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課外書推薦書單(前半部分)

 

一、《亞當與夏娃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Adam and Eve by Stephen Greenblatt,梁永安譯

二、《沙灘上的薛丁格,生活中的量子力學》by Charles Ant0ine林承賢譯自法文

三、《沒有朋友,只有山》No Friend but the Mountains by Behrouz Boochan 李珮華譯

四、《緬旬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Race,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by吳丹敏,黃中憲譯

 


一、《亞當與夏娃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Adam and Eve by Stephen Greenblatt,梁永安譯,立緒出版,2019年度11月。 

亞當與夏娃的故事,讀過一點書的人都會知道,但這個故事蘊涵的豐富內容,却是大多數人所不知的,特別不熟西方文化傳統的東方人,如果想要認識西方文化,對於這個內容豐富,意含深厚的故事,應該有較多的認識。因之,這本書值得細讀。

作者從故事的主人翁,猶太民族的早期活動談起,把故事出現的時地作扼要說明。但是,這個故事是說故事的人獨自創造的嗎?恐怕未必。楔形文字解讀之後,〈吉爾什美伽〉神話中 「神用泥土造人,以及對性愛、痛苦及死亡經驗的記載雖然存於破碎泥板中,仍然是一個漂亮且動人心弦的故事,仍乎可以肯定《創世紀》說故事的人,對它是文悉的。(頁66

作者介紹了早期基督教士對這個故事的解讀,出現了許多我們從未聽聞的人名、書名,帶領我們進入了這個故事的廣大解釋系統之中。第五章,奧古斯丁登上了舞台,他是我們熟悉的大明星,且看的演出。主要是他不凡的生平與他為何與如何證明這個故事真有其事。作者的寫法是進入他的內心深處,觀看他的追求與疑慮,十分精彩。

接著登場的是文學作家,其中有我們認識的喬叟,以及我們初次聽聞的傑出作家,尤其關於女性的討論,作者頗多著墨。

雕塑、繪畫之中,有關這個故事的精彩作品很多。作者舉出若干位,配以圖片,有所論述,其中尤以十六世紀德國藝術家杜勒的描述最詳,也讓我們認識了這位中古時期的傑出藝術家,及其在藝術史上的意義。

英國大文豪密爾頓帶著他的大作《失樂園》登場了,在我看來,密爾頓與《失樂園》就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對象,也可以說是本書的重點所在。密爾頓的一生經歷與政局情勢、時代風潮之間錯綜的關係,作者寫得綿密精細,把密爾頓的志向、作為、思想、情感交代得清清楚楚。好像看見了這位既單純而又複雜的大文豪。述及《失樂園》,作者說:「到了《失樂園》結束之時,亞當與夏娃在密爾頓的想像力裡,已經變得如此栩栩如生,乃至開始導至把他們帶進存在的整部神學機器出現裂痕,擁有了不可否認的人類實體性。這是一種莎士比亞曾經賦予法斯塔夫、哈姆雷特、克麗奧佩銳拉的實體性,一種標示著文學勝利的實體性。但他却無法控制自己最深的忠誠,也因為這種失敗而成為了更偉大的藝術家。」(頁259)真是十分精彩,讀來忘倦。

從密爾頓到達爾文,有一個過渡階段,也有幾位值得一談的人物與主張,但是達爾文終究要出場了,他的到來,宣佈了亞當與夏娃的死亡,以及這個故事可以束之高閣,不必再加深究了。那麼,時至今日,這個故事何以仍然值得寫本書來細說主角的興與衰?作為推薦本書的主要理由,那就是這本書的要旨與精義,全書最後一段寫得極好,不愧大師手筆,也就抄錄於下,且聽作者史蒂芬.格林布萊的夫子自道:

今日,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來說,這故事只是一個神話。它漫長和糾結的歷史──從一個遠古的猜測變為教條,再變為字面的真理,再變為活生生,再變為有限之軀,再變為冒牌貨──最後以作為虛構告終。啟蒙運動已經完成任務,而我們對人類起源的了解已經擺脫了一度強大的幻覺的箝制。赤裸的男女、有奇怪樹木的花園和會說話的蛇,已經回到它們本來所從出的想像領域。但這種回歸並沒有摧毀它們的迷人之處或讓它們變得毫無價值。事實上,沒有它們,我們的存在將會失色。它們仍然是思考天真無邪、誘惑、道德抉擇、工作、性愛和死亡的有力方式,甚至是不可少的方式。它們同時是人類責任和人類脆弱性的令人難忘的體現。它們以異乎尋常的生動道出刻意選擇知識而不服從最高權威的可能性,又或者是道出被誘騙而做出會導致災難性後果的愚蠢抉擇的可能性。它們保留著失落的至福有朝一日可以復得的夢想。它們有著文學的生命──有著文學的古怪、濃烈和魔幻真實。

 

                          OB短評        202134日記

  


二、《沙灘上的薛丁格,生活中的量子力學》by Charles Ant0ine林承賢譯自法文,台灣商務印書館,20209月。 

網站上介紹這本書,說文科生也能看懂,衝著這句話,就買來一讀。可以懂嗎?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的書,還要看呢?因為它很吸引人,看的時候覺得有意思、好玩,至於這些科學家談的問題,做的實驗,提出的理論,反映的觀念,真正的意思是甚麼,當然不懂。可以看下去,就像進入一個全然陌生,但又讓人眼花瞭亂的神奇園地,門道是看不到的,却是十分熱鬧,而且感覺它很重要,重要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神奇玩藝,怎能一點都不知道?至少也要知道幾個名詞吧!所以,看到一些科學家的名字,有的是聽過的,像海森堡、狄拉克、費曼;大多數是不知道的。其實,就是聽過海森堡與測不準原理,真正意含是什麼,也是不知道。何況又看到許許多多天才,提出奇奇怪怪的說法,怎麼會懂呢?簡單一句話,基礎太差,兩端距離不大,就是邁一大步,還是跨不到對岸。

看得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知道你看不懂,却要你看下去,所以盡量設法引導一張白紙般的讀者來一趟科學上的深度之旅。作者仔細思量,提出最重要的問題,再用最淺顯的語言解答,讀者雖不能懂得其中道理,却像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其實都是模模糊糊的,不久即忘的。但在看的時候却是趣味盎然,甚至不忍釋卷。

我們好像看到作者要帶我們來一趟觀看量子力學的旅程,他請來了薛丁格作導遊。這位1900年方十三歲,懂多國語言的男孩,於1935年提出量子力學的重要方程式,即被稱為的薛丁格方程式。從這裡,我們有了初步的接觸,再加上許多其他的科學家的心血,我們就有了大概的印象。

作者還請來許多助講者,從文學、哲學等方面加以提示。如:

波赫士說:「人類不需要建造迷宮,畢竟宇宙本身就是迷宮。」(頁24

尼采說:「每個詞彙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頁41

沙特說:「動作以尚未存有之名,修改已存之實。因為已完成的動作必會改變舊有的秩序,這是場永不停歇的變動。」(頁124

梅洛.龐蒂說:「問題不在我們真的是否感受世界,應該反過來說,我們感受到的就是世界。」(頁179

羅素說:「科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並非因為科學家的信仰,而是他如何相信、為何相信。」(頁224

梭羅說:「這個世界不過是我們想像力的畫布而已!」(頁234

這些話語,就像本書推薦序,中央大學教授樊丕綱說的:「本書的寫作方式與英美當代流行的科普書不太一樣,給我一種全新的感。書中關於科學家的天才故事著墨不多,但在各章節間穿插起許多哲學家、作家、畫家與思想家講出的雋永語句,令人忍不住會停下來沉思與品味。」

至於量子力學基本概念以及重要進展等知識,就請您讀本書吧。您一定很有收獲,至少看得下去。

三點小結:一、這是一本成功的科普讀物,作者為讀者設想,用心安排,才有這樣的成績。二、量子力學基本概念很重要,是今天社會公民應有的科學常識,大學文科生應該知道。三、如果大學理科學生也喜歡舞文弄墨,想寫點科普文章,要在文學、哲學方面多下點功夫。

 

                       OB 短評    2021312日記

  


三、《沒有朋友,只有山》No Friend but the Mountains by Behrouz Boochan 李珮華譯, 南方家園出版社,20211月。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作者是庫德族的伊朗學者、詩人,從印尼偷渡到澳洲,小船在海上沉沒,獲救後送往馬努斯島監禁。海上遇險與獄中五年生活,就是全書的唯二場景。但是,此書獲得了澳洲維多利亞文學獎與非小說獎,作者當時仍在馬努斯島,無法親自領獎只得視訊方式與會,而他的作品,也是通過簡訊形式,傳至外地編譯成書的。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在得獎的審查意見中說:「一部無可簡化而論,綜合藝術與批判理論的驚人之作。」又說:「作者採用獨特的叙事形式,從批判分析到深度描寫,乃至詩歌與反烏托邦超現實主義,優美而精準的文字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庫德文化的文學傳統。」至於從文本內容來看,它應該屬於那些範圍呢?本書譯者說:「與其將它歸於『難民叙事』或『難民回憶錄』更適合置於其他傳統中閱讀,如:地下哲學文學、監獄故事、哲學小說、澳洲異議書寫、伊朗政治藝術、跨國文學、去殖民化寫作、庫德文化傳統等。」

但是,它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這是一本沒有故事的書,因為它的情節太簡單,簡單到容納不下峰迴路轉,變化多端的起呈轉合,更沒有溫馨浪漫,纏綿悱惻的無限情意。甚至可說它沒有人物,書中描述的海上難友,牢中獄友,大多是綽號,而且是為了書寫而取。這些人,非但沒有名字,而且十分模糊,出身背景,學經履歷、職業特長,都付之闕如。就連他本人也幾乎一無交代。這本書是他用手機把一篇篇寫好的波斯文傳給朋友,這位朋友將它譯成英文也就是本書的英譯者。但是,他在書中從未提及「手機」,似乎那些都是手機出現前的事。人物有欠鮮明,如何展現圖像,建構情節而形成故事呢?

作者著重的是身旁難友的性格,他運用各種寫作的手法,把書寫對象描述得淋漓盡致。其實,作者不只著重描述某一特殊人物的性格,而是藉此人性格勾勒並突顯場景的某一特點,進而就此一特點,深入探究,可以發掘出意義所在,再從各方面建構起理論闡釋。作者的意圖是明確的,而且是一再證明的,那就是馬努斯島上的「君尊體系」(見頁184)書中作者註:此詞由女性主義理論家費歐倫薩於1992年所創。用以描述建立目的為宰制、壓迫與臣服互聯的社會體制。使用此詞彙,指澳洲拘留制度背後的結構。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作者的描述從感覺著手,再進行深入的思考,找出其中意義,再予以闡釋。此外,自然景觀也是作者描述的對象,作者藉一場風雨,一陣惡浪,一群蟋蟀,一棵果樹都能引起深入探索,追究其意義與啟示。

這些本書的主要內容,最初讀來,不無驚艷,不無敬佩;一而再,再而三讀著這樣風格的文字,總覺得圖像不斷重複,新鮮感喪失了,疲累不耐就難以避免。例如講到廁所,一再描述,要再讀下去嗎?幸好,我們看到畫面出現了,見到了讓人動容的情意。綽號「首相」這位獄友尊敬的紳士,如何在此生存,最後只有離去。為了打電話給病危的父親,兒子再三求情,始終不被允許,讀來心酸。再如,綽號「先知」的人,一再呼喊「人類相互扶持,而非相互對立」,遭到澳洲警察壓制在地的鏡頭等等。讓讀者重拾起看下去的興緻,終於可以滿懷悲愴而又十分欣慰的結束了這趟閱讀過程。

此書最大的創舉在於書寫形式,主要是詩與文的結合。我粗略估計一下,粗體字印出的詩,約有157首,最長的39行,最短的兩句。玆錄一首為例:

 

      櫟樹感到驕傲

      櫟樹加入哀悼

      山中的櫟樹

      只有它們知道少女的夢多美

      那些安眠於岩壁

      埋葬於深谷

      倚靠粗糙樹幹的早逝夢想

      那些結束於幽暗林中的短暫生命

      逃亡年代

      恐怖年代

      黑暗年代

      苦難年代

 

短暫的生命由於戰爭,那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

這本書在正文之前有〈英文譯者的故事:一扇開向群山的窗〉,正文之後又有〈沒有朋友,只有山:英譯者的省思〉都很好。這本書的成敗關鍵在於譯筆,英譯固好,中譯亦佳。譯者李珮華,在書腰簡介只有「曾任書店店員、編輯、版權。現為翻譯及文字工作者。」譯筆樸實無華,嚴謹明暢。

 

               OB短評    202143日記

  


四、《緬旬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Race,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by吳丹敏,黃中憲譯,馬可孛羅 20212月。 

打開電視,某個地又發生大變動,我們看了,常以事件本身分辨孰是孰非,但那只是表面看法,對變動的認識終嫌膚淺。我們認知膚淺無關緊要,有權有勢的人也是如此,只看表面,不明究裡,就會判斷錯誤,應付無方。我們所說的表面,就是事件呈現的樣貌,究裡則是事件出現的背景,也可以說是它的歷史緣由。

2021年二月緬甸發生政變,武裝部隊司令敏昂來接管政權,將實際領袖翁山蘇姬與總統軟禁,部長罷黜,推翻了民主制度選出來的政府,篡奪了國家的統治大權。於是,百姓憤怒,上街遊行抗議,聲勢浩大;軍政府暴力鎮壓,開槍射殺,至三月中已有一百多人喪生。於是號召全面罷工,接着三十多家中資工厰被焚,台商亦遭波及。從表面上看,動亂的罪魁禍首就是軍政府的敏昻來,應予譴責,嚴加制裁。

問題是,事情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何以致此,要稍加探究,方法不外找一本講緬甸的好書,看看作者怎麼講緬甸是如此這般走到今天。《緬甸的未竟之路》是2019年的書,可以提供我們很多重要的訊息,讓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目前狀況,有些基本認識。

我們可以從2019年的情勢推知2021年的政變動亂嗎?可以的。全書的最後一段,只有一句話:「緬甸政界各方面都幾無前瞻性可言。」作者在出版前寫了十一頁的「跋」,其中寫道:「警示燈已亮。緬甸政府兩個最易引發燎原大火的元素依舊是種族和貧富不均。如今,又有不成熟的民主機構、盲目相信自由市場的心態、數十億美元不正當產業(甲基安非他命全球最大生產地)、武器泛濫的山地,加入發威。亞洲心臟地帶說不定會出現一個失敗的國家。」很明顯作者已預感民主選出的新政府,無法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試看翁山蘇姬在2015年選舉大勝後如何組成她的內閣:「翁山蘇姬身兼數個部長職,最初兼任外交部長、教育部長、電力和能源部長。她內閣二十一人,除她之外全是男人。這是緬甸歷史上年紀最大的內閣,平均年齡比已經七十一歲的翁山蘇姬還要大。許多新部長是全國民主聯盟的鐵桿支持者,積極投入工作且有心報效國家,但經驗不足。新任財長暨計畫部長的溫覺,不久就被揭露從巴基斯坦某網站買了博士學位,媒體大譁,但他還是獲任命。與此同時,翁山蘇姬解散了原來為政府提供新構想的顧問和智庫,包括緬甸和平中心。……更難理解的是新執政黨與數百個公民社會組織、活動分子、及一直在等待這一刻且只想幫忙的流亡人士,形同陌路。」(頁280-281)所以,在作者筆下,敏昂來的政變奪權,應該是有迹可循,並不意外。

羅興亞難民的悲慘遭遇傳全球,翁山蘇姬必負責,於是美麗動人的畫像上長出了獠牙,露出猙獰面目。事情真的就像電視所說的那麼簡單嗎?進根究底,又與緬甸國情的基本結構有關,只不過它不在北邊山地,再加上伊斯蘭主義的興起,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災難,等等影響有以致之。

第一章「現代緬甸的誕生」,雖然細說從頭,還是略古詳今,基本上從英國殖民地開始。作者說:「英國人建立全新的統治機構,也就是從印度引進的現成機構,取代了舊體制。緬甸的傳統或文化毫無生存空間。現代的緬甸國以軍事占領的形態誕生了。」(頁31

1937年,英國將緬甸從印度劃出,這是印度的第一次分割,世人大多不知。1948年,緬甸獨立,陷於內戰,軍人掌權,尼溫成了統治者;他趕走了仰光大學的傑出學者,關閉了幾十所很好的英語學校。幾十年間,教育投資一直是零。作者說:「緬甸的今日弊病,因素固多,掏空教育體系,是一大原因。」(頁52

1988年八月八日,年輕學生起來反對軍政府,即所謂「八八革命」。次年翁山蘇姬遭軟禁。1995年獲釋,接見來訪的外國政要。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歐布萊特來到仰光,與軍頭們見面,個個臉色鐵青;見到翁山蘇姬,人人笑逐顏開。她又訪問農村,與人民交談,村民開口大笑。作者說:「根深柢固的緬甸形象,就此塑成,邪惡的將領,完美的偶像,等待拯救的天真人民。」(頁69

軍政府時期,各國予以制裁,作者很不贊同,他說:「我主張制裁和援助限制根本不管用,只會傷害最貧窮的人。任何國際政策都該把掃貧和處理民族間的長期暴力相向,當成首要和最重要的事。」(頁109)他在「跋」中還是強調這一主張,並引最近的事加以說明。歐盟如果撤消貿易優惠,緬甸成衣業就會垮掉,會使五十多萬赤貧的年輕女子失業。作者談論祖國的未竟之路,念玆在玆的是「莫忘國內苦人多」,這是許多所謂觀察家看不到的。

作者吳丹敏是曾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我記得的中文名字是「宇譚」)的外孫,在美國出生,受教育,任職聯合國。因為這個特殊背景,可以得到各種方便,他也儘量幫助緬甸的發展。本書所述很多是他親身參與的工作,其可靠性應比從資料中整理分析的論述,真切得多。他也會對普通百姓作個案描述,例如,藉莫莫敏翁,這個個子嬌小,身材苗條,五官分明的女子的一生際遇,說明「全緬甸各地數百萬年輕男女沒什麼兩樣的人生。」又藉圖拉翁這位男子的經歷說明緬甸歷史上最嚴重天災納吉斯氣旋肆虐的情況。

總之,作者的條件、學識、能力都很優秀,寫了一本讓我們對於今天緬甸能有清楚認識,讀時又不忍釋手的好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中得知    2021321日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