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講述中國歷史時,無法繞過,必須談到的大人物。講到大人物,應該先給他一個「定位」。怎麼做呢?我們是歷史教師,似乎不宜用「我認為唐太宗是……」之類的口吻開場,而是用「我覺得(某位)史家對唐太宗的評論很高明……」這樣的話語帶入為妥。如果您問:那麼,你會採用哪位史家的高見呢?我想,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論述非常精彩,可以向學生介紹。
當時北朝雖以吏治、武力勝過南方,若論文學風流,終以南朝為勝。文帝只知有吏治,並無開國理想與規模。煬帝則染到了南方文學風尚,看不起前人簡陋。狂放的情思,驟然為大一統政府之富厚盛大所激動,而不可控勒。於是高情遠意,肆展無已,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轍。能把南方的文學與北方的吏治、武力綰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權,則是唐太宗。
這段文字甚為簡要,但氣魄雄渾,高屋建瓴,從大處著眼,把唐太宗推向綰合南北,建立合理政權的崇高地位,就國史而言,少有帝王可與倫比。然而,讀者的眼光却很可能被文中的另一人物所吸引,那就是隋煬帝,「狂放的情思,不可控勒」、「高情遠意,肆展無已」,難免不引人遐思,為這位昏亂的暴君,添上了幾許華麗的色彩。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講述內容,必須挑選,談到唐太宗,少不了魏徵。魏徵直言進諫,太宗虛懷納諫,已是史上佳話,學生或許多已熟知,我們不妨再加上一位皇后長孫氏,談談三人之間的往來,及其呈現的意義。三人之間,最為有名的故事,見於《通鑑》卷194,貞觀六年(632)。一天,唐太宗下朝,怒容滿面,說:「有一天一定要殺掉那個種田佬(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后問:「你氣誰啊?」「還有誰!就是那個魏徵,他又當著滿朝文武訴說我的不是,讓我覺得羞辱難堪。」皇后退下,換上朝服,站在中庭。太宗看了,吃了一驚,說:「你為什麼要這個樣子?」長孫后說:「我聽說,主上賢明,臣下才能正直。今天魏徵這麼正直,正是由於主上賢明的緣故啊!我怎麼能夠不向陛下您致賀呢!」太宗聽了很高興。這個故事多少說明,既使明君賢臣,仍會有些不高興的事,總是需要有人從中為之緩頰調和,很明顯,長孫后就在太宗與魏徵之間,扮演這樣的角色。
《通鑑》同卷記了另一個故事。長孫皇后的女兒長樂公主出嫁,太宗要朝廷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妝,超過太宗的姊姊一倍。魏徵覺得不好,對太宗說:「過去漢明帝封皇子土地,說:『我的兒子麼可以與先帝的兒子相比』下令減去一半。今天為長樂公主準備的嫁妝,比先帝的女兒多一倍,這樣的做法與漢明帝很不一樣啊!」太宗接受了魏徵的建議。回到宮中,對長孫后說了。長孫后嘆了一口氣,說:「我常常聽你稱贊魏徵,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看到魏徵引用合於禮義的道理,抑制君主的情欲,知道這才是國家真正依賴的棟樑大臣啊!(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我與陛下結髮為夫妻,陛下對我很好,我每次想對陛下說些事情,總要察言觀色,不敢隨意開口,深怕惹得陛下不高興。像魏徵這樣,與陛下只有君臣名分,關係疏遠,却能不顧一切,據理直說,陛下您一要聽從他啊!」於是命令宦者拿錢四百緡,絹四百匹,賜給魏徵。並帶話給魏徵,「我聽說你很公正,今天見到,確是如此,一點錢絹,以為賞賜。請你堅持這樣的心意與作為,不要改變。」
這個故事,值得加以分析。在我的講綱中,我選了這一段,講解之後,要同學拿出一張紙,寫出這段資料中,最為緊要的話語,做為點名。收齊之後,我說:「引禮義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是這段文字中最為緊要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魏徵的進諫,關鍵之處,即在於此;長孫皇后,一語道破。點名紙上,抄下這句話的同學,似乎並不很多。貞觀後期,太宗功業已立,自滿的情思,不可控勒,魏徵的進諫,太宗心中不悅,君臣之間,閒隙已生。此是後話。另外,長孫后說,我與陛下結髮為夫婦,陛下對我很好,但我要對陛下講些事情,總要察言觀色,深怕惹您不悅。這段話要作怎樣的理解呢?問問同學。同學大多搖搖頭,表示看不出所以然。我說,我們要聯想到前面讀過的那段資料:「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皆失舉措。」還記得嗎?「神采英毅」譯作白話,就是「帥到不行」,臣下見到非常帥,非常有氣勢的皇帝,完全被鎮攝住了,脚怎麼站,手如何放,都不知道怎樣才好。太宗的氣勢,就是連皇后也深深感到,要講些話,先得察言觀色。相對而言,魏徵隨時隨地,據理進諫,更顯得表現不凡,難能可貴了。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薨,葬於昭陵。太宗思念不已,就在宮苑中建一小樓,可以望見昭陵。一天,請魏徵一同登樓,要魏徵一起眺望。魏徵說:「我的眼睛不好,看不見啊!」太宗指出,就在前面,怎麼見不到呢?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要我望獻陵(高祖的陵墓),我實在見不到,如果是昭陵,當然看到了。」太宗流下眼淚,下令把小樓拆了。講綱中也選錄了這段資料,怎麼解讀?先談魏徵說以為要我望獻陵,是什麼意思?魏徵心中想到什麼?魏徵認為國君應該時時思念的是所承繼的先帝,時時想到先帝的交代我是否做到,先君的志業我完成了多少;而不是時時思念死去的妻子,男女之情是比不上天下大業,不可以時時縈繞心中。再談太宗為什麼流下了眼淚,問問同學,同學說,太宗思念皇后。我說,文本中已經說了,思念不已,應該想到更深一點,流淚表示什麼?偌大的教室,一片寂靜,這時有一位同學說,太宗愛皇后。我說,我想也是,太宗深愛長孫后,想到以後不能再登樓望見陵墓,情不自禁流下淚水。我忽然說了一句,大家讀歷史多年,讀過的教科書中有過眼淚嗎?同學都搖搖頭,表示沒有啊。我講這句話,其實是欠考慮的,歷史教科書中,不應該處處見到淚痕,但老師講課,少了感情的成分,也就少了動人的力量,終屬不足。人社學院學士班二年級楊逸心同學,在期末考卷上反思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寫下了一段話,雖然長了一點,我覺得寫得很好,全部抄下,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教科書裡沒有眼淚。」這是課堂老師講過,我印象最深,也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魏徵以獻陵的重要性,來提醒太宗,父子之情大於夫妻之情,兒子當須追隨父親的脚步,担起天下。將觀看昭陵的小樓拆除時,太宗哭了。拆掉小樓,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社稷江山,但眼淚卻是為了自己流的。這滴淚中包含了他對皇后的思念,也顯示為了大局,兒女私情需要放下的無奈。這道淚痕流露出多少太宗的柔情,有別於我們平常所知的那個威嚴霸氣的天可汗,再怎麼不凡,到底也是一個多情的男子。
隋文帝見到人民所食僅豆粉拌糠,他哭了。這淚是為了人民流的。下令撤掉宮內的膳食,提倡節儉;人民的死刑需謹慎辦理,嚴罰貪官污吏,每一種作為都是為了人民著想。或許他有些偏激過了頭,導致聽信奸臣言詞而為自己埋下了殺機,但他深知民心之重要,也能體恤民情,這淚流的真心,流得真意。(按:楊同學說的是「指定閱讀」,范文瀾撰〈厲行節儉的隋文帝〉載拙撰《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第十七篇。)
有了情緒的加入,整個歷史彷彿活起來了。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不再只是單調的背誦。透過故事,通過每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喜怒哀樂,他們的個性就鮮明起來了。至此,歷史的趣味於我才真正顯現出來。
再談談長孫后,史書記載至為稱美。所述無非心地很好,崇尚節儉,喜歡讀書,若有機會也向太宗從容建議;在宮中,她對妃嬪、子女悉心照顧,深受尊敬與愛戴。這時我問學生一個有點奇怪的問題,對於長孫后,史書記載重點之中,似乎少了一項,你們想想,是哪一項?同學一時難以回應。再問:史上著名的后妃,記載經常會提及,但在長孫后身上,却未見到的,應該是什麼?稍過片刻,有同學說,「她的相貌」,我說對的,史書沒有述及,相貌如何呢?同學笑了,說大概一般吧,我說是的,如果長孫后容貌姝麗,沒有理由不寫上一筆,所以,她給人的印象,容貌美麗不在其中。我又問:唐太宗帥到不行,那麼,魏徵呢?長相如何,史書記載「徵貌不逾中人」,什麼意思?請想一想,真的就是相貌不比普通人好嗎?我想恐怕不是,應該比普通人還要不如,但是能夠寫「徵貌甚寢」之類說魏徵很醜之類的話嗎?大概不大好吧,因為魏徵形象非常正面,就相貌的描述,也要顧及形象。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提到亨利.詹姆斯說英國女小說家喬治.艾略特「醜到不行,難看得可以。」(David Brooks著,《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er天下文化,2016年3月,頁245。)就想到魏徵,我沒有講出來,因為學生既不會知道亨利.詹姆斯,更不可能知道喬治.艾略特。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太宗非常重視,積極照顧,又派御醫診治,又命朝臣探視。魏徵薨,太宗準備安排規格甚高的隆重喪禮,魏徵夫人不接受,說:「魏徵平生儉僕,死後要用一品大員的隆重禮儀,不是他所願意的。」拒絕了。魏夫人拒絕皇上的厚意,只是因為魏徵平生儉僕嗎?可以想一想,也許,魏夫人深知君臣之間的不和,已有時日,不願接受皇上這最後的虛假榮寵。後來,停婚仆碑(停掉原定嫁公主給魏徵兒子的婚姻,打掉自己為魏徵寫的墓碑)之事,也就不難理解。《新唐書》史臣感慨「君臣之間,顧難言哉」,可謂事出有因了。欲知此事大概,請一讀拙撰《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第十三篇〈陳寅恪,唐太宗與魏徵----君臣之際顧難言哉〉。也許,長孫皇后若在,發揮君臣之間的緩衝作用,停婚仆碑之事,就可以避免了。
2016年7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