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d Order by Samuel P. Huntington 黃裕美譯 聯經 2024年2月二版四刷
我們讀書,主要為了取得知識,知識又分為好些類。專門的某一科目學問,就有極為豐富的內容,當然是重要的。此外關於人的一生,也有許多應該學習認知的對象。例如,練習深入思考,培育藝術修養,教導立身處世等等。然而,我們生活在怎樣的世界,這個世界如何演變而來,它的結構形態如何,也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知識。在茫茫書海之中,這類書籍應該不少,但是,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却是一本經常為人提及,雖然出版迄今已有三、四十年,仍然值得一讀的經典名著。
作者一開頭對這本書的結構作了簡明的交代,杭廷頓說:「這本書的中心題旨在探討文化和文化定位在後冷戰世界正在塑造分合和衝突的不同形態,而按最廣義的解釋,文化定位就是文明定位。第一部分,國際政治學有史以來第一次是多極的,也是多元文化並存的,現代化有別於西化。第二部分,文明的均勢正在轉變,西方的相對影響力正在沒落。至於非西方文明,一般而言,則正 重新肯定本身的文化價值。第三部分,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成形,不同國家正凝聚於領導其文明的核心國家周遭。第四部分,持西方世界觀者和其他文明間的衝突升高,伊斯蘭教和中國最為劇烈。第五部分,西方的存續有賴美國人重新肯定其西方定位,而西方人也要接受文明的獨特性而非世界性,以維持全球的多元文明特性。」(頁22)
全書從一個多極多元的文明世界揭開序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及了許多大學者,名字之外,只有一句簡短的重點文字。其中,我知道一部分,就把他們的名字列於下:依序有:威廉.詹姆斯、湯瑪斯.孔恩、法蘭西斯.福山、愛德華.賽伊德、布里辛斯基、約翰.米爾海默、布勞岱、馬克斯.韋伯、涂爾幹、史賓洛勒、索洛金、湯恩比、克魯伯、阿夫瑞.韋伯、威廉.麥克尼爾。還有好些我不認識的大學者,也就不再列出。可知作者參考了豐富的有關著作,提出的見解有其學術理論的依據。
作者對古代文明作了一些回顧,指出當代主要文明: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也許存在)。接著談到文明的關係,先從西元1500年談起,重點在於西方的興起,進而贏得世界,作者指出:「西方贏得世界並非靠思想價值或宗教勝人一籌,因為其他文明國家因而歸順者少而又少,而是靠其在運用組織暴力上的優勢。西方人經常忘了這個事實,但非西方人無時或忘。(頁63)
接著談世界文化,作者的討論顯然不是站在肯定的立場,且看作者寫的這樣一段話:「世界文化意味著人類在文化上的匯聚,及世界各地人民越來越接受共同的價值、信仰、方向、措施和制度。更明確的說,這可能意指有些事物深刻但無關宏旨,有些事物很重要但沒有深度,還有一些既不相干又膚淺。」(頁73)作者又舉了一個稍嫌戲謔的例子:西方文化精髓是大憲章而非大漢堡,非西方人也許大啖漢堡,並不代表他們接受大憲章。(頁76)
西方文明最早現代化,似乎成了現代文明,作者列出它的來源,分別作了簡要的叙述。依序有:古文明遺澤、天主教與新教、歐洲語言、劃分精神與俗世權威、法治、社會多元化、代議制、個人主義。世界對西方文化有何反應呢?作者有所描述,依序為:拒斥、凱末爾主義、改革運動。作者總結如下:「現代化,簡而言之,不一定意味著西化,非西方社會可以現代化,完成現代化後,未必放棄他們自己的文化,全盤採取西方價值觀、制度和措施。誠如布勞岱所觀察,認定現代化或『單一文明的勝利』,可以導致數世紀來一直包含於世界偉大文明中的多數歷史文化終結,這種想法是『幼稚的』。相反的,現代化加強自身文化,並降低西方的強勢。在基本的方式上,世界越來越現代化,但比較少西化。(頁102)
但是,西方文明也出現了消退的樣貌。作者從人口、土地、經濟產值和軍力各方統計數字,可以看到明顯的趨勢,即西方壟斷的時代即將過去。同時,西方式微和其他權力中心的興起,已經促成全球本土化的進程及非西方文化的復興。(頁122)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當西方勢力沒落後,西方將其人權、自由主義和民主的觀念強加於其他文明的力量也跟著減弱,那些價值對其他文明的吸引力也跟著減少。這個全球本土化的進程,廣泛表現於世界上最多地方的宗教復興上。尤其是亞洲和伊斯蘭國家,拜經濟和人口成長之賜,其文化再生最為顯著。(頁127)於是,作者以「上帝的復仇」為標題,叙述了各地宗教復興的盛況。作者從廣義說,全球宗教的復興是對世俗主義,道德相對論和自我放任的反動,同時也是重新肯定秩序、紀律、工作、互助和人類團結的價值。(頁131)其中以伊斯蘭教最耀人眼目。伊斯蘭復興是一種都市現象,對現代化,受過良好教育,有專業,政治和工商界建立事業的人最有吸引力。在穆斯林中,年輕人有宗教信仰,而他們的父母不信教。(頁135)
文明挑戰者登上了歷史舞台,作者舉馬布巴尼(kishore Mahbubani)指出:英國花了58年,美國花了47年,才把個人平均產值增加一倍,但日本33年就辦到了,印尼更短,只花了17年,南韓11年,中國只花了10年。按:他的中文名字是馬凱碩,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也是著名的時事評論家。
中國經濟何以發展得如此神速,中國政治家和社會學家,都認為弘揚儒家思想,是中國進步的源頭。李光耀也十分提倡儒家思想,認為是新加坡成功的主因。作者還提及1990年代,台灣政府自稱承襲了「儒家學說」,還說李登輝總統界定台灣民主化源於中國的「文化傳統」。至於是否出於李登輝本心,似可討論。
至於伊斯蘭復興,更是規模浩瀚。此時伊斯蘭教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宗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生和知識分子,固然形成伊斯蘭運動的好戰幹部和突擊隊,活躍的成員主要由都市的中產階級組成。絕大多數屬於各行各業受過最好教育和最聰明的年輕人,包括醫生、律師、工程師、科學家、教師和公務員。(頁154)。中產階級的投入,目標是現代化,而不是西化。
於是,作者寫下了如下的小結:「21世紀最初幾年,非西方勢力和文化可能繼續出頭,而非西方文明內部之間,以及和西方民族之間,將繼續衝突下去。」
於是進入了「文明新秩序」的論述,舉出一些國家為實例分析探討,此處就不再摘要叙述。再進入「文明的衝突」,不同文明之間,非但難以親近,而且充滿敵意。作者說,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只有西方曾對其他每個文明都產生巨大甚至破壞性的衝擊。受到衝擊的非西方人怎麼看那個曾經似乎獨覇世界的西方文明呢?顯然西方的普世理論中,充滿明顯的例外,致使西方的那套理論說辭,難以讓人完全信服。例如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以色列則不必;對中國,人權是個問題,但對沙烏地阿伯則不是,等等。
談到全球文明政治,作者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核心國家與斷層線戰爭。「核心國家」指文明相同的國家之中,有一個最為強大,作為領袖的國家。至於斷層線戰爭也與之有關,指發生在不同文明的鄰國之間,或在一個國家不同文明團體之間的戰爭。斷層線顯然是指不同文明之間的界線。這種戰爭,由來已久。作者說,西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家修昔底德所說:「在希臘文明內,由於雅典權勢日增,導致與斯巴達發生伯羅奔尼撒戰爭。」同樣的,一部西洋文明史,就是正在上升與沒落的強權之間的「覇權戰爭史」。到了近代,大約一個世紀內,伊斯蘭由「基督教的災難」變成了「歐洲的病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和義大利給予致命的一擊,鄂圖曼帝國的土地上,唯獨土耳其倖免。作者又說,推本溯源,「聖戰」與「十字軍東征」是兩個並行概念,這兩個宗教對歷史持目的論;其他文明則主張週期性或靜態的歷史觀。
今天亞洲呢?作者說,兩大公認危險的地點,是兩個韓國與兩個中國間的衝突,這都是冷戰餘緒。韓國人打韓國人的可能性有,但很低。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可能性高得多,但仍然有限,除非台灣宣布成為獨立的共和國。雖然兩韓或兩中之間仍可能發生暴力衝突,長期下來,文化通性仍可削弱那種可能性。作者也談到「中國覇權」的到來與美國的因應之道,他說:「如果美國不願和中國這個覇權對抗,就必須放棄其世界主義,學習和這個覇權共處,並忍受本身左右太平洋彼岸情勢的能力大幅消減。不管走哪一條路,都要付出重大的災難和風險。最危險的則是美國未作清楚的選擇,不曾仔細考慮是否合乎國家利益,又沒準備出師奏捷的情況下,莽莽撞撞與中國發生戰爭。」(頁312)
文明之間的衝突,以斷層線戰爭的形勢出現,於是,世界某個地區烽火不斷,人民痛苦。作者以東歐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以及科索沃國之間的「文明」分屬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而導致的綿連衝突,戰火不熄,作了頗為詳盡的叙述,我讀來感到疲累不堪。
作者還為未來由於文明的衝突而導致的戰爭,作了一番預測。最後當然經由和談而告結束,但場景之一是俄羅斯的坦克已到達北京天安門廣場,作者謙稱這是天方夜譚。但我們看到,預測完全失準。可以知道,能夠準確預知未來,除非你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好了,還是快快讀到最後,看看杭廷頓大師為我們留下什麼良言忠告。大師說:「人類正入邁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和平共存互動,彼此互相學習的時代,它們要學習彼此的歷史和理想及藝術文化,共同豐富彼此的生活。」又說:「在即將登場的紀元中,文明衝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根據文明所建構的國際秩序,則是對抗世界戰爭最有力的保障。」(頁438)這是全書的最後一句話。
我們讀這本書,對世界文明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主要是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也許可以加上印度文明,以及杭廷頓情有獨鍾的日本文明。文明之間的衝突,帶來國家的傷害,甚至毀滅。世界進步,人類幸福,唯有各大文明各自努力,不斷充實,逐步提高,非但保障安全,甚至得到幸福。努力之道,無非各大文明發揮本身的精義,貢獻於人類世界。
我們住在台灣,但我們是中國文化圈中的一員,應該努力發揚儒家文化。本書作者對儒家文化的認識,仍停留在「中國儒家傳統,強調權威的秩序、等級和團體重於個人,這也造成對民主化的阻力。」(頁318-319)的層次。不知道儒家十分強調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精神與涵養。當然,這不能怪杭廷頓,而是關於儒家學說的精義,中國人本身的認識與闡揚,仍嫌不足。
我讀的這本書,列入「聯經50.思想」系列,與《資本論》、《憂鬱的熱帶》、《柏拉圖理想國》、《康德三大批判》並列。雖然還收有余英時、林毓生、張灝、漢寶德等人的著作,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只有一本錢穆的《孔子與論語》。我剛好書架上有,讀完本書,就取下一讀。讀時放不下手,讀完非常佩服。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至聖先師,《論語》是文化典籍中的典籍。錢穆從兩漢以降,直到清代,對學者的有關著作瞭若指掌,雖然非常注重朱子所注,但並不囿於一說,而是取各家的精華,參照比對,作深入淺出的闡釋。
錢穆怎麼說《論語》?茲舉一例,藉供參考。「孔子思想究竟重點何在?其價值又何在?竊謂孔子思想之重點與價值,道德二字便是。孔子所講的道德,只是人們同有之一種心情,同能之一種行為。所謂直指人心,當下即是。即如忠恕,便是一種道德,又如愛敬,也是一種道德。一個人人忠恕與愛敬的社會,種種問題總可有辦法解決。」(頁189)再者,錢先生此書中有一章,「孔子思想與世界文化之新生」,相信深刻了解《論語》所述孔子思想,若能推及全球,亦將對新時代的世界文化有所貢獻。
杭廷頓認為國家的價值在於她的文明,而文明的核心價值必然來自古聖先賢,歷代仁人智者所留下的箴言典籍。喜歡本書的讀友,不妨也找來錢著《孔子與論語》一讀。虛心涵泳,必有所獲。
劉象新推薦 202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