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帝感念前世功臣,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此外加上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四人,共三十二人。太傅高密侯鄧禹居首,第二位即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二十八人中,武將為數不少,可知中興過程,戰事頻仍,武人之力,居功厥偉。吳漢居武將首位,必有其理,似可一說。
出身貧寒,讀書不多;勇決剛強,善於謀略
吳漢,南陽人,家裡很窮,先在地方當個基層的亭長。王莽末年,因事逃亡,到了漁陽,作起販賣馬匹的生意,往來北方各地,交結豪傑。更始自立為帝,派韓鴻巡視北方,有人向韓鴻推薦吳漢,說吳漢是一個奇士,可以與他商量事情。韓鴻召見,相談甚歡,十分高興,就任他為安樂縣令。
這是吳漢的出場亮相。我們可以看到,他沒讀過什麼書,從基層作起,為人豪爽,有正義感,因之流亡他鄉。到了北方,販馬經商,事業順利,結交豪傑,名聲鵲起。可見他是一個學問不好,但天資聰頴,勇於任事,善於交友的草根型傑出人物。
天下大亂,王郞竄起,北方不寧。吳漢心中,唯有劉秀可以成事,就對漁陽太守彭寵說:「漁陽、上谷的突騎,天下聞名,如果結集二郡精兵,依附劉秀,進擊王郎,可以成就功業。」彭寵同意,但他手下卻想依附近在咫尺,聲勢不小的王郎。吳漢怎麼辦呢?他獨自外出,正在傷腦筋時,見到一個書生,就叫他過來,請他吃飯。問他目前天下情勢。書生稱贊劉秀,頗得民心,所過之處,郡縣歸附。王郎在邯鄲,偽稱劉氏,人們都不相信。吳漢聽了,心生一計,假冒劉秀來信,並請這位書生上呈彭寵,並將所知情勢順便報告。彭寵心中同意,找來吳漢商量,就作了決定,派吳漢率騎兵與上谷聯合,南向進攻,擊敗王郎。吳漢到廣阿拜見劉秀,劉秀拜吳漢為偏將軍,封為建策侯。
吳漢依歸劉秀,為之盡力,劉秀力量為之大增。關鍵人物,只是一個無名書生,這是歷史的偶然嗎?應該不是,這個書生雖未留名青史,但却代表讀書士人的普遍看法。事功的建立,歸於偶然因素,殊無可能。
吳漢這個人,讀書不多,樸實正直,言辭也很簡要,有時甚至不能完整描述。鄧禹和其他將領都有所知悉,多次向劉秀推薦。劉秀召見,留在身旁。
劉秀想徵發幽州兵,問鄧禹誰最適宜,鄧禹說;「我與吳漢談過幾次,知道此人勇決剛強,而且善於謀略,其他將領都比不上。」劉秀即拜吳漢為大將軍,發北方十郡突騎。更始所命幽州牧不應命,吳漢趁其無備,將之斬殺,奪其兵馬。北方城邑無不震駭,即派兵歸順。吳漢與劉秀會合之時,吳漢所率,兵強馬壯,軍容甚盛。看到的人都說,率領這支大軍,不會輕易拱手讓人吧。吳漢到了幕府,呈上兵籍簿冊,將領紛紛請求分得若干。劉秀就說,:「你們不是說他不給別人嗎?怎麼你們又向他要了呢?」講過閒言閒語的將領,都很慚愧。這裡,我們看到同為武將,胸襟氣魄的寬闊與狹隘,就決定了恢宏主帥與瑣屑下僚的不同身影。
平定諸賊,斬公孫述;立身朝廷,謹慎規矩
這時,更始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將攻王郎,未能平服。劉秀率軍至,兩方結合;謝躬處事,勤勉周到,劉秀稱他真是一個好官員,但雙方矛盾仍然深重。最後,吳漢趁謝躬率兵在外,買通其手下,待他回城,將他殺死。謝躬的妻子曾對他說:「你與劉秀,其實不能相容,你却聽他的空言虛語,不知提防,就會栽在他手中。」史家為什麼記下這句話?固然說明女子之聰慧,往往非男子之所及;但也清楚呈現,當時群雄之間的複雜關係。
劉秀平河北賊,吳漢等諸將,奉圖讖之書,上尊號,劉秀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光武帝建武二年,命吳漢率朝中八將,共擊檀鄉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帝派使者封吳漢廣平侯,食邑四縣。再與諸將擊破西山、河內諸寇,光武親臨勞軍。吳漢再進兵南陽,轉戰各地,無不克捷。
次年,又率諸將擊青犢於軹西,圍蘇茂於廣樂。劉永手下周建率十餘萬人,救援廣樂,吳漢將輕騎迎戰,不利,墮馬傷膝,回到軍營,周建等進入城中。諸將說:「大敵當前,主帥受傷,將士都很害怕。」吳漢起身裹傷,殺牛以饗軍士,下令軍中,敵眾雖多,都是盜賊,正如古書所言,「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不是抱有決心,為了正義,不惜戰死,為人敬重的敵人。我們只要奮力出擊。必將戰勝,大家也可分享勝利的成果。於是,大軍出動,士氣百倍,大破蘇茂、周建,攻取廣樂。我們在這裡,居然看到不學無文的赳赳武夫,居然也掉書袋,引用《左傳》所言。不要認為那是史家傅會,應該想到,吳漢本非文盲,軍旅之暇,讀點《左傳》,不無可能。再說,吳漢出兵,迎戰強敵,不應只是激勵士氣,即可奏效;必然是擬定策略,切實執行,方能取得勝利。此後,擊敗五校、長直、平原五里、富平、索獲等賊,東方安定,振旅回京。
隗囂叛,光武帝命吳漢西屯長安。建武八年,吳漢猛力進攻,但因公孫述救援,為其所敗。十一年,率將進攻公孫述,兩軍對陣,吳漢大勝,進拔廣都。光武帝下詔令:「公孫述兵強馬壯,宜據守廣都,待其力疲,方可出擊。」吳漢召集麾下將領,激勵士氣,以轉戰千里,深入敵境,至為艱難,只有同心協力,人人奮勇,方能取勝,不然,必敗無疑。諸將大聲應諾,士氣昻揚。遂與公孫述戰於廣都與成都之間,八戰八尅。公孫述自將出戰,遭吳漢手下將領突擊,被殺。吳漢斬公孫述首級,送至洛陽。詔令,過家上冢,賜穀二萬斛。此後,吳漢仍馳騁沙場,屢有戰功,就不再贅述了。
吳漢意志堅強,隨從光武征戰,光武總是很擔心他。諸將戰事不利,往往驚慌失措;吳漢不然,意氣自若,只是整修兵器,激勵土氣。光武就說:「吳公可以倚重信任,威武雄壯,宛如敵國。(差強人意,隠若一敵國矣。)」每次出師,朝受詔令,夕即出動,不需戰備時間,因為無時不在備戰之中,所以能夠克敵致勝,屢建大功。但他在朝廷,非常謹慎,規規矩矩,在動作態度上充分顯現。他率軍出征,妻子購買田宅。回家知道,就責備其妻;「我率軍在外,費用不足,你怎麼可以在家購置產業!」就把購得田宅分給兄弟與外家。這件小事,讓我們看到為朝廷立大功的猛將,始終謹慎規矩,生怕犯了任何差錯。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重,光武帝親臨探視。問他想說些什麼?他說:「我沒有學問,只願陛下慎無赦而已。」臨終仍然關心朝政,憂慮施政寬鬆帶來的負面影響。
吳漢這位武將,史家如何評論
後世史家怎麼評論他呢?范曄說:「吳漢在光武帝朝,居於最高的官階,始終得到親信倚重,這是由於他個性樸質,能力高強,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剛強、果決、樸質、而言語不輕易出口,有這四品德的人,近於仁人。見:楊伯峻《論語譯註》)正是吳漢的寫照。」范曄以孔子的話形容吳漢,當然是很高的評價了。
范曄史論的最後一段是:「夫仁義不足以相懷,則智者以有餘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這句文縐縐的話,什麼意思?李賢注作了說明:「言若仁義之心足相依信,則情無疑阻。若彼此之誠未協,仁義不足相依,則智翻以有餘為疑,朴者以愚直取信。」說得很清楚吧。您知道李賢何人?他是武則天的兒子,是他寫的嗎?應該不是,是以他為首的學者小組成員寫的。所以,我們看到新校標點本《後漢書》首頁標示:宋 范曄撰,唐 李賢等注。
正史之外的評論呢?王夫之就整體論述,兼及吳漢。他寫道:「任為將帥而明於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得之。來歙刺傷,口占遺表,不及軍事,而亟薦段襄,曰:『理國以得賢為本。』此豈武臣之所及哉?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吳漢也,皆出可為能吏,入可為大臣者也。然而光武終不以將帥為宰輔,諸將亦各安於韘鞈而不欲與於鼎鉉。嗚呼!意深遠矣。故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讀通鑑論》卷六)
船山先生,由小見大,指出三代以下,唯東漢為盛之事,必有其深意,讀史者焉可不知?
2014年7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