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105學年度上學期 中國史課程「開場白」書單(前半)





一、《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 by Alan Lightman 童元方譯,商周出版,20137月初版,20152115刷。

 我們說歷史是時間的學問,又說是時光的旅程,表示歷史與時間關係至為密切。但「時間」是什麼?歷史學者最多講講時序的概念,對於時間,沒有處理的興趣,也缺少研究的能力,那就交給專門研究它的學者吧!研究時間最負盛名的,當推愛因斯坦,那麼,愛因斯坦怎麼說時間呢?如果愛因斯坦把推算公式一條條列出,除了他同行的物理學家,是沒人看得懂的。
能不能把愛因斯坦對時間的觀念,用小說形式加以呈現,讓普通讀者也接受一點深奧的科學觀念。這個點子當然很好,怎麼落實呢?除非擅長二者,既是傑出的物理學家,又有寫小說的素養與才能,方可做得出來。本書作者萊特曼正是兼具科學與文學的高度修養,非但可以著手,而且寫出了一本傳閱甚廣的好書,就是本書。

萊特曼寫愛因斯坦的夢,當然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但這些夢中的故事,無不環繞時間展開、成形。從科學上看,把時間特性用故事表述,是書中的重點,例如離地越遠,時間越慢,人們為了長壽,往往搭起很高很高的竿子,築屋其上。現實上無此可能,小說中却有其意義;這些內容最能展現作者豐富的想像力,讓我想起卡爾維諾寫的《看不見的城市》(此書在霍布斯邦的回憶錄《趣味橫生的時光》中,評為義大利最好的小說。)卡爾維諾把想像力發展至高妙境界,萊特曼亦不遑多讓。我們讀它時,應該跟隨作者,神遊八表,出入幻境,體會作者的深密用心。
萊特曼又講了時間在人生中的故事,這多少會牽涉到一點歷史,至少也會談到過去、現在與未來,萊持曼的故事沒有複雜的情節,只是捉住人生的一個或長或短的段落,寥寥數筆,清楚交代,讀了却有莫名的感動。
作者寫的每一個夢,主題明確,意境高遠,但篇幅甚短,可謂惜墨如金。我們可以想像,作者一定深思熟慮,而且一改再改,力求完美,才能將小說作品提昇到詩的意境。我們讀這樣的書,體會內容與文字的精妙結合,才是最大的享受。
  我們讀的是中文譯本,能夠帶領我們進入如詩如畫的夢境嗎?童元方的翻譯表現不凡,應予讚揚,而在附錄中,她本人的叙述,亦可見翻譯此書,壓力甚大,她用力甚勤,對於取得的成果,亦頗有自信。

                                              2016726日記


二、《只想拍電影的人》,山田洋次著,張秋明譯。新經典文化出版,20163月。

這是一本將近四十年前的老書,如果過去未曾譯為中文,表示山田名氣有欠響亮,一本平平實實的小書,怕沒有市場。
讀這本書,很能夠體會山田的風格,平平實實把所見所想足以動人的故事拍成電影,觀眾娛樂之餘,也為之一掬同情之淚。拍出這樣的電影,要有一些基本概念,演員要真心誠意,本質展現勝於技巧;團隊要各盡其責,通力合作,並樂在其中。電影顯示的不只是故事,而是一種氣氛,演員與觀眾要交流,工作人員要和樂融融,這樣的氣氛可以展現於銀幕之上,讓觀眾有所感受。由於對氣氛的重視,平時要多閱讀、多觀察,體會身旁勞動大眾的一嚬一笑,所要的氣氛湧現心中,拍攝之時跟著感覺走就行了,連分鏡表都可以不要;依劇本,大家演出,或是ok,或是ng,把氣氛呈現出來就對了。
氣氛是人們感情所釀造,呈現它要真有所感。想想史書所要呈現的境界,何嘗不是時代氣氛,而氣氛之醞釀也是來自人們的心態;歷史講得好不好,講者的感覺比起材料的豐富,應該更為重要。
山田很低調,也可以說相當謙遜,不誇耀、不居功,讀來感到親切,也就很高興地一頁一頁讀下去,雖然沒有什麼大收獲,但感覺很舒服愉快。此書比不上黑澤明的《蛤蟆的油》與橋本忍的《複眼的映像》,但比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只做豆腐》要好得多。

                                2016611日讀畢


三、《大鴻溝》The Great Divide: Unequal Societies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Them  by Joseph E. Stiglitz 許瑞宋譯,天下出版,20165月。

世界的未來走向,應該看美國的現在走向,美國是今天世界的獨強,一舉一動都是其他國家仿效或不得不跟隨的典範。中國儘管崛起,追上美國至少還要二十年,更不用說,今天中國在許多地方是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
那麼,美國是否引領世界走上康莊大道?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美國目前呈現的趨勢,令人担心不已。就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玆看來,「不公平」是造成美國社會問題嚴重,前景黯淡的主要因素。收入百分之一的頂層人士奪取了所有成長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中產階級持續萎縮,所得已不及四十年前,基層民眾尤其可憐,幾乎已經沒有靠本身努力出人頭地,大幅改善生活的可能。也就是說,今天的美國已經不再是「機會之地」,過去的「美國夢」已經破碎。
何以如此?經濟學的理論是因素之一,過分相信市場,迷信自由貿易,加上政府失去控管能力,使得制度向金字塔頂層大為傾斜,造成貧富的懸殊差距,這是政治上犯了重大失誤所致。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裡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走上這條貧富懸殊的路,二十世紀六年代是一個異常現象,本書作者並不贊成,他認為資本主義應有調節的能力,偏向金字塔頂層,造成嚴重不公平,是政治失誤,是偽資本主義,藉資本主義來謀取少數人的極大利益,所謂「尋租」行為,即是一例。
這是一本將發表在報章、雜誌、網站上的文章,分門別類編輯成書。每一類別,撰者寫一篇導讀,好處是報刊文章,明白易懂,讀起來不覺沉重;缺點是內容難免重複,撰者的觀點很清楚,就是那幾個,這裡看到,那裡又看到,就覺得鬆散。四百七十頁,讀完花了不少時間,所得並不很多。史迪格里玆是我喜歡的經濟學家,他的《失控的未來》、《不公平的代價》都曾讀過,再讀此書,覺得新義有限。如果您沒看過他的書,又想了解2008年金融風暴以迄今日美國的走向,這本書會給您清楚而又深刻的認識,值得一讀。

                             劉宇晨推薦,201688日讀畢


四、《不完美的正義》Just Mercy: A Stud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by Bryan Stevenson 王秋月譯,麥田出版,20166月。

20167月,美國有兩起白人警察槍殺被捕黑人的案件,引起黑人的憤怒,走上街抗議,舉牌:我們也是人啊!於是,在德州,一個曾在阿富汗服役的黑人,在遊行進行中,開槍射殺了五名警察,打傷了另外七名警察。警察用無人機器將他炸死。在佛罷里達州,一名曾在伊拉克服役的黑人開槍打死了三名警察,打傷了另外三名警察,被擊斃。
    這兩起案件,看起來是白人警察殺黑人嫌犯,引起的報復;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多知道一點強大的外表下的美國,還有陰暗、醜陋的一面,讀這本書,大有幫助。本書談及幾個重要問題:
種族問題並沒有不因為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努力與死亡而得到基本的解決,在這本書中可以見到,二十世紀非裔美國人飽受欺凌,極不公平的待遇普遍存在,南方各州尤其嚴重,埋下了今天不時爆發,互相殺害的種子。本書所舉事例,黑人因為膚色而受到霸凌與虐待,是我們很難想像到的,但讀來也覺得必然如此。看來美國的種族問題徹底解決,還有一段需要努力的過程。
貧窮問題並沒有因為國勢強大,經濟繁榮而得到緩解,二十世紀六○年代,號稱美國史上最好的時代,看看黑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艱困。文化低、收入少、小孩多,照顧不及的,十幾歲就混跡街頭,拉幫結派,胡作非為,稍一衝動,開槍殺人,小小年紀,往往判入死牢,等待亟刑,或終身監禁。百分之十幾的黑人,經常是監獄中為數最多的囚犯。貧窮成了犯罪主因,今天黑人比起奴隸身分的祖先,改進有限。
司法問題,美國號稱民主與法治的典範,民主的結果,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司法的正義只是有錢有勢的白人獨享。陪審團制度、公設辯護律師都向有錢人傾斜,窮苦黑人飽受凌虐,任何對黑人不公平的審判,都將在黑人心中留下陰影。二十一世紀雖然有所改進,但這些陰影的消除,仍待時日。
這本書,好評如潮,黑人的不平得以傾訴,白人的反省可以救贖。撰者是黑人律師,致力於死刑犯、寃獄者的援救工作,舉出實例,詳加解說,使讀者得以看到美國華麗大袍下的黑暗角落,真是大開眼界,訝異不已。原來這些弱勢的、低能的廣大民眾,生活在欠缺公平正義中,只有祈求仁慈者的救援一途。這真是我們平常見不到的美國一角。
這本書的內容很好,撰者細述自己的心境與作為,也讓人欽佩。但是,整本書讀來覺得鬆散了些,或許是中文翻譯不夠理想,往往有些句子要想想到底是什麼意思。譯者的中文不夠好,讀者就會感到累!

                           書店中見到,2016731日讀畢


五、《背離親緣(上)》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by Andrew Solomon 謝忍翾、廖克煌譯,大家出版,20159月。

在我們身旁,有一個與我們很不一樣的世界,我們略有所知,但又完全不曾有過親身的體會。我們與那個世界的人有所接觸,但並不知道他們生活在怎樣的情景之中;那就是聽障、侏儒、唐氏症、自閉症與思覺失調症的世界。他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應該知道那個世界的大概情形,本書作者帶領我們進入,讓我們看到了、感受到了,我們身旁一些過著不一樣生活的人們,使我們的知識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使我們對於人世、人情、人性等等,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
聽不到的,小個子的,唐寶寶,以及有著精神疾病的人,都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他們父母的錯,却生活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中,備受折磨。如何面對嚴峻的挑戰,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尊嚴,我們不進入他們的世界,與他們一起感受生活,是無法知道的。
他們的世界由三個層次構成,一是他們自己,二是治療的醫生,以及研究人員,三是他們的父母親人。作者訪問了這三種不同身分的人,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訪談的患者都有代表性,基本上都是情況嚴重,或是表現傑出的,讓我們看到了患者生活的艱辛與照顧者的犧牲,是我們正常人世界中很少見到的。許許多多的故事,讀來不覺得重複,都有它很獨特的代表性,把這個世界勾勒描繪得十分細緻,呈現出多種樣貌,讓我們有一種:啊!有人過著這麼辛苦生活,又表現出如此讓我敬佩的感動。尤其是全心全力照顧自閉症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父母家人,沒有宗教情懷,是做不到的。
這些障礙或疾病,從開始認識到目前了解,作者細說從頭;治療方法與藥物使用,作者也清楚交代。作者下了一定的功夫,才能做深入的訪談,才能得到珍貴的信息。作者為了解聽障,學了美國手語,是一例;而整本書的資料多達四萬頁,也是一例。
作者表述功夫很不錯,這個領域是我最不願意接觸的,但讀了幾頁就放不下來,將近四百頁,密密麻麻的字,總是吸引住我閱讀的眼睛。非常苦澀的情景,又有著非常莊嚴的力量,心海之中,總是波滔汹湧,是不常有的閱讀經驗。
總之,非常棒的一本書,中文譯筆也很不錯,兩人合譯,前面的篇章,譯文尤佳。

       期末考卷學生推薦。20161010日記。


六、《勇往直前----奧利佛.薩克斯自傳》On the Move: A Life by Oliver Sacks 黃靜雅譯,天下文化,20161月。

這是奧利佛.薩克斯的自傳。自傳、傳記、回憶錄往往是最能吸引人,也是最容易閱讀的書。但讀來覺得喜歡,却也有其相當明顯的條件。以此書為例:
首先,傳主本人要很獨特,也很精彩。他的個性與不同,他的表現也十分突出,有其特出成就,而他身旁也活躍著各具特色的傑出人物,有的是他的同行,有的是他的親友。作者細細描述,形成紛紜複雜,却又熠熠生輝的世間角落,讀來覺得非常有趣,吸引著讀者不忍釋卷。奧利佛.薩克斯是一個同性戀者、醫生背景的腦神經科學家,更重要的是他擅長寫作,寫了許許多多既叫好又叫座的腦神經科普讀物。
其次,他為什麼可以寫出這些腦神經的暢銷書,理由無他,多讀多寫而已。他從事科學研究,不忘這個領域的過去發展與前人業績,飽讀今天科學界已不加理會的十八、十九世紀有關著作,而且深受啟發。他的寫作,幾乎成了嗜好,他喜歡寫,也就不停地寫,留下了千冊的日記、無數的信件,大量而又詳盡的病歷,成為他出版十幾本書的深厚基礎。
第三、他在科學研究上的追求與探索,出版書籍的繁複與甘苦,這些歷程在他筆下細細述說,儼然成就是全書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從問題的提出,到思考的深入,到同道的切磋,到前輩的指導與鼓勵,讓我們讀者也走了一趟作者的知識旅程,不同的是作者在披荊斬棘,而我們則是瀏覽觀光。
環繞作者的是同性戀的愛情,重型機車迷的團體,英國猶太家族的表現,也都寫得栩栩如生。作者說:「我是講故事的人。」我們可以說:「奧利佛.薩克斯是講故事的頂尖高手。」
譯文不錯,讀得順暢,是一本「好看」的書。

      從「開卷」得知,2016年暑假讀畢,1021日補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