陸䞇再上奏,陳述不能同意的理由。首先說道,我雖然帶兵打仗不行,但對用兵謀略、事情處理或有片長。我們對情勢要能清楚了解,才能夠有所掌控;對人物要有充分認識,才知道怎樣任用。我們看李萬榮的奏章,他的內心相當緊張,一點都不坦然,只是急迫想要得到名位,完全沒有一點謙讓的風度,從這方面觀察,李萬榮不是好人。我們知道李萬榮是滑州人,他對同鄉士卒特別照顧,而這些人總共不過三千,其他各營將士已有不少怨言。從這一點看,李萬榮也稱不上是將才;這種人一旦得志,結果不是犯上叛逆,就是作戰失敗。
其次,李萬榮逾越規矩,強求節度使,這是不正常;我們心裡不願意,又勉強答應,這是不誠實。君臣之間,不正常、不誠實,必然產生矛盾,妨害政事;與其答應了將來麻煩,不如今天就拒絕以免後患。君臣之間,有其規矩,臣下順從,天經地義。
第三,藩鎮的節度使,專制一地,要找出他的過錯,十分容易。如果手下之人趕走鎮帥即可取而代之,有心者如有機會,必然躍躍欲試,禍源一啟,難以遏止;不只是亂事不絕,而且開了謀逆之門。
再說,劉士寧被逐,是突發事件,宣武鎮的各地守將都未參與,也不是全城人們同心協力。現在每個人都在計算成敗的可能,都在想應該如何做才不背負叛逆惡名,怎麼會肯與李萬榮一起冒險做壞事?陛下只要從文武大員中,選任一人命為節度使,同時對李萬榮有所褒獎,派到別處,予以重用;也對全鎮將士加以慰勞,厚予賞賜。這樣處理,依目前局勢看來,可謂合情合理,應被接納,當地即可回歸正常。李萬榮即使不滿,也不能有所作為。
最後,陸䞇說,如果依這個策略去做,達不到原先的目標,我自請處分,為失敗負完全責任。
德宗不答應,派通王李諶為宣武節度大使,以李萬榮為留後。
我們看陸䞇如何處理李萬榮求節鉞事件,可以看到面對問題擬定策略的一個思考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參考。
問題出現了,我們要設法解決,必須靜下心來,這是關鍵時刻,要小心處理,多方考慮,不可以倉卒做出決定。
首先要思考的是對手,這個問題是因人而起,此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我們一定要設法了解;一方面,從他表述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修養性格,另一方面則要多方蒐集有關的訊息,從此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窺見其實力狀況。這是擬定對策最重要的步驟,所謂知彼知已,方能百戰不殆。
接著要從當地情況加以考慮,若是沒有足夠的信息,從一般平日的了解,也可以做為分析的依據。就藩鎮整體來說,節度使殘暴苛虐,不得士卒心,不是特殊現象,但屬下若因之驅逐主帥,非但有違藩鎮社會絕對服從的習俗,同僚之間,未必心服,人人各有打算,正是朝廷可以介入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應予把握。
最後提出一項具體的對策,那就是由朝廷任命新的節度使,但對這位驅逐不適任鎮帥的將領,加以褒獎,再調離其地,任以要職;對於當地將士,也要厚予賞賜。也就是說,德宗決定的處置,派一位親王為節度使,仍以犯上的將領為留後,陸䞇不以為然。
我們再分析陸䞇的處事對策,可以看到幾個特點。第一、態度很重要,面對情況,要重視,要謹慎,要多想一想,不可掉以輕心,倉卒做出決定。第二、要了解對手;此人是怎樣的人,從所見到的訊息,進行人物分析,可知事情處理的難易,並決定策略的方向。第三、要有整體的認知,我們可以依平時的關心與理解,想像當地情景,神入當地人們心中,揣摹其心意,必有助於做出正確的判斷。第四、要講道理;每一項考慮都要合乎「道理」,人世間的事務,必有可資依循的規則,這是考慮每一項情況時都須遵奉,不可輕忽的。
我們不能不問一個問題,既然陸䞇說得這麼明白,德宗為什麼不採用?這就是唐德宗。唐德宗就是這樣個性的人,危難之時,依靠有能力的臣子,替他解危平難,情勢稍稍穩定,他就自以為是,我行我素。我們再問,德宗何以如此呢?只能說德宗個性如此。《通鑑》卷二百三十,興元元年(784)記:陸䞇曾對德宗說:「陛下非常聰明,反應敏銳,不大看得起一般人,覺得自己一人就可以處理所有事務,謀略勝過眾人,對臣下防範過度。陛下很了解臣民情況,最能洞燭機先,既是用嚴刑監管百官,又想用威力制服四方。(陛下智出庶物,有輕待人臣之心;思周萬機,有獨馭區寓之意;謀吞眾略,有過慎之防;明照群情,有先事之察;嚴束百辟,有任刑致理之規:威制四方,有以力勝殘之志。)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了一條注語:「此數語,曲盡德宗心事,異日安免追仇乎!」指出德宗的「心事」,也就是德宗自以為是的剛愎個性。至於「追仇」,指德宗聽信佞臣裴延齡䜛言,遠貶陸䞇,引現群臣朝野的極大不滿,這已是貞元十年(794)的事了。
最後,不妨把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唐德宗的描述,抄錄於下,或可參考
唐德宗是不同於唐肅宗、唐代宗的昏君。肅、代猜忌功臣,唐德宗的猜忌心表現得尤其突出。肅、代對強橫者姑息,唐肅宗被史家描寫為「溫仁」,唐代宗也被稱為「寬仁」,實際都是庸懦人物,唐德宗急躁,是一個輕率妄動、剛愎自用的人物。
2016年8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